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主人公比尔·里诺尔兹从美国纽约赴英国伦敦参加一次企业风险管理学术会议为主线,以会议主讲人分别进行主题发言的形式,借不同的主题发言人之口,全面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的概念、风险管理框架的建立和实施等相关问题。“管理者之旅”既代表一次有明确目的的会议旅程,也隐喻了企业的风险管理之路。一个会议有始有终,一次旅行必有终点,但企业风险管理之路却永远没有终点。该书是小说体学术论著的典范。主讲人的幽默、听讲人的顽皮、陌生人的相遇、新朋友的结交,都为这个严肃主题的阐述增添了一分轻松。书中人物把在会议上学到的内容,立即应用到旅途的所遇所见中,语言生动、通俗易懂。作者巧妙地兼顾了本书的故事性,适时地穿插了一些亲人之间的误解、不失界限的浪漫、略带惊险的海岛旅行、发生于旅行中的一个个小插曲,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读起来趣味十足。随着主人公的脚步,读者可以轻轻松松地掌握企业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务。
本书以主人公比尔从纽约赴伦敦参加企业风险管理学术会议为主线,以会议主讲人进行主题发青的形式,借不同主题发言人之口,全面阐述企业风险管理的概念、风险管理框架的建立和实施等相关问题。主讲人的幽默、听讲人的顽皮、陌生人的相遇、新朋友的结交,都为企业风险管理这个严肃主题的阐述增添了一份轻松,读者可以跟随主人公比尔一起轻松地学习和体验企业风险管理之旅。
露丝冲向电话机,尽管有点儿上气不接下气,还是马上接起了电话。
“您好。”
“亲爱的,是我呀,比尔。你过得好吗?”
“挺好的。”
“听着,亲爱的,我打电话是想跟你说,你能不能给杰克带个口信?我打电话找不到他,他老是不在家。你告诉他我要带他一起去一趟伦敦。”
电话那端稍微停顿了一下,然后比尔听到妻子的声音变得低沉而怪异,他几乎不相信是妻子的声音。
“你给我打电话,叫我亲爱的,知道我在这里因为母亲而走不开,你又太忙来不了,然后你就告诉我你要带杰克去伦敦!好吧,咱们悠着点,我要挂断电话让你想一想你刚才说了什么。”
今天比尔这是第二次不得不快速地运转大脑,他立刻说:“不,亲爱的,别挂电话,不是你想的那样,我需要杰克和我一道来完成一项商务活动,在伦敦,就一个星期,你回来时我也回家了。”
比尔做了个鬼脸,将话筒稍稍移开,他怕电话里会传来小小的爆炸声。但什么也没发生。比尔心里祈祷着——他是安全的吗?
他的祈祷有点儿奏效了,妻子在电话里低声抱怨着,意思是说他一点儿也不懂该怎么跟女人说话,他说话的技巧就算不是太糟糕,也是有点儿差劲,还说他不够浪漫,而女人是需要一点儿浪漫的。
比尔感觉没大事了,便开始说起了烂熟于心的歌词:“你是甜蜜的,就像糖一样。”庆幸自己的婚姻又可以维持一天了。
比尔发给杰克的邮件简短而直奔主题,说明了完成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及时间限制,他们必须在三周之后向董事会提交风险管理报告。杰克的旅行费用由公司支付,他还将得到比较可观的服务费。比尔问杰克这样行不行,如果可以的话,他将请老板的助手把包括旅程和在伦敦一家高级宾馆召开的会议在内的行程表发过来,他还可以去面见老板的助手翠西,请她把他的行程表也确定下来。
比尔穿过走廊来到翠西面前。翠西正值中年,一头棕色短发,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
“你好。你做了行程表吗?”比尔省略了客套话直截了当地说。
“当然,做好了,机票、日程安排,还有费用预算。告诉你吧,乔吉娜为了你去参加会议可是花了不少时间呢,真是不可思议。”
比尔接过文件夹笑着说:“谢谢你,翠西,你真是一如既往地高效率啊。”
让比尔惊讶的是,翠西忽然收起了友好的笑容,赶快看了看周围,见没有别的人便对比尔小声地说:“兰斯·斯特朗布也会去参加会议,你一定要留意他。”
“好的,翠西,我会向他问好的。”
“不,我是说,你要当心他,他是个恶人。”
比尔看了一眼手表,心想今天还会发生多少奇怪的事。他摸着自己的下巴缓缓地说:“兰斯·斯特朗布是谁?”
“他是乔吉娜的前夫,有传言说乔吉娜原来就是个家庭主妇,后来她决定自己办公司。公司越办越好,兰斯受不了了,妒火难灭,就开始犯浑了。你知道吗,他不是个好人。”
翠西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忽闪着加快了语速。
“他有时候给她打电话,但她很少跟他说话。他上周还给她打电话来着,问她的公司怎么没有人参加伦敦的会议。然后,他主动要求帮她建立风险管理程序。他是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重量级咨询师。”
“翠西,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 “我负责接电话啊,这你是知道的。”
“但在有人接电话后你就不能听了,你不守规矩……”
“不管怎么说,你可得记着,”翠西探过身去压低了声音说:“他拿伦敦的会议取笑乔吉娜,乔吉娜说她会派人去参加会议的,他就不再说什么了。她说她要派最好的人选去参加这个风险管理会议,他问什么是最好的人选,她说,至少比你强。他说,他是你的新欢吗?乔吉娜就把电话摔了。”
比尔看着翠西,试图理解她所说的话,连太阳穴也开始跳了。看到比尔已经被她讲的这些故事弄得有点儿发懵,翠西脸上露出得意的笑。过了一会儿,比尔疑惑地问:“那个ERM专家到底是谁?我是说,乔吉娜要派去伦敦参加会议的那个人。”
“就是你呀,傻瓜。”翠西大笑起来,比尔的大脑一时转不过弯了。
“翠西,我得走了。”比尔一边后退一边说。
翠西摆了一下手,“留神他啊,他太可怕了。哦,对了,他觉得他会主持会议期间的研讨呢。”
比尔耸了一下肩膀,“谢谢你,再见。”
天呐,比尔心里想,我被认为是一个专家而我却对ERM一窍不通,我下一步该怎么办?
傍晚,比尔坐在回家的火车上。他得去看看父亲,看他有没有事。
他几乎是跑回家的,匆匆洗了个澡,便跳进了他的篷车。他拉下顶棚,任凭风吹着自己长长的黑发。半个小时后,他来到了父亲家,那个让他长大成人的家。他父亲正坐在屋前,享受着温暖六月傍晚的落日余晖。
“你好啊,儿子,”看到儿子走过来,老比尔大声说道。比尔握住父亲伸出的瘦削的手,脑子里想着以前父亲见面总是亲吻自己的脸颊,可自从母亲去世以后,父亲变得比以前拘谨多了。比尔拿了一个空杯子,倒了一杯鲜橙汁。比尔坐下后轻声告诉父亲他要出差几天,打算叫那个喜欢唱沙滩男孩乐队的歌的胖胖的女孩来帮忙,不管怎么样,父亲会好好的,他会从伦敦打来电话……
“伦敦?”老比尔大声说,除了伦敦他好像没昕到比尔说的其他的话,“你是说伦敦?”
“是的,爸爸,我下个星期就得走。”
老比尔哼着鼻子撅着嘴说:“别着急,儿子,我要告诉你一些事情。你以为我们是孤单的,在人世间没有任何亲戚了,可这不是真的。你妈妈还有一个妹妹,你知道你妈妈是英国人,她来美国时还有一个妹妹在英国,后来她们失去了联络。她们吵架了,反正是发生了不愉快的事。你母亲想在自己去世后将一枚戒指交给玛德,就是她妹妹,可是……”他停下来咽了一口唾沫继续说,“我不知道怎么联系她。”老比尔顿了一会儿,活动了一下脖子,才继续往下说。
“我说到哪儿了?等等……”P6-8
本书以主人公比尔·里诺尔兹从美国纽约赴英国伦敦参加一次企业风险管理学术会议为主线,以会议主讲人分别进行主题发言的形式,借不同的主题发言人之口,全面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的概念、风险管理框架的建立和实施等相关问题。“管理者之旅”既代表一次有明确目的的会议旅程,也隐喻了企业的风险管理之路。一个会议有始有终,一次旅行必有终点,但企业风险管理之路却永远没有终点。该书是小说体学术论著的典范。主讲人的幽默、听讲人的顽皮、陌生人的相遇、新朋友的结交,都为这个严肃主题的阐述增添了一分轻松。书中人物把在会议上学到的内容,立即应用到旅途的所遇所见中,语言生动、通俗易懂。作者巧妙地兼顾了本书的故事性,适时地穿插了一些亲人之间的误解、不失界限的浪漫、略带惊险的海岛旅行、发生于旅行中的一个个小插曲,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读起来趣味十足。随着主人公的脚步,读者可以轻轻松松地掌握企业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务。
本书由东北财经大学孙坤主译,陈玉媛参译。其中1~14章由孙坤翻译,15~21章由陈玉媛翻译。此外,袁绍茹、郑爱清参与了书中部分内容的初译和图片处理。孙坤对全书进行了修改和统译。
翻译一本书的工作量很大,要求译者对母语和外语都具有较高的文字驾驭能力。译者虽然努力,但能力毕竟有限,书中一定存在诸多不当或需改进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孙坤
2009年4月于大连
轻松的语言,曲折的故事情节,一改学术著作的严肃风格,本书将深奥难懂的企业风险管理知识娓娓道来,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易仁萍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在过去几年里,我有幸参与了各种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学术研讨会和论坛。本书似乎记录了我的历程,从基本概念开始,到具体的技术方法,由浅入深,逐步展开,最终让我领悟了企业风险管理的真谛。具有深厚理论根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内部审计专家皮克特先生又给我们带来了一份惊喜。
——张宜霞
[浙江工商大学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