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启蒙教育
我不幸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我有一个过着寄生生活的父亲。据说,我们的祖家原来本是书香门第,传到了我祖母和父亲这两代就不行了。我祖母中年守寡,不知从哪儿学会了抽鸦片烟。好像是“有其母必有其子”,我父亲也逐渐染上了这一恶习,而且还学会了赌博。他倒好,32岁就“仙逝”了,也解脱了,可是他欠下了沉重的债务(800元大洋),丢下了我们兄妹五人,最大的不过10岁,妹妹还在娘胎里,害苦了我母亲——他年轻漂亮的妻子。
那时她才不到30岁啊!
但我很幸运,有一个善良、慈祥和勤劳的母亲——谢锦云。她知书达理,会刺绣、绘画,写得一手好字,而且还懂一些诗词歌赋。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外有逼债,内有逼嫁(伯父是个伪保长,图谋在我母亲改嫁后夺取我家的田地房产)。我母亲坚决不改嫁,含辛茹苦,一步一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还清了债务,并把我们抚养成人。她呕心沥血,牺牲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上天对她却很不公平。她的两个儿子——我的兄弟在抗日战争时期死了。我的大哥,虽说是县里公认的进步分子,后来竟然成了“右派”,病死在劳改中。母亲1959年逝世时,只有我妹妹在她身边。她闭目之前,嘴里不断念着我的名字,她最心爱的儿子的名字,希望能见我一面,为我祝福。可这时我远在驻锡兰大使馆工作。当我得知她去世的消息时,已来不及满足她的最后愿望,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也不便去做“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赶回国内为她奔丧。我母亲如地下有知,定会原谅她这个儿子的“不孝”,同时也定会为她的儿子没有辜负她的希望,为人勤恳、正直,并成为新中国的外交官而含笑九泉。
我是含着眼泪写这篇“启蒙教育”的。在那个历史时期,我母亲是当地社会上公认的女中强人,她的一生充分体现了伟大的母爱和自我牺牲精神。她对我的教育使我终生难忘。她既是我的慈母,也是我的启蒙老师。
我四五岁时,母亲就给我讲“狼来了”的故事,要我千万不要做撒谎的孩子,说那个一再喊“狼来了,快来救我”戏弄人的孩子,后来真的狼来了,他喊破了嗓子,也没人去救他,因为大家都认为他又在撒谎。结果这个孩子被狼吃了。
我五六岁的时候,母亲又给我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她虽然特别疼爱我,甚至有些偏爱,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首先要给我留一份,但仍经常教育我,不要太贪,不要只想着自己,要经常想着自己周围的亲人,尤其是自己的兄妹,要注意谦让。她还结合实际教育我牢记古训,念古诗。印象最深的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时候,我们吃饭时,是不准掉饭粒的,掉在桌上的饭粒,一定要拾起来吃掉。当我再大一点的时候,她又进一步教我背诵白居易和杜甫诗歌中的名句,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并且像说故事一样给我解释,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撒下了极其珍贵的种子。在我上学以后,母亲经常含泪向我诉苦,说她年轻守寡,受尽家族的欺侮,活下去全是为了我们兄妹,希望我们好好念书,做个正直的人,有本事的人,长大了为她争一口气。母亲的哭诉和对我的期盼深深震撼着我,影响着我,鞭策着我,使我比较早地开始懂事,开始感到自己有一种责任:一切为了我可怜的母亲!那时候,我发奋学习,念私塾期间,可以一字不漏地背诵《论语》和《孟子》;在小学和初中,语文和数学成绩始终保持满分,在班上总是名列第一,偶尔第二,要是落到第三名,就要痛哭流涕(现在想起来,颇觉可笑)。
母亲对我的谆谆教诲,是对我最好的启蒙教育,为我尔后的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的、良好的基础。后来,由于先进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影响,我“一切为了母亲”的思想逐步演变为“一切为了祖国”。对母亲的“责任感”也发展为对国家的“使命感”。这种演变和发展并不是对前者的否定,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一种进步。1957年,在我到锡兰工作之前,我曾有幸把我母亲接到祖国首都北京小住一月。她那时已年近花甲,仍深情地对我说,希望我注意,不要老惦着她,要努力工作,好好报效国家。这说明,她不是一个自私的母亲,她有着广阔的胸怀,期盼我不仅要为了她,更要为了祖国而发愤图强。
二、未见过面的老师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变。人,当然也不例外。至于如何变,向什么方向变,变好还是变坏,总是同社会和社会发展,以及本人的实践和努力分不开的。人的一生往往要经受各种影响,有些影响可能是关键性的,方向性的。
我从小就幻想做一名科学家。上中学的时候,开始阅读大量小说。当时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是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家》、《春》、《秋》。我如饥似渴地读着,并开始幻想成为“觉慧式”的人物。那时我还不懂什么是革命,巴金先生也没有告诉我。但他书中关于“一个人的幸福不应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名言却给予我有益的启示。从这时起,我开始喜欢起文学来了,渴望成为一个文学家。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时,我已经是16岁的青年了,我目睹周边的一些地主亲戚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以及国民党政府欺压百姓的大量恶劣行径,对照母亲教我少年时背诵过的杜甫和白居易有名诗句,对照社会现实,深有感受,认为社会上少数人的“幸福”和糜烂生活正是建立在普通老百姓的痛苦之上的,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用我的笔写下人间的不平。
巴金先生是继我母亲之后社会上第一个对我影响最深、最大的人。他通过他笔下的人物,用生动的故事和语言,把我带人了一个新的境地,追求一个当时我还并不十分清楚的理想。它虽然还比较朦胧,但毕竟是崇高的,美好的,主持正义的,反对旧社会的邪恶,鼓舞着人们向上和奋斗。正因为如此,我始终把巴金先生看成是我尊敬的“未见过面的老师”。
人有时是有缘分的。三十多年以后,1978年秋天,我陪同西班牙国王随团记者到上海访问。上海市领导举行盛大晚宴。在晚宴上,我忽然发现巴金先生就坐在我右边的一桌,同桌的还有张乐平、秦怡、孙道临、丁善德和王丹凤。于是我情不自禁地拿着精制的菜单,冒昧地走过去自我介绍,并恳请他们为我签名留念。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我“未见过面的老师”,并得到他的签名,我的喜悦之情可想而知。几乎忘记了当时我有外交活动任务。这张签名菜单至今我仍珍藏着,作为永久的纪念。
我的另一位“未见过面的老师”是一位从事光学研究的科学家。阅读各种报刊杂志是我生平一大爱好和乐趣。有一天,我偶然在一份小报上读到一篇采访报道。记者问这位科学家“成功的秘诀”何在,他回答说,他根本没有什么秘诀。如果说有,那就是“炸油饼精神”。记者听后感到茫然。这位科学家回忆说,“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勒令他去炸油饼。让一位科学家去炸油饼,实在是荒唐可笑,浪费人才。可是在那个非常时期,争辩是无济于事的,反抗可能招致更坏的结果。他只好面对现实。他说,既然让我炸油饼,那我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把油饼炸好,要让我炸出的油饼比谁炸得都好,更香更脆。他说,后来又让我去扫厕所,我本着同样的精神,总是把厕所扫得特别干净,可以说比谁扫得都干净。这位科学家所说的“炸油饼精神”或者“扫厕所精神”,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敬业精神”,是高度责任感在特定形势下的一种表现,发人深思。
我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这位“未见过面的老师”给了我这种精神。我十分感谢他。我在长期外交工作中,一直就按照这种精神去交朋友和努力开创新局面。遇到过许多的困难和问题,也是本着这种精神去解决的。在我担任大使期间,我还经常同青年外交官谈这种精神的意义和作用,鼓励学习这种精神。 ……
P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