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个折不断的女人(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国)玛丽·恩迪亚耶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三个折不断的女人》荣获2009年龚古尔奖,法国畅销73.5万册,版权售至27国!

“最擅长说出那些无法说出口的话”,玛丽·恩迪亚耶天才之作,著名翻译家袁筱一女士倾力翻译!

梦的断裂和开始,女性爱与黑暗的故事,普鲁斯特和福克纳在非洲天空下的交谈……

内容推荐

《三个折不断的女人》是由三个相对独立而又暗埋伏笔的故事组成,讲述三位女性诺拉、芳达和嘉蒂在家庭、爱情和移民方面各自的命运,她们三人因共同的反抗与生存能力而相连。坚强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行为。它是在清醒地意识到一切之后,即使能力有限,仍然能够直面的勇气……

《三个折不断的女人》作者玛丽·恩迪亚耶是一位天才型作家。年仅17岁时,子夜出版社的编辑就站在中学门口,拿着她处女作《至于远大前程》的合同等她下课。她的第二部小说《古典喜剧》长达97页,从头至尾却只有一个句子。2001年她以小说《罗茜·卡尔普》赢得费米娜大奖。她的剧作《爸爸必须吃饭》入选法兰西剧院的保留剧目。2009年她获得龚古尔奖。

试读章节

那个迎接她的人,那个仿佛是突然出现在水泥大房子门口的人,他浸润在突然问变得如此强烈的光线中,仿佛是浸润在明亮光线中的身体本身产生、散发出的光晕,这个站在那里的男人,矮小、滞重,仿佛一只霓虹灯泡般散发出白色的耀眼光芒的男人,这个站在大得过分的屋子门口的男人,诺拉很快就感觉到,在这个男人的身上,昔日的傲慢,高大,似乎根本不可能消失的、永恒到神秘的青春已经荡然无存。

他一直双手交错放在肚子上,脑袋歪向一边,灰色的脑袋,包裹在白色衬衫下凸出的、软塌塌的肚子,而衬衫则用腰带系在本白色的裤子里。

他就站在那里,勾勒出冷冷的白色光晕,他也许在门口摔倒了,诺拉在想,就在院子里那株金盏花伸展出枝权,拦住了那座不可一世的房子的地方,因为在走近房子的途中,她的目光一直越过栅栏盯着大门,她没有看见栅栏打开过,看见她的父亲从栅栏那里出来——然而,他却在这日暮时分出现在她的面前,这个散发着光芒的男人,他已经变形了,仿佛脑袋挨了重重的一下,诺拉记忆中的和谐比例不复存在,如今呈现在她面前的,是一个没有脖子,双腿滞重、粗短的男人。

他一动不动看着她往自己的方向走过来,在他似乎有些犹豫和茫然的目光中,似乎一丁点儿也看不出在等她的意思,仿佛他没有求过她,坚持要求(她想,这个男人竟然也会向别人求援)她来看他。

他只是站在那里,也许是不停地拨开在房前投下一片黄色阴影的粗大的枝权之后才费力地到达已经开裂的房子门口,这样一来,诺拉在这个时刻迈步走向栅栏就仿佛只是一个纯粹的偶然。

而这个男人擅长把所有的请求变成怂恿,他看着她推开栅栏门,走进花园,带着主人的神气,他知道自己有些微的突兀,于是在竭力隐藏这一点,他手搭凉棚,置于眼睛上,虽然夜晚已经来临,门口被笼罩在阴影之中,但是他这样一个奇怪的,仿佛通了电般的人仍然照亮了那块地方。

“瞧,是你。”他的声音喑哑,虚弱,一点也不自信,仿佛尽管已经完美地掌握了法语,但是由于过分骄傲,总是担心不能避免错误而产生的忧惧使得他的声音情不自禁地要颤抖。

诺拉没有回答。

她拥抱了他一下,并没有贴紧他,因为她记得他讨厌身体的接触,虽然是以某种不易察觉的方式,父亲软绵绵的双臂在她的手指间很快收了回去。

她似乎闻到了一股霉味。

味道来自那株繁花盛开的金盏花,金盏花的枝叶遮住了屋顶,而这个神秘、自大的男人也许就躲在树叶间,窥伺着,诺拉不无尴尬地想,窥伺着每一点接近栅栏门的轻微的脚步声,好一下子跳过来,笨拙地守在水泥墙大屋子的门口;又或许这味道来自父亲的身体和衣服,来自他衰老的,满是皱纹的,灰色的皮肤,她不知道,她也不清楚。

她所能确定的,也就是今天他穿着——她在想,或许现在他一直都穿着——这样一件皱巴巴的,满是汗渍的衬衫,裤子在膝盖的地方也磨得发绿发亮,而且鼓着,或许是步履过于沉重,每次跨越的时候都会摔倒,碰到地面,或许是,诺拉禁不住带一点同情地想,不管怎么说,他也和那些穿着随便的老人没什么差别了,对衣服上的斑斑点点视而不见,尽管他仍然保留着过去的习惯,穿着优雅,衣服几乎都是纯白或奶白色的,即便是出现在自家那幢没有完工的屋子或是布满灰尘的客厅门口,也要打好领带,哪怕是从被花朵压弯了的金盏花枝权间冒出来,也要做到穿戴整齐。

诺拉到达机场后,先乘了一段出租车,然后她在热浪中走了很长时间,因为她忘记了父亲家的确切地址,直到看见这幢房子,她才认出这地方来,此时,她觉得自己浑身上下黏糊糊,脏兮兮,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她穿着一件嫩绿色无袖连衣裙,上面缀满一朵朵黄色的小花,和落在门口的金盏花很像,脚上是一双同色的平底凉鞋。

她不无惊讶地看见父亲脚上竟然穿着一双塑料夹趾拖鞋,他这么一个爱面子的人,以前从来只穿打蜡皮鞋,米色或是象牙色的。

难道是因为这个衣衫不整的男人已经完全失去了评判她的权力,用那种失望或是严厉的目光望着她?或者是,她已经三十八岁了,她不再忧虑自己的外表有可能招致的评判?无论如何,如果放在十五年前,她想,她应该会为自己就这么汗津津的,一副倦态地站在父亲面前感到尴尬和羞愧,任何一点点虚弱或中暑的表现实际上都不会触动父亲,无论是在外表或气势上都不会令他有什么反应,更何况他现在根本不在乎这些,而且即使她毫不掩饰地将自己的这副状态呈现在父亲眼皮底下,炫耀她毫不费力地扑上了一辆出租车,他还是不会有任何反应,她不无惊讶地问自己:我以前怎么就这么在乎这一切呢?她还带一点酸楚和怨恨地想道:他愿意怎么想我就怎么想吧,因为她回忆起小的时候,和姐姐一起来看他时所得到的那些残酷的,攻击性的评价,这个高高在上的男人说的时候总是漫不经心的,总是在说她们不够优雅,或是口红没有涂好之类的。

P1-3

序言

在答应翻译《三个折不断的女人》之前,经过了时间不算太短的犹豫。说不清楚原因。或许是里面充满了动辄十几行甚至二十几行的长句,又或许是那个里面的挣扎,虽然未必是自己的挣扎,却是经常看见的,周围的挣扎;再或是,毕竟,“种族”这样的问题离自己太远,同时也离中国的读者太远。

最终答应下来的决定是在突然之间做出的,编辑媛媛打电话来的前一刻,目光恰好落在书里的那一行字上:她已经三十八岁了。然后我就说,OK。三十八岁了,算一算,可能书译出来的时候,它也可以成为我在三十八岁时的——礼物?不,我可能不会喜欢这样的礼物。只是,这种相逢听上去有点宿命的味道。当生命中充满了烦琐的重复,年龄也到了不再热切盼望奇迹出现的时刻,就会选择小小的宿命,给自己制造一点不会太构成伤害的意外。

小说里有三个故事。彼此独立,只有一丝微弱的联系将女主人公——三个坚强的女人——串在一起。第三个故事中的嘉蒂曾在第一个故事中的诺拉父亲家做过女仆,而第二个故事中的芳达又是嘉蒂的远房表亲。仅此而已,可以忽略不计。三个故事中的女人除了有相同的族裔之外,身份和命运不尽相同,只是都是悲剧。

悲剧。诺拉的故事是父亲和女儿之间的悲剧;芳达的故事是妻子和丈夫之间的悲剧;嘉蒂的故事是寡妇和另一个在偷渡途中碰到的,与她毫无关系的男人之间的悲剧。而从身份上来说,诺拉是混血儿,黑人父亲将母女三个人“遗弃”在了法国,偷偷带着儿子回到塞内加尔并且发迹;芳达则是嫁给了一个白人,得到了那个男人几乎纠缠、却始终无法释怀的爱;嘉蒂的所有故事则都是在塞内加尔发生,她被婆家打发去寻找据说在法国“过得不错”的表姐芳达,却在还没有抵达法国时就已经受尽污辱、命丧黄泉。

小说——就像多半不会喜欢它的男人喜欢总结的那样——围绕种族和女性的问题展开。的确,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战争,在黑人与白人的冲突背景下。诺拉、芳达和嘉蒂这三个女人为我们大致勾勒了非洲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境况。世界在表面上的进步也许并没有改变在男女与种族之间等级差异的实质:不管她们是否受到过教育,不管她们是否已经离开自己贫穷的出生地,是否已经从表面上融入白人的生活,她们一样深陷悲剧,无法改变。

我挺喜欢小说一开始,那个带有一点隐喻和象征意味的场面:诺拉听从父亲——而且是一向无视她存在的父亲——的要求,凭借模糊的记忆找到父亲的家门,那个男人似乎在等她:

那个迎接她的人,那个仿佛是突然出现在水泥大房子门口的人,他浸润在突然间变得如此强烈的光线中,仿佛是浸润在明亮光线中的身体本身产生、散发出的光晕,这个站在那里的男人,矮小、滞重,仿佛一只霓虹灯泡般散发出白色的耀眼光芒的男人,这个站在大得过分的屋子门口的男人,诺拉很快就感觉到,在这个男人的身上,昔日的傲慢,高大,似乎根本不可能消失的、永恒到神秘的青春已经荡然无存。

我相信这个开头,作者写得很“用力”,以至于我译得也相当“吃力”。仅仅一句话,已经穿越了从法国到塞内加尔的距离,从突然出现的“那个男人”到记忆里满怀怨恨的“这个男人”,我们也和诺拉一样,“感觉”到了这个已经衰老,充满不再能够控制世界的无力和无奈的父权社会和殖民社会。但是这个父权和殖民社会仍然“散发出白色的耀眼光芒”,仍然“傲慢、高大”,仍然在对弱势性别和弱势民族施加压力。事实上,第一个故事里的战争并不必然发生在父亲和女儿之间。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经验里,或许作为一个女性,都能够了解到诺拉对男性的这种质疑、不甘和疼痛。这不是作为个体的经验,而是作为有时已经隐藏得很好的社会在潜意识里的质疑、不甘和疼痛。逢到一个事件的时候,它就会跳出来折磨你。

然而坚强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行为。它是在清醒地意识到一切之后,即使能力有限,仍然能够直面的勇气。最洪亮的声音,恰恰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嘉蒂发出的。早在第一个故事里,诺拉问起女仆的名字时,嘉蒂就“沉默了一会儿[就好像是(……)想要赋予自己的回答某种重要性一般],宣布道:嘉蒂·丹巴,她坚定的语气和直视诺拉的眼神中自有一种平静的骄傲”。在第三个故事里,嘉蒂对这个充满邪恶与不公正的社会唯一的回答就是:我是嘉蒂·丹巴,语气中的骄傲从来没有消失过。

让人略感惊讶的是,三个故事中都没有爱情——显然,玛丽·恩迪亚耶不像大多数女性作家,相信爱情可以是一种救赎,并且在类似的从希望到失望中纠结。而让人更为惊讶的是,尽管不是用控诉的方式,三个故事中的男性在玛丽·恩迪亚耶的笔下却充满了自私、懦弱与无力,会让人觉得,即便是这样的个体所构筑的父权社会竟然还会继续对女性的生存施加压力。诺拉的父亲老了,芳达的丈夫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那个开始在偷渡途中试图保护嘉蒂,到头来却偷了她的卖身钱成功偷渡的小伙子根本承担不起任何责任。

 在这一点上,玛丽·恩迪亚耶要高于西蒙娜·波伏瓦,因为她可以让这样沉重的主题和不乏动荡的情节蛰伏在行云流水的文字里。即便抛开女性与种族的主题,从情节上来说,三个故事所涉及的问题如果转化为社会新闻,能够让人喘不上气来:谋杀、顶罪、探监、守寡、偷渡、卖身。但是玛丽·恩迪亚耶描述的态度亦如她笔下的嘉蒂,即便在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也可以带着一种平静的骄傲说:“我是嘉蒂·丹巴”。

玛丽·恩迪亚耶早就不再是文坛新手。据说在她还是个高中生的时候,子夜出版社的热罗姆·兰东就手执出版合同,在她就读的中学门口等她下课,唯恐她的处女作《至于远大前程》给别家抢了去。2009年的龚古尔奖更是让她打破了费米娜奖作者无法拿到龚古尔奖的魔咒。所以,主题和情节在某种程度上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她同时驾驭两个如此沉重的主题的能力,作为小说家在结构和语言上的能力。

抛开对小小的宿命的喜好,或许这才是《三个折不断的女人》对作为译者的我的召唤。法国的文学评论界非常抽象地评价玛丽·恩迪亚耶“完美地实现了普鲁斯特和福克纳的结合”。绵长、从句套从句的笔法是一方面,情节的设计是另一方面:三个故事是真正意义上的“变奏”,而且在叙事节奏和叙事角度上有很漂亮的变化。从叙事角度上说,第一个故事是女主人公诺拉受限的视角:她所看到的父亲,她所看到的弟弟,她对自己的疑问;第二个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芳达却始终没有出场,她是在丈夫鲁迪的视角和描述中,让我们感受到属于她的一种“特别的能力”,可以“抵抗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第三个故事却是用第三人称进行了,叙事者成了无所不在的“上帝之眼”,看得清楚一切,但无法挽回嘉蒂的命运。从叙事节奏上说,对叙事篇幅和叙事跨度进行比较,套用昆德拉从音乐中借来的定义,第一个故事是“快板、中速”,第二个故事是“柔板、慢速”,第三个故事则是“急板、快速”。

然而翻译从来都是一件“痛并快乐着”的事情。对于翻译来说,作品中最吸引人的,并因此发出对译者的“召唤”的东西却可能是它所包含的,最有力的,对翻译的抵抗。《三个折不断的女人》是我较为痛苦的翻译经验之一,曾经一度搁置许久,不愿进行。因为选择直译的立场和选择直面现实一样需要勇气。玛丽·恩迪亚耶的笔触远非我的行文习惯,然而,这个“普鲁斯特”的女性版,我相信,在中文里,应该是有探索它的价值的。

就在翻译结束不久前,我一位并不算太熟识的女性朋友从十几层楼上跳了下去,惨烈的程度令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些茫然。事实上,做一个“坚强的女人”远比做一个“女强人”要承受更多的痛苦。我们可以在斗争的同时做不到直面。我想把这部小说送给另一个世界的她以及更多选择用直面的态度完成自己存在的女性朋友。

书评(媒体评论)

我非常高兴作为一个女性接受龚古尔奖。

——作者 玛丽·恩迪亚耶

我想把这部小说送给选择用直面的态度完成自己存在的女性朋友。

——译者 袁筱一

这是普鲁斯特和福克纳在非洲的天空下交谈。

——《观点》杂志

冷酷、嘲讽又轻盈。表达出人对于发现内心的饥渴。

——读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3: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