本书所讲述的,是基督徒征服格拉纳达的战争,也是基督徒与伊斯兰摩尔人之间的一场重要战争。格拉纳达战争的结束,宣告了北方的基督徒和南方的伊斯兰摩尔人持续将近八个世纪的纷争的终止,摩尔人从此告别了对这片被他们称为安达卢西亚的土地的统治。早在八世纪,西班牙的最后一个西哥特国王罗德里戈,在里奥巴尔瓦特附近被打败,从此西班牙的大部分领土被伊斯兰摩尔人占领。之后西班牙人并不甘心失去他们的领土,于是基督徒与伊斯兰摩尔人连绵八个世纪的拉锯战就此展开。本书以其特有的笔法,生动地再现了当年这场旷日持久战争的全过程,一个个场面历历在目。基督徒为收复自己祖先的领土战斗得非常英勇;摩尔人为坚守自己祖先留下来的、已经拥有数百年的美丽家园也战斗得十分勇敢。
本历史散文作品是华盛顿·欧文到西班牙马德里的美国领事馆任职后,在工作之余撰写的。书中叙述了十五世纪末伊斯兰摩尔人经过与基督徒长达十余年的战争,退出他们在西班牙的最后王国格拉纳达统治的详细经过。作者紧扣这场旷日持久战争过程的许多关键细节,生动而又详细地描写了战争的进程和战争双方的人物性格。行文中,在赞扬基督徒军人为收复祖先的土地而英勇战斗的精神的同时,也处处用生动的笔触赞美了摩尔人为守住他们已经生活了八个来世纪的家同所表现出来的顽强、勇敢、执著、机敏、守信等高贵品质。
人类历史上不能忘记的战争(译本序)
主要人物表
序言
修订版说明
第一章 格拉纳达王国及其敬献给卡斯蒂利亚国王的贡金
第二章 唐璜大使带领随从要求摩尔族君王继续敬献贡金
第三章 阿尔罕伯拉的家族世仇;彼此抗衡的苏丹女眷;有关博阿迪尔的预言,王位继承人:斐迪南谋划与格拉纳达开战,但被敌方抢先袭击
第四章 哈桑出征袭击扎哈拉要塞
第五章 卡迪斯侯爵出征阿哈玛
第六章 格拉纳达人得知阿哈玛被占领后所受打击;摩尔族国王如何前往企图夺回
第七章 麦地那一西多尼亚公爵和安达卢西亚的骑士火速解救阿哈玛
第八章 阿哈玛事件的结局
第九章 格拉纳达事件与博阿迪尔王反叛
第十章 出征围攻洛克萨
第十一章 哈桑袭击麦地那一西多尼亚及其结局
第十二章 西班牙骑士在马拉加山中的袭击
第十三章 马拉加的巨大不幸造成的影响
第十四章 博阿迪尔王越过边境
第十五章 卡夫拉伯爵冲出城堡追击博阿迪尔国王
第十六章 卢塞纳战斗
第十七章 摩尔人为卢塞纳战斗悲哀
第十八章 哈桑从儿子的不幸中获益
第十九章 囚禁中的博阿迪尔
第二十章 卡斯蒂利亚的君王如何对待博阿迪尔
第二十一章 重获自由的博阿迪尔返回王国
第二十二章 摩尔族司令官们的袭击与洛佩拉河之战
第二十三章 朗达司令官塞格里撤退
第二十四章 为卡夫拉伯爵与多塞勒斯司令举行宫中欢迎会
第二十五章 卡迪斯侯爵部署袭击扎哈拉及其结局
第二十六章 阿哈玛要塞以及腾迪拉伯爵对它采取的明智之举
第二十七章 基督骑士继续袭击摩尔人的领地
第二十八章 扎加尔袭击阿尔梅里亚的博阿迪尔
第二十九章 斐迪南国王对摩尔人发动新战役,围攻科因和卡塔玛
第三十章 围攻朗达
第三十一章 格拉纳达人欢迎扎加尔登上王位,他前往首府的经过
第三十二章 卡夫拉伯爵捕获另一位国王的企图及其经过
第三十三章 出征进攻卡姆比尔和阿巴哈城堡
第三十四章 卡拉特拉瓦骑士对扎勒亚城的军事行动
第三十五章 哈桑之死
第三十六章 基督军队云集科尔多瓦城
第三十七章 格拉纳达发生新的骚动,人们如何使其平息
第三十八章 斐迪南国王在“情人岩”召开军事会议
第三十九章 皇家军队出现在洛克萨城前及遇到的情况;英国伯爵取得的英勇战绩
第四十章 围攻洛克萨城的结局
第四十一章 夺取伊罗拉
第四十二章 伊莎贝拉王后来到莫克林前的营地,英国伯爵有趣的话语
第四十三章 斐迪南国王进攻莫克林,其间出现的奇异现象
第四十四章 斐迪南国王进攻大平原;皮诺斯桥之战以及两位摩尔族兄弟的命运
第四十五章 扎加尔极力谋害博阿迪尔,后者受到激励,采取行动
第四十六章 博阿迪尔秘密回到格拉纳达,他如何受到迎接;唐璜第二次执行外交使命,在阿尔罕伯拉面临危险
第四十七章 斐迪南国王率兵围攻贝莱斯一马拉加
第四十八章 斐迪南国王及其军队在贝莱斯一马拉加面临的危险
第四十九章 扎加尔企图袭击斐迪南国王的结局
第五十章 格拉纳达人如何惩罚英勇的扎加尔
第五十一章 贝莱斯一马拉加及其他地方投降
第五十二章 马拉加城及其居民;埃尔南多的任务
第五十三章 斐迪南国王率军进攻马拉加
第五十四章 围攻马拉加
第五十五章 继续围攻马拉加;塞格里负隅顽抗
第五十六章 卡迪斯侯爵进攻灯塔山/242
第五十七章 继续围攻马拉加;采用的各种战略战术/245
第五十八章 马拉加人遭受的灾难/249
第五十九章 一位摩尔族修士如何设法解救马拉加城/252
第六十章 摩尔族修士如何使塞格里更加强硬/256
第六十一章 继续围攻马拉加;马德里将一座塔楼摧毁/259
第六十二章 马拉加人对塞格里的告诫/261
第六十三章 塞格里高举圣旗攻击基督营地/264
第六十四章 马拉加城投降/268
第六十五章 苦修僧人的预言之结局;塞格里的命运/272
第六十六章 基督君王占领马拉加;斐迪南与该城居民商谈赎金显示卓越才能/274
第六十七章 国王准备将战火打到摩尔人的其他领地/280
第六十八章 斐迪南进军格拉纳达王国东部,扎加尔予以迎击/284
第六十九章 摩尔人对基督徒进行勇敢反击/288
第七十章 斐迪南准备围攻巴萨城,该城如何准备防卫/291
第七十一章 巴萨城前的园林之战/296
第七十二章 围攻巴萨城——部队受阻/300
第七十三章 继续围攻巴萨——斐迪南将城市全面包围/303
第七十四章 埃尔南多和其他骑士的英勇行动/306
第七十五章 继续围攻巴萨城/310
第七十六章 两位修士从圣地来到营地/313
第七十七章 伊莎贝拉王后设法给部队提供粮食/318
第七十八章 灾难降临营地/321
第七十九章 基督徒与摩尔人在巴萨城前会战;居民为保卫城市作出贡献/324
第八十章 伊莎贝拉王后如何到达营地,结果怎样/327
第八十一章 巴萨城投降/330
第八十二章 扎加尔向基督君王投降/335
第八十三章 扎加尔投降后格拉纳达发生的事件/341
第八十四章 斐迪南如何转而对付格拉纳达城/345
第八十五章 罗马城堡的命运/349
第八十六章 博阿迪尔投入战斗,出征攻击阿尔亨丁城堡/352
第八十七章 胯迪拉伯爵取得的伟绩/355
第八十八章 博阿迪尔出征萨洛布雷纳;埃尔南多的战绩/360
第八十九章 斐迪南如何对待瓜迪克斯人;扎加尔怎样结束其帝王生涯/365
第九十章 格拉纳达准备负隅顽抗/369
第九十一章 斐迪南慎重围攻,伊莎贝拉到达营地/373
第九十二章 摩尔人塔菲的无礼挑衅;埃尔南多的英勇行为/375
第九十三章 王后观看格拉纳达城,其好奇让不少基督徒和摩尔人付出生命/378
第九十四章 格拉纳达城前最后的掠夺/385
第九十五章 基督营地的大火;修建圣达菲城/389
第九十六章 格拉纳达的饥荒与矛盾/393
第九十七章 格拉纳达的投降条约/395
第九十八章 格拉纳达的骚乱/399
第九十九章 格拉纳达投降/402
第一百章 基督君王如何接管格拉纳达/408
附录 一些主要人物后来的命运/412
世界上曾发生过一场场血腥悲惨的战争,它们将一些强大的帝国推翻(阿加皮达说),其历史被视为十分令人愉快、不乏可贵启迪的研究成果。那么,一次虔诚的十字军东征的历史又如何呢?——它由最为开明的基督君王们发动,目的在于从异教徒的政权中,将地球上一个最美丽也最黑暗的地方收复。且听独处一室的我讲述征服格拉纳达的故事吧,在那儿,基督骑士与戴头巾的异教徒一点点地争夺安达卢西亚美丽的土地,直到那新月形标志——它是异教徒的象征——被抛弃一旁,用我们赎罪的神圣的十字架取而代之。
自从阿拉伯入侵者打败最后一个西哥特国王堂·罗德里戈,从而使西班牙遭到毁灭之后,近八百年过去了。那是一个极其悲惨的事件,自此,这座半岛便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被一个个基督君王收复,直至最后,仅剩下格拉纳达这片强大而好战的领土仍处于摩尔人的统治之下。
这个声名显赫的王国位于西班牙南部,一面受着地中海的冲击,每一方都有峰峦起伏的山脉或连绵崎岖的高山,它们一片荒漠,多岩陡峭,因此几乎难以攻破;但在其贫瘠的四周以内,却隐藏着无比富饶青翠的深谷。
在王国的中心便是首府——美丽的格拉纳达城——它宛如掩蔽在内华达山脉或“雪山”里面。其房屋共有七千座,它们耸立于两座高山之上,中间有山坡和一个深谷,达罗河从中流过。它的街道狭窄,这在摩尔人和阿拉伯人的城市里是常见的,不过时而也有小小的广场和开阔地方。一座座房屋带有花园和内庭,里面种着橘树、香橼和石榴,一处处喷泉使其充满生机;这样,房屋彼此排列在山腰上,城市与树林交相辉映,呈现出一片可爱的景象。一座山上伫立着阿尔卡桑巴,它是俯瞰整个城市的坚固堡垒,在城堡与塔楼当中可容纳四万名驻军;不过它也有自己的后宫,那是摩尔族君王们骄奢淫逸的住所,布置有庭院与花园,喷泉与游泳池,以及用最豪华奢侈的东方风格装饰的堂皇富丽的厅堂。依照摩尔人的传统,建造这些庞大宏伟的建筑群的君王必然精于神秘学,能够凭借炼金术为自己提供必要的资金。这便是它极尽光辉之处,即便时至今日,外国人漫步穿行于寂静的庭院和荒废的厅堂里,凝视那些镀金的天花板和饰有格子纹的圆顶的辉煌与壮美之时——它们经受住了战争的兴衰变迁,以及数世纪以来默默的荒废——也会不无惊讶。
城市四面环绕着高高的围墙,长达三里格,设有十二扇大门和一千零三十座塔楼。其高处和内华达山脉附近终年白雪覆盖,使夏季炽热的阳光变得温和,因此当三伏天其他城市闷热得气喘吁吁时,格拉纳达的一个个大理石厅堂却吹拂着颇为宜人的微风。
然而,这座城市的荣耀之处在于其开阔的平原,它方圆三十七里格,四周高山环抱,人们骄傲地将它比作大马士革那片有名的平原。这是一个令人惬意的园地,众多喷泉和银色蜿蜒的克尼尔河使其清新宜人。摩尔人凭着辛勤劳动与不凡智慧,将河水引入上千条小溪,使之广泛分布于整个草原。的确,他们使这片让人喜悦的地方变得繁荣奇妙,并且自豪地对它进行装点,好像它是一位受到宠爱的情人。一座座小山上种着果树园和葡萄园,一处处山谷被镶饰上花园,宽阔的平原上覆盖着波浪般的谷物。这儿可见到大量橘树、香木缘、无花果和石榴,另有大片大片的桑树——最精美的丝绸即用它制成。葡萄藤从一棵树爬到另一棵树,一串串鲜亮茂盛的葡萄悬挂在农舍周围,夜莺的歌声不绝于耳,让小树林充满喜气。总之,这儿的大地如此美丽,空气极为纯净,这片美妙地方的天空无比宁静,以致摩尔人想象着他们先知的天堂就在格拉纳达王国的上空。
这是一片得天独厚的王国,大自然给予了它丰富的恩赐,并且使它颇为坚固;就是在这片领地里,穆斯林的财富、英勇与机智曾经给西班牙带来耀眼的光彩,但这一切已渐渐衰退,只在格拉纳达还有着最后的立身之地。穆斯林其余的王国土崩瓦解,反倒使格拉纳达辉煌起来,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成了基督徒们唯一的眼中钉。这座摩尔人的首府于是便成为亚洲人奢华生活与高雅举止的唯一场所,同时混合着战争的刀光与喧嚣。人们仍然致力于文学,哲学与诗歌也有其流派与门徒,所讲语言据说是最雅致的阿拉伯语。所有阶层对于服饰都满怀热情。他们的一位叫卡蒂比的作家说,上层阶级的公主、小姐们对于奢华富贵所怀有的热情,已上升到疯狂程度。她们穿戴着金银腰带、手镯和脚镯,这些饰物用高雅的艺术精美地制作而成,上面镶嵌有橘红宝石、贵橄榄石、绿宝石和其他珍贵宝石。她们喜欢打着漂亮长辫,并加以修饰;或者将辫子打成结,上面的珠宝光彩照人。她们身材优美,皮肤极其白皙,言谈举止优雅迷人;微笑时如卡蒂比所说,显露出耀眼的皓齿,而且她们身上的气息也如花儿一般芳香。
摩尔族骑士没有穿盔甲时,喜欢穿上具有波斯人风格的服饰,外衣用质地最精细的羊毛、丝绸或棉布做成,上面的条纹色彩各异,十分美观。他们冬天穿的外套,是非洲人穿的那种大氅,不过在炎热的夏天他们则穿上洁白的亚麻织品。同样的奢华也广泛用于军用装备上。他们的盔甲上面镶嵌着金银。短弯刀的刀鞘经过精工制作,并饰以华贵的徽章;刀刃产于大马士革,上面刻有可兰经经文或有关军事和爱情的格言。皮带为镶嵌着宝石的金色细工饰品。其非斯匕首上有阿拉伯式的图形。长矛上面有鲜艳的飘带。他们的马身上披戴着绿色和红色的丝绒马衣,并织以丝绸,饰以金银,极尽富贵。这支年轻的骑士队伍拥有着豪华的军事装备,摩尔族国王们对此也予以鼓励,他们下令凡用于这些装饰上的金银均不得征税;而格拉纳达骑士团的女成员们所穿戴的手镯和其余饰物,也享受同样待遇。
在数以千计流传至今的民歌里——这些民歌给西班牙的爱情文学,给西班牙一切与爱情有关的事物,增添上了一种情调与色彩——我们可看出骑士们对于女子所表现出的殷勤,此种殷勤在摩尔史上这段富于浪漫的时期,曾普遍盛行于男女之间。
战争是格拉纳达及其居民们所处的正常状态,普通人随时准备应召奔赴战场,整个上层阶级就是一支卓越的骑士团。一个个基督君王们,尽管收复这座半岛其余领地十分成功,但他们发现胜利在这个以山为界的王国却被阻碍。每座山峰都设有嘹望塔,时刻准备夜里点火或白天放烟,发出全国警惕着的入侵信号。深入这危机四伏的国家的山隘峡谷,袭击一座边境上的堡垒,或在首府的眼皮底下去它平原上偷袭,匆忙进行一番掠夺,是卡斯蒂利亚的骑士们最喜欢采取的英勇行为。不过他们从不声称要占据遭到自己掠夺的地区,而只是洗劫、烧毁和抢夺之后跑掉。这些可怜的袭击,又受到摩尔族骑士同样手段的报复,他们最大的乐趣就在于“破坏”,即侵入山那面基督徒的领地,同样掠夺一番。
P1-5
本书是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的一部重要著作。从“征服”二字,读者不难知道这是关于战争的历史故事。而这场战争,是不能、也不应该忘记的,它像世界上其他的重大战争一样,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发展进程。了解它们,对于我们今天和今后的发展,必然会产生有益的作用。这便是历史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当然这个意义需要我们去总结和分析。而欧文写的这段战争历史,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传达给读者的,这就使作品显得更加生动,有了更加广泛的读者对象——从而使这场战争的历史为更多人所熟悉。加之欧文又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讲故事的能手,因此本书便更显示出了文学的光彩和魅力。
要了解本书所讲述的征服格拉纳达的始末,有必要知道一些背景知识,这样才不会孤立地看待这场曾经举世瞩目的战争。
这里笔者想先谈谈对战争的看法。像大家一样,我对战争是非常憎恶和痛恨的,它给人类造成的灾难简直无法想象!我们多么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能有这样的生活该是多么幸福啊。但从整个人类发展史来看,战争又似乎成了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时有发生,此起彼伏。而战争总是给人类带来无比深重的灾难,所造成的损失令人难以置信!使人震惊不已!它完全可以把一个国家弄得人财两空,遭遇毁灭。仅以抗日战争为例,中国人民在战争中就付出了巨大代价。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平民共伤亡一千八百余万人,军队伤亡三百八十万人,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一千多亿美元。财产就不说了,最让我震惊、感叹、愤怒和深思的,是人宝贵的生命被任意践踏和摧残。战争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杀人,无论原始战争还是现代战争都离不开杀人这一惨剧。只要看看电影中的战争场面,你必然就会见到鲜活的生命一个个甚至一批批地倒下、消失。人的生命真的到了一钱不值、犹如草芥的地步。这就是战争,残酷无情的战争。即便在和平时期,战争的阴影也似乎时时笼罩着人类。世界仿佛就没有个安宁的时候。看看今天的世界局势,不仍然让人感受到战争的威胁吗?所以追求和平,避免战争的发生,仍然任重道远。
本书所讲述的,是基督徒征服格拉纳达的战争,也是基督徒与伊斯兰摩尔人之间的一场重要战争。格拉纳达战争的结束,宣告了北方的基督徒和南方的伊斯兰摩尔人持续将近八个世纪的纷争的终止,摩尔人从此告别了对这片被他们称为安达卢西亚的土地的统治。早在八世纪,西班牙的最后一个西哥特国王罗德里戈,在里奥巴尔瓦特附近被打败,从此西班牙的大部分领土被伊斯兰摩尔人占领。之后西班牙人并不甘心失去他们的领土,于是基督徒与伊斯兰摩尔人连绵八个世纪的拉锯战就此展开。本书以其特有的笔法,生动地再现了当年这场旷日持久战争的全过程,一个个场面历历在目。基督徒为收复自己祖先的领土战斗得非常英勇;摩尔人为坚守自己祖先留下来的、已经拥有数百年的美丽家园也战斗得十分勇敢。
本书作者华盛顿·欧文(1783-1859)是美国散文家和短篇小说家。他一生曾三次到欧洲,在英国、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等国度过十七年。在这期间,他访问名胜古迹,了解风土人情,收集民间传说,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从1819年起,他陆续发表许多散文、随笔和故事。1820年汇集成《见闻札记》,在英国出版引起轰动,流传甚广,使他成为第一个获得国际声誉的美国作家,被誉为“美国文学之父”。司各特和拜伦等人成为他的知交,萨克雷称其为“新世界文坛送往旧世界的第一位使节”。其《见闻札记》被誉为美国富有想象力的第一部真正杰作,“组成了它所属的那个民族文学的新时代”。它以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浪漫主义奇想与日常生活场景的真实描写、幽默和抒情结合在一起。不少篇章富有传奇色彩,情真意切,引人启迪,动人心魄。笔者有幸翻译并先后在几家出版社出版了该书。欧文醉心于摩尔人统治时期的传说,写了《征服格拉纳达》和《阿尔罕伯拉》,它们是《见闻札记》的西班牙姊妹篇。在这些作品中,欧文以讲故事的形式,把读者带到西班牙的特有的历史长河中,从而深切“看到”那血与火的或充满传奇浪漫的岁月。欧文的其他作品有:《纽约外史》、《一个旅行者的故事》、《哥伦布传》和《草原游记》等。笔者希望下一步继续译介欧文的其他优秀作品,在这方面做出更多的贡献。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但由于它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又让我深感荣幸和充实。的确,翻译这样一位文学大家的作品对我是一种挑战,同时也使我收获良多。我因而乐意为之付出宝贵的精力和时光。
就翻译而论,我仍然坚持直译与意译有机地相结合的原则,既不过左也不过右。也就是说既不“归化”得过分,也不“异化”得过多,力求把握好这个度。而这个度,就是读者的接受水准。过于归化了,读外国人写的东西就像读中国人写的一样,我并不赞成。我很赞同一位名家说的话:我们不仅要知道原作说了什么,而且要知道是怎么说的。这“怎么说的”就是原作的表达方式,作为文学翻译就应该把好的形式(风格的重要特征)传达出来。如果全部都归化了,把那些很好的表达方式都化掉了,必然就会失掉不少外国文学所特有的洋味和韵味,我对此不敢苟同。“武装到牙齿”好不好?它表达得多么形象,如果把它也归化,译成“全副武装”之类,二者的效果会一样吗?另一方面,如果过于异化了,难免又会造成生硬、死译等弊病。这个度确实不好把握,需要译者在大量的翻译实践中去摸索提高,不是说说或者读点别人的翻译理论就能解决的。
本书涉及的人物不少。为了便于阅读记忆,书前列出了一些主要人物的姓名。另外,第一次出现的人物均用全名,以后则只用简短的姓或名,以免混淆不清。比如摩尔族老国王第一次出现时用全名穆勒·阿布·哈桑,以后就用哈桑了。西班牙人的姓名常有三四节,前一二节为本人名字,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一般以父姓为自己的姓,但少数人也有用母姓为本人的姓。如:Diego Ro-drigueez de Silva y Velasquez,译为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一贝拉斯克斯,de是介词,Silva是父姓,y是连接词“和”,Velasqu-ez是母姓。男性最前面的堂(Don)指“先生”,女性最前面的多纳(Dona)指“夫人、女士”。这么复杂的姓名如果都照译出来,中国读者一定觉得麻烦,所以笔者对此作了上述处理,是否恰当可以探讨。名字就是一个代号,重要的是要记起来方便,以免给阅读造成不便,弄得人物不清,以致严重影响到阅读效果。
另外,笔者在翻译中,对特别带有作者主观意识或偏见之处(好在类似地方并不多)作了适当处理。翻译绝不是一种完全被动的行为,译者不仅有权利选择所翻译的作品,而且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也可适当作些必要的处理。
翻译欧文的作品不容易——其实这个说法不对,应该说翻译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不容易,需要译者付出极大的努力。由于笔者知识有限,译作中难免存在不当之处。诚恳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不断使之完善。在此,也特别感谢四川大学的曹明伦教授和四川外语学院的杨全红教授,他们在笔者翻译本书的过程中给予了可贵、及时的帮助。也感谢美国友人玛丽琳·麦克迪维特(Marilyn McDivitt)的大力支持,是她帮助翻译、处理了书中涉及的西班牙文。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但有老师和朋友们的帮助不少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刘荣跃
2009年4月于天府之国·简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