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是被广大青年教师服膺为榜样和领路人的著名教育专家、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智慧的精华,精选30多万字,包括了作者多年来在教学实践、学校管理、评课与课改等方面的深刻体会与思考。
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轻松与不轻松之间,圆满与不圆满之间。——她这样教课。
听课,听得出门道;评课,评得出名堂;写课,写得出水平。——她这样为学。
定位、到位,不越位;听从、跟从,不盲从;建功、立功,不居功。——她这样管理。
不管怎样,总要读书。不管怎样,总要善良。不管怎样,总要心向光明!——她对学生如是说。
工资再低也要买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她对年轻教师如是说。
她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玫瑰”,她被广大青年教师服膺为榜样和领路人。她就是著名教育专家、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兼书记,兼任北京中央商务区实验小学校长的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是她的教育教学管理智慧的精华,精选30多万字,包括了作者多年来在教学实践、学校管理、评课与课改等方面的深刻体会与思考。
好教师应该具备的修养从哪来?好教师怎样才能真正走进课堂去?怎样有效评课?是“教语文”还是“用语文教人”?……《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全方位阐述了窦桂梅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特别是关于语文教学和学校管理的理念和实践,尤其是课例部分,生动体现了她的教学魅力,让年轻教师有路可循。
十点反思(代自序)
第一辑 回到素养·好教师从哪里来
凭良心教书——我看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阅读中经营生活
小人书,叩开阅读之门
报纸杂志,开启视野之窗
名著,致力于根部滋养
在写作中沉淀生命
为什么要写
写什么
为什么而写
言语智慧从哪里来——听《成吉思汗和鹰》一课有感
文本结构的体现
体裁特点的隐现
文本主题的呈现
经验从哪里来——参加西苑学区专题研究的思考
学生的经验
教师的经验
教学引领者的经验
成长,需要回到“学习的常识”
阅读,回到经典
备课,必须付出艰苦努力
生活,融入“共同体”中
“专业”与“职业”的思考——由一节音乐课想到的
教学目标是否心中有数
教学细节是否有“教育”意识
教学的专业是否等同音乐的专业
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语文教师
专业自信
专业技能
专业自我
附推荐书目
第二辑 回到课堂·好教师到哪里去
课例:《师恩难忘》—一欲“说”则不达
一堂语文课如何有效
主题单元的语文课怎么备
课例:《三打白骨精》——备课的漫漫取经路
课堂的“应变”与“调控”
主题教学怎样深度备课
附教师反馈
识字课怎么上
我教一年级识字课《早操》
我听二年级识字课《祖国在我心中》
附教师反馈
课例:《我爱爸爸》——作文课怎么上
课例:《枫叶如丹》——教学韵味,不仅仅是感觉
附教师反馈
一堂好课好在哪——从一节科学课看教学
经意与不经意之间
轻松与不轻松之间
圆满与不圆满之间
“秀”中方能“眉目清”——从一节数学课看教学
第三辑 回到制度·教学管理者该怎么做
努力走向有效的听课、评课——有感于“有效课堂‘同题异构’课堂研讨”
什么是“有效课堂”
对教材的解读
如何“同题异构”
听课、评课、写课——教学引领者必需的生活
听课,听得出门道
评课,评得出名堂
写课,写得出水平
共读、共教、共写,共同成长——校本教研《三打白骨精》的实践与体会
意想
意图
意义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一副校长的修炼之道
定位、到位,不越位
听从、跟从,不盲从
建功、立功,不居功
教学三问
教学是一门特别的专业
教学是一种格外的良心
教学是一份集体的智慧
管理耶?质量耶?
教学质量究竟是什么
教学管理者是干吗的
有效的质量从哪里来
说课这门功
什么是说课
为什么要说课
如何说课
说课的形象
第四辑 回到教育·我们能做什么
为生命奠基——谈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
超越教材
超越课堂
超越教师
朝向“伟大的事物”出发——“主题教学”新思考
教学主张:回到母语
课程建设:回到儿童
团队引领:回到教师
从《丑小鸭》一课谈教学中的“三个走向”
走向母语家园的深处
走向儿童心灵的深处
走向专业自我的深处
语文教育要给孩子一座田园,一座花园——《中国教师报》专访
我看“人文性与工具性”——从主题单元教材谈起
写好方块字,教育要做什么
主要问题在哪儿
语文教师该怎么做
赢在课堂
教师博物馆
第五辑 玫瑰小语·致你我他
回首生命的来处——写给自己
阅读:“精”神的底色
声影: “气”魄的张扬
基本功:“神”韵的历练
难忘,难忘——记霍懋征先生
“我喜欢小生命”
“数量要多,速度要快,质量要高,负担要轻”
“语文课的人文性要适度”
多么青翠挺拔,多么阳光灿烂——写给女儿何松阳
善良,一个人的慧根
热爱,一缕头上的阳光
独立,一种坚强的性格
不管怎样——写给2009届毕业生
最近要读的几本书——2009—2010年度第二学期结业式上的发言
记忆中那些可以珍藏的——2007—2008年度第一学期结业式上的发言
三分钟,永远铭记——2007—2008年度第二学期结业式上的发言
2008,特别的入队仪式——一年级学生入队仪式上的讲话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留下一串串教学的脚印,回眸,却发现,当一切的西方“后现代”改革渲染我们的课堂时,蓦然,教师的专业素养却成了我们面对的高山。
对于语文老师而言,专业素养意味着什么呢?
我以为,语文教师应当成为“语文的化身”。这里的“语文”应是“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语文的方式,不仅仅指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更是指用语文的方式来思考、来感悟、来表达,叙事、隐喻、抒情、对话,乃至一声问候、一句评价。那课堂上的分分秒秒,语文老师不仅仅属于自己,他更应当成为语文。是否还可以这样说,如果以前我们说“我是教语文的”,那么,今天我们应说“我是用语文教人的”。若爬过这座山,达到这境界,语文教师的素养必须提高。
有人这样评价我们语文教师:视野不宽——知识贫乏,学识单薄、干瘪,以本为本,拘泥教材,搬教参,对答案,不善举例和比喻,不善联系和联想,不能对课文知识进行有效扩展和深化,教不活,化不开;底蕴不厚——缺乏见解力和创造性,智慧疲软,人云亦云,教学没有深度和厚度;修养不足——育人乏术,责任心似乎挺强,艺术性却很差,貌似很优秀,其实问题多多,自我感觉良好,反思能力低下;情趣不多——教学生活乏味,类似套中人,心灵缺乏阳光,难与学生交往沟通。
君不见,语文教学的原点不在于上课老师的形象怎样的迷人、课件怎样的精彩,甚至也不完全靠教案的设计多么完美、教学布局怎样巧妙,以上这些都可以靠外在的人力、物力辅助加以弥补。然而,衡量一堂课的好坏,依我看,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学科本位的价值获得,二是教育学的含量。这两者恰恰要靠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准和教育教学能力来引导帮助学生完成,而前者却是前提。
在清华附小,对于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简单地概括为两句话:第一,解读教材的功夫;第二,课堂教学的功夫。然而如何培养这素养,让教师所受的专业教育和积累下来的专业经验,溶于教师课堂上的言谈举止之间,成为教育的机智和情怀,为学生的成长引‘路、照明,成为能够在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吸引学生热爱语文的强有力的磁场,这或许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
于是,每一位立志“用语文教人的”语文教师,是否就应当以一颗为师者应有的良心思考自己的课堂、自己的专业素养?
一、专心行走于课堂间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直接体现自身专业素养的方式莫过于在课堂上的行走。一名语文老师是否至少应当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够有勇气行走于语文的课堂: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我从这些年来的成长经验中提炼、总结而成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谈素养的蕴藉和提高。我要求清华附小的语文教师,就从这些最基本的素质谈起,我们的学生从清华附小毕业时也要努力做到这几条。
第一,语言素养。结合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知识的形式,更多来自语言表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副好口才。我着重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谈谈课堂上教师的语文素养。我发现,很多语文教师的话语没有语文味,刻板,粗糙,不打动人心,无法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可爱。如果教师的语言不打动人心,无法让人有倾听的欲望,怎么能要求学生好好地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呢?老辈人形容教师,是“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难磨一张嘴”,这不无道理。因此,必须从细节做起,以语言为起点,抓好语文素养的提升。
课堂上的语文教师,既有运用课堂语言讲解的声音,也有面对教材书面语言朗读的声音……这都是语文的声音,都反映出语文教师的基本语言素养。现在很多教师,包括我在内,基本的语言素养都需要提高。比如,朗读是否能做到声情并茂,有效传递出文章的情感,为静止的文字赋予生命的活力。讲解是否能做到清楚地表情达意,在准确地用语言完成教学内容的流程中,同时使学生身心得以灌溉与滋养。其实,讲解也好,朗读也罢,身为语文老师,应当把每一节课当做自己语言素养修炼的课堂,将课堂上的每一处讲解语、小结语、提示语都做精心的准备,将每一篇课文都当做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反复品读其中的滋味,熟读甚至成诵。于是,面对手中的语文教材,也许不要学生长篇大论地发言,或没完没了地质疑,慢慢地,也许你会以朗读的方式和学生对话、以交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语言,慢慢地,你和学生的语感就这样涵养起来了——这也许是我们最简单可行的语文方式。
第二,语文素养。这里的“语文”指语言文字的知识与相关常识。不仅仅是指对课本上那些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的认识,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对于各种文体要有准确把握的能力。
比如面对一篇童话,语文教师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童话,基于童话体裁应该如何教学。这正如美术中的素描课,老师的课堂要有素描课的特色,而不能用油画的方法来教学一样。童话课应该上出童话的味道,诗歌应该上出诗歌的感觉,散文要有散文的特色。而不是像大部分老师那样,所有的课文一律用“讲读”的方式来上。回顾我的教学,适应民间故事文体——件郎织女》的“聊”的教学形式,绝不会出现在讲《秋天的怀念》那样文质兼美的散文的课堂上。选自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的教学,那对“小说三要素”的强调,也绝不会等同于《游园不值》中对“苍苔”、“柴扉”、“红杏”等诗歌意象的推敲。基于文本的文体特点来体会文本表达的特点,是需要教师深思和加强的。唯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才能真正说得上独具特色,不至于温温吞吞,任由别人冠以似是而非的评说。如果有一天,语文教师的课上到了别人不敢随便毫无依据地品头论足的时候,我想,我们就具备了语文的专业性。
第三,文学素养。文学,是语文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加强文学修养,除了要懂得语言的奥妙,能够欣赏语言,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文学的魅力是更高要求。语文教师一旦有了文学的味道,情感与语言应该是丰沛富饶的土地,是充满引力与诱惑的吸铁石,是花样层出不穷、永远令人期待而又充满惊喜的魔盒。因为语文课堂重要的媒介还是语言,所以这里还就语言来说文学性。理科教师常常被要求语言干净,这一点对语文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同样适用,但我们不能忘记,语文教师的文学语言呢,除去判断与指令,同时还肩负着感染与熏陶的责任,除了教材,教师语言也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对象。语文教师语言的丰沛、幽默、诗意,能化解学生日常学习中内心的焦灼,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唐风余韵,流水淙淙,泉水叮咚,语文首先是美的,其次才是可感的,灵性的,温度的,湿润的。如此,学生才能在文学的语言中,获得语言的浸润与文化的陶冶。当学生从语文教育中获得享受的时候,学生就会自然地喜欢,甚至热爱。语文教师凭借文学的力量,把心中积蓄的情感散发出来,把这种幸福感弥散到自己的课堂中去——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到幸福的事。
总之,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不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都在润泽着儿童。这就好比树的长大。我们从未看见根是怎么延伸出来的,然而,我们却惊喜地发现,树已茂密参天。这儿童的语言之树,就植根于教师文学的颐养之中。所以,课堂中教师的语言以及呈现方式,不在多少、不限形式,只要是说得精彩、讲得有味,就可以称之为语文的文学方式,就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表现。P12-15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我愿把自己一路走来的反思提出来,与广大教师共勉。
1.激情不老。
这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2.读书一生。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3.宁静致远。
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市级的、省级的甚至国家级的教学比赛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后遗症”。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已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
4.以写促思。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的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5.慎独养身。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可以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6.伸展个性。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7.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雪中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和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8.海纳百川。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一一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9.合作同进。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10.海星角色。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我听到时光的钟声,告诉我已经长大了……”这是和学生在毕业典礼上唱的歌。那钟声是在告诉学生告别童年,长大成为少年、青年。虽然从教多年,但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志的关怀,专家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窦桂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