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芜(1904~1992),现、当代作家。原名汤道耕,四川省新都县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南行记》、长篇小说《山野》、《百炼成钢》等。他的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自发的反抗斗争,开拓了新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传奇性故事,具有特异性格的人物和边地迷人的绮丽风光,使作品充溢着抒情气息和浪漫情调。
本书旨在展现南行者神奇的笔下世界,讲述作家艾芜行走和写作的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艾芜画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毅//王书婷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艾芜(1904~1992),现、当代作家。原名汤道耕,四川省新都县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南行记》、长篇小说《山野》、《百炼成钢》等。他的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自发的反抗斗争,开拓了新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传奇性故事,具有特异性格的人物和边地迷人的绮丽风光,使作品充溢着抒情气息和浪漫情调。 本书旨在展现南行者神奇的笔下世界,讲述作家艾芜行走和写作的一生。 内容推荐 艾芜是现代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川籍作家。《艾芜画传》将艾芜的生平和创作分为“故事里的童年”、“无法完成的学业:在纸上和现实之间”、“一生的寻梦:走过彩云之南”、“笔下的世界”、“颠簸与凝滞:多难的岁月”、“最后的了望:雾里的春天”六个部分,以清新的笔调,讲述作家艾芜行走和写作的一生。书中还收录了艾芜生平活动和作品著述图片100余幅。 目录 第一章 故事里的童年 第二章 无法完成的学业:在纸上和现实之间 第三章 一生的寻梦:走过彩云之南 第四章 笔下的世界 第五章 颠簸与凝滞:多难的岁月 第六章 最后的了望:“雾”里的“春天” 附录一 芜生平大事记 附录二 关背景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故事里的童年 1904年6月20日(清光绪三十年五月初七),四川省新繁县清流场(现属新都区清流镇)一个乡村教师家里,一个属龙的男孩出生。按照这个汤氏家族“世祚承宗祖,美德正乾坤,道继宽仁著,功昭勇智闻”的族谱,他被充满期待地命名为——汤道耕。 1 这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家族。 据汤氏族谱记载,汤家祖先原籍湖南,“汤氏世居湖南宝庆府武冈州”。汤氏入川始祖为“承”字辈的汤承烈,他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携妻负子,贸易人川,转徙彭县,改业归农”。那显然是一次带有浓厚悲壮色彩的迁徙过程: 这位第一个来到四川的祖先……读过书,却以种田为主要职业。但他失掉了土地,不能生活了,便强抑着悲哀,怀抱着雄图,带着妻子儿女,远离了自己家乡和族人,来到战乱之后人烟绝迹的四川西部。路程自然是经过襄汉流域,沿着大江,穿进三峡,再到成都;一路上听过巫峡的猿鸣,迷过嘉陵的大雾,跋涉在沱江流域,破庙的屋檐下躲过许多风霜,大树底下度过不少凄凉的夜晚…… 四川成都北面,新繁和彭县交界的一块平原上,肥沃的土地和宜人的气候使这位汤氏祖先停下了漂泊的步履。接下来是一个漫长、艰辛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过程: 靠着水沟,割下芦草,造起茅篷,将自己一家人安顿下来,又把自己气力能够开垦的土地,用树枝插起,作为占有者的标记。……割草,砍树,挖土,开沟,击杀毒蛇,驱除野兽,终天过着紧张而又劳苦的日子。 渐渐地,毛茸茸的南瓜藤爬上了茅棚的屋檐,幼嫩的禾苗滋长成一片青绿,橘树从一根细枝慢慢粗壮,开满了洁白的花朵,又结出了殷红的果实,竹篱笆旁也开始布满了鸡的脚印、羊的叫声……祖先的勇敢、坚毅、智慧和勤劳终于结束了风餐露宿、朝不保夕的漂泊,换来了可以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家园。 这个家族发展到入川后的第五代“德”字辈,共有兄弟七人,其中汤德润——也就是汤道耕的高祖——迁居到新繁县水村三甲曹家碾(现新都区清流镇翠云村境内)。据族谱记载,汤德润在这里分得“欠水瘠田,颓蔽宅舍”,于是又开始了一番新的胼手胝足、力耕勤凿的劳作,“不数年间,硗确化膏腴,堂室渐修葺,种植佳木,绕以周垣,浓荫青翠”。欠水瘠田、颓蔽宅舍变成了良田300亩,以及一座阔朗的可容几代人同堂居住的四合院——汤道耕即出生在这个名为曹家碾张家院子的院落里面。到了汤道耕的曾祖父、祖父辈,这个乡下农家院落已经被修葺得十分清幽雅致,带有些许书香气息:这是一座回字形的大院子,四周都是房子,中问是个花园式的天井。明媚的阳光从天井上方倾泻下来,反射在刷着上好石灰的雪白墙壁上,照亮所有的房屋。壁上挂着各式翎毛花草人物山水的字画:其中有几幅画着色彩斑斓的雄鸡,和地上走的雄鸡一样大,一样活跃;还有一幅是一个红头发红胡子、头上长着棵树、背上背着吕洞宾的柳树精。天井里有一个方形的大石缸,装满清水,水中耸起一座大小与石缸相仿的假山,假山上零星装点着细小的树木和玲珑的亭子,石身上满缀青绿的苔藓。石缸旁边,又放着盆栽的牡丹、秋海棠和兰草。天井上空的屋顶上,掩映着青枝绿叶的竹子。在通向门口的矮矮的花台里长满了芍药、剪绒黄杨木茧壳花,热热闹闹开得到处都是;每年阳春三月时,墙外还有柔媚的桃花枝子伸过来,酽粉的花瓣像喝醉酒一般东一瓣、西一瓣散落在草丛中。 这大概是汤家在曹家碾张家院子里最繁盛时期的场景了。可惜汤道耕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便与这样的盛景缘分无多:高祖父汤德润时期的300亩良田在曾祖父时期一分为二,又在汤道耕10岁的时候,在祖父五兄弟手中分成五份,到了汤道耕祖父汤乾围手里,便只有30亩田了。汤家的田产在数十年的岁月里没有一点增加,而是在逐代递减。在汤道耕幼年的时候,由于人口众多,祖父一家暂时从老院子里搬出,另居一处简陋得多的院落,大约离老院子有一里半的光景。 P2-4 后记 时代总是那么的抽象和虚幻,但通过行为和话语方式,它打在人们身上的烙印却是如此具体而清晰,以至于面对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逝去的时代,我们不得不相信,没有人能够超越其身处的时代氛围。艾芜走过了好几个时代,作为一个作家,在不同的时代他塑造了不同的形象,对于他自己,他赋予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意义,反过来,各个时代也规定了他的意义,他笔下的形象也塑造了作家自己的形象。他如此勤奋敬业,做了他能做的一切,几乎从不抬头。在他和他的时代之间,他们相互在对方的脸上描摹,刻画着对方也刻画着自己的形象。从清朝到民国,再到1949年以后的新政权,甚至20世纪80年代的所谓“新时期”,他度过了长长的一生。作为一个作家,他看到了如此多的东西,算得上幸运,而作为一个生活中的人,他遭受了如此多的磨难,令人欷欺。 而我们并不比他高明。 跟艾芜一样,我们的生活也是既抽象又具体,既虚幻又实在。在他的身上多少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那些冲动和抑制,谁知道我们自己究竞处在历史的哪一个段落中?我们甚至都不敢说出这样的期待:写出一个真实的艾芜。因为我们看到的和借用的,无非是文字和相片——而要命的是:文字的笔画之下,总有一只写作的手,快门背后也总有摄影者的眼睛。 于是,这仅仅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读写,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观看。 无论如何,这本画传的写作过程中,艾芜家属汤继湘、王沙夫妇的热情鼓励,本书责任编辑蒋咏宁女士的支持和坚持,值得我们在这里表示诚挚的感谢。 2010年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