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的民族文化,就有中国的民风民俗。这种具有特质的民俗气象和风采,异彩纷呈、气势雄伟,也不乏雅俗共赏。现代人所庆祝的一些节日,其背后也许就蕴含着久远的历史。这些故事,或者不成体系,而从没有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过,但却永远流传于人们的口耳之间。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需要了解中国文化,了解民俗。民俗故事不但有深刻的寓意,更有很强的可读性。《嗬我最喜欢的民俗故事》由宋学菊主编,精选的民俗故事,在让小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更能让小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嗬我最喜欢的民俗故事/小学生快乐阅读书架 |
分类 | 教育考试-中小学教辅-小学语文 |
作者 | 宋学菊 |
出版社 | 中国长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的民族文化,就有中国的民风民俗。这种具有特质的民俗气象和风采,异彩纷呈、气势雄伟,也不乏雅俗共赏。现代人所庆祝的一些节日,其背后也许就蕴含着久远的历史。这些故事,或者不成体系,而从没有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过,但却永远流传于人们的口耳之间。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需要了解中国文化,了解民俗。民俗故事不但有深刻的寓意,更有很强的可读性。《嗬我最喜欢的民俗故事》由宋学菊主编,精选的民俗故事,在让小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更能让小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内容推荐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的民族文化,就有中国的民风民俗。 这种具有特质的民俗风采,异彩纷呈、气势雄伟,也不乏雅俗共赏。 这些故事,或者不成体系,而从没有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过,但却永远流传于人们中间。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需要了解中国文化,了解民俗。民俗故事不但有深刻的寓意。更有很强的可读性。 《嗬我最喜欢的民俗故事》由宋学菊主编,精选的民俗故事,在让小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更能让小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目录 第一篇 民间故事 1 观世音的民间传说 2 铁拐李成仙 3 张果老的故事 4 狗咬吕洞宾 5 钟离权十试洞宾 6 何仙姑的传说 7 蓝采和成仙 8 韩湘子吹箫会龙女 9 曹国舅学仙 10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1 大水冲了龙王庙 12 长命菜的由来 13 槐米止血的传说 14 十八罗汉与罗汉果 15 万年创历法的传说 16 老鼠嫁女的传说 17 春节弥勒佛的传说 18 和尚为什么敲木鱼 19 理发师的传说 20 澡堂子的传说 21 茅西臭豆腐 22 羊肉泡馍的由来 23 皮蛋的由来 24 盐的由来 25 过桥米线的由来 26 煎饼卷大葱的由来 27 年糕的由来 28 冰糖葫芦的由来 29 春卷的由来 30 葛根的传说 31 何首乌的传说 32 “敲竹枉”的由来 33 “傻瓜”的由来 第二篇 民俗民风 34 开秧门 35 筷子的来历 36 馒头的由来 37 戴耳坠的传说 38 裹小脚的传说 39 明镜高悬的由来 40 迎春贴“福”字 41 压岁钱的由来 42 旗袍的来历 43 蒙古包的木杆 44 放爆竹的由来 45 过生日吃长寿面的由来 46 猜灯谜的由来 47 舞龙的来历 48 跑马灯的传说 49 舞狮的由来 50 中秋祭月拜月习俗 51 踩高跷的由来 52 虎头鞋的由来 53 贴门神的由来 54 土地爷的传说 55 财神爷的来历 56 钟馗捉鬼 第三篇 民族传说 57 日月出山 58 人身上为什么没有毛 59 公鸡请太阳 60 四女与四季 61 藏族猴变人的传说 62 柯尔克孜族的来历 63 彝族人的《梅葛》 64 鄂温克族立熊为人 65 满族打滑子的传说 66 侗族斗牛的来历 67 傣族竹楼的传说 68 瑶族用布缠头的传说 69 白族姑娘头戴凤凰帽的传说 70 蒙古族马头琴的传说 71 保安族的保安刀 第四篇 节日由来 72 藏族的沐浴节 73 彝族火把节的传说 74 纳西族火把节的传说 75 鄂温克族火神节的传说 76 傣族泼水节的由来 77 布依族牛王节的传说 78 瑶族赶鸟节的传说 79 苗族杀鱼节的传说 80 白族火把节的由来 81 仡佬族吃虫节的传说 82 壮族三月三歌圩的习俗 83 布依族六月六吃粽子的传说 84 回族宰牲节 85 苗族的吃新节 86 蒙古族鲁班节 87 香炉山爬坡节 88 水族的借霞节 89 十二生肖的由来 90 元宵节的传说 91 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 92 二月二龙抬头 93 花朝节的传说 94 清明节的由来 95 端午节的传说 96 七夕节的由来 97 鬼节的来历 98 中秋吃月饼的由来 99 重阳节的传说 试读章节 铁拐李是八仙中最早得道威仙的。铁拐李本名李玄,他原是一个眉清目秀、文质彬彬的读书人。因考场腐败,多次考试都名落孙山,从此他灰心丧气,看破红尘,离家出走,去学道访仙。 李玄学道心切,在深山幽谷中寻找茅庵道舍。经历数月的风餐露宿,涉水登山,终于在一个山林幽僻的岩洞里居住下来,几年过去,李玄自感收效甚微。他从沉思中悟出不长进的原因:修行道业没有名师的指点,靠自己的一得之见,事倍功半,道业难成。他猛然想起华山上的太上老君李耳,乃是同族仙祖,去拜他为师,必能得道成仙。 李玄想到这,就直奔华山,吃尽千辛万苦,李玄终于来到华山,登上莲花峰,李玄正想休息一会,想不到前面走来两个道童对他说:“你是李玄吗?” 李玄觉得很奇怪,“两位道兄怎么知道我的姓名?”两个童子微笑着说:“你不是千里迢迢到华山来寻访太上老君的吗?我们是太民上老君派来接你的。”李玄听了又惊又喜,暗想:“看来我李玄同太上老君还大有缘分呢,不然怎么会派童子来迎接我呢!” 于是他随童子来到太上老君隐居的草堂,只见太上老君端坐堂上,在他身旁还坐着另一位仙人。李玄上前拜见后,老君问明来意便说:“学道没有老师,没有天生缘分,而要靠自己。你只管专心去修行,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李玄聆听太上老君的教诲,叩别两位仙祖,回到原处,潜心修研道家经典。他经常一打坐就是一天,还时时到高旷之处呼吸,吐故纳新。久而久之,炼到了形神分离的境地。 一日李玄修炼已毕,在山上漫步游赏,骤听仙乐嘹亮,抬头一看,空中祥云缥缈,霞光万丈,仙鹤飞近,只见太上老君和宛丘两位仙祖,慌忙跪拜。老君说:“你的道术大有长进,实属不易,我和宛丘要到各地出游,想带你同去。你在十天后神驰我处,不可失约。”言罢,驾仙鹤而去。 转眼十天已到,李玄对徒弟杨子说:“为师就师祖之约,神魂离去,肉身留在这,你要悉心看护,过了七天不见我的神魂归来,你就将我的肉身焚化。以七天为期,千万记住!”说完李玄盘膝而坐,运转丹田气,神灵出窍,飘然而去。 杨子寸步不离地看着他的肉体,到了第六天,杨子的叔叔来说他的母亲病重,想见他最后一面。杨子恸哭不已,经叔叔再三催促,他指着李玄的肉体说:“师父的神魂已出游,临行叮嘱我小心看护,限期七天,如今已到六天,我现在走了谁来看护?”叔叔觉得他胡说八道,有谁死了六天,还能还魂的,不由分说拉着他就走。杨子不走,叔叔就说:“速将你师父的尸体火化掉,同我一起走吧!”说完,就叫杨子一起动手,搬来柴草,将李玄的尸体火化了。 待李玄神游回来,不见自己的肉身,李玄大吃一惊,出洞寻找,来到山坡,见焚烧遗体处幽烟寂寂,便明白自己的肉身已被火化了。神魂无处归宿,仙路断绝,这时发现不远处有一具乞丐的尸体,便不顾一切地投魂,等起来到河边一照,发现自己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袒腹跛足,手拄拐杖。 于是,李玄就变成了铁拐李。 P5-7 序言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的民族文化,就有中国的民风民俗。 这种具有特质的民俗风采,异彩纷呈、气势雄伟,也不乏雅俗共赏。 这些故事,或者不成体系,而从没有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过,但却永远流传于人们中间。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需要了解中国文化,了解民俗。民俗故事不但有深刻的寓意。更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书精选的民俗故事,在让小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更能让小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一种精神、一种气派、一种特质的民族民俗文化风情。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因为生活方式的迥异,各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民间风俗更是绚丽多姿,因此民俗也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因素。 民俗,即是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是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民俗节日和各种约定俗称的民俗传说的产生、发展、演变、整合,是社会生活习俗文化积淀的过程。千姿百态的岁时节庆活动,绚丽多彩的节庆文化艺术,包罗万象的民俗习惯以及光怪陆离的民间传说,都生动地记录了我国先民对大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彰显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伦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时也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应时而作、张弛有节的岁时自然节律和文化艺术的审美精神追求。 探寻追溯民俗产生的根源,都与人们期望传播秋种、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寿吉祥,以及万物有灵、自然崇拜、驱邪降灾等美好愿望脱离不了干系。例如,我国传统的岁时节日,大多萌芽产生于先秦两汉时期,尤其到了文景之治及汉武帝政治大一统时期,经济繁荣、民族融合,都为节日节庆的约定俗成,提供了客观的社会背景。汉武帝太初元年,全国统一实行夏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基于此,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重阳等节庆节日基本形成定制。这些节庆节日在以后的漫长岁月当中,内容有所变化,文化艺术有演进,比如七夕节开始有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中秋有了拜月的风俗,端午在各地有了划龙舟的风尚,元宵也有了张灯结彩的风习。 另外,现代人们依然遵循着的许多民情风俗根源于古时中国,它们具有原发性、原创性、本土性,兴起得很早,成型得也很早,因此含义丰富,更有许多带有原始的神秘色彩。由于流传的年代久了,一些民风民俗的起因众说纷纭,对其原创和起因,很多人因地而异,不能达成共识。归纳起来,这些民俗包括图腾崇拜说、农耕时令说、社会事件说、历史人物说、宗教信仰说等。比如端午节的来源,它原创于中国,根源于中国,作为本土文化是不争的事实,但在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中,传播到周边国家,经过演变延伸,融入其文化艺术之中,又产生了独特的内容。因此,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选取那些广为流传,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民俗故事进行加工整理,其中难免有不全面和疏漏之处,希望广大读者予以理解。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的民族文化,就有中国的民风民俗。这种具有特质的民俗气象和风采,异彩纷呈、气势雄伟,也不乏雅俗共赏。现代人所庆祝的一些节日,其背后也许就蕴含着久远的历史。这些故事,或者不成体系,而从没有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过,但却永远流传于人们的口耳之间。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需要了解中国文化,了解民俗。民俗故事不但有深刻的寓意,更有很强的可读性。本书精选的民俗故事,在让小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更能让小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