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英国著名作家,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著有《鲁滨孙漂流记》、《辛格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大疫年日记》、《杰克上校》等。171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的第一步作品,为他带来巨大的成功,并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
丹尼尔·笛福创作的《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素材而创作的杰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鲁滨逊漂流记/小学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英)丹尼尔·笛福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英国著名作家,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著有《鲁滨孙漂流记》、《辛格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大疫年日记》、《杰克上校》等。171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是笛福的第一步作品,为他带来巨大的成功,并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 丹尼尔·笛福创作的《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素材而创作的杰作。 内容推荐 丹尼尔·笛福创作的《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素材而创作的杰作。英国青年鲁滨逊怀着远洋航行的志向,告别家人,投身远洋,在惊心动魄的航海中经历无数险情,后来整条船在海上不幸罹难,唯有他一人得以奇迹般地活下来,并只身来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孤岛上。他从绝境中得到了启示,在孤岛上顽强奋斗度过几十年。他在荒岛上劳作生息,开拓荒地,圈养牲畜,生产粮食,与野兽和吃人的野人斗智斗勇。 本书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航海探险小说的先驱,是一部集思想性、文学性为一体的经典名著。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1632年我出生于约克城,我的家庭很体面。我父亲不是英国人,是出生于德国布莱梅的外国人,一来到英国先住在赫尔城。他靠做生意起家,赚了一份家产,然后弃商,移居到约克城。在那里他娶了我母亲。我母亲家的姓是鲁滨逊,在当地是一户上好人家。因此我的名字被叫做鲁滨逊·克罗茨拿。但由于英语发音的讹传,在别人叫我们时,或者我们自己叫自己时,或者在写名字时,克罗茨拿便变成了克罗索。所以,我的同伴们都是用克罗索叫我。 我有两个哥哥,一个哥哥是中校军官,在佛兰德的英国步兵团服务。起初他在著名的洛克哈特上校领导下工作,后来在敦刻尔克附近和西班牙人作战时牺牲。至于另一位哥哥的情况,我一无所知,就好像我的父亲和母亲对我以后的情况一无所知一样。 在家里我是第三个孩子,没有受过谋生的教育,从小我满脑子幻想着出洋远游。当时我父亲年纪已大,他让我受了充分的知识教育,除了家庭教育,还把我送去受免费义务教育,目的是想要我学法律。可是这一切都不能使我满足,我的志向是漂洋过海。正是这一个胡思乱想,使我强烈地对抗我父亲的意志命令,强烈地对抗我母亲的恳求和劝告,也反对其他朋友的劝说。正是我这命定的天生怪癖才使得不幸的生活频繁地直接地降到我身上。 我的父亲是一位深谋远虑、严肃认真的人,他看穿了我的意图,对我提出中肯的、精辟的意见。一天早晨他叫我到他的卧室去,因为他有痛风病,只能睡在那里。他非常温和地劝告我,所说的全和这主题有关。他问我,除掉乱闯江湖外,我还有什么理由必须离开自己的家庭和故乡。如果在自己的家乡,可以得到家里人的帮忙,加上自己的实践和勤奋,会挣得一份家产,前程似锦,生活过得安适幸福。他告诉我,那些奔赴国外过漂泊冒险生活、创业发迹、铤而走险地企图使自己出名的人们,不是走投无路,就是心怀大志想发财。这两种情况对我说来要么高不可攀,要么低不可就。我所走的只是中间路线①,或者把它称为底层生活的上层状态。因为根据父亲长期的经验积累,这是世界上最佳的生活方式,是人类所具有的最适中的幸福,对于人类中那一部分白食其力的体力劳动者来说,不至于陷入悲惨境界和历尽千辛万苦;对于人类中那一部分上层人士来说,也不至于因骄傲、奢侈、野心以及忌妒而窘迫为难。他告诉我,我可以用一件事实来证明这种生活状态的幸福意义,因为这是被人们所羡慕的一种生活状态。即使那些帝王们也常常悲叹自己的不幸,因为他们生来太伟大,但愿自己处于中间状态,居于低贱和伟大之间。自古以来的贤人也把这种状态作为真正幸福的标准,他们祈求上苍,既不要贫穷,也不要富贵。 我父亲告诉我,只要我观察这种情况,就会不断地看到,在人类的上层或下层都存在着生活的灾难,而中层社会则很少会出现不幸,不会像上层社会人士或下层人士那样会遭遇到人世浮沉,变化不定。他说,过中层生活的人一方面不会像那些生活上道德败坏、奢侈和浪费的人那样,变得疾病缠身、生活不适,心力交瘁;另一方面也不会像那些缺衣少食、艰苦竭蹶的劳动者那样贫病交迫,这是他们生活的必然下场。可见只有中层社会的人们才能享受到一切美德和一切幸福。宁静与充实是中层的女仆。他说,善于克己,坚守中庸,保持清静,维持健康,爱好社交,保持一切令人愉快的娱乐消遣,保持一切可得到的愿望上的满足,所有这些都是中层人们的福。人们如果这样生活,走完人生的历程,幸福自在,既不用过分操劳,也不用费尽心机,不会因每日3餐而把生活变成受奴役,也不会终日惶惶不安处于生活煎熬的困境,剥夺了灵魂的安宁,阻挠了身体的休息;不会生起妒忌之火,也不会为了更大事业而暗暗地燃烧起野心的欲念。所以这种层次的生活使人们悠然自得地、温和惬意地度过一生,情意浓浓地品尝着人间的甜美滋味,毫无酸苦,这才能感受到什么是人生幸福,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感到生活的幸福。P1-3 序言 丹尼尔·笛福生活于英国的一个特殊时代。他出生的这一年正是英国王政复辟时期。从政治上看,英国出现了两个敌对的政党,一个宣称保卫自由,即自由派的辉格党,另一个是王权操纵的保守主义的托利党。这两个党时时在明争暗斗,当时的文学界不得不卷进两党的纷争中去。凡是有点辩论才华的人,都可能成为两党争取的对象,使之成为某一党的喉舌。那个时代的不少一流作家都牵连了进去,如艾迪生、斯迭尔、笛福等都包括在内。不少作家甚至心甘情愿地为两党服务。特别是笛福,他本人更是以不同的身份介入的。 中国有句俗语:“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笛福的一家在伦敦逃出了两大灾难:一件是1665年的鼠疫,他们一家没有传染上;另一件是1666年的伦敦大火,他的一家免遭火劫。不过,他在童年时并没有读很多书。1674年进入查里·马顿学校,学过英语修辞、算术及基本科学。也许因他父亲是个开明的商人,所以认为书读多了不一定有用,要发财还是做商人。所以从1682年开始笛福便从事商业工作,到过欧洲旅行。不过笛福也喜欢写作,所以同时也写点小东西。 从笛福一生的倾向来看,他是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大家感到他很神秘,最主要的是他立场不稳,他反正是一名“雇佣作家”,今天写文章讽刺托利党,明天又可能为托利党利用,写文章批评辉格党。他对两党的秘密了解得一清二楚,两方面都争取他。有一次他被关进牢房,放出来时摇身一变又成为一个党派的暗探。所以,不少英国的批评家认为笛福的小说虽然伟大,但他的人格十分低劣。 笛福一生的生活也是不平衡的,贫富交替,他曾在一首诗里说过: 没有人像我经历如此不同的命运, 一生中多少次富贵,多少次赤贫。 笛福写的作品相当多,但最受读者欢迎而且至今不衰的就是《鲁滨逊漂流记》。这部作品是1719年出版,当时他已59岁,故事情节是以亚历克山大·塞尔柯克的真人真事为基础,加上了他的许多创造与想象。这部作品一出版就受到读者欢迎,而且超出了英国乃至欧洲而成为一部世界名著,几乎被译成了世界上所有的语言。 去年年底,漓江出版社的沈东子先生来信,希望我把这部作品译成汉语,我欣然同意。主要因为这部作品有普遍意义,它受到读者的欢迎,不是一个时代的读者,而是永恒的时代。这部作品不是以庸俗的描写猎取读者心理,而是以内在的文化共性引起读者的共鸣。 鲁滨逊是一个发展中的人物,他和当时许多英国青年一样,和自己的父母之间存在着代沟,而且自己的观点又不坚定,不健全,他的人格和个性、他的宗教观念和文化哲学都是在他艰苦的生活历程中形成的。他不固步自封,他有开放的性格;他不因循守旧,他有创造的特点;他不坐以待毙,他要改善自己的生活。鲁滨逊的文化特点就是美洲人文化特点的雏形。简单地说吧,鲁滨逊具有早期资产阶级人物的特点:他仁爱,他不想残酷地压迫别人;他守信用,他不想采取卑劣的手段;他想称王称霸,他不想当暴君。因此,在读者的心目中,鲁滨逊是一个可亲的人物。 笛福的创作思想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虽然当时英国文坛提倡新古典主义,笛福却没有受到新古典主义的影响。正因为笛福反映的是现实主义的东西,因此,鲁滨逊这个人物是当时英国青年崇拜的人物,他不是俄罗斯的多余的人,也不是罗曼·罗兰笔下的有贵族习气的人物,更不像前一个阶段我国的伤感主义人物,比起所有的人物来,鲁滨逊是有活力的、有创造意识的、不怕艰苦的、善于团结人的、懂得人际关系的一个上升性的、发展中的人物。总的说来,鲁滨逊是一个进步人物。从他的这些特点来讲,他表现出来的进步意义也不是一时的,无论在什么时候,他都是受到欢迎和尊敬的并值得学习的一个榜样,因为他能将逆境转变成能适应的环境。 这部小说是英国的早期作品,是用第一人称叙述的个人经历,它没有分章节,但它奠定了英国小说的基础,笛福本人也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从文字上来讲,叙述得娓娓动听,语言十分流畅。当然,如果用现代创作方法来处理,这部作品会更具魅力。 鲁滨逊个人的品德是健康的,他热爱劳动,不辞辛苦,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之下,他都向好的方面想,向前看,一件事不成,再重新来过。没有工具,自己想尽办法做。因为岛上就他一个人,他没有人可以依靠,一切都得独立自主地干。固然,这是出于一种求生本能,但是他以积极的方法求生,不自暴自弃,永远有美好将来的愿望。 他这个人既有经济头脑,又有政治头脑——这就是笛福的“新经济政策”,或他的空想的国家结构。他以鲁滨逊的做法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国——鲁滨逊把小岛看成是自己的国土,当他一个人时就想到自己是岛的主人,整座岛是他的领土。等岛上有了几个人时,他认为这些人是他的臣民,他要他们绝对地服从他领导。他离开孤岛后,仍然把岛作为他的殖民地,认为岛上一切财产都是属于他的,甚至再次上岛,为他们进行“土地改革”,等等。但不管怎样,读者都是不会责怪鲁滨逊的行为的。 鲁滨逊的思想反映了笛福的宗教观,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但常常被人们忽视。鲁滨逊本来是不相信上帝的,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宗教观念。但是在他的生活历程中,他滋生出宗教情感,虽然他也知道,在某种情况下是偶然的,但他还是把这些和宗教观念联系起来。比如,船上的人全都淹死了,只有他一个人活在人世;他在孤岛上突然看到地上出现了麦苗和稻苗;他无意中翻开《圣经》,一眼就看到一句话,正好适合他的心理,他却认为这是上帝的神迹,等等。其实,鲁滨逊一个人生活在孤岛上,没有人和他交往,他感到寂寞,如果没有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就可能忧郁而亡。宗教思想有时会成为一种动力,能支撑住有机体的生存,把消极化为积极。鲁滨逊正是这样,本来是一种自发的宗教情感,他却把它和《圣经》的章节联系起来,认为上帝无时不在他的身边。但鲁滨逊不是绝对的宗教家,他最终还是宗教情感占上风,不是一个坚定的上帝信奉者。 鲁滨逊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派别的斗争。比如他提到宗教的两大派别,罗马天主教和基督教。他本来在巴西时已改宗了。因为当时英国国教是基督教,不信奉基督教就不行;而巴西国教是罗马天主教,不相信它也不行。所以他在英国时是基督教徒,到了巴西改宗为罗马天主教徒。不过,最终他还是反对罗马天主教,因为他回到英国,不能违背英国国教。 我认为,一部文艺作品一定要给读者以积极向上的推动力,即使是悲剧,也要使读者愤恨那些造成悲剧的现象和人。如果达到这点,作品就是有意义的,是值得阅读的。不需要我讲,《鲁滨逊漂流记》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罗志野 1995年5月于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