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生就是取经路--西游记直指人心的智慧
分类
作者 李剑坡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唐僧也和我们一样胆小、多疑、软弱,喜欢美色,悟空头上的金箍是限制唐僧自己的。八戒其实是个遵守戒律的好和尚,沙和尚是取经团队里信念最坚定的人,三打白骨精,讲的是战胜色诱的方法,八戒是最有幽默感的语言大师,《西游记》是写给普通人看的人生成功学,《西游记》是一部讲述人生智慧的励志小说,《西游记》最反对偶像崇拜。

内容推荐

《西游记》,是成功学。

唐僧从一个普通人到成佛的奋斗,就是讲述普通人的成功历程。芸芸众生,谁不是和唐僧一样怀揣理想上路,追求自我实现,追求觉悟,渴望一双“慧眼”?我们和唐僧师徒一样,都是“在路上”……《西游记》就是写给我们每个人看的书,唐僧克服困难、超越自身所赖的佛法、智慧,就是《西游记》对普通人世间生活的指导。

《西游记》,是人生禅。

降伏心魔,内心安宁,是每个人的目标。《西游记》通过佛家的修持方法和禅理,告诉你如何调和内心,获得把握命运的从容和淡定。

《西游记》,是人生不可不读懂的一部书。

目录

代序 做自己的王

告诉你真实的《西游记》

西游过程才是经

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皆有所指

紧箍咒的真实含义

打杀六贼的深意

孙悟空的原型是慧能

孙大圣的自我救赎

仁慈的玉帝和狭隘自私的猴子

悟空逃学记——《西游记》的一条暗线

唐僧的语言暴力

穿袈裟的匪帮

八戒在高老庄工作情况的调查评定

心中的佛国

五庄观师徒成魔记

白骨精与白骨观

心猿正处诸缘伏——教你保持正念

平常心是道

都是贪念惹的祸

走出天地之门

悟空被最强大的敌人打败了(上)

悟空被最强大的敌人打败了(下)

真假孙悟空讲的是什么

贪恋境界也是贪

盘丝女妖是唐僧的绮想

真道理和野狐禅

唐三藏与六贼的战斗

悟空的成佛之本

悟空与无字真经

悟空三打山贼

悟空三论《多心经》

魔从哪里来

执著“相”所以是凡夫

本来无一物

猪八戒的语言魅力

猪八戒和梁武帝

沙和尚的成功之道

真和尚和假和尚

应云无往生其心

经书为什么会缺失

白字佛经和人事

生活在道理

试读章节

四大名著里,《水浒》讲的是江湖,《三国演义》讲的是韬略和计谋,《红楼梦》繁杂一些,但也比较明确,如鲁迅先生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里再加上一句:文化研究者看到的是市井风俗和文化礼仪。那么《西游记》讲的是什么呢?读者以往都是被《西游记》丰富绚烂的情节想象和生动戏谑的人物描写所吸引,因此把《西游记》归纳为神怪小说,那就太轻看《西游记》了。《西游记》在文学性上并不逊色于其他三部,所以人们大都只关注《西游记》的文学性,其人物、语言和情节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并融人我们的日常语言和文化生活中。但是《西游记》的真正含义,是借神鬼人物、用出世的故事环境,来讲一个修行人内心由“凡”入“圣”,从一个普通的“人”到“佛”的修行历程。《西游记》通篇讲的都是修行的问题,都是“禅”。

因为《西游记》讲的是内心的智慧修炼,不免抽象,语言和情节很难做到生动、鲜活、明了,所以作者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赋抽象事物以人形,以此展开故事情节。《西游记》里面的拟人都有所指,每个情景的设置也和内心修炼的境地相契合。在《西游记》里经常出现这样的章节:心猿归正,六贼无踪;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旁门见月明;外道迷真性,元神助本心;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这些标题充满了禅意,内容也是有着深刻的寓意:例如“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写的是三藏降伏自己的心猿意马,祛褪六贼(眼、耳、鼻、舌、身、意)发心成佛的决心;“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旁门见月明”讲的是保持正念的重要性;“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讲的是贪念对修行的阻碍;“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讲的是嗔念导致杀生,使人失去平和本性的故事。《西游记》里几乎每篇故事都有所指。对于三藏对偶像的迷信和盲目崇拜,作者吴承恩在“妖邪假设小雷音,四众皆遭大厄难”这一回里,用黄眉怪假设雷音寺,装扮佛祖,引得三藏膜拜、掉入魔爪的故事,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并隐秘地告诉读者:盲目的崇拜,并不能使人成佛,反倒会走入歧路。八戒对财、色贪念重,“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这回里面对八戒面对财富和美色诱惑的心理和行为做了深刻、幽默的描述,最终八戒没有通过财、色的考验,被菩萨吊起来进行惩罚,就是告诉读者:八戒的修行遇到阻碍,没有过关。所以最终修行的结果是:到达西天后,三藏、悟空都成了佛,沙僧也做了金身罗汉,都成了正果,八戒只做了净坛使者,没有真正的果位……这样的故事在读《西游记》时,可以信手拈来。所以《西游记》通篇讲的都是“禅”,是生活“禅”,是幽默“禅”。

只是抱着出世心读《西游记》、研究《西游记》的人太少了,大家更愿意从《三国》等书籍中寻找人世的智谋和韬略,或者用娱乐心来阅读《西游记》,享受《西游记》带来的幽默和轻松。所以能够读懂《西游记》,理解作者吴承恩留给我们的大智慧的并不多,这实在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西游记》假托唐三藏这样一个人物、西天取经这样一个情节,真正讲的是一个修行人从凡到圣的心路修炼历程,讲的是一个普通人实现伟大理想,成佛的磨炼历程。通篇细究,讲的都是修行的境界。

首先,唐僧西游,从东土大唐到西天(天竺)的行程,指的是什么呢?这点孙悟空已经说得很清楚:第二十四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里,唐僧问悟空几时能到西天雷音寺,行者说:“你自小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难;只要你见性至诚,念念回首,即是灵山。”读者不要忘了,孙悟空也是修行人,而且他的修行时间比唐僧还要长,修行的经历比唐僧还要丰富。他讲的话是很有深意的:如果你唐僧只把西天取经作为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旅程,那么就是几千辈子也走不完,如果你能遵守戒律,时时想着寻找自性,就能马上达到佛境。六祖《坛经》里面讲:自性在每个人的内心,“出世揽佛法,如同寻兔角”。悟空这里讲的不就是心路的修炼吗?这段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深度、有境界的孙悟空。

P1-4

序言

从小对神仙们就没有什么亲近感。认识他们,是从寺院和道观殿堂上的雕像开始的。阴冷的殿堂上,神仙们凑在一起,一脸不自然的潇洒和道貌岸然,佛祖们则是清一色的标准模式的微笑,木雕石刻的佛像上涂上漆,显得笑容冰冷和呆板,像人的笑脸上涂了厚厚一层油,让我总是觉得:他们在天上的生活太冰冷了,他们的潇洒也总不太真实,有些装模作样。神仙们和佛祖们离人们太远了,只能让人们去崇拜。他们一旦崇高到了宗教的高度,就离普通大众太遥远了。他们对我们能有什么帮助呢?

直到有一天,我在北京八大处的第五处——龙泉寺喝茶。初春的阳光穿过百年古柏撒到地面。野鸽子和叫不出名的野鸟从古寺的屋脊飞到地面上,在人们的脚边跳来跳去地乞食。我看见刚才还在周围闲逛、吃饱了游人带来食物的那只白色小野猫,此刻正在披着黄袍的佛像的腿弯里,身下垫着厚厚的黄布,把身体盘成一团,睡得正香。佛祖笑眼低垂,好像在看着怀抱里的猫,脸上一脸的慈悲,像是对那个历经饥寒的小小生命的悲悯。小猫睡得那么香甜,一则是没有人敢爬到高高的佛像上驱赶它,二则也可能是佛祖的慈悲抚慰着它。沉睡的小猫和微笑的佛祖像,让大殿的气氛在午后显得一派安详,充满了生命的温暖。徘徊在殿外的我那一刻也冥冥觉得,佛祖并没有远离我们,而是在每个人的身边默默地注视着我们。我想,佛祖虽然已经离我们遥不可及,但是他留下的精神、人生的智慧应当如同阳光,照亮人的内心,让人内心充满光明,让我们的世间生活如同秉烛而行,摆脱黑暗和恐惧,这样的佛法才有意义。佛法至少应当如黄袍,给世人带来温暖和慰藉。佛祖虽然远去,但是佛法应当就在我们身边。

佛祖当年赤足乞讨,是为了能深入社会,惠及社会的底层,是让佛法脱去神圣的外衣,站到群众中去,为民所用。这才是真正的大慈悲。时过境迁,佛法被请进了殿堂,成了专家权威们的专属。普通的百姓只能去顶礼膜拜,结果就是对佛法敬而远之了。

《西游记》就是一部把佛法和普通人的生活结合起来的奇书。它一反说教式的佛经模式,比中国本土的佛经六祖《坛经》更生活化,浅俗易懂。唐僧取经一路遇到的吃喝拉撒、妖魔鬼怪的种种难题,都是唐僧体会佛法、运用佛法解决问题的案例。你以为唐僧取经,真的是师徒活生生走到西域吗?才不是呢,看看六祖《坛经》里面慧能是怎么说的:……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十直,到如弹指,便亲弥陀……你明白了吧?取经的旅途,就是代表唐僧修炼内心佛性的心路历程。

《西游记》是奇书,在于它的反传统。《西游记》前无古人地把读者从地上拉起来,不再用仰视的目光看待神仙和佛法。《西游记》用平视的眼光看神仙,对神仙们嬉笑怒骂,拳打脚踢,让神仙们不再遥远,不再神秘,如同我们身边的鲜活的普通人。不耐寂寞的金毛和痴情的奎木狼,放着神仙不当,下来过普通人的日子,说明神仙的潇洒是装出来的,内心也空虚也寂寞,不是真的自在。神仙有什么可羡慕的?

《西游记》的一大功绩,是把佛法还给大众,让佛法从殿堂回归到民间。佛法无非是普通的器物,就是为人所用的。佛法就如同食盐,只要做饭就要用到,不在乎你是钟鸣鼎食还是贫寒的粗食。《西游记》通篇讲的,是佛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如果你执著外在的东西,或者你在研究佛法,但是你不懂什么是破“相”,唐僧乱拜佛像,在小雷音寺被黄眉怪戏弄,就是用事例给你讲解。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才是正念,唐僧在敕建宝林寺的遭遇告诉你保持积极生活态度的意义。如果你不能控制住贪心,后果就是八戒那样被锦缎背心束缚,不得动弹;争强好胜,不能控制自己的名利心和暴力心,就会像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一样作茧自缚,寸步难行;悟空放弃对天帝地位的追逐,作个清心的修行人,反而得到了超越天帝的佛的果位,说的是“放下就是得到”的道理……《西游记》是用生活的语言和情节,讲佛理的应用。用最普通的语言,讲甚深的佛理,让每个人都听得懂——当然是在你真正想听,真正认真阅读的前提下。

《西游记》最大的启示,是告诉人们,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人们牺牲自己的思考去盲目崇拜。观音禅院里面二百七十岁的德高望重的老祖师,是个内心歹毒的窃贼。这个结果对善男信女的打击会有多大?和天地同寿的镇元大仙,为了人参树就要杀了唐僧师徒,还是用滚油活煎,这样凶恶的神仙你敬他干什么!唐僧每次去拜偶像,总是被魔王擒住,或是厄运缠身。如果你能思考这些情节背后的意思,你一定会同意我的观点:《西游记》是反偶像崇拜的。把自己神化,给自己涂上伟人的光彩,必然存着害人的心。如果后世的读者都能读懂这层意思,我们的历史就可能被改写,也就没有洪秀全的妖言惑众带来的红毛作乱、也就没有个人崇拜基础上的“文化革命”,我们的民族和人民会避免多么大的灾难,获得多么不可思议的发展和福祉!

凡人一个的唐僧崇拜外面的神圣,并没有给他带来安稳,他坚持内心的修炼和进步,开启内心的智慧,如同悟空所说“……只要你见性至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结果唐僧成佛,成就不可思议的境界,超越了神仙、超越了玉帝的等级。我认为吴承恩在《西游记》里面传达的,是更高意识的民主概念: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灵王国的国王,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王,都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命运自己决定;拯救自身最终依靠的是自己。在吴承恩笔下,没有什么权威值得崇拜,普通人也能超越神仙而成佛,让我们这些在生活的重压下迷茫的芸芸众生、普通百姓能看到未来,看到希望,是件多么振奋人心的事情。

吴承恩是慈悲的,他让人们不再崇拜、不再仰视任何人,转而尊重自己,相信自己。他讲的和佛经所云,并没有丝毫的差别:把深奥的佛理转化成人生禅和幽默禅,这是《西游记》的无量功德。

己丑年初春于北京西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23: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