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作者参加工作以来所写的一些文章。这些文章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散文、诗歌、对联,有通讯报道、调查报告,也有研究论文,作者涉猎广泛,不一而足。从这本集子里,我们可以找寻一个农村青年所走过的路,也可以从一定的视角看看这些年发生的一些社会变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路走来 |
分类 | |
作者 | 余凤生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作者参加工作以来所写的一些文章。这些文章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散文、诗歌、对联,有通讯报道、调查报告,也有研究论文,作者涉猎广泛,不一而足。从这本集子里,我们可以找寻一个农村青年所走过的路,也可以从一定的视角看看这些年发生的一些社会变化。 内容推荐 余风生出生于20世纪的60年代,他的青春轨迹画下了一道从农村到都市的曲线,因而,他最纯真而深刻的记忆就源于那孩提时代的人与事,最美好而留恋的生活就来自乡间小镇的情与景,而最真实又最浪漫的思绪,无疑是缠绕了他青春岁月里爱情、事业和人生选择的那些飘絮。这些感受在本书中一一再现。他用散文、小说和诗歌等不同体裁的文章拼接了一个出身平凡、情感丰富、颇有才情、亦有志向的农村青年的形象。余凤生擅长用细节书写情景,也惯于在短短的语句里蕴涵悠长的感情。所以,在本书中,他的青春文字是清新的、雅致的。 目录 序一 序二 说明 散文 母亲,你把一生给了谁 哭母亲 江流急 采莲 新年寄语 请你说 苦楝 崂山老人 逆水行舟 蚂蟥 最好的纪念是行动 编辑的心里话 雪地 悼词 东堤三日 长城丝语 盆景的名字 岭南掠影 演讲稿 小草与阳光 回回首,一棵幼苗在成长——小记《规划国土动态》创办和发展历程 城里的雪 日韩片羽 当我走过那条街 闽地记游 欧洲的感觉 银装江滩 汶川的精灵 诗词 问 心曲 听雪 漩流 春雨 忆江南 假如 局庆放歌 生日 线条与色块的交响——献给描绘未来的人 十唱不想走 小说 三见钟情 相爱时难恨亦难 桂莲 旅馆迷雾 谁写匿名信? 杂文 小议“为我做主” “市长:我们真希望这是供电局的公告!!!” 说“转” 举报人处境堪忧 一事三报莫衷一是 呼唤一种机制 欢迎栏杆 通讯报道 女青年求学心切预产期坚持应试含辛茹苦育人才——记旧街区农民学校专职教师方向明 迷离扑朔犯罪分子耍滑头水落石出信访干部显身手 盲人哟,盲人 为了人民他们在辛勤耕耘——武汉市信访工作侧记 爱的奉献——记省市优秀共产党员、武汉市武昌区 信访办公室副主任吴天祥 木兰山的报告——黄陂县信访工作侧记 “寒士”的希望——武汉市房地局信访工作札记 武汉感谢你:“北京一记者” 人民信访国脉所系 超前做好规划土地工作保证天河机场顺利建设 结合规划土地管理努力做好双拥工作 精雕细刻绘蓝图——洪山分局工作侧记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有这片土地——武汉市纪念第五个全国土地日侧记 十年历程十年辉煌——武汉市土地管理工作回顾 风风雨雨土地情——纪念武汉市规划局土地局合署办公10周年 巡堤查险我局干部在一线与洪水“较劲” “规划土地局在这里又立了一大功 眭录明局长率队考察昆明佳园小区 涂勇副市长亲切勉励市规划土地局 流失与截流的较量——武汉市建立土地收购储备供应制度历程 王守海市长视察市规划土地局政务公开工作 王守海市长会见凯恩斯董事长张伟鸣 火一样的话题——武汉纪念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侧记 “刘欢也宣传土地”——小记武汉市纪念第十二个全国土地日大型文艺晚会 李宪生市长会见金地集团凌克董事长 土地经营展现出无尽的生机——武汉市土地资产经营调查 论文 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教学法风波” 农民教育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隋唐高等教育的管理 杜威的知识观和他的教学思想 实现领导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条重要渠道——浅谈信访工作与领导决策 十七城市信访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违法建设问题分析 对武汉城市发展策略等问题的初步思考 以“规划”保护城市耕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开展土地批租推动武汉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武汉地改与房改 武汉土地资产经营 武汉旧城改造中的拆迁安置 当前违法用地为何屡禁难止 运用土地政策杠杆解决当前房地产市场热点问题 对武汉市郊区发展的初步思考 愿将心智和力量都付与蔡甸 我在蔡甸区的新农村建设实践 坚持城乡统筹建设“两型社会” 办公室主任的十个观念 试论期刊错别字 公文语言二十题 规划国土公文常见错误例析 调研报告 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管理情况的调查 借他山之石拓展规划思路——上海、杭州城市规划工作考察报告 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规划、土地和房产管理新体制——赴深圳、广州、天津学习考察报告 法国公文督察制度考察报告 其他 人名对联趣谈 对联 酬答 跋 试读章节 母亲,你把一生给了谁 清明节又至,常于夜半忆起母亲。母亲离世已十三载,但她的音容犹在我眼前。 小时候从大人嘴里知道,母亲年轻时很漂亮,常给人做伴娘,也很能干,在识字运动中当了先进,还担任过妇联主任。我见过母亲得的奖状和奖品。 我们姐弟五六岁时就跟着母亲干活,挖草皮、捡粪、插秧、捉棉花虫,我们累,母亲更累。队上说要“二五密植”,我们要是把秧插稀了,哪怕是在田中央,母亲也不会放过,非一棵一棵补上不可。捉棉花虫时,有人把数过的虫子(按虫数记工分)又偷偷装进瓶子,母亲却不让我们这样做。母亲常说:“不管别人怎样,你要做得心安。” 母亲这么一个能干、本分、正直的女人,在家中委曲求全,仍然难讨家人欢心。 那时候我家里住着九口人——祖父母、父母和我们姐弟。因为母亲没有奶水,我生下来未满月就由祖母单独抚养,晚上跟祖母睡。我因此与母亲之间的感情不深。每当祖母和母亲吵嘴时,我总是站在祖母一边。母亲的苦痛可想而知。 后来发生的两件事,使我渐渐明白一家人,包括我对母亲不公。 那年“双抢”即将开始。为了帮姑妈盖新房,母亲晚回家两天,祖父母大发雷霆。母亲分辩了几句,大意是说她也惦记着插秧,但姑妈不让走。母亲其实也不敢早走,她害怕姑妈向祖母“告状”。就这样分辩了几句,父亲冲上前打了母亲一个耳光。母亲哭了,从没为母亲流过泪的我也哭了。 祖父母到姑妈家住了一段时间,回来后又向母亲发脾气,因为放在他们房里的米缸里的米少了。祖母离家前在米缸上作了记号,她觉得走了多少天与吃了多少米对不上号,于是硬说母亲偷着把米卖了。母亲有口难辩,气得号啕大哭。半个村子里的人都来围观,很多乡邻为母亲说话。我那时已有十多岁,懂点事,耳闻目睹,更觉母亲可怜。 十六岁,我考学离开了家。这一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家里连田带地分了十几亩,全靠母亲耕种。父亲一直在乡镇企业工作,只在农忙时请同事回来帮一下。母亲像男人一样不分白天黑夜,在田问地头忙着。一次挑草头,走在窄窄的田埂上,她脚下一软,连人带谷捆摔到田埂下,最后是乡邻把她扶了起来。 母亲一天要干多少活,我也说不太清楚。田里、地里的活干完,还要种菜园,挑吃水,洗一家人的衣服……母亲身材高,干活累,饭量大,却常常吃不饱。在“瓜菜代”的年月,锅边稠一点的、有米的,都被我先盛走了。母亲回家晚,只能剩什么吃什么,剩多少吃多少,接着又下地干活。 家里有时“打牙祭”,吃猪肚子,那也是母亲沾不着边的。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买猪肚子,乡亲们从半夜开始就排队。我家住在肉铺对门,祖父头天晚上就放个竹篓“排队”,到三更天再起床排队到天亮。这样买到的猪肚子,没有母亲吃的份。那是属于祖父母和父亲的。我因为是长孙子,也有一小碗。祖父母总是盯着要我吃下。可我并不喜欢这种甜肚片汤,吃着就想吐。我常常趁他们不注意,倒些在母亲碗里。我至今也不知道母亲到底喜不喜欢这种猪肚汤,但当时母亲是几口就吃光了的。 父亲想让母亲到乡镇企业去工作。母亲不肯,她说:“你那个厂一时有工资,一时没工资,这一大家人靠什么吃饭?”拖了几年,母亲的身体明显垮了,很多农活再也干不了,这才到工厂的食堂里做帮工。 母亲总算可以不种田了,可以轻松一点了,伙食也改善多了。可母亲常常吃不下。大约一年后,我接到大妹妹打来的电话,说母亲到医院检查了一下……话未说完,妹妹就哭起来。当晚我便赶回家。母亲还不知道得的是什么病,还笑着做饭给我吃。听说我谈的女朋友“吹了”,母亲还不断安慰我。父亲到一边拿出诊断书给我看,我的眼睛模糊了。 母亲在病魔缠身的晚期,听说一偏方,以柳树叶煎水喝可治病,虽苦涩难咽,母亲仍坚持不辍。姐见母亲喝药如此痛苦,就劝她不喝。母亲说:“不喝,病怎么会好呢?你们姐弟五个,只有你出嫁成家了,他们都需要我照应啊!” 我从来不信命的。村里总是有人从事迷信活动,我见了并不以为然。然而,想想母亲一生,我想到了命。为什么生活刚刚好一点,受累一生的母亲就要走了呢? 母亲住院后,我去看过两次,给了点钱让母亲买吃的。母亲不要,让我留着上大学用,并叮嘱我在大学要吃好一点,衣服不要穿得太差了。 那年中秋节的前两天,姐夫来到学校。我一见心里就明白了。我匆匆赶到家里,还未进屋,就听到母亲的哭声,边哭边喊我的名字。走到母亲床前,母亲拉着我的手,哭得更伤心了。第二天中午,47岁的母亲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母亲去时,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为母亲写一篇悼词。我一边写一边流泪,眼睛模糊了,擦一擦,接着写。 乡邻们都说我母亲一生为家人操劳,是累死的。我原来也这么认为,现在想来,这只是表面原因。尽管早已是新时代了,在农村,特别是一些偏远农村,残余的封建思想至今仍在压迫着像母亲这样的妇女,那种精神的戕害远比生活的重压更可怕。母亲不仅仅承担了超负荷的劳作,而且因在家庭中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的人格尊重,她的内心承受着无法言说的重压。在双重挤压之下,她必须也只能为家庭牺牲。 母亲走了,走了十三年。我每年都要为母亲扫墓、添土,表达自己因为无法体会母亲苦楚而加深她身心痛苦的忏悔,寄托做儿女的哀思。 (原载《长江日报》1998年4月6日第16版) P2-4 序言 读罢这本厚厚的文集,是在牛年岁尾。东湖红梅欲放,大江奔腾如斯。掩卷临窗,心中有许多的波涛随着思绪而奔涌。 余风生出生于20世纪的60年代,他的青春轨迹画下了一道从农村到都市的曲线,因而,他最纯真而深刻的记忆就源于那孩提时代的人与事,最美好而留恋的生活就来自乡间小镇的情与景,而最真实又最浪漫的思绪,无疑是缠绕了他青春岁月里爱情、事业和人生选择的那些飘絮。这些感受一一再现,我倒觉得有些电影蒙太奇的意思。他用散文、小说和诗歌等不同体裁的文章拼接了一个出身平凡、情感丰富、颇有才情、亦有志向的农村青年的形象,这是我十分熟识、十分亲切的形象!熟识得就像当年的同窗好友,亲切得就像昔日的同城知青。余凤生擅长用细节书写情景,也惯于在短短的语句里蕴涵悠长的感情。所以,他的青春文字是清新的、雅致的。 余凤生的阅历也是颇为丰富的,他先后做过中学教师、党校教员、机关干部,也曾在武汉一个远城区挂职担任副区长,他的事业跨度很大,可谓是见证了武汉近30年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样的年代里,余凤生是一个难得的用心人。他用心去工作,用心去学习,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思考,也用心去做人。因而,他结合工作所撰写的通讯、杂文、论文、报告,无不给人以强烈的启迪和共鸣。其中,有如《试论期刊错别字》的总结研究文章,论述周全,充分反映了他善于从实践中得真知的能力;有如《隋唐高等教育的管理》的专业论文,充分反映了他较为扎实的研究功底;有如《线条与色块的交响》这样别具风格、充满激情的作品,说明了他对工作和事业无比的热爱。而一组关于信访工作的纪实报道,更以真实的事例、细腻的笔触记述了常人不太了解的这群人默默为社会奉献的可贵精神!当然,余凤生在规划国土部门工作的时间最长,他近距离观察和直接参与了武汉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许多重大事件,在大量第一手素材的积累基础上,他撰写了以《武汉地改与房改》为代表的一批论文,具有相当的史料和研究价值。余凤生察人所未察,叙人所未叙,所以他的文章能给人以意外的收获。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余凤生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写作,并将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些文章结集出版,实属难能可贵。正如书名所言,“一路走来”,他留下的不仅是脚印,而且是浪花!也正像他在一首诗中吟咏的:“爱是生活,生活就是漩流。”我们一路走来,还会一路走去! 后记 人生不需要诠释,但人生总会有轨迹。 人生旅途会邂逅许许多多的人。很多人就是那么让你无缘无故地感到亲切、感到依恋,你会一生都难以忘怀;很多人就是那样无私地帮助你提携你,你会一辈子铭刻在心里。 人生旅途也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不去计较是非成败,只求留下点点履痕。 经历了那么多的人和那么多的事,还有所思所感,难道不值得写几个文字吗? 从1985年2月13日在《长江日报(农村版)》第1版发表《女青年求学心切预产期坚持应试》开始(之前给县广播站写过几篇小稿子),至今已二十多年。将过去的习作结集刊印,在内心还确有一番犹豫,十分忐忑不安。已收录的文章,有的见诸报刊,有的以前未能示人。刊发大约是一种认可,未刊一种是因没有勇气拿出来,另一种是拿出来但未能契合报刊编辑的口味。有的文章(特别是文学习作)明显很稚嫩,有些文章只是初稿,是否收录颇感踌躇,但因其从某个角度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环境那件事那个人,不忍舍弃,暂录此一哂,敝帚自珍而已。 第一个鼓励我投稿的人是余稚文,帮助者是王建生。在文风上,特别是在文章的构思上给我很大教益者是姜明平,正是他教导我于工作写工作。湖北省、武汉市老领导韩忠学为本书题写书名,武汉市老领导李梅芳和著名作家董宏猷分别为本书作序。我的很多领导、同事、朋友都对本书的写作和出版给予了关怀和关心。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及武汉市规划院等单位给予了支持。在此谨表敬意和谢忱! 有些文章曾以单位名义发表(绝大多数未予收录);许多文章虽以自己名义发表,但吸收了领导和同事们的思想。特别是一些论文,借鉴了相关专家和同事的成果。在此一并致谢! 童年的记忆,故乡的往事,一直是萦绕于脑海、挥之不去的写作源泉。年少时经历的困厄的确是一辈子用之不竭的人生财富。那山、那水、那人、那事,多少年都是如此清晰,时时在催促我拿起笔来。现在古老的家乡变成了开发区,这些文字或许可以成为山水夷为平地之后的一种怀恋。所以集中“朝花夕拾”之类的回忆散文居多。 家是我小时候的世界,亲人是我人生的起点和支柱。那么多令人心痛、心酸、心醉的家事,每每想起、记起、谈起、写起,都是心潮难平,甚至这次结集每一次校对关于母亲的文章时,我都要一遍又一遍地泪流满面。祖母的爱和母亲的爱同样厚重,我总在努力回避却又无法回避这道难解的恩怨难题。 爱是人生的主题,也几乎是人生的全部。从懵懵懂懂到情窦初开,从情天恨海、刻骨铭心到理性相知、心若止水,只要是真是美是善,都是值得回味的。爱之路无疑是成长之路,爱的笔触也应该是最美丽的人生画卷。 结合工作和学习进行写作是我的习惯。学什么、干什么,就思考什么、研究什么,然后写在纸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和研究既是总结,又是归纳、分析、深化和升华。学习、工作、思考、研究和写作,对我来讲是一个整体,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整体。可以说这些年是用心血在干工作,用思想在做事情。 对工作和学习的思考,对人间世的探索,是一条路、一条河,也是一座一座的山。思考也就是个过程,看似越来越想通了,实际是越来越难以通透。不断追求丰富、具体、实际、全面、深化和升华,是一条多么艰辛曲折的路啊! 仰望历史天空,只能看到星星点点;漫游人生长河,也仅能落下几粒尘沙。经历是片断的,思想是当时的,只要是真情实感就无可厚非。个人是浪花,社会是江河,历史是大海。个人的足迹微不足道,但可折射社会和历史。 个人是那么渺小,你能知道多少明白几许?由于观察社会的角度不同,关注人生的立场各异,你的结论可能是不全面甚至是不正确的,但不一定是没有价值的。 浪花一朵一朵,不要因为她不够美丽不够深沉而漠视她,也不要因为她还稚气未脱而轻贱她。她是经历了激流险滩而形成的,平平静静哪里会有浪花? 作 者 二00九年十二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