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
开国太典宣告新中国诞生
1949年10月1日,共和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日子。
下午2时,9月30日刚选举出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中南海勤政殿召第一次会议,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以及周恩来、陈毅等56名委员宣布就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会议一致决定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并责成他们从速组成各项政府机关。
1日早晨是阴天。上午和中午还下了一点小雨,但是下午却转为一片晴朗,天地与万民同庆。
下午2时55分,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们从西头古砖道缓步登上天安门城楼。在金水桥以南大约50米处的以华北军区军乐队为主组成的军乐队奏响了《东方红》乐曲。广场上前来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会的30万军民欢声雷动。
3时整。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个洪亮的声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全中国,震撼了全世界。开创了中国各民族人民的新纪元。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冉冉升起,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仰头注视这鲜红的国旗。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54门礼炮象征全国54个民族(当时全国确定有54个民族)。28响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历28年艰苦奋斗才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毛主席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阅兵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乘坐敞篷轿车,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军乐的奏鸣中,由阅兵总指挥聂荣臻陪同,出东三座门,沿着东长安街、东单广场,直到外国领使馆聚集的东交民巷,顺序检阅肃立严整的三军部队。
朱德总司令检阅完部队驱车回到天安门城楼后。宣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坚决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一切命令,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时肃清土匪及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镇压他们的一切反抗和捣乱行为。
命令宣布完毕,进行分列式阅兵。受阅部队以海军两个排为前导,接着是一个步兵师、一个炮兵师、一个战车师、一个骑兵师相继跟进。空军包括战斗机、蚊式机、教练机共17架在全场上空白东向西飞行受阅。前后历时两个多小时,受阅部队的人员总计有1.6万多名。
检阅过程中,广场上欢呼不断,鼓掌不断,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把手掌都拍麻。尽情表达内心的欢喜和感动。
阅兵式结束后,已经是傍晚时分。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人天空,将夜空映得绚烂多彩。
群众游行开始了。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的是工人,京郊农民紧随其后。后面是机关干部、青年学生的游行队伍。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毛主席万岁!”30万军民载歌载舞,尽情地欢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夜晚。
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宣告了中华民族的新生!
国旗·国徽·国歌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6月,全国政协筹备会议首次会议上,成立了以定国旗、国徽、国歌方案小组。7月,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报纸连续刊登了向全国征求国旗、国徽及国歌词谱的启事。
征稿启事发出后,应征稿件如雪片一样纷至沓来。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共收到来自海内外应征同旗图案2992幅,国歌歌谱632件,歌词694首,国徽图案900幅。
1949年8月中旬,北平饭店413房间被辟成临时选阅室,陈列着应征的国旗图案供与会的政协委员进行初评。经过认真挑选,委员们精选出38幅图案,进入最终审议,最后确定了其中的复字第32号的五星红旗图案。在9月27日的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32号图案被正式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32号图案设计者曾联松是上海一名普通的财务工作者。他1917年出生,浙江瑞安人,少年时代曾酷爱书画,写得一手好字。他构思的国旗寓意是:一颗大星引导在前,几颗小星环绕其后,形成众星拱北斗之势,大星即为中国共产党,小星代表中国人民,党和人民团结战斗,从胜利走向胜利。联想到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人民包括四个阶级,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所以他决定以四颗小星代表广大人民。
截至1949年8月20日,收到的国徽图案应征稿件风格多样,但都有不足之处,所以都没被采纳。1949年10月,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邀请清华大学营建系和中央美术学院分别组织人力对国徽方案进行设计竞赛。清华大学营建系围徽设计组由我国著名建筑学家、营建系主任梁思成教授担任组长,成员有建筑学家林徽音、画家李宗津、建筑专家莫宗江、建筑设计教师朱畅中、汪国瑜、胡允敬、张昌龄以及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者罗哲文等。经过将近半年的辛勤努力,两个小组各自完成了一幅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图案。1950年6月20日,方案小组最终确定了清华组设计的方案。著名雕塑家高庄,担负了对国徽图案进一步修改、加工和塑造正式浮雕模型的工作。9月20日,毛泽东主席签署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围国徽图案及说明:“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