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 物质 精神
生命,存于自然,行于自然,归于自然。人首先以物质的形式存在,物质是精神的载体,精神又赋予物质以生命的活力。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最初阶段,精神必须依附于物质之上,只有强大的相对完善和完美的精神才能超越物质并影响物质,从而“独立”存在。这个“独立”也是相对而言,强大的精神也无法绝对独立存在,它超越了自身的物质,却依附更多其他的物质。
如果所有有智生命的物质(比如人及其他动物)都灭亡了,精神彻底失去了载体,便会溃散开来,最终混沌一片,回复到世界伊始时的模样。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对于我们所存在的时空来说是这样,对于我们无法抵达的时空来说也是这样。
能够超越物质而存在的精神定然是凝聚了众多物质的精神,并且是众多物质所向往的精神。“道”是以精神的形式传播的。可以说,上帝、神、佛所传播的都是“道”,这个“道”是世间道,是自然道。事实上,上帝、神、佛并不玄妙,他们离我们很近,因为他们同样来源于物质,并且汇聚了众多物质的精神之后才得以完善和“完美”,从而超越物质“独立”存在。我们向往神、佛的境界,向往的应该是他们的精神,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内涵,不是他们的存在形式。当一种精神超越物质以后,它已经无所不在了。也就是说,神、佛的存在形式是精神达到足够完善和“完美”之后的必然结果。
无所不在的精神像空气一样,我们赖以生存,却只能用心感知它的存在,感受它的力量。
“无上的法力”往往是人们所崇尚和畏惧的。
人们常说:“佛法无边。”试问佛法怎么无边了?佛法为什么无边?
也有人质问:“上帝和佛、菩萨怎么那么小气,不敬重他们就要受惩罚。”
事实上,佛、菩萨是觉悟了的众生,持众生平等念。众生受到了佛、菩萨念力的感召,心向佛、菩萨,那么众生的念力又不断地向佛、菩萨集结,使得佛、菩萨的精神越发完美和强大。
众生无处不在。有人求佛,起心动念间,无数的念力都在相助。当一个心怀善念的人起心动念之时,就会感召无数的善念助佑他;一个心怀恶念的人起心动念之时,就会感召无数的恶念助佑他。需要明确的是,恶念来自私己的利益,所以恶念的最终结果肯定是恶报。
要特别说明的是,善念的助佑只能起到帮助和推动的作用,最终的成败还要靠自己去努力。这个努力包括用心生活,努力工作,积极进取,也包括让自己的精神不断完善和“完美”。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懂得了,佛、菩萨都是众生的代表。爱众生就是爱佛、菩萨,爱佛、菩萨就要爱众生。佛、菩萨在心中,众生在心中。
现在我们明白了,有人对佛不敬,佛不会去怪罪。有些人求菩萨保佑什么事情,后来如愿了,那并不是菩萨保佑的,而是众生的念力帮助人们自身的念力强大起来,从而通过不懈努力才得以成功。
学佛并不是困难的事。真正明白了道理,哪怕不打坐、不念经,只是一心向善、一心向净,一样可以圆满。但向善时不要有所求才好,当人有欲念时,心是静不下来的,更难以净。
我们都是凡人,心乱是正常的,乱了就要梳理,不能任由其乱下去。如果没有能力梳理,就把它搁置一边,去做其他的事情,让时间来慢慢理顺它。其实,如果内心足够善、足够广博、足够清明,我们的心念就是众生的心念,就是神、佛的心念,哪有努力不成的事呢?
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强调个性,强调自我,以“我”为中心。我们应该修正这个错误,要忘我。不要强调自己是谁,只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可以。“忘我”是佛教中的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真正的行为艺术。真正的忘我不是忘掉自我的存在,不是放下自我随波逐流,而是不突出自我,不强调自我,让独立的自我融于众生中,吸纳众生的念力(也可以说是长处),并无私地献出自己的善念(也可以说是力量)。
我们要自知、自强、尊师、敬己、低调、包容。具体做法是:一心向善,宽容豁达,做好自己,让心稳定,说好自己的话,做好自己的事,前后一致,顺应自然,不强调自我。
如果我们能一心向善,不贪婪,能让自己平静稳定,让自己的精神与众生相融,那众生的精神就会助佑我们,我们自然就心想事成、轻松自在了。
有形和无形
人首先以物质的形式存在,对外界的感知也是从有形物质开始。因此,大多数人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习惯性地热衷对有形物质的感知,忽略对精神的感知。
有形物质是无穷尽的,,从向往一款玩具到向往豪华别墅和跑车,都源于对物质认识范围的扩大。
对有形物质存在欲望,这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自然存在的,是正常的。如果没有了欲望,求知就会停止,思维就会停止,努力和创造自然也会停止,那样的话整个世界就会停滞不前。
欲望带动人们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新的物质。欲望是无形的,可是欲望的对象大多有形,这也可以理解为无形的欲望创造着有形的物质。
这个有趣的世界,以无形创造有形,又以有形毁灭或完善无形,这就致使人们对有形和无形产生了不同的欲望。一些对物质的欲望感到满足的人们,开始追求无形的精神。他们发现,这种“超越”物质而存在的东西给人的感召力很大,并且能给人更大的满足感。这其中的一部分人从此减少了对物质的欲望,开始追求深刻的思想和“完美”强大的精神。另一部分人,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追求精神,用精神指导对物质的欲望,用物质满足对精神的追求。还有一部分人,想以自己的精神掌控别人的精神,从而掌控别人的物质,这就形成了贪婪的妄念。
P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