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精华》,是一部弘扬优秀佛教文化的读物。入选的佛经都是佛经中的名著,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为中国各佛教宗派共同或单独奉为宗本,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的心灵有着深远的影响。入选本书的是《华严经》和《圆觉经》。两部佛经都置一前言,概述本经主要思想和内容大意,力求精当。两种佛经均以最善版本作底本,使今译、注释建立在可靠的原文基础上。每经的今译以直译为主,如确无法直译,则辅之意译。译注力求翔实,译文力求准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华严经典/白话佛经图解佛经精华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李淼//郭俊峰 |
出版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佛经精华》,是一部弘扬优秀佛教文化的读物。入选的佛经都是佛经中的名著,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为中国各佛教宗派共同或单独奉为宗本,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的心灵有着深远的影响。入选本书的是《华严经》和《圆觉经》。两部佛经都置一前言,概述本经主要思想和内容大意,力求精当。两种佛经均以最善版本作底本,使今译、注释建立在可靠的原文基础上。每经的今译以直译为主,如确无法直译,则辅之意译。译注力求翔实,译文力求准确。 内容推荐 释迦牟尼成佛后宣讲的第一部经典,一切法都从《华严经》而来,一切法都归入《华严经》里,《华严经》为法界之法。 全面解释佛教法界真谛,完美体现佛教义理之美,带领我们走入圆融无碍的无上境界。 目录 华严经 前言 十行品第一 十行品第二 十地品第一 十地品第二 十地品第三 十地品第四 十地品第五 十地品第六 圆觉经 前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试读章节 佛子,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无违逆行?无违逆行是菩萨常修的一种忍法。谦下恭敬,不自己伤害自己,也不为他人。他物所伤害,更不既自我伤害又受他害;不偏爱自己,也不偏爱外物,更不既偏爱自我又偏爱他物:不执着于自我,不执着于外物,更不既执着于自我又执着于外物,也不追逐名誉利益。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时时刻刻、持之以恒地为众生演说佛法,让众生远离任何恶行,断灭贪欲、嗔恚,愚痴等使人堕落的渊薮,抛弃自高凌物的骄慢,反复无常、文过饰非的恶习和悭吝、嫉妒、谄媚、欺诳等种种恶行,令众生永远保持忍辱柔和的精神风貌。佛子,菩萨修成这样的忍法,既使有百千亿无数的众生都一齐来到菩萨的住所,每一个众生又化作百千亿不可数的无数张口,每一张口吐出百千亿不可数的无数句言语,而这些言语都是些不可喜的、谬误的、不悦心意的,不可爱的话,尽是些非仁贤之人所说的话,非圣人明智的人所说的话,非圣贤所应说的话,非亲近圣贤的话,令人深深厌恶的话,不堪入耳的话,这无数张口用这样无数的恶言秽语毁谤污辱菩萨。更兼有如此不可数的众生每一个又各有百千亿不可数只手,每一只手又各持百千亿不可数件棍棒器械等一齐向菩萨袭来,如此迫害历经无数劫数不曾间歇。菩萨遭遇如此巨大的苦楚毒害,身上的毛发全都竖起来了,生命濒临于死亡的边缘。当此时,菩萨仍这样想,这样说:如果我因为这点痛苦,便动摇、散乱修行的心志,那便是自己不能调伏自己,自己不能守护自己,就是自己不明了,自己不修习,自己不正定、寂静,自己不爱惜自己,就是自生执着,那么又怎么能令他人心得清净佛果呢?菩萨当时又想:我从无始劫开始就住于生死界中,遭受种种苦恼。这样一思量,菩萨更加自我劝勉、鼓励自己,使心志坚定清净,从而得到了欢喜,更加自觉有效地调伏摄取心志,自然也就安然持住于佛法之中,同时也让众生得到了佛法。进一步,菩萨更认为:我的身体本来就是空寂的,既没有我,也没有外在于我的对象,没有什么真的实体存在,本性就是空,苦也好,乐也罢,本来都是不存在的,是虚假的,因为所有的存在本质上就是空。我应当解悟了知,并广泛地向众生宣传,让所有的众生都除掉这个偏见。由于这个原因,我现在虽然遭受如此痛苦毒害,也应当忍受。之所以要忍受,是由于应慈念众生的缘故,饶益众生的缘故,安乐众生的缘故,怜悯众生的缘故,摄取受纳众生的缘故,不舍弃抛离众生的缘故,以及求自己觉悟,让他人觉悟,坚定心志、趋向佛法的缘故。这就是所谓的菩萨摩诃萨修行的第三行:无违逆行。 佛子,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无屈挠行?所谓的无屈挠行,就是菩萨摩诃萨修行种种精进。所谓种种精进就是称之为第一精进、大精进,胜精进、殊胜精进,最胜精进,最妙精进,上精进、无上精进、无等精进、普遍精进等种种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至大,至广的勇猛坚定、专注不杂的修行佛法。佛性本性中就没有贪、嗔,痴这三毒,没有自高凌物的劣根,没有隐覆过失的企图,没有悭吝、嫉妒、谄媚、欺诳、惭愧,菩萨终不会为了搅扰、恼害一众生而行精进。但只为断灭一切烦恼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拔掉一切惑乱的根柢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扫除一切习气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遍知一切众生界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知晓一切众生生于此而死于彼的无尽循环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了解一切众生的烦恼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明白一切众生心所乐行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知晓一切众生境界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认识一切众生诸种能力、行为的根基优劣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知晓一切众生的思想活动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遍知一切存在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掌握一切佛法的根本性体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通达一切佛法平等性质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认识三世平等的性质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得到一切佛法智慧的光明普照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证悟一切佛法智慧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探索一切佛法的本体、本原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明白一切佛法无边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获得一切佛法广大无边坚定不动、善良巧妙的智慧的缘故,而行精进;但只为获得分别演说一切佛法的句义的智慧的缘故,而行精进。佛子,当菩萨摩诃萨成就了这样的精进行后,假设有人问菩萨:你能为无数世界所有众生以一一众生的缘故,在最低层的阿鼻地狱经历无数的劫数的漫长时间,备受种种痛苦的折磨,以此使每一众生都能生活在正值无数的佛都出兴在世,都能见到佛,具有、承受种种佛的快乐,乃至于证人断灭一切烦恼因、烦恼果的无余涅榘的境界,如此你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智,你能做得到吗?菩萨答道:我能。假设又有人对菩萨说:有无数个无边大海,你当以一毫毛尖似的水滴将这些海水吸尽,又有无数个无法计量的大世界都粉为灰尘,像这样的水滴和灰尘如果一一数之,那数之大之多是谁都知道的,为了众生,你将在许多劫中,在刹那刹那连续不断之中,受苦不断。菩萨并不因为听到这样的话,而产生一丝一毫的悔恨的念头,反而更加欢欣喜悦地去修行佛法,并感到深深的庆幸,庆幸得到了善妙的菩提利益,庆幸由于我的努力的缘故,使芸芸众生永远摆脱了万般苦难的折磨。菩萨以此采取种种适宜的方法、形式,修行、演说佛法,在一切世界中普度众生,让众生脱离烦恼乃至于使其达到无余涅槃的境界。这就是所谓菩萨行的第四行:无屈挠行。 …… P25-28 序言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于公元前5世纪发源于古印度,其创始人原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现在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与我国孔子大致为同一时代的人,后世尊称为释迦牟尼。在汉晋之际,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二千年来的广泛传播,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佛教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一、原始佛教 约为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佛陀说教最初是口传,为便于记忆,采取偈颂的形式。佛陀入灭后不久,以摩诃迦叶为首的五百弟子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将佛所说的言教结集起来,以传后世。当时由阿难诵出佛所说的经,由优波离诵出佛所制的僧团戒律,由摩诃迦叶诵出后又补充结集关于教理和研究的论著,即经、律、论三藏。这次结集称为第一次结集。第一次结集的经典名“阿含” (即圣教的意思),“阿含部”的佛经就是原始佛教的经典。 二、部派佛教 佛陀入灭百年以后,佛教教内出现了明显的分裂,形成了许多部派,进入到部派佛教时期,总共约五百年的时间。这一时期的佛学可以称之为部派佛学。最初分裂的部派主要是大众部和上座部两派,此后,大众部分为九部,上座部分为十一部,形成了二十个枝末部派。二十派中,唯有上座部系的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的遗产最丰富,大众部虽有本未九部,但论书极少。分裂的原因是基于对佛教戒律和教义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不同的主张。 部派佛学是对佛学的发展,是从原始佛学到大乘佛学的过渡,其中大众部的思想就是大乘佛学的先驱。部派佛教后来向大乘发展,从大众部向中观派(空宗)发展,从上座部向经量部发展,进而向瑜珈行派(有宗)发展。 三、大乘佛教 公元1世纪,在印度南部从大众部系统中产生了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把以往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称为“小乘”。 印度佛教传入到中国后形成为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一般来说,中国佛教主要指汉地佛教。 佛教传入汉地后,一直流传发展,其发展历史可以大体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为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历经五百年。这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步发展时期。 第二阶段是隋唐五代时期,约五百年。这是中国佛教臻于鼎盛的时期。 第三阶段是宋元明清时期,历时千余年。这是中国佛教持续发展的时期。 从以上对印度佛教、佛学和中国佛教的概述中可以看到,由于在印度大乘佛学的盛行时期,佛教传入到了中国汉地。因此,中国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 本书《佛经精华》,是一部弘扬优秀佛教文化的读物。入选的佛经都是佛经中的名著,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为中国各佛教宗派共同或单独奉为宗本,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的心灵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总体看,大多是大乘经典《四十二章经》为早期佛教小乘经典,但也融入了大乘思想)。 本书对每部佛经都置一前言,概述本经主要思想和内容大意,力求精当。每种佛经均以最善版本作底本,使今译、注释建立在可靠的原文基础上。每经的今译以直译为主,如确无法直译,则辅之意译。译注力求翔实,译文力求准确。但佛经的甚深奥义,很难传译,而我们的学识不够、水平不高,因而,本书的编写肯定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希望读者不吝批评指正。本书的编撰参阅和吸取了国内外研究成果,特作说明,并致谢意。 杨冬梅 金晶 李淼 郭俊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