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二十多万字的书里,作者既写了对有关作家的评论,也写到了他们的逸事和趣闻。涉及的多数是法国人,但也有外国人,如德国作家亨利希·海涅。书中写到的事,有些是只有挚友得闻,一般人不可能知道的。比如,作者写到了巴尔扎克如何一本正经地约他去挖掘宝藏,也写到了巴尔扎克为避免外界干扰而设置并经常更换进门暗语等趣事,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戈蒂耶文笔优美,全书自始至终,无论议论还是叙述,都是娓娓道来,并非板着面孔说教,读起来是很轻松的。
《浪漫主义回忆》是一本忆文集,里面讲到的人系作者泰奥菲尔·戈蒂耶的知友,事为作者亲历,都是第一手材料,非道听途说拾人牙慧者可比。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戈蒂耶以《莫班小姐》出道,成为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中的一员。《浪漫主义回忆》是他对于亲身经历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回忆录,进一步阐述了由他提出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创作主张。除此之外,还有他与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雨果、巴尔扎克、波德莱尔、奈瓦尔、缪塞、海涅等文学大师的交往经历和逸闻轶事,文笔流畅,风趣幽默,让人读后忍俊不禁。
因响应艾那尼号角的召唤而走上浪漫主义的崎岖山路,并在反击古典主义中英勇保卫了浪漫派的人,如今已寥若晨星,硕果仅存的老战士也像圣赫勒拿奖章获得者一样,每天都在消失。我们有幸被招募到这些由年轻人组成的团体里,为理想、诗和艺术的自由进行过战斗,那股热情,那样的勇敢和忠诚,是今人不曾见过的。光彩夺目的统帅,依然站在辉煌的顶峰,犹如青铜柱上的一尊雕像。但是,无名小卒们的记忆不久就会消失,讲述被遗忘的煌煌战果,就成了参加过这支文学大军者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个时代,人的思想何等活跃,当代人是难于想象的;一场和文艺复兴运动类似的运动发生了。生活中涌动着新的活力,势不可挡。各种东西同时萌动、发芽、破土而出。鲜花开放,散发出醉人的芳香;连空气都令人陶醉,大家都迷恋着抒情诗,迷恋着艺术。那模样,如同刚刚重新发现了一个业已失传的大秘密,事实上确实如此:我们重新发现了诗。
大家可能想象不出,文学之缺失意义与苍白,当时已到了何种程度。美术也好不到哪儿去。大卫美术学校的最后一批学生,涂涂抹抹,把他们那些平淡无奇的色彩,都用在了临摹古希腊罗马的画作上。古典主义者认为临摹作品完美无缺,但欣赏这些杰作的时候,他们却哈欠连连,不得不把手举到嘴边去遮挡。不过,这并没有使他们对青年画派的艺术家变得更为宽容,他们依然称那些人为不合标准的二流子,说那些人是喝醉酒之后用刷子“胡抹乱涂”。青年画家们立即反唇相讥,你说我“不合标准”,我就说你是食古不化的“木乃伊”,唇枪舌剑,互相攻击,你瞧不起我,我也瞧不起你。
这时候,我们尚未决定以文学为志向,若有人说,我们将成为新闻工作者和编辑,我们会感到惊讶。可以肯定,这种前景对我们没有什么诱惑力。我们当时的志向是当画家,而且抱着这种想法进了里乌画室。里乌画室位于圣安东尼大街上的新教教堂旁边,离我们正在就读的查理曼中学很近,从地理位置说,它比任何别的画室都更可取,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学画可以不耽误上课。因为没有遵循这第一个冲动走下去,我们曾不止一次感到遗憾。
P1-2
这是一本忆文集,里面讲到的人系作者知友,事为作者亲历,都是第一手材料,非道听途说拾人牙慧者可比。
可是,拿起这本书,多数读者会问:“戈蒂耶?何许人也?”
戈蒂耶在我国的知名度确实不高,但他又实实在在是法国十九世纪文学史上一位重要作家。其重要性和知名度,从下列事实中可见一斑:他位列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鼻祖雨果之门墙,是雨果的一位得意门生,在被视为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决战的《艾那尼》首演式(在浪漫主义运动史上称“《艾那尼》之役”)上,他为剧作者雨果助阵,是拉拉队里最活跃的人物,不惜身穿奇装异服(他那件红坎肩曾传扬一时)在剧场里招摇,引来保守观众的阵阵嘲讽;《人间喜剧》作者巴尔扎克读了他的《莫班小姐》及其序文,对其文笔大加赞赏,立即派人登门邀约,请他为自己办的《巴黎纪事》撰稿,并从此和他结下了终生不渝的友谊;《恶之花》的作者波德莱尔更待他于师友之间,用语谦卑的《恶之花》献词,就是题给他的,而波德莱尔对他的评价,更高得使他在提及此事时“不好意思说”……
不过,由于有过那样一个特定时期,重要但在我们中间知名度不高的作家,又何止一个戈蒂耶?梁实秋一类作家,在时间和空间上离我们都近得多,其知名度不也是这些年里才高起来的吗?其实,在当时的环境下,对法国文学史上一些重要作品,就连我辈上世纪六十年代“法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不如老一辈读书人熟悉。可以举个例子:生于清朝末年的江苏入吴克歧,是个不折不扣的《红楼梦》谜,写了不少《红楼梦》谜语,其中居然有一则是扣雨果作品的。谜面是:“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清灯古佛旁”,而扣的就是雨果的剧作《哀那尼》(即《艾那尼》)!倘若雨果这部作品对他那一代读书人来说过于冷僻,吴先生大概也不会拿来作谜底的吧?可是,这部作品,在六十年代的法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中间,当时又有多少人知道?
在中国,戈蒂耶的名字虽非广为人知,但他作为诗人提出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读书人中却少有不知道的,因为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常受到批判的一种文艺思潮。戈蒂耶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用以抵制“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认为艺术家的任务在于表现形式的美,不必为作品的道德意义操心,不应受制于任何道德、宗教或功利的目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虽系有感于他那个时代文艺界的现状而发,也产生过深远影响,但毕竟脱离生活现实,终于还是销声匿迹了。
由“为艺术而艺术”这一文艺思潮导致的唯美主义,对我国也产生过影响,主要表现在周作人、邵洵美、徐志摩等人的写作上。
泰奥菲尔·戈蒂耶一八一一年生于比利牛斯省塔布市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祖父是农民,父亲是税局职员。他三岁那年,父亲在巴黎谋得一个职位,于是举家迁往首都,使他得以在著名的大路易中学和查理曼中学受教育。他热爱诗歌,也酷爱绘画。在结识心仪已久的雨果之后,他最终放弃了绘画,专门从事文学创作,最早的诗作发表于一八三○年。除诗歌之外,他还创作小说,也写评论,既是诗人、小说家,也是文艺批评家。他作品甚多,影响巨大,在法国文学从早期浪漫主义阶段向十九世纪末唯美主义和自然主义转变的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戈蒂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巴黎度过,于一八七二年逝世。本书开篇之《戈蒂耶自述》,就是他的传略。 “浪漫主义”(romanticisme)一词来源于中世纪欧洲各国用从拉丁文演变而来的方言(roman)写成的“浪漫传奇”(ro-mance),即中古欧洲盛行的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抒情诗。后来的浪漫主义运动就奉这些富于幻想与传奇色彩的文学题材、风格和形式为典范。在开始阶段,浪漫主义的含意是很模糊的。
一般认为,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浪漫主义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制度,文艺上反对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卢梭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其浪漫主义代表作为《新爱洛绮丝》,而雨果的《艾那尼》演出成功,则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决战的胜利。
十九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劳资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和西欧资产阶级民主派革命性日趋消亡,现实主义文学逐步取代浪漫主义文学,成为欧洲的主要文艺思潮。欧洲各国浪漫主义发展到后期,逐渐出现创作方法上的分歧,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交叉结合的现象,法国的梅里美、巴尔扎克和雨果的创作就是如此。后期浪漫主义的另一个演变是单纯追求文学作品形式上的完整和美,这一演变在法国发展为‘‘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派文学。但是,作为文学的一种基本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并没有失去生命力。
在这部二十多万字的书里,作者既写了对有关作家的评论,也写到了他们的逸事和趣闻。涉及的多数是法国人,但也有外国人,如德国作家亨利希·海涅。书中写到的事,有些是只有挚友得闻,一般人不可能知道的。比如,作者写到了巴尔扎克如何一本正经地约他去挖掘宝藏,也写到了巴尔扎克为避免外界干扰而设置并经常更换进门暗语等趣事,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戈蒂耶文笔优美,全书自始至终,无论议论还是叙述,都是娓娓道来,并非板着面孔说教,读起来是很轻松的。惟自恨笔拙,难将作者字里行间的意思、话中有话的笔法充分表达出来,不能曲尽其妙,总觉得有些遗憾。
翻译本书时,曾得到夏玟同志的关心与指导,我在此对她深表谢意。
译 者
二○○七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