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绪论》是全书的大纲,作者用了相当的篇幅“重新解读写实主义的理论”,并以“附录”的形式介绍了“20世纪以来《红楼梦》写实主义研究概要”。
本书结构完整,详略有序,重点突出。作者在第一章中的“再论《红楼梦》的自叙性”,不仅强调了小说中“自叙性”的存在,而且详细剖析了这种“自叙性”存在的原因,同时作者明确指出了“自叙性与现实主义的异同”。第二、三章是全书中的“详论”(或称“细论”)部分,目的是发掘《红楼梦》的写实主义成就,以及对五四新文学发展的影响。作者从“人性的坦白”、小说中“典型人物个案研究”到艺术手法的层层分析,加深读者对《红楼梦》写实主义的印象和理解,从而以大量事实证明鲁迅所说的“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的真知灼见和这部小说之所以成为一部常读常新、百读不厌的世界名著的根本原因。在本书最后一章里,作者以三节的篇幅论述了“作者对人物原型的依赖”、“人物容貌描写的缺憾”、“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爱情表现模式对《红楼梦》的束缚”,指出《红楼梦》写实主义艺术上的不足。
本书首先廓清对写实主义核心理论“典型”的理解,“典型”就是建筑在真实人性基础上的鲜明个性。以此为出发点,重新认识《红楼梦》中写实主义成分及其艺术特色,认为《红楼梦》符合写实主义要求不是出于自觉的理论指导,而是出于作者对人物原型的熟悉与理解,客观上达到了写实主义对典型人物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红楼梦》中典型人物进行了个案研究,分析其叙事策略、叙事方式等形式因素,并指出由于《红楼梦》并非基于自觉的写实理论指导,也存在着一些不符合写实主义要求的成分。
绪论 写实主义理论的重新解读
一 典型人物是以真实人性为基础
二 典型人物是真实人性基础上的鲜明个性
第一章 《红楼梦》的自叙性与写实主义的异同
一 再论《红楼梦》的自叙性
二 《红楼梦》的写实主义辨析
第二章 《红楼梦》的写实主义特征
第一节 人性的坦白
一 情欲写实
二 剖析自私
三 异化的爱
四 肯定自尊
五 张扬自我
第二节 《红楼梦》中典型人物个案研究
一 贾宝玉
二 王熙凤
三 林黛玉
四 花袭人
第三章 《红楼梦》的写实主义艺术手法分析
第一节 营构虚幻的经验——以建构完善的时间流程为核心
一 时间的磨砺:人物个性在时间流程中逐步形成
二 时间的约束:强调人物个性发展的因果关系
三 时间的印记:时间流程中人物性格的内在一致性
第二节 深化人物个性——多层次的叙事方式
一 省略
二 停顿
三 概述
四 场景
第三节 复制心理真实——围绕“趋于极端的可能性”
一 隐喻的功能
二 阻断、延宕
三 谈话中潜藏的“极端”的消解
第四章 《红楼梦》,写实主义的不足
第一节 作者对人物原型的依赖
一 夏金桂:偏见的产物
二 秦可卿:因避讳而夭折的形象
三 赵姨娘:欲盖弥彰的矛盾
第二节 人物容貌描写的缺憾
一 男性容貌的女性化
二 容貌描写的重复性
三 容貌描写对前代小说的沿袭
第三节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爱情表现模式对《红楼梦》的束缚
一 赋诗
二 赠物
三 感梦
四 交谈
五 婚礼仪式
结语
附录 20世纪以来《红楼梦》写实主义研究概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