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清华史苑
分类
作者 邓卫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百年清华,百年经纬。一个个历史事件、一位位学术大师、一段段典故、一句句格言、一座座建筑、一道道风景,似一条条丝线,织就了百年清华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百年清华的历史,就是一幅丰厚的人文地图。在纷繁的历史脉络中,邓卫主编的《清华史苑(百年校庆)》试图挑出几条丝线,搜寻、探求那些更能够触及清华精神、清华灵魂的人与物,给读者呈现更为生动、有趣,视角更为多样的清华故事。

本书由五个系列组成,分别是:清华园里的第一,清华历史上的今天,清华院系创建及开拓者,清华园名人故居,清华名人名言。这些文章均选自清华大学校报《新清华》开设的栏目“清华史苑”。

内容推荐

邓卫主编的《清华史苑(百年校庆)》将2004—2009年刊发在清华大学校报《新清华》的名牌专栏“清华史苑”上的文章结集成册,通过五个系列娓娓道来。

《清华史苑(百年校庆)》将校史与生动的历史故事相结合,以独特的视角,以讲故事的方式,重新梳理清华大学历史的发展脉络,以清晰的线索讲述清华园里的第一、清华历史上的今天、名人故居、名人名言等,通过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展示了清华的历史发展脉络,呈现真实的校园文化以及办学理念,育人思想和人才辈出等百年发展中的点点滴滴。对想了解清华历史的广大读者和师生,以及文化、历史、教育研究者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清华历史上的今天

 1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立纪念碑

 2 在“三一八”惨案中献身的清华第一位英烈——韦杰三

 3 1953年4月2日创刊的校报——《新清华》

 4 为清华留美生中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施混立碑

 5 五四运动中的清华

 6 解放后全校的第一次运动会

 7 倒在科学讲坛上的华罗庚

 8 国徽的诞生与清华大学

 9 清华第一个党支部的建立

 10 科学馆与清华物理系

 11 抗战时期的清华大学特种研究所

 12 从清华园走出的戏剧大师——洪深

 13 清华大学的第一级学生

 14 蒋南翔访苏和清华的高新技术专业

 15 熊向晖:智勇双全,一人能顶几个师

 16 读书 教书 写书——纪念刘仙洲教授逝世30周年

 17 陈岱孙与清华

 18 身残志坚笔耕不辍——纪念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诞辰100周年

 19 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

 20 阐发学理 宣传文化——纪念《清华学报》创刊90周年

 21 清华规划史上的辉煌一页

 22 周总理与清华

清华院系创建及开拓者

 1 清华评议会与清华的院系设置

 2 细推物理写辉煌

 3 集贤纳优建一流化学系

 4 桃李天下的地理学系

 5 根深叶茂系工学

 6 造就专精研究人才的生物系

 7 丹青妙笔绘华章

 8 迅速崛起的政治学系

 9 理论研究与经世致用重奏的经济学系

 10 荟萃中西的外语系

 11 不欲浅隘亦忌浮夸的数学系

 12 走出书斋怀天下的社会学系

 13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14 开拓中国新史学的历史学系

 15 在曲折中前行的教育心理学系

 16 大师云集硕果累累的哲学系

 17 “创造中国新文学”的中文系

 18 保持工学传统的机械工程学系

 19 学科发展中承前启后的电机系

 20 为新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建筑系

 21 以“救国”为己任的航空工程系

 22 注重中国农业改良和教育的农业学系

 23 攀登新技术高峰的工程物理系

清华园名人故居

 1 满园春色话故居

 2 北院幽深香如故

 3 教我如何不想他——赵元任故居

 4 回忆园中好风景——梅贻琦故居

 5 运动生机润故园——马约翰故居

 6 爱国情满清华园——张申府故居照澜院9号

 7 水木清华每梦归——杨武之故居

 8 艺术科学映故园——邓以蛰故居

 9 含笑遥望着远方——吴晗故居

 10 园中勤奋育桃李——吴有训故居

 11 清芬正气盈故园——朱自清故居

 12 清刚之气永在天壤——王国维故居

 13 博学多艺一奇才——顾毓诱故居

 14 家国至爱清华园——闻一多故居

 15 继往开来绘蓝图——蒋南翔故居

 16 弥留之际恋故园——陈岱孙故居

 17 寻梦难忘前度事——陈寅恪故居

 18 “中和位育”人生境——潘光旦故居

 19 温馨雅室别样红——梁思成与林徽因故居

 20 伉俪爱国情深处——张维与陆士嘉故居

清华名人名言

 1 章名涛:治学严谨,为人清正

 2 彭桓武:回国不需要理由

 3 蒋南翔:不仅是给干粮,更应给猎枪

 4 周诒春:维能耐劳忍苦,斯能建功立业

 5 汤佩松:科学就是积累、继承、突破和演进的过程

 6 吴有训:科学工作,在精细与有恒

 7 季羡林: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8 张奚若:学问要往大处着眼

 9 叶企孙: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

 10 王淦昌:我愿以身许国

 11 潘光旦:做学问要一点一点日积月累

 12 华罗庚:天才出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13 钱三强:凡成就事业者,无一不脚踏实地、艰苦攀登

 14 邓稼先:假如能够再生,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15 清华的精神就是实干——纪念朱自清先生诞辰110周年暨逝世60周年

 16 杨学诚:我这支蜡烛,不求点得长,只求点得亮

 17 梁思成:有所专而又多能,精于一而又博学

 18 侯德榜:我的一切发明都属于祖国

 19 施滉:真理所在,即趋附之

试读章节

1909年8月,清廷设立的游美学务处招考了第一批学生准备直接送往美国,当时有630名考生。游美学务处宁缺毋滥,当时的报考条件颇为严格,要求考生“国文通达”、“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经初试和复试,最后未足原计划的百名之额,只录取了程义法、邝煦垄、金涛、朱复、唐悦良、梅贻琦、胡刚复、金邦正、秉志、张准、王士杰等47人,于同年10月由唐国安率领赴美留学,成为清华历史上第一批留美生。

说到清华第一批留美生,不能不提“游美学务处”和“游美肄业馆”的由来。1901年美国分得“庚子赔款”中的3200万两白银(约合2400多万美元)。之前美国倡议用白银“偿还”,后又“独倡其议”改为以黄金结算(时值白银贬值),使中国再度蒙受巨额损失。清廷驻美公使梁诚本着“省一分之出款,即裕一分之国用,即纾一分之民力”,经“运动劝说”、“全力相搏”,使得美方自认所得“实属过多”,同意将其中的10785296.12元美金从1909年起至1940年止逐月退还。那么这笔还款用来干什么呢?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斯在给当时的总统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提到:中国正临近一次革命。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青年中国人,哪一个国家就能够“使用最圆满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他的结论是:“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美政府与清廷谈判过程中,授意梁诚所退款项不得移作它用,务必作为“广设学堂,派遣游学之用”。清廷于1909年6月即在北京设立了游美学务处,由外务部和学部共同管辖,招考合格学生直接送往美国留学。此外同时筹设游美肄业馆,以便经过短期训练后,每年甄别一次,“择其学行优美、资性纯笃者,随时送往美国肄业”。清廷草拟了派遣游美学生规程,呈美公使审查修改后确定:自退款的第一年(1909年)起,清廷在最初四年内,每年至少派留美学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派足了400人,则自第5年起,改为每年至少要派50人,直到“退款”用完为止。

继招考了第一批直接留美生后,1910年招考了第二批赵元任、张彭春、钱崇澍、竺可桢、胡适、庄俊、易鼎新、周仁等70人,1911年招考了第三批姜立夫、陆懋德、杨光弼、卫挺生、吴康等63人,三批直接留美生共计180人。这些留美生因是经过游美学务处进行“品学甄别考试”后送去留美的,故又被称为“甄别生”。

这些直接留美生因文化程度不齐,或按程度插入美国大学的二、三年级,或入美国高级中学补习。他们都是20岁以下的青少年男生,是在清末实行教育改革,引进西方现代教育体制后,经过了5至7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以前的幼童留美生、留欧生及留日生有显著的不同。到美国后,他们能够迅速接近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我国现代科学技术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这些留美生并没有像美国期望的那样成为追随美国的精神领袖,而恰恰相反,他们蕴积着更深重的对于民族耻辱的痛感,耻中国科技与文明不如西方发达国家,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挽既倒狂澜,作中流砥柱的气质和爱国奉献的精神”,无一不抱着“振兴中华”的愿望而孜孜苦学,大多放弃了在美优厚的科研条件及生活待遇,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一批直接留美的47人中,就有金邦正、梅贻琦二人先后担任过清华学校和清华大学的校长,为清华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梅贻琦为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于1931年底发表就职演说时,他劝勉同学“记住国家危急的情势,时刻不忘了救国的重责”。他所推行的德育,主要是爱国主义和健全人格两大项。第一批留美生中有许多学界名人,值得提及的还有张准(张子高),他回国后曾在清华任教并任副校长,献身于化学教育事业60年,为我国现代化学的先驱之一。他为我国培养了第一代高等教育界的理科人才,仅中科院化学部的学部委员中就有十多人曾是他的学生,他的学生中还有不少人成为高等理科教育和科研的领导。P3-4

序言

一世纪沧桑砥砺,一百年春华秋实。作为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清华大学即将走过百年的风雨历程。

一百年来,清华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领中国高等教育风气之先,发展并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良的精神传统。一代代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涌现出众多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百年清华,百年经纬。一个个历史事件、一位位学术大师、一段段典故、一句句格言、一座座建筑、一道道风景,似一条条丝线,织就了百年清华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百年清华的历史,就是一幅丰厚的人文地图。在纷繁的历史脉络中,我们试图挑出几条丝线,搜寻、探求那些更能够触及清华精神、清华灵魂的人与物,给读者呈现更为生动、有趣,视角更为多样的清华故事。

本书由五个系列组成,分别是:清华园里的第一,清华历史上的今天,清华院系创建及开拓者,清华园名人故居,清华名人名言。这些文章均选自清华大学校报《新清华》开设的栏目“清华史苑”。

记录历史、传承文化是校报的重要职责。自2003年以来,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和校史研究室共同策划组织,于2004年在《新清华》上开设了“清华史苑”专栏,分不同系列讲述百年清华故事。多年来,“清华史苑”栏目因其文章品位高雅、繁简得当、妙趣横生,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和认可,被评为北京新闻奖(高校校报系列)一等奖,成为《新清华》的名牌栏目。

“水木千年长清华,云是先朝故侯家。”作为京郊的历史文化名园,清华园的历史故事俯拾即是。能够通过一段段历史故事,浓缩清华百年历史风貌,勾勒清华百年文化精髓,使丰富的校史在一个个故事中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本书汇总了“清华史苑”栏目2004年至2009年刊发的文章,并对文字进行了统一的梳理编辑。谨以此书作为我们为清华百年校庆奉上的礼物。

本书由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档案馆、图书馆部分同志参与写作,书中珍贵的图片资料均由校史研究室提供,他们多年来为这个栏目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校史研究室徐振明教授为“清华史苑”栏目做了大量策划及审稿工作。先后参与写作的有:王向田、金富军、刘惠莉、冯茵、王雯、许诺、姚雅欣、朱俊鹏、周襄楠、韦庆媛、茆诗珍、段江飞等。《新清华》的编辑们辛勤编辑,邵默、程曦、余晓东为本书的编辑作出了贡献。本书文章的编写参阅了《清华大学校史稿》、《清华园风物志》、《清华园九十年的变迁》等大量书籍和资料,章节插图选用了汪尧民先生的“清华风物”绘画作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者

2010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