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玲博士的《人民币国际化基于国际货币竞争的视角》从国际货币竞争视角研究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也即是通过考察历史和当前国际货币的国际化进程,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视角,研究哪些因素影响和决定了货币国际化水平的此消彼长,为人民币参与国际货币竞争、提高货币竞争力提供借鉴和指导。
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也是人民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货币竞争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基于国际货币竞争的视角》从国际货币竞争这一独特视角,历史发展与国际比较纵横结合,探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首先考察中世纪以来主要国际货币的国际化进程,从理论、历史演绎逻辑、实证分析三个层面,研究哪些因素影响和决定货币国际化水平的此消彼涨。进而分析人民币参与国际货币竞争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运用历史数据构建国际货币竞争决定因素模型,并据以对人民币国际化进行四种情景预测。最后综合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分析,提出人民币国际化的竞争模式与实施策略建议。
《人民币国际化基于国际货币竞争的视角》由宋晓玲编著。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国际货币、货币国际化、国际货币竞争
1.2.2 货币替代与反替代
1.3 国际货币竞争视角下的人民币国际化:文献综述
第2章 国际货币竞争:理论评述
2.1 货币竞争的演变:历程回顾和mkm模型阐释
2.1.1 货币竞争演变:历程回顾
2.1.2 国际货币竞争演变:mkm模型阐释
2.2 国际货币竞争层次
2.2.1 货币替代与反替代:本币与外币的货币竞争
2.2.2 货币区域化与区域货币合作:货币竞争的特殊形式
2.2.3 国际货币竞争:更广范围的货币竞争
2.3 货币竞争法则:“格雷欣法则”或“逆格雷欣法则”
2.4 国际货币竞争决定因素:理论综述
2.4.1 综合实力说
2.4.2 货币特性说
2.4.3 地缘政治说
2.4.4 规模效应说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际货币竞争博弈占优法则:历史演绎逻辑
3.1 中世纪至18世纪:几种国际货币的沉浮
3.1.1 中世纪时期:古罗马索里德的兴衰
3.1.2 13—15世纪:商业革命、文艺复兴与“三币鼎立”
3.1.3 16—18世纪:荷兰“基尔德”
3.2 18—19世纪:金本位时期英镑的辉煌
3.3 两次世界大战、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美元崛起
3.4 20世纪70年代起:金融市场改革带动的日元国际化
3.5 世纪之交:区域一体化促成的欧元国际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际货币竞争决定因素:基于牙买加体系的实证分析
4.1 国际货币竞争的决定因素:实证研究文献评述
4.1.1 货币职能角度
4.1.2 金融市场角度
4.1.3 综合实力角度
4.1.4 网络外部性和历史惯性
4.2 国际货币竞争决定因素:货币职能分类实证分析
4.2.1 官方外汇储备:基于面板数据的系统cmm估计
4.2.2 贸易结算:面板数据分析
4.2.3 国际债券:基于面板数据的系统gmm估计
4.2.4 外汇市场:“网络外部效应”分析
4.3 金融危机影响的实证考察:“倾覆效应”发生了吗
4.3.1 “倾覆效应”理论解析
4.3.2 全球金融危机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冲击
4.3.3 金融危机下国际货币格局演变:倾覆效应发生了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牙买加体系下的人民币国际货币竞争地位
5.1 牙买加体系下国际货币竞争格局的内在缺陷
5.1.1 缺乏约束和制衡机制下的“特里芬难题”异化
5.1.2 货币地位不对称下的权利义务不对称
5.1.3 利己行为主导下的国际协调困难
5.2 人民币竞争劣势所受损害
5.2.1 货币地位低下和金融市场不完备所形成的金融脆弱性
5.2.2 难以避免的内外均衡政策冲突:中国实证分析
5.2.3 经济调整中不可避免的风险承担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民币国际化:竞争条件与情景预测
6.1 人民币国际化:竞争条件分析
6.1.1 占优条件
6.1.2 竞争劣势
6.1.3 货币国际化竞争条件内生理论
6.2 人民币参与国际货币竞争:情景预测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人民币国际化:竞争模式与策略建议
7.1 竞争战略选择
7.1.1 确立市场领导战略
7.1.2 成本收益的动态变化:“倒u型”假说
7.2 竞争模式选择
7.2.1 基于转换成本理论的东亚货币博弈分析
7.2.2 东亚货币合作面临困境
7.3 实施步骤
7.4 具体措施
7.4.1 促进贸易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
7.4.2 健全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
7.4.3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7.4.4 加强国际协调和区域合作
7.4.5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7.4.6 审时度势,防范风险
7.5 本章小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