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协同通信,目前已有多部著作面世,但是Mischa Dohler博士和YonghuiLi博士合著的这本《协同通信:物理层、信道模型和系统实现》不仅介绍了协同通信中的物理层及协议设计,而且重点讨论了协同通信无线信道建模与硬件平台的设计,据我们所知应该是此领域首次全面系统的论述。考虑到信道建模与硬件设计的可实现性对于无线通信系统研究的重要性,《协同通信(物理层信道模型和系统实现)》对于协同通信的研究具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协同通信(物理层信道模型和系统实现)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电子通讯 |
作者 | (西)多勒//(澳)李永会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关于协同通信,目前已有多部著作面世,但是Mischa Dohler博士和YonghuiLi博士合著的这本《协同通信:物理层、信道模型和系统实现》不仅介绍了协同通信中的物理层及协议设计,而且重点讨论了协同通信无线信道建模与硬件平台的设计,据我们所知应该是此领域首次全面系统的论述。考虑到信道建模与硬件设计的可实现性对于无线通信系统研究的重要性,《协同通信(物理层信道模型和系统实现)》对于协同通信的研究具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协同通信(物理层信道模型和系统实现)》由Mischa Dohler、Yonghui Li所著,从硬件、信道和物理层设计三个方面来阐述协同通信系统。主要涉及了协同通信系统的四个重要领域:其一是对该系统的完整分类,其二是无线信道,其三是物理层,最后是硬件相关部分。全书共分为6章,第1章总体介绍系统通信系统,第2章介绍了无线中继和空时信道,第3章介绍了透明物理层算法,第4章讨论了再生物理层算法,第5章主要讨论了硬件是如何促进和限制协同中继机制的,第6章对本书进行了总结,并着重探讨了重要的开放性研究方向以及仍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领域。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缩写 函数 符号 第1章 引言 1.1 本书结构 1.2 概念简介 1.2.1 信道 1.2.2 典型增益 1.2.3 典型架构 1.3 应用场景 1.3.1 蜂窝网络 1.3.2 WLAN网络 1.3.3 车到车通信 1.3.4 无线传感器网络 1.4 协同的利弊 1.4.1 协同的优点 1.4.2 协同的缺点 1.4.3 系统折中 1.5 协同性能界 1.5.1 容量增益 1.5.2 速率中断增益 1.5.3 分集复用折中 1.6 定义与术语 1.6.1 中继节点 1.6.2 多址接人方法 1.6.3 协同网络方面 1.6.4 系统分析和总结 1.7 背景和里程碑 1.7.1 第一个关键里程碑 1.7.2 辅助中继 1.7.3 协同中继 1.7.4 空时中继 1.8 总结 第2章 无线中继信道 2.1 序言 2.1.1 本章内容 2.1.2 符号说明 2.2 一般特征和发展趋势 2.2.1 传播原理 2.2.2 传播模型 2.2.3 信道建模 2.2.4 再生中继信道简介 2.2.5 透明中继信道简介 2.3 再生中继信道 2.3.1 传播模型 2.3.2 包络和功率衰落的统计特性 2.3.3 时域衰落特性 2.3.4 空时衰落特性 2.3.5 频-空-时衰落特性 2.3.6 再生中继信道的仿真 2.3.7 测量和经验模型 2.3.8 再生衰落信道的估计 2.4 透明中继信道 2.4.1 传播模型 2.4.2 包络和功率衰落的统计特性 2.4.3 时域衰落特性 2.4.4 空时衰落特性 2.4.5 频-空-时衰落特性 2.4.6 透明衰落信道的仿真方法 2.4.7 测量和经验模型 2.4.8 透明中继的信道估计 2.5 分布式多输人多输出信道 2.5.1 问题简化 2.5.2 主要设计标准 2.5. 3宏分集增益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透明中继传输 3.1 序言 3.1.1 本章内容 3.1.2 符号说明 3.2 透明中继传输协议 3.2.1 单分支两跳中继放大转发 3.2.2 单分支多跳中继放大转发 3.2.3 多分支两跳中继放大转发 3.2.4 多分支多跳中继放大转发 3.3 透明空时处理协议 3.3.1 分布式空时分组码 3.3.2 分布式空时网格码 3.3.3 分布式空间复用 3.3.4 分布式波束赋形 3.4 分布式系统优化 3.4.1 分布式自适应功率分配 3.4.2 分布式中继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再生中继传输 4.1 序言 4.1.1 本章内容 4.1.2 符号说明 4.2 再生中继协议 4.2.1 译码转发 4.2.2 压缩转发协议 4.2.3 软信息转发协议 4.2.4 自适应中继转发协议 4.2.5 选择式译码转发协议 4.3 分布式空时编码 4.3.1 分布式空时分组码 4.3.2 分布式空时网格码 4.3.3 分布式Turbo码 4.4 分布式网络编码 4.4.1 分布式网络信道编码 4.4.2 网络编码分复用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硬件实现 5.1 序言 5.1.1 本章内容 5.1.2 符号说明 5.2 模拟硬件结构的收发机 5.2.1 重要的硬件组件 5.2.2 模拟中继结构 5.3 数字硬件结构的收发机 5.3.1 重要的一些硬件单元 5.3.2 数字硬件结构的中继 5.4 结构比较 5.4.1 双工、中继与接入协议 5.4.2 收发机复杂度 5.4.3 成本估计 5.5 3G UMTS话音/HSDPA中继节点的复杂度分析 5.5.1 系统假设 5.5.2 算法复杂度 5.5.3 功耗 5.5.4 具体场景分析 5.6 LTE/WiMAX中继的复杂度 5.6.1 LTE与WiMAX的对比 5.6.2 系统假设 5.6.3 算法复杂度 5.6.4 功耗 5.6.5 具体场景分析 5.7 硬件演示平台 5.7.1 MIT商用硬件演示平台 5.7.2 ETH的RACooN硬件演示平台 5.7.3 Easy-C工程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和展望 6.1 贡献 6.1.1 第1章 6.1.2 第2章 6.1.3 第3章 6.1.4 第4章 6.1.5 第5章 6.2 真实世界中的不完善 6.2.1 宽带化 6.2.2 阴影衰落 6.2.3 干扰的影响 6.2.4 信道编码器的引入 6.2.5 系统中断 6.2.6 渐近表达式 6.3 开放性课题 6.3.1 分类 6.3.2 无线信道 6.3.3 透明的物理层技术 6.3.4 再生物理层技术 6.3.5 硬件的考虑 6.4 商业应用的挑战 参考文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