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重要性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生命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生命过程是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内经》的养生理论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出发,强调养生可提高身体素质,增强防病抗衰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增强体质
《内经》养生理论的重要内容就是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体质是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上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也就是说,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享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它通过人体形态、机能和心理活动的差异性表现出来,全面地体现在人体形态和机能的各个方面。体质影响着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进而还影响着某些疾病的征候类型和个体对治疗、养生措施的反应性,从而使人的生命过程带有明显的个体化的特异性。由于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是体质的生理学基础,脏腑经络的结构差异和功能盛衰偏颇,以及精气血津液的盈亏都是决定人体体质的主要因素。体质就其表现特征和机能活动而言,反映了正气的盛衰偏颇,与正气密切相关。体质强者,抗邪、驱邪、调节、修复能力强,不易感邪发病,身体康健;体质弱者,御邪、抗病、修复能力差,多病体弱。
《内经》认识到,体质秉承于先天,得养于后天。《灵枢·天年》指出,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循”,人体来源于父母,禀赋于先天。《灵枢·决气》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后世称之为“形体之基”。先天禀赋决定着个体体质的特异性,也决定着个体正气的盛衰差别,故“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灵枢·寿天刚柔》)。父母的体质及母亲在妊娠期间调护是否适当,将直接影响后代的体质。因此,《内经》强调父母“肾气充盛”并重视孕期的饮食、起居、心理、劳逸等方面的调养,以使子女获得强壮的体质。后天各种环境因素、营养状况、饮食习惯、精神因素、年龄变化、疾病损害、针药治疗等,可以改变体质状况,正气也会随着体质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内经》指出,体质可以通过多种养生方法进行改善,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谨和五味”,经常“导引按跷”等,皆可积极主动地改善体质,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
预防疾病
《内经》养生理论的重要内涵就是“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疾病的发生,是因人体正气相对不足,邪气乘虚而入,破坏了体内的相对平衡状态。“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认为在疾病未发生之前,一方面要做到和喜怒、安居处、调五味、慎起居、适劳逸等,使“真气从之”,正气日渐强盛,提高机体的御邪抗病能力。另一方面要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忌暴怒、大惊、忧愁过度等,以防止邪气的伤害。只要慎于摄生,扶正避邪,就会“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虽遇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素问·生气通天论》),“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延缓衰老
衰老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衰老之迟早、寿命之长短,却因人而异,关键问题在于养生与否。《内经》认为,人的自然寿数即“天年”可达百岁以上,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而“今时之人不然也”,不知养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素问·上古天真论》)。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地、全面地实施养生之道,就可延缓衰老,尽享天年。
……
P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