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平的经历,四百年一个,可谓传奇人生,李春平的自省,原始又缺乏规划,却是当今中国的稀缺资源。
《忏悔无门(修订版)》由王春元所著,从诞生起就一直被质疑:有质疑品位的,有质疑真实的,有质疑洗白的,有质疑拿钱的。总之,这是一部边热销,边被怀疑的书。
《忏悔无门(修订版)》故事精彩跌宕,2006年初版后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忏悔无门(修订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春元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春平的经历,四百年一个,可谓传奇人生,李春平的自省,原始又缺乏规划,却是当今中国的稀缺资源。 《忏悔无门(修订版)》由王春元所著,从诞生起就一直被质疑:有质疑品位的,有质疑真实的,有质疑洗白的,有质疑拿钱的。总之,这是一部边热销,边被怀疑的书。 《忏悔无门(修订版)》故事精彩跌宕,2006年初版后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 内容推荐 王春元所著的《忏悔无门(修订版)》记录了慈善家李春平的悲喜人生及传奇经历。他那传奇人生经历的背景,正是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贫富差距剧烈扩大的当代中国。主人公在大时代中的偶然际遇,传奇色彩,以及与社会发生关系的方式,他面临的财富和道德困境,以及突围的行动,都让人扼腕叹息。 目录 慈善家李春平的旷世隋緣 无法躲闪的人性遭遇(修订版序) 崔永元的一封来信 作者的回信:为忏悔者 自述1 我是谁 第一章 决斗 第二章 劳改农场 自述2 我的基督山 第三章 决裂 第四章 被遗弃的人 第五章 甘家口8号院 自述3 冒险 冒险 去冒险 第六章 东方寻梦 第七章 惊鸿一瞥 第八章 女人之间 第九章 人民内部矛盾 自述4 容颜之惑 第十章 梦断大不列颠 第十一章 美国特使 第十二章 癫狂雨夜 第十三章 诀别北京 自述5 儿子与情人 第十四章 橡树山庄新主人 第十五章 儿子与情人 第十六章 豪赌 第十七章 冲突 第十八章 最后的婚礼 第十九章 天堂之约 自述6 宽恕我 第二十章 迷失的契约 第二十一章 彻悟 第二十二章 救赎之惑 自述7 最后的忏悔 附录一 李春平慈善捐赠备忘录 附录二 为再版《忏悔无门》而谈 初版后记 让良心与灵魂高贵起来 试读章节 “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郭沫若这首饱蘸激愤的作品精确地释放了1976年的政治情绪。经过常香玉痛快淋漓的演唱,红遍了祖国大江南北的城镇与乡村,就连北京的胡同旮旯里到处都能嗅到豫剧婉转绕梁的行板走腔。 街头的歌声中弥漫着对幸福的憧憬,每个人的心头长长地吁出了一口气,紧锁了十年的眉头打开了。在单纯政治思想教育下的人们,尽管物质生活还很匮乏,但对美好前程的渴望与日俱增。政治流言和叵测的小道消息在天天发布,从社会的各个角落在向外渗透,并一点点地被证实。西单民主墙在酝酿拆除之中,恢复高考的文件已经登在了《人民日报》的头条,浓密的政治空气开始逐渐淡开,已经有人在私下里窃语,邓小平又要出来主持工作了…… 这是1977年的初春,春寒料峭,满街的人们还缩头缩脑地躲在军大衣里,守候春天的发芽。一声清脆的爆竹声,震醒了人们冬眠的慵懒,预示着一个欢腾的春节来临了。 当了三年工程兵,六年文艺兵的李春平就是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从昆明空指文工团转业到了地方。由于特殊的家庭出身和军人背景,他如愿以偿地被分配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保卫科。那种不闲不忙、溜溜达达的上班日子挺对他的胃口,再说不时还能在小礼堂看一些没有公演的外国影片,这样的感觉使他活得很炫耀,外国电影看多了,想当电影演员的念头就一天天地强了起来。他心里很清楚,他的条件在那个时代扮演一个英雄人物是绰绰有余的,可是机会什么时候能轮到他这个保卫科的干事呢?他在内心里默默地盘算着。 突然一天,厂长到下面科室检查工作,他看见了曙光。厂长看到这个英俊的小伙子眼前一亮,跟他攀谈了几句,知道他是文艺兵出身。厂长正为物色一个外国演员而苦恼着,那个时候能到北京来的外国人本来就少得可怜,更别说演戏了。厂长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这个小伙子的外貌很像老外,只要稍稍做做整型就可以解决他面临的难题了,于是,厂长拍了板。李春平跨出了当演员生涯的第一步。 1977年1月8日,北京电影制片厂召开了隆重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的纪念大会,大会一结束,李春平登上他那辆红旗牌加重自行车,向北医三院骑了去,他要在那里做一个改变他命运的重要手术,把他的鼻梁垫高。 P5-6 序言 时间已经过去五年了,我当时完全不能料想《忏悔无门》这样一本书能畅销,我只是出于玩票,加之电视节目这个劳什子干了二十年,无甚新意,我也有些不耐烦了,想让自己调换一种状态,因而尝试了这样一本书。如果说这是我的处女作,毋应说这只能是我的习作。照葫芦画瓢,我压根就没有奢望能够成为一名作家,也不想此后以码字为生,我只想劳有所得地做好电视节目,终老于电视台。未曾想,这一切却在2006年的夏天改变了。 我把一个并不为人知晓的人间传奇故事推向了世人,从此这个我笔下的人物与我有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各种瓜葛。我也由此转身为一个渐渐被人知晓的所谓畅销书作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由偶然转为习惯,并投入了生命中的大部分能量来闯入一个表达的时空,于是有了《灵魂21克》、《转身》、《老实赢天下》等书的问世。我是一边写字一边自省,在一个完全自我的空间里了悟到了一些人生。 我们刻意为之并认为正确的人生选择往往是一个差错,我们不经意为之没有丝毫设计的一次人生岔路口上的溜达、闲逛,却给人生另一番风景。这让你还必须搭上人生的全部。写字,是当下这个时代谁也不愿意正视的选择。它太累、太苦,太劳心费神,回报的方式难以应对现实,然而,我似乎被一种无形的诱惑牵引着,把一个个能够见光露世的字斟句酌都折抵成生命的筹码。 《忏悔无门》从它一诞生起就没有中断过质疑声,有质疑品位的;有质疑真实的;有质疑洗白的;有质疑拿钱的。总之,这是一部边热销、边被怀疑的书。这本书还有一个复杂的生产过程,那就是它的伴生物,它把一个性格多变而复杂的人物推向了世人,它也把一个平静达观的普通人推向了纷争的漩涡,在鲜花与荣誉中,我没有忘乎所以;在乱箭与荆棘之中,我没有躲避,冷静而直面地把乱云飞渡看过,它是我人生的一份财富。 五年过去了,书也售罄了,电视剧也播出了,还有许多人记得这本书和这个传奇的故事中传递出的流泪的笑、苦涩的情、还有沉甸甸的钱、黑漆漆的欲。人性在这里反复的折叠,最终是什么样?打开后白纸上的折痕是清晰的,但也只是短暂的清晰,随着时间的推移,白纸原本还是白纸,谁也不曾记得它曾经被这样反复地折叠过。正如泰戈尔所说:天空依旧蔚蓝,鸟儿已经飞过。 李春平跟我说,前一阵子巴菲特、比尔·盖茨在中国举办的劝捐活动也给他寄去了邀请函,他并没有出席。他给出的理由是:他们都是做生意有所图的,我是中国裸捐第一人,也是最早进行慈善捐款的人,因为我的捐款是没有任何条件和回报的,完全是出于自己内心的需要。 关于这个当下热门议题我还是想多说几句,慈善与募捐,说俗了就是发善心,是不愿意暴殄天物的有钱人追求的一份良心安宁。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乏大善人,越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危难时刻越能显示善人本色,中国人相信集腋成裘,积沙成塔,蚂蚁也能搬动山的民族聚合力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成为民族扶危济困、共赴时艰的精神宣言。就拿新中国这几十年来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时常香玉就举行全国义演捐出了一架飞机;三年自然灾害时城里人勒紧裤腰带,节衣缩食也要捐出三十五十来救助吃不饱肚子的农民,尤其领导干部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后来的亚运会、抗洪救灾、非典、汶川地震,哪一次大家不是踊跃响应慷慨解囊,这也让我们相信血浓于水的人性温暖。 但是最近一段时期来不和谐地捞取社会荣誉的事件不断被爆料出来,一些社会名流在国难时刻都不忘捞取个人名利,把善人名号拿走了,捐款却迟迟不到账,再三催逼还欲语还羞左右遮挡,这种卑污行径不知是资讯发达爆出来的,还是良心发霉呕出来的,实在令人不齿。现如今国家富裕了,富人增多了,捐的钱数却相对的减少了,大家总觉得我不是最有钱的,比我有钱得人多的是,于是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就是不举动,在慈悲面前像沙一样散落着,少数捐钱人的捐钱动机总是被质疑,榜样的示范作用也不灵验了,崇高的精神被过时,良心的叩问被冲淡,大家信奉家有余粮,心中不慌的苟且生存之道。因这类弓杯蛇影的社会心理,一旦爆发战争或出现危情时刻,民族聚合的信念和基础就立刻分崩离析,四散逃命,谁也不愿挺身而出。 老百姓遇到的永远是生活的被艰辛。新近的被艰辛就是通货膨胀,谁都害怕自己辛苦几十年积攒的钱被凭空打劫,这是这场旷日持久的财富运动的伴生物。像李春平这样的富豪是不在乎货币贬值的,他的财富底托太大,不在乎通胀紧缩这点小损耗,小老百姓可经不起这番折腾。在信息、社会资源、社会结构、权力严重不对等的情况下,财富的马太效应是显性的,当越来越多的百姓被推向社会财富边缘的时候,围绕着财富的伪善的恻隐之心开始惺惺作态、堂而皇之地登场了。明眼人都知道,借助各种各样慈善与捐助名义建立起来的“非盈利”机构又何尝不是打劫工具,是有权有名的人对财富的另一次绑架。在中国能干到风生水起的富人,谁都看得明白这出集体起哄加娱乐的把戏,能借到力的就一起玩玩,借不到力的也就会心地一笑,这种无所谓的高高在上姿态,与那些无奈等待救助的一双双渴望的眼神形成了强烈的慈善讽刺。于是,那场著名的巴比慈善劝捐活动在中国尴尬收场,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捐与不捐,捐多少?以何种方式捐?本是个人的善德,巴比以西方人的价值观念绑架中国有钱人的善行方式似有不妥之处,但普罗大众也是有理由把仇恨都发泄到财富拥有者身上的。马克思早在一百五十年前就说过资本主义的每个毛孔里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但想想周遭谁又能避免,没有大师的时代就没有高贵的灵魂,大家比的是在金钱面前谁比谁更贱。 财富的过快增长和财富观的滞后,使人们完全沦为了金钱的奴隶,躯壳在前面狂奔,灵魂在身后哭泣,整个社会的所有抢钱者都这样窃喜着、苟且着,笃定这是末日来临前的狂欢。 经历了五年的沉寂后,在一个秋日的清晨,李春平打来了电话说,看了电视剧后许多人还想再看看《忏悔无门》,他恳切地希望我再版一次,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他的人生故事。于是我把电话打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潘凯雄社长和脚印女士,他们同意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再出《忏悔无门》的修订版。与2006版相比,2011版增加了几张照片,文字上略作了修订。李春平的捐助还在延续,仅仅是数字上的一些变化。我特别想感谢的是读者,在第一版中由于时间的匆忙,未及时校正,出现了一些表述的错误和时间上的纰漏。有一位热心的读者为这本书挑出了百处纰漏,让我很感动,这些我都一一作了修订。 我希望修订版的《忏悔无门》是常销的,因为这里记录我们这个时代无法躲闪的一次人性遭遇,它也是中国社会留在上个世纪最后二十年里的时代脸谱。我当然希望《忏悔无门》这样一本小书能够成为许多爱书人书橱里的必备之物,这尽管是一种奢望。 王春元 2010年12月19日 后记 《忏悔无门》这本书即将面世之际我的心情格外的复杂,这是一年多时间创作煎熬的副产品。 2003年,“非典”过后,李春平以个人名义向北京市捐赠五百万元人民币。我受命前往拍摄了人物纪实节目《李春平的悲喜人生》。2004年的四月、五月首次在北京地区播出后,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赞美多于惊异。这是我始料不及的,除了近百家的境内媒体竞相转载外,更引来了BBC、CBS、CNN的关注。 他们强烈要求将他的故事向西方社会传递,更有好莱坞的大制片人提议与我们合作将李春平的故事拍成大片在全球公映。对于这一切的惊异与浮华,李春平只有一句话:“算了吧,这都是过去的事,炒它有什么意思?”这种排斥与拒绝让我们清醒而深思。 记得是1994年的一天,北京十全乌鸡精厂的张浩找我,说要给他们老板拍点资料,我问拍什么?他说他们老板刚买了辆劳斯莱斯车,是大陆的中国人第一个拥有这种名贵车的人,据说汽车的价格在四百万港币。对于当时都想圆买车梦的北京人来说,无论如何是一件值得看一看的新鲜事,我们欣然来到了位于建外的华侨村,亲眼看到了这辆红色的敞篷名车,并从各种角度记录下了这辆车的美丽靓影。也见到了那个车的主人——李春平。 在我与李春平十二年的相交相识中,逐渐地感受到了在他身上出现的一些明显变化。这些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显现出社会性的东西。对于一个年届花甲的人,有这样的变化是正常的;对于一个亿万财富的拥有者,这样的变化是必须的。也许所有人都是这样,年龄是一座迈不过的山。 刚刚回国的他还热衷于向大家炫耀他的几辆劳斯莱斯房车,以博得世俗的虚荣。这几年,他自幼所受的传统教育和中西文化生活的对照、类比,逐渐在他的身上显现为一种对国家对民族传统伦理、精神走低的忧虑。他已经从小我的生活视野中走了出来,更多地把热情与财富拿出来与公众一起分享,他的快乐由此得到了升华。 在创作这个书稿的过程中,当许多的朋友更深入地了解了李春平的传奇经历以后,对于他目前的所作所为,表现出了更高水准的理解和忧虑,这种忧虑是由李春平的现象而引发的一种社会忧虑,这其中,中央电视台的崔永元、长江文艺出版社的金丽红、黎波、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总编辑陆莹都对作品的现实意义给予了根本性的提升,使得作品在面世之前有了若干次的修改与提纯,并以忏悔的主基调完成了作品的主题转移,使得作品在浓厚的传奇色彩的基础上,增加了品质与思想的凝练。 李春平的长相不同凡响,除了具备一个漂亮男人应有的一切外,还有一个中国人很少有的高鼻梁,让人很容易想到他有着外族的血统。但他的确是地道生长在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是根红苗正、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 但他被人们熟知的原因,并不是他漂亮的容貌,而是那段传得变了形的个人传奇经历,他与好莱坞影星克劳迪亚的那段情话与巨额遗产,使他很快成为中外媒体追逐的新闻焦点,这种传奇的经历不要说在当时相对闭塞的中国,就是在开放的西方也是惊世骇俗的。 北京电视台的《财智人物》的人物纪实专题片《李春平的悲喜人生》,在北京电视台及全国播出后,节目组收到了许多热情观众的来信。当我们把这些社会的反应如实提供给李春平先生后,他一再地表示,他不想成为明星,成为公众人物,只想尽他所能地帮助一些穷人,并要求我婉拒多种媒体的专访,不希望过多地打搅他平静的生活。他说,他的行为只想唤醒许多富有的中国人,把他们拥有的钱财更多地捐赠出来,救助整个社会需要帮助的人,因为我们的社会制度还不够完善,需要更多的人的爱心来构筑社会的公德与善良。 这是时下我们难得一见的一颗裸露灵魂,巨大的财富和靡费的生活遮住了我们的视线,使我们无法直接看到这颗灵魂所绽放出的生命的精彩,这是我们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悲哀。 我们太看得起那些拿得起,摸得着、闪着光辉的东西了,以至于把良心和灵魂这两样多年遵从的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废弃了。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在李春平身上,我们找到了这样的东西,他有一双千年难求的眼睛,在我们充满欲念的生存空间中,我们难求这样一双眼睛,这里有贪欲,有自私,也有无情,但更多的是爱、同情、包容、宽厚和无限的柔顺。这是一双中国人的眼睛,是沉淀了几千年的中国人的眼睛。 时下许多社会现象确实值得我们反思,有许多的人热衷于奢靡、豪华,建球场、读EMBA,购买豪宅名车,唯一的理由就是为了一个“圈子”,或者说一个阶层认知,更有一些人在为一个“阶层的利益”鼓吹,为一个阶层的名义,为他们的政治利益,为他们的夜夜笙歌。这种画地为牢、人为切割社会利益的思潮,使得中国社会已经形成的贫富差距,泾渭分明,一面是一个阶层的欢歌与纵情,另一面是一个阶层的哀叹与凄楚。 在我与李春平关于人性的谈话中,我不由为他流露出的人性美而感到欣然。当许多人感叹老天为什么没有把这样的事降临到自己头上时,我们不得不说,李春平承受的这份善良与真情绝不偶然,因为他不仅懂得感恩与回报,更懂得救赎与忏悔。 当我完成手稿时,我觉得还有因为他写一些什么的,中动。这段惊世骇俗的母子恋,情人恋,使我想到了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传奇人生和他的《忏悔录》。 同样,和一个富有女人的遭遇决定了卢梭日后的生活,她就是华伦夫人,人间母爱的博大,与情爱的迷醉,使年轻困顿的卢梭在思想、情感和身体上受到了超常的拓展。在她的帮助和劝告下,他徒步漫游了整个欧洲,与社会各个阶层的交往,启发了他的智慧,在与天主教、神权相互渗透和抗争中,卢梭遭受到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他对贫民阶层表现的高贵和慷慨以及对自己人性的真实、坦率的表述,赢得了法国社会各个阶层的普遍认同,成为了影响法国思想革命的一代宗师。最后他像个孩子似的回到华伦夫人的身边。 卢梭的思想是伟大的,他超越同时代的许多思想家,但他的一生更是耐人寻味的。卢梭是一个感情丰富而细腻的人,他一辈子都在流浪与漂泊,他寄人篱下却没有失去个性的独立与尊严,他的自信、幻想和多愁善感是他成功的源泉。卢梭和李春平当然是不能在一起相提并论的,但作为生命个体,他们所绽放出的良心与灵魂的高贵是同样值得赞誉的。 其实李春平传奇的经历中隐含了人性中最本质的、最简单的活动内容,那就是:爱心、善良、真情、道义、回报。他为了爱一个女人,坐了班房;为了自己的尊严而逃避世俗的社会;为了报恩而慷慨;为了真情而信守诺言。他活得率真和坦然。这些原本属于为人优秀的品质,在今天的社会现实下则显得落寞而不入时,唯利是图、利益交换则成了流行的显规则。当金钱和这些规则结合的时候,就容易让人变味,但变味的不是李春平。与其说李春平的忏悔是对自己成为时代牺牲品的内省,毋宁说是我们通过李春平向这个时代发出的警示:中国社会在过度物质增长的欲念中,是否该给每一个灵魂留下一段忏悔的时间和空间,以使我们的心智求得健康和平衡。 人类的尊严来自于摆脱物质消费后的精神皈依,巨大的财富与无度靡费,让李春平的精神世界抹上了一层世俗的衣钵。通过这本传记小说,让我们更多地增加对生命与生活本质的渗透力,真正体味到了一个平民世界自然淳朴的人性光芒。而忠厚与同情表现出来的高贵的慷慨,道德与良知散发出诗意的辉煌,也让我们认识到村民的原始淳朴,才是人类美好的黄金时代。 最后,我想说,我本人是一个做电视的,对于传记小说的创作仅仅是一个初学者,平生喜好中国方块字的研磨,使我战战兢兢地进入了文字的殿堂。但与真正的的大方之人相比,尚有很远的路要走,好在我身边有许多谙熟文字运筹的朋友,给了我许多热情的支持与真挚的关爱,他们是韩慧明、赵晋、申燕青、左颗颗。在这里一并顿首致谢。倘若您读完这本书还有更多的见教,我愿洗耳恭听。邮箱在这里伺候:wangchunyuan2001@sina.com。 王春元 书评(媒体评论) 李春平的经历,四百年一个,可谓传奇人生,李春平的自省,原始又缺乏规划,却是当今中国的稀缺资源。 ——崔永元 李春平的传奇情感故事像天方夜谭,不可复制,中国四百年也不可能再出现第二个了。 ——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詹姆士·特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