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地主家的四代女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燕燕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真实记述了大连旅顺口大地主老于家匹代女人跌宕起伏的人生传奇,从1934年第一代女人陈大脚出嫁开始,到20000年第四代女人张晓蕊成婚,不同的时代给了这四代女人不同的命运,不同的生活经历又给了这四代女人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归宿。尽管她们都善良、顽强与坚韧,但不同的情感、婚姻、家庭成了她们命定的归宿……

这是一部普通的中国人家史。通过这家四代女人的人生经历,反映了一百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及时代对人物性格、命运的磨砺和朔造。

内容推荐

本书真实记述了大连旅顺口大地主老于家四代女人跌宕起伏的人生传奇,从1934年第_代女人陈大脚出嫁开始,到2009年第四代女人张晓蕊成婚,不同的时代给了这四代女人不同的命运,不同的生活经历又给了这四代女人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归宿。

陈大脚是一个会说日语受过教育的旧式女人,她的公公是大地主,丈夫是国民党军官,她的一生因此、而受尽了苦难。她的女儿于洁在父亲被共产党镇压后,挑起了赡养母亲和抚养两个弟弟的重担,13岁就进工厂上班,并为此嫁给了一个工人。她一生牢记父亲“要上学读书”的嘱咐,拼命供两个弟弟上学,自己也在48岁时考上电视大学,52岁完成学业,成了一名大学毕业生。

因地主出身而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下长大的张燕燕,与母亲低调做人的风格完全不同,她从小练就了敢想敢做的泼辣性格,天不怕,地不怕。她是大地主家的第三代女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年代,成就了她的一番大事业,她因是国民党后代而加入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并任民革大连市西岗区副主委,还担任大连市侨联常委、西岗区侨联副主席。她的女儿张晓蕊15岁出国留学,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获得荣誉学士学位,并成功考入AASB(澳大利亚国家会计立法委员会),成为她母亲最大的骄傲。她在国外工作期间,不仅事业有成,还找到了美好的爱情,嫁给了一位深爱她的美国人(国家经济委员会的高管)。

她们一家四代女人终于走过了严冬,可陈大脚却没有看到这一切,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这个让她又恨又爱的人间。在她去世8年之后,张燕燕把她出嫁时穿的红嫁衣捐赠给大连现代博物馆,这是她留下的唯一遗物。

目录

第一章 我姥姥一于陈氏(外号陈大脚)

 第一节 陈大脚出嫁

 第二节 比长工还能干的媳妇

 第三节 大地主原是吝啬鬼

 第四节 义救放火团成员

 第五节 我姥爷的抗日之心

 第六节 日本人错抓了我姥姥

 第七节 抗战胜利了,丈夫却没回来

 第八节 田地房子都被分了

 第九节 金银财宝藏到哪了?

 第十节 老地主死了

第二章 我母亲——于洁(小名春鸽)

 第一节 在通缉布告上见到父亲的名字

 第二节 在沈阳监狱见到了父亲

 第三节 一家人流离失所四处漂泊

 第四节 学徒工打动了她的心

 第五节 考进大连化工厂

 第六节 不愿意离开姜书记

 第七节 19岁做母亲

 第八节 给两个弟弟当父亲

 第九节 我3岁时不会说话了

 第十节 她的身体从未打开

 第十一节 夹着尾巴做人

 第十二节 大年初二全家下放到农村

 第十三节 48岁考上电视大学

第三章 我——张燕燕(小名燕儿)

 第一节 我从小就是姥姥的保护神

 第二节 替姥姥去看两个多灾多难的舅舅

 第三节 当特长生也无法改变命运

 第四节 刚回城又下乡

 第五节 为了弟弟留城,我去了辽化

 第六节 在辽化经历雨雪风霜

 第七节 我生了个“撤切尔夫人”

 第八节 结束短暂婚姻

 第九节 姥姥和我相依为命

 第十节 在研究所当资料翻译

 第十一节 从倒卖羊毛衫开始经商

 第十二节 危难之际“替父上阵”

 第十三节 送别至亲至爱的姥姥

第四章章 我女儿——张晓蕊

 第一节 学外语始于胎教

 第二节 外语母语一起学

 第三节 培养孩子对知识的兴趣

 第四节 卫生间里养成读书习惯

 第五节 好品格积累于点点滴滴

 第六节 母亲是孩子的第—任班主任

 第七节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

 第八节 漂亮妈妈给了她美的教育

 第九节 越过高中直接上大学

 第十节 15岁放飞马来西亚

 第十一节 在异国他乡锻炼成长

 第十二节 在国外独自转学

 第十三节 我是中国人,我要做得更好

 第十四节 在澳大利亚收获成功

尾声

 红嫁衣,四代女人每人穿一天

试读章节

陈大脚是我姥姥,她1913年出生在旅顺口赵家坊。她长得非常漂亮,可在她成长的那个年代,女人有一张漂亮的脸蛋儿并不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是要有一双小脚,美其名日:三寸金莲。人们以此为美,三寸金莲成了当时中国男人乃至整个社会对中国女人的审美所在。所以,那时的女孩子,从小就要用两条长长的裹脚布把正在生长发育的一双小脚缠住,不让它生长发育。这在今天看来,是一种非常残忍非常不人道的行为,可在当时,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

我姥姥也难逃噩运,在她很小的时候,她的母亲就用两条长长的裹脚布把她的脚紧紧地缠住了,令她的一双脚整日处在疼痛之中。裹脚成了她当时最痛苦的一件事情,两条长长的裹脚布成了她最痛十艮之物。每次母亲给她裹脚时,她都痛得大哭大叫,但这并没有让母亲停下来,母亲一边掉眼泪,一边把裹脚布缠得更紧。我姥姥央求母亲不要给她裹脚了,母亲说,不行,你要是有一双大脚,将来会嫁不出去的。我姥姥哭着说:“我宁愿一辈子不嫁人也不愿意裹脚。”母亲喝道:“胡说!女孩子都要出嫁的。”然后,母亲又心疼地对我姥姥说:“娘知道你疼,娘是过来人,怎么能不知道呢。可娘还得狠下心来给你裹脚,这是为了你的将来呀。”

天下的母亲都比孩子有远见,她们能透过孩子小小的身躯,看到孩子长长的未来,为了孩子的未来,她们只能牺牲孩子的现在。我姥姥的母亲也是如此,她只能看到孩子的未来,历史的局限、生活的局限、女人的局限,都使她无法看得更远,而在更远处,有一场伟大的中国革命,和一场伟大的妇女解放运动,到我姥姥做母亲的时候,中国的女孩子就不用裹脚了。

虽然我姥姥的母亲坚持给我姥姥裹脚,可我姥姥最终还是成了陈大脚。这不是因为她比自己的母亲更有远见,而是因为她是一个聪明胆大的女孩子。

我姥姥的父亲是个商人,他的油坊都开到了长春,他常年在外经商,见多识广,非常开明,他在我姥姥6岁时,送她进了学堂。这在当时是惊人之举,我姥姥后来的人生经历证明,上学不仅使我姥姥成了一个有文化的女人,更让她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同样是为了孩子的将来,母亲的做法是给孩子裹脚,父亲的做法是送孩子上学,这就是父亲与母亲的不同,母亲是保守的,父亲是进步的;母亲是循规蹈矩的,父亲是接受新生事物的。同样是爱,方法不同,观念不同,结果当然也不同。不过,我姥姥在当时和后来都没有责怪自己的母亲,她的母亲作为一个旧式女人,在思想观念上自然会受到很多局限,我姥姥只是庆幸自己有一个开明的父亲。

我姥姥上学后,每天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坐在学校门口的台阶上,把长长的裹脚布打开,等到放学时再把它缠上。一个小女孩儿,不可能把裹脚布缠得很紧,她只是做做样子。那时候,上学成了我姥姥最开心的事情,她的脚终于可以自由自在地生长了,她是多么热爱读书,热爱学校生活啊。

我姥姥就这样瞒过了她的母亲,等到母亲发现她的脚没有裹好时,我姥姥的一双大脚已经长成,无法再裹小了。这件事令我姥姥的母亲痛不欲生,她从此为女儿的婚事发愁。

那时候的旅顺口,在日俄战争(1904-1905)后,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我姥姥读书的学校里有很多日本学生,也有一些日本教师。我姥姥的一双大脚,在学校里渐渐开始引人注目,因为开运动会时,她是唯一参加径赛的中国女生,而且比日本女生跑得快。这给她的一位日本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姥姥不仅脚长得快,个子也长得快,她最后长到了1米70,穿38号鞋。这样的女人在今天太平常了,可在当时却把我姥姥的母亲愁坏了。  我姥姥从学校毕业后,便待字闺中,等待媒人上门提亲。那时的女孩子,一般在16岁就出嫁了,可我姥姥因为那双大脚,从16岁等到22岁,也没有人上门提亲。我姥姥只好天天坐在窗前绣花,枕头上的鸳鸯绣了一对又一对,帐子上的并蒂莲绣了一双又一双,她自己还是没有成对成双。我姥姥的母亲天天数落她,“你当初不听话,现在知道发愁了吧。你一天到晚绣花,绣了这么多鸳鸯,能把自己嫁出去么?”

我姥姥无言以对,因为她的母亲已经得了大肚子病,就是肚子里长了肿瘤,我姥姥以为,母亲的病是替她发愁得的,她觉得很对不起母亲。可她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无法治好母亲的病,她只能继续坐在窗前绣鸳鸯。

再说旅顺口长城镇刘家村,有一户姓于的大地主,他家的祖先是山东省文登县登洲府大水坡人,早年闯关东,跨过渤海湾在旅顺口登陆后,便在刘家村生根开花结果。这只是大水坡老于家的一支,另外几支闯关东的老于家人,则继续向北,一支在金州安家,一支走到熊岳,还有一支走到了吉林。不管走到哪里,老于家人都喜欢置地,所以,出了不少大地主。旅顺口刘家村的老于家,到了于世富这一辈儿,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了,从旅顺口到吉林都有他家的地,每年收租子时,需要坐马车走3个月。于世富后来成了我姥姥的公公。

于世富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于显龙从小就很聪明,于世富送他进学校读书,学校里只有两名中国学生,其他都是日本学生,老师也是日本人。于显龙因此不愿意上学,虽然他还是个小孩子,但他的抗日之心是与生俱来的,可父亲坚决不同意,父亲对他说:“你十艮日本人我理解,我也恨他们,可这所学校是旅顺口最好的学校,你只有接受最好的教育,将来才能有出息,才能继承家业,才能报效国家。”于显龙只好继续上学,但他在学校里,从不和日本同学一起玩,对日本老师也充满敌意。

学校用日语教学,外语教英语,于显龙勤奋好学,他的日语和英语在班里都是第一名,日本老师因此很赏识他,对他格外器重。于显龙从日本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对日本老师也不像以前那样充满敌意了。于显龙身高1米94,很有运动天赋,日本老师常带他去打网球,他很快就成了老师的球友。老师还想教他击剑,但他坚决不学,他认为剑是武器,是杀人用的。他听旅顺口的老人们说起过1894年冬天,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人攻进旅顺城后进行的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在那场大屠杀中,很多日本人就是用军刀屠杀中国人的,他们几乎把全城的中国人都杀光了,仅有36人活了下来,日本人留下他们不是因为良心发现,而是需要他们掩埋同胞的尸体。于显龙和每一个旅顺人一样,对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对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

日本老师对于显龙不学剑术很不理解,他问于显龙:“击剑是一项很好的运动,而且是贵族运动,你为什么不学呢?”

于显龙说:“我连日语都不想学。”

日本老师问:“那你为什么还耍到这所学校读书?”

于显龙无奈地说:“我父亲说这是旅顺口最好的学校,是他坚持让我来上学的。”

日本老师说:“我理解你对日本的痛恨。不过,日本也是一个国家,日语也是一种语言。语言是无罪的。”

于显龙低头不语。他对这位日本老师的感情很复杂,老师的国籍令他痛恨,可老师给他的教育和帮助又让他感激。于显龙没想到的是,这位老师后来竟然还成了他的红娘。

P3-6

后记

2009年2月5日上午,刚过完春节不久,大连现代博物馆举行隆重的文物捐赠仪式,我和我母亲出席了这个仪式,因为在此之前,我把我姥姥的红嫁衣捐给了博物馆。那天,来了不少报社和电视台的记者,我和我母亲受到了他们的极大关注,因为这件红嫁衣不仅仅是一件文物,还包含着我家四代女人的故事。

这件红嫁衣是我姥姥留下的唯一遗产,它是我姥姥16岁时,我姥姥的母亲亲手给女儿缝制的,用的是当时很名贵的朱地剔花丝绸布料,做工非常精细,一针一线都缝进了一位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和美好的祝福。这件红嫁衣做好后,因我姥姥没有裹小脚而迟迟嫁不出去,便在箱子里整整存放了6年,直到我姥姥22岁嫁给我姥爷时,这件红嫁衣才得以重见天日,我姥姥穿着它嫁给了我姥爷,大红的嫁衣,把我姥姥打扮得分外美丽。可惜,这件衣服她只穿了一天,第二天便收起来了,因为她在新婚的第二天早晨就下厨房做饭,从此承担起老于家的所有家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苦劳作,再也没有机会穿这件衣服了,再说,她也舍不得穿,特别是她的母亲去世后,红嫁衣成了母亲留给她的唯一纪念。我姥姥把红嫁衣珍藏在箱子底下,如同把母爱珍藏在心里。

我姥姥被扫地出门的那天,她什么东西都没有带出来,只把这件红嫁衣带了出来,她把这件衣服贴身穿在里面,又在外面套上一件旧衣服,才没有被发现。那时,我姥姥受尽了折磨,她还敢冒险把这件衣服带出来,可见她是多么喜爱这件衣服。她喜爱它,不是因为它多么贵重,在远近闻名的大地主家,比这件衣服贵重的东西会有很多,可我姥姥都没有拿,她只冒险拿了这件衣服,因为这件衣服是母亲做的,是她出嫁时穿的,只要这件衣服在身边,就像母亲还在身边,丈夫还在身边一样。我姥姥在这件衣服上,寄托了对母亲,尤其是对丈夫的无限思念。

1953年1月1日,我母亲于洁出嫁时,我家一贫如洗,我姥姥没有任何东西给我妈当嫁妆,她只好把这件衣服拿出来,亲手给我妈妈穿上。我妈妈穿着这件衣服,在大连和我爸爸举行了婚礼,她也只穿了一天便把衣服收了起来。

我小的时候,我姥姥多次告诉我,说箱子底下有一件红嫁衣,是给新娘子穿的,她和我妈妈都穿过了,等我长大结婚的时候,她让我也穿这件衣服。我当时也没在意,等到我结婚那天,她真的从箱子底下找出这件衣服。这件衣服她已经保存了整整50年。姥姥给我穿上红嫁衣,没想到竟然那么合身,好像是给我量身定做的。我穿着这件50年前,太姥姥亲手缝制的红嫁衣,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中国50年的历史风云,我们家50年的沧桑变化,都装进了我的胸膛。

1998年,我的女儿张晓蕊要出国留学了。这一年,我姥姥已经85周岁,她对我说:“我多想看着张晓蕊出嫁时也穿上这件红嫁衣啊,可惜,我年纪大了,恐怕等不到那一天了,她临走前,你能不能让她在我眼前穿一天这件衣服,这样,我死也能闭上眼睛了。”

我说:“行,姥姥,但我相信你能等到张晓蕊出嫁的那一天,还得你亲手给她穿上这件衣服呢。”

姥姥说:“如果我能等到那一天,就最好了。”

这年的春节,我的女儿张晓蕊穿上了这件衣服,也是那么合身,她依次给长辈们拜年。这一天,张晓蕊穿着这件衣服,在我姥姥眼前走来走去,我姥姥的眼睛总是跟着她转,不知她是在看衣服还是在看人,也许她都在看。

张晓蕊穿过后,我把这件衣服用宣纸包起来,放到樟木箱子里保存起来。这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我不能让它有丝毫的损坏。

我姥姥没有等到张晓蕊出嫁,2001年,她结束了苦难的一生,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我们。  我姥姥去世后,我非常想念她,经常把这件衣服拿出来,我轻轻抚摸光滑的丝绸,如同抚摸我姥姥满头的白发。

在我姥姥去世8年之后的2009年,大连现代博物馆向全市居民征集文物,我灵机一动,何不把这件红嫁衣捐给博物馆呢。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母亲,我妈妈非常担心地说:“这是地主家的衣服啊,人家博物馆能要吗?”

我母亲一生谨小慎微,不敢出头露面,我对她说:“妈,你不要害怕,时代不同了,现在不讲阶级出身了,我们和别人是一样的公民。作为公民,我们对社会对国家就有责任有义务。”

我妈妈说:“这是你姥姥的衣服,她地下有知能同意么?”

我说:“我相信她能同意。我姥姥一辈子就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告诉别人,她不是坏人。把她的衣服摆在博物馆里,不就实现了她这个愿望吗?”

我妈妈还是有顾虑,她说:“我们想你姥姥的时候,还可以看看这件衣服,你把它送到博物馆去,我们想她时怎么办呀,连个物件都没有了。”

我笑了,说:“妈,你什么时候想我姥姥了,我送你去博物馆看。”

我妈又担心地说:“捐给博物馆,不是他们的东西,弄坏了怎么办?怎么向你姥姥交代呀?”

我说:“妈,这件衣服已经80岁了,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一直在小心保管,可我们家保管条件有限,以后能不能保管好还真难说呢。不如放在博物馆,人家有保管文物的条件和经验,会比我们保管得好。”

母亲实在找不出反对的理由了,说:“你先问问人家要不要吧,如果要,你就捐。”

我说:“妈,你放心,他们肯定要。”

果然,我给博物馆打电话询问时,他们非常高兴,馆长还亲自找我了解情况,他们不仅对这件红嫁衣感兴趣,更被四代女人的故事所打动。

亲朋好友听说我要捐我姥姥留下的衣服,纷纷打电话给我,问我博物馆给不给钱,我说:“什么叫捐赠?捐赠就是不给钱。”一听不给钱,他们都说我傻,那么值钱的东西为什么不自己留着,卖了也行啊。甚至还有人说,你别捐,给我吧。我说:“这件衣服的价值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这是我姥姥的东西,至真至纯,我不会让它沾染一点铜臭味。”

捐赠仪式那天,许多记者问我:“为什么要把传家宝捐给博物馆?”

我说:“这件衣服经历了80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一家四代人,把它保存到今天不容易,可以说,我们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但这件衣服的历史使命还远远没有完成。把它放到这里,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它,看到它所经历的历史,而且还有利于它今后的保存。所以我认为,博物馆是这件红嫁衣白勺最好归宿。”

捐赠仪式后,我走在冬日的阳光里,突然觉得心里格外敞亮,仿佛把我姥姥托付给我的最后一件事圆满完成了。我妈妈也很欣慰,她出席这么隆重白勺捐赠仪式还是头一次,开始她还有点紧张,差一点临阵逃脱,是我拽住了她。一当天晚上,大连电视台播出了这条新闻,我妈妈第一次在电视上看见自己,喜出望外,一个劲儿问我,她表情怎么样,显不显老?我说,不显老,你容光焕发。我爸爸也顺着她说,这回于洁可露脸喽。随后,她的朋友们纷纷打电话来,说在电视上看到她了,还说她现在成名人了。

我妈妈对我说:“小燕儿,妈谢谢你,让我弯了~辈子的腰终于挺直了。”

这天夜里,我梦见了我姥姥,她对我笑了,说,燕儿啊,我的事情,你办得很好。说完,她飘然而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3: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