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陈书良说郑板桥(诗书画印糊涂人)/拍案说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书良
出版社 中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书良说郑板桥(诗书画印糊涂人)》——读书种子陈书良教授奇人怪才双壁之作!

本书用以生平活动和思想发展为经,以诗、书、画、印的分析为纬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郑板桥。从郑板桥坎坷的一生,我们看到封建社会对天才的扼杀,更加感到生活在今天的幸福,更加热爱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阳春美景!

内容推荐

《陈书良说郑板桥(诗书画印糊涂人)》由著名学者、作家唐浩明鼎力推荐!

郑燮,号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名字,在人民群众中是并不陌生的。人们对他的多才多艺津津乐道:他是一位著名画家,所画兰竹,摇曳多姿,名播中外;又是著名书法家,自创的“六分半书”,熔真、草、隶、篆于一炉,现在也还有人学“板桥体”;他的诗词、道情也很出色,“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至今还在人们口头传唱—尽管他离开人间已有两百多年了。

《陈书良说郑板桥(诗书画印糊涂人)》对郑板桥行踪的考证探讨和对诗、书、画的分析研究结合起来,从他的生平活动中探索其作品的寓意,同时又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剖析来钩稽他的踪迹。

目录

小引

第一章 五颜六色众生相

第二章 故园风雨古板桥

 一、不幸的“麻丫头”

 二、少年意气

第三章 教馆生涯彻骨寒

第四章 十载扬州作画师

 一、卖画扬州

 二、壮游

 三、天宁寺读书

 四、穷途挣扎

第五章 花枝有恨晓莺痴

 一、朦胧的追求

 二、徐夫人

 三、饶五娘

 四、与娟女等下层女子的酬酢

第六章 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一、枝桂影功、名小

 二、读书焦山

 三、乾隆进士

 四、待宦

第七章 红桥酒影友朋欢

第八章 山左官声竹马寒

 一、范县任上

 二、潍县任上

 三、罢官离潍

第九章 狂怪文风世所仇

 一、板桥诗词概况

 二、狂怪雄风

 三、渊源

第十章 画到生时是熟时

 一、心血为炉熔铸今古

 二、篆刻

第十一章 梦醒扬州一酒瓢

 一、文人相亲

 二、纵横议论析时事

 三、终老维扬

附录 郑板桥年谱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五颜六色众生相

明朝后期,政治一片黑暗,宦官专权,朋党攻讦,封建政权机构几乎瘫痪。地主阶级,尤其是皇族,兼并土地更加疯狂。残酷的经济榨取和野蛮的政治压迫,造成明末农村十室九空,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以至水灾、蝗灾和瘟疫不断发生。濒临绝境的农民,除揭竿而起外,别无生路。崇祯初年,爆发了以李白成、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大起义。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白成率领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登煤山自缢,统治近三百年的明王朝,终于被起义的农民推翻了。

同年五月一日,明宁远总兵吴三桂引狼入室,勾结满清贵族,引清军进入北京。十月,清顺治帝下诏正式定都北京。

以后接踵而至的,是清朝廷对南明残余福王政权、鲁王政权、唐王政权、桂王政权的攻伐。康熙元年(1662)春,吴三桂追俘桂王于缅甸。至此,南明王朝在大陆的势力终于覆灭。

清军在南下进攻时是极端残暴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特别是清统治者下令薤发,强迫汉族人民从衣冠装束上和精神上承认清政权的绝对统治,这样,就激起了广大汉族人民的坚决反抗。李白成、张献忠余部也与南明政权联合抗清。以农民军为主体的各族人民的抗清斗争,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二十年之久,最后在清王朝血腥的武装镇压下归于失败。

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清统治者对汉族地主官僚,在入关前后都执行笼络政策。当清军进入北京后,马上为崇祯发丧,并打出为汉族地主官僚“报君父之仇”的幌子,俨然以汉族地主阶级的代言人自居。在任用官吏上,清廷表面上采取满、汉兼用的方针,对中央各部门满、汉官员的名额都作了规定。康熙即位后,又从各方面加强笼络汉人的工作。在康熙、雍正的上谕中,还屡次提到要维护地主富民的利益,把地主当作“国家所爱养保护之人”。这一时期所推行的废止圈地、减免税粮和鼓励垦荒等政策,都是对汉族地主有利的。清朝政府还采取其他许多措施,把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吸收到政权中来。除不断扩充科举录取名额外,康熙十二年(1673)又诏举“山林隐遗”,一些地主士绅不经考试就可直接做官。第二年,清廷更颁布了捐纳制度,使地主子弟可以捐银得官。康熙十七年(1678),又宣布开设“博学鸿儒”科,罗致了全国“名士”—百四十三人,取录了五十名,俱授以翰林院的官职。当时除了有比较浓厚的反清和反对君主专制思想的人如顾亭林、黄宗羲等外,其他知名学者如朱彝尊、汪琬、毛奇龄、施闰章等人都来京应选。与此同时,清朝统治者还大力提倡程朱理学,积极收罗了李光地、魏裔介、熊赐履、汤斌等一班“理学名臣”,命他们纂修《性理精义》等书,颁布天下。康熙皇帝还在山东曲阜祭孔庙,在南京谒明太祖陵,把理学的“忠”、“孝”思想更加推广。这样一来,满、汉地主阶级的联合统治得到了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更加强化了。

清朝统治者在对各族上层分子进行笼络利诱的同时,对不利于他们统治的思想言行,则进行严厉钳制和残酷镇压。清独裁者总是妄想臣民像一群温驯的牛马,永远听凭奴役和驱使。但是,总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厌清思明,如黄宗羲就曾经表示过:“狂言不怕山精漏!”于是,清统治者从顺治时代起即开始制造文字狱,历康、雍、乾三世一百多年,堪称史无前例。如康熙二年(1663)浙江湖州富商庄廷鑨请人增编《明书》,如实地写了明末天启、崇祯两朝的一段历史,包括建州卫与明朝政权的关系等,便被认为是有意反清。清廷把已死的庄廷鑨开棺戮尸,作序者、刻印者、校阅者、售书者、藏书者被杀七十二人,充军边疆的也有几百人。乾隆时代更是登峰造极,查嗣庭、吕留良、胡中藻、王锡候、徐述夔等案都是天下震动的“脍炙人口的虐政”。乾隆曾破口大骂:“乃尚有出身科目,名列清华,而鬼域为心,于语言吟咏之间,肆其悖逆诋讪怨望,……实非人类所应有。”据近代陈乃乾编辑的《焚书总录》记载,在清代文字狱中,全毁书目二千四百五十三种,抽毁书目四百零二种,销毁书板目五十种,销毁石刻目二十四种,综合起来将近三千种。至于因文字贾祸,究竟使多少人人头落地,使多少人发配边疆,又使多少人打入旗下为奴,今天已无法统计了。

这真是一个风云变幻、白衣苍狗的时代。在社会上,面对着严峻的现实,知识分子大体也可分三类。一类人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俯首乞怜的巴儿狗。像康熙年间的李光地,当时“位极人臣”,高树名义,道貌岸然;但是全祖望《鲒琦亭集》中揭露他的行为比什么人都坏。

另一类人则埋头于故纸堆中,不问政治,不问现实,情愿将自己有限的岁月,投入烦琐的训诂考证工作中去。当然,这是有他们不得已的苦衷的。康、雍、乾三朝,文字狱迭兴,刀光剑影,血肉淋漓。于是读书人人人自危,甚至有“终身不必读书,似我今日”之悔。他们尤其不敢研究明末史事,怕触犯忌讳;也不敢多写诗文,怕无故惹祸。于是,只好集中精力研究经学,从事校勘、笺注与名物考证工作。这种烦琐考证之风,学者们既利用它以全身远祸,统治者也利用它使知识分子脱离社会斗争以巩固政权。清初以来的汉学和金石考据之学取得空前进展,以至产生了群星灿烂的“乾嘉学派”,这是和当时精神上、思想上严密的控制有密切关系的。

这样一来,又从夹缝中产生了_一类特殊的人物。他们大多赋锦绣之才而抱济世之志,但出于强烈的民族意识,深切感受到清王朝的黑暗,加之因个人仕途坎坷,陷入无所作为的境地,这就使他们或混迹民间,或托身寺庙,经常处于无法摆脱的精神苦闷之中。由于当时文禁森严,所以他们只能将不满现实的满腹牢骚曲折地寄托在笔墨之外,创造了带有政治批判色彩的“狂怪”的文艺作品。

总之,战士、刽子手、奴才、市侩、狂生、理学家、考据迷等等五颜六色的人物组成了“康乾盛世”的社会众生相,闹哄哄、乱糟糟地交织着,创造了清初的文明。

P2-4

序言

郑燮,号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名字,在人民群众中是并不陌生的。人们对他的多才多艺津津乐道:他是一位著名画家,所画兰竹,摇曳多姿,名播中外;又是著名书法家,自创的“六分半书”,熔真、草、隶、篆于一炉,现在也还有人学“板桥体”;他的诗词、道情也很出色,“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至今还在人们口头传唱—尽管他离开人间已有两百多年了。

郑板桥具有鲜明的个性。他曾经颇为自负地刻了一方印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我们借用这种排比句法来描述他,可以说郑板桥是一个疯疯颠颠的怪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有傲癖的穷书生、大才子、佛教信徒,一个狗肉饕餮家,爱神的幸运儿,一个学历过硬的七品“父母官”,酒徒,一个创新的篆刻家、假画制造者,一个不讨上司欢心的“糊涂”人,诗人,一个民间曲艺作家、大书法家、大画家,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与当局不合作的狂人,一个兰、竹、石的苦恋者。郑板桥像苏东坡、徐青藤一样,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人物。无疑,这样的灵魂永远魅力四射,是我们民族文化史上值得自豪的至宝!

基于我对郑板桥的热爱,三十年来,我不自量力地进行郑板桥的研究,并先后在海内外出版过几种关于板桥的书。方法上,我把对板桥行踪的考证探讨和对诗、书、画的分析研究结合起来,从他的生平活动中探索其作品的寓意,同时又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剖析来钩稽他的踪迹。1983年,广西人民出版社曾出版《板桥诗词撷英》。我在前言中说:“在板桥的笔下,诗、书、画、印是一个思想整体的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之间,则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我以为,用以生平活动和思想发展为经,以诗、书、画、印的分析为纬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板桥,还是较为合适的。

十年前,我告别科研机构,执教上庠,这使我有幸接触了千万莘莘学子。我感到,广大青年对传统文化其实是如饥似渴的。他们对云缠雾绕的山崖幽谷的君子之兰心驰神往,坎坷崎岖的跋涉却又使他们举步维艰;他们特别需要深入浅出的书籍解读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于是,我综合旧作,并添加上近来的一些心得,撰写了这本说郑板桥,希望能对青年朋友有所裨益,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喜爱。

书成,置笔掩卷,感慨良多。我想起了家乡湖南的清代政治家郭嵩焘写给左宗棠的一副挽联的上联:“世须才才亦须世。”(见李肖聃《星庐笔记》,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72页)的确,个人的成就和时代之间,有着谜一样的关系。从板桥坎坷的一生,我们看到封建社会对天才的扼杀,更加感到生活在今天的幸福,更加热爱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阳春美景!这,是我的一点心得。由于水平有限,资料缺乏,本书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敬希各方多多指教和批评。

书评(媒体评论)

三十年前,余负笈武昌,与书良相识于珞珈山下。时书良与易中天同为吴林伯先生高足。书良以六朝为学问功底,于中国历史之畸人奇形,体悟甚透。其《说唐伯虎》《说郑板桥》为叙说艺术人物之姊妹篇,其目光之老到,文笔之细腻,钦佩感叹者再三!书良谨守家风,淡于名利,为今日长沙城里少见之读书种子。读其书,可想见其风概。

——唐浩明(代表作《曾国藩》,著名学者)

教授写书,当然不乏深度;书良挥毫,更是才情横溢。这是两本过瘾的书,快看慢嚼都适宜!

——何顿

我虽不才,但素来景仰有才之人;我虽性情拘谨,但素来膺服敢于袒露自己才情人生的侠士。所以书良教授《说唐伯虎》《说郑板桥》二书在手,自然喜不自禁。因为我可以在这两本书中过一小阵对于我来说是非现实的生活,过一小阵忘乎所以的才子瘾。

——何立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5: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