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差里的两个信徒,写给所有人的温暖情书。你在不断重复24小时的生活,现在开始留出10分钟给这些动人的情书。
由吉良编著的感动网络三十一万四千七百五十一人的情书合集——《给Z先生的一封情书》终于出版,这只是截止至2010年12月3日的不完全数据——接下来还将有更多的人被感动,你会是其中的一个吗?这是发生在网络上的一个真实事件:在已经越来越少有人相信童话的这个时代,有两个远隔重洋的人,企图借助写情书这一传统的方式,来创造一个关于纯真感情的,现代童话。这个童话果然产生了超乎预期的影响力,总计超过两百封的情书在网上被不断转载,而这些情书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它们是“亲情书”、“友情书”也是“爱情书”。如果你迫切需要亲切的感动,那么不妨来读一读这些情书,属于不同时差里的两个信徒,写出的,其实都是跟你有关的万千情愫。
《给Z先生的一封情书》由吉良编著,是发生在网络上的真实情书传情事件的合集。
撰写情书的这位作者,无论多么繁忙多么辛苦,也都每天坚持写一封情书,给他远在海外的恋人。由于情书的文字风趣幽默,而每封情书所涉及的主题又具有相当的亲和力,因此迅速引起了大量网友的关注。不仅100封情书中的大量内容被疯狂转载传阅,在豆瓣、开心、人人、MSN等网站更有大批粉丝长期追捧,在Google Reader上的订阅量也相当惊人。
《给Z先生的一封情书》里包含了一百多封真实的情书,而这一百多封情书同时又是一百多个反映生活态度的细节片段。从血型而想到个性,从信用卡想到爱情的信用度,从胡萝卜想到爱一个人是否也要将不喜欢的部分一起接受,从冰箱想到速冻食品和快要过期的保鲜食品哪个更像爱情……这些人人都会经历到的生活细节,总能被情书里的风趣文字诠释得充满温情,只需要花5分钟时间读完一篇,心中自然就被一种平实的幸福感所充斥。
夜店
亲爱的Z先生:
夜店。
顾名思义,就是在夜晚开的店。当然,你知道我说的不是7-11。
这个世界上很多种不同的店,根据实际经营商品的不同,而有着与之匹配的名称。
比如卖包子的叫包子店,卖五金的叫五金店,卖奶茶的叫奶茶店。
但是这些店通常都很不专情,并不是叫什么就只卖什么,以至于常常让人忘了主次之分,会去街角转弯的那家包子店排队买刚出锅的花卷和烧麦,到五金店里挑选明明身为清扫工具的扫帚与拖把,而奶茶店就更过分,经常能听到中气十足的奶茶西施在临街吆喝,连连夸赞着她家的草莓牛奶最是一级棒。
还有些店,索性连所售商品与店名完全不符也顾不上了:黑店卖的不一定就是黑布、黑铁、黑油漆,只闻过其名的人肉包子才是招牌菜色;烟酒店常年主打的赢利项目则是回收冬虫夏草,夏天的时候卖卖冰棒也能小赚一笔;武昌街鸭肉店卖的是鹅肉这早就不是秘密,鸡店不是真的在卖生鲜活鸡,而是在给男人们过剩的性欲安排除了自己双手之外的第三只手。
至于夜店呢,我们很理所当然地将其理解成了在夜晚开的店,而不是贩卖夜晚的店。
因为并没有一个与之相对的词,是叫做日店的。
给你写这封信的时候,我刚从夜店回来不久。
我曾经有过一段日子,每天都离不开夜店。觉得如果大半夜的不去溜达一下,呆在家里就会一夜发出许多的霉来。
然后又有了一段日子,我根本就不去夜店。因为喝酒喝到连白天也在茫然的时候,我根本找不到清醒的真实感,这让我觉得有些荒唐。
现在我偶尔会去,酒只喝一杯,舞只跳三曲,呆不过几小时,面无表情地离开。偶尔会有陌生人送来拥抱,我也都会客气客气地接受,然后乘他一个不注意,从旁门遛走。
我自然知道在夜店是买不到夜晚的,但是似乎有人相信,在那里可以廉价地买到一个有人陪的夜晚,甚至,随之附赠的往后许多个有人陪的夜晚。
自然也有人专门去那里,是打算卖掉自己陪别人过夜的服务的。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似乎都不是我的目的。
我是花钱去浪费掉我那些不想发呆的无用时间而已。是最没有意义的,在夜店里的一种消费心理。
也许正是因为大家都晓得夜店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所以你在夜店可以遇见美、的遇见丑的、遇见奇迹、遇见鬼,但就是遇不到真心和真意——偶尔也有一两个稀奇的成功案例,但人们都习惯了只汇报成绩不汇报败果,怨偶初成自有人弹冠相庆,后来什么时候拆的台散的伙,就渐渐地没了消息,是典型的报喜不报忧。
这样反倒让我更喜欢夜店里的那些人和事。
有时是看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我是真的喜欢你”,然后一个条件更好的从身边经过,两人齐齐瞪眼去看。
有时是看到一个人吻另一个人,把手放在不该放的位置迟迟不拿开,然后吃亏的一方却在得意地笑。
有时是看到一个人从另一个人身旁走过,谁也似乎没看见对方,明明上周他们还腻在角落里喜笑颜开。
于是我就会满足地喝完手中的酒,自顾自地向那些隐藏着的诸多暧昧故事致敬。
此时夜店的空气里就开始弥漫着荷尔蒙的气味了——有一个游戏是讲被某种病毒感染后的人类,将会成为丧失理智只凭本能进攻其他活物的丧尸——夜越深,酒越酣,被荷尔蒙病毒感染的人就越容易成为发狂的丧尸。
为了活命,我只好跑开。
那么你去夜店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喝来不及品尝味道的酒?跳地方太挤根本伸展不开手脚的舞?聊在平时根本没觉得有多好玩但此时却很可以尽情三八一下的天?
等着变成丧尸?又或者,等着被丧尸扑过来咬?
有人会说,只求一个开心。
在这个不管什么东西都在涨价的时代里,用区区几十几百块就能买到的开心,是夜店里冠冕堂皇地打包出售的,最物美价廉的商品。
夜店大约就是这么一个有些奇怪的地方。
呆在里面几小时所经历的事件,不会比一集电视剧经历的起承转合更丰富和更精彩。可是人们始终觉得它比电视剧有趣,边看《宫心计》边吃薯片只会让人懒到发胖,拥抱跳舞不但消耗热量,还能勉励大家赶紧做作地装成很完美。
所以我也许会很乐意在夜店里跟你见面也说不定。
至少我会装得很没有瑕疵,小缺点都被刻意地藏起来,信与不信的界限本就随着酒精在血液里浓度的提升而变得模糊,你很难迅速发现我最糟糕的毛病。
气氛到浓时,更是一切都妙不可言。胡言乱语地说着一些“想你啊,喜欢你啊,别离开我啊”之类的话,第二天都可以假装醉了什么都不记得,刃不带血地通通抹杀掉。
就连突然想要亲吻你,也会成为再自然不过的事——换成在人民大会堂前,想要战胜心理障碍,难度就变得太大。
我把所有对你打算做的,疯狂的行径,都压缩成脑海里的一个加密文件,寄存在夜店这个文件夹里,慎重保存。
似乎终有一天会用的到。
但是呢。我却坚决不会真的要约你去夜店见面。
我向来不是做生意的高手,对于获利还是蚀本的概念一无所知。夜店也曾是你的账房,我失了地利自然也就满盘皆输,将全部身家都交托了到你的口袋里,明明你还存着一丝要留我全尸的善意问我发票抬头开哪里,我反倒木讷不觉地呆呆回了一句“写个人就好”。
所以啊,当那么那么多的人,踌躇满志地打算在夜店里大捞一笔的时候,我就会为他们充满忧伤。
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喝到烂醉出门吐的人,总是把感情存款输到倾家荡产。被荷尔蒙驱使的丧尸都不可怕,要提防的永远都是那些只用眼神就能杀人的大老千。
我不愿输。
倒仍希望你赢。
切记要做潇洒的赌神,不要去学油腔滑调的赌圣。
或许仍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
你骑着脚踏车来我窗下,低低地叫着,去踏青,去踏青!
我固然是不在的。邻居的小妹妹就会循声跑出来,对你说有留言要转告。
内容并不神秘:
请来咖啡店找我。
衬衫里夹满烟味的我
P4-8
也是写给你的情书
亲爱的你:
《给Z先生的一封情书》系列,开始于2009年12月15日。
写情书这种事情,在原本网络通讯和手机电话都不存在的古代,是两个人互相表示好感的一个私人行为:两个人彼此喜欢,其中一个给另一个每天写一封情书,另一个就会每天认真来读,然后很仔细地去回复。
而在人们已经习惯于依赖电子化设备发送简讯、微博、电子邮件的这个时代,还有人坚持用写情书的形式来表达好感,那自然就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更奇特的是,“情书”的定义已经超脱了“爱情书信”的特征,由写情书的这个“我”,写给“Z先生”的每一封书信,里面既包含着惺惺相惜的友情,也包含着感同身受的亲情,甚至于那些因为万事万物而感悟到的对于自然、对于国家、对于身边一花一草、一根圆珠笔、一杯热咖啡的各种感情,也都被包含在内。
所以,“情书”也就被理解为“情感书信”。是不局限于爱情,一种用于交流心中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的特殊书信。
“我”与“Z先生”的书信互通,像是两个有着不同生活状态的人,在不断沟通着彼此世界里每天发生的无数趣闻秩事。“我”与无数人相遇、感动,在时装周上留恋风景。“Z先生”生意做遍世界,要将事业版图开拓得更广阔,在觥筹交错中叹息安宁,这两个人的境遇截然不同,因此才有更多不同于大多数人的对人生的看法。
他们一来一往,在网络上每天一封书信交流。因为二人的故事有趣,交流的观点也很好玩,所以渐渐地也就有更多在网络上寻找乐趣的人来关注这些书信。尤其是当每天的情书里所涉及到的话题不再只局限于私人感情,而是更多地涉及到各种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身边事物,从天文地理,到家常闲话,甚至于一道菜、一只蚂蚁、一张游戏光盘时,那些寄居于书信里的思想火花,便开始感动每一个读到它们的人。
情书系列所希望阐述的,乃是一种饱含爱意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人人都可读得,人人也都能懂得,人人希望可以感动得,情书系列,自然就不再只属于谁或者谁,而是变成了写给所有人的情书——
毋庸置疑,也是写给你的情书。
之所以最初会选择在网络上每日更新情书,其实是因为写这些书信的两个人,受到距离的阻隔,离得很遥远。
一个长期在北京和上海两地游走,一个常年奔波于纽约和香港。而且他俩的时间永远对不上,一个人去了纽约,刚好另一个就出差去了新西兰;或者另一个飞来了中国,这一个恰好在日本忙碌。
偏偏这两个人在邂逅之初便觉得相见恨晚,他们共同感叹于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里人们开始普遍变得很懒:吃饭要吃快餐,泡面懒得去煮,就连爱情也是凑合的,要么相处几天觉得有更好的,就决定分手;要么就觉得在一起还算过得去,就那么对付着过下去了。
他们二人决定开始交流彼此心中对人生的感悟,希望通过这一点点的温情火花,来点燃更多人心中的对于“人生其实仍然美好”的火种,虽不奢望有多大的感染力,但事实上就真的感动了不少人,从博客到google,从开心到豆瓣,从这个人的BBS转载到那个人的电脑硬盘保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给Z先生的一封情书》——因为这些“情感书信”,既是爱情,也有亲情,更有友情,是不折不扣适合每个人去阅读的文字备份。
情书系列,开始成为了大家的情书,读着觉得好玩,偶尔摘出一篇改头换尾发给喜欢的人,通常也都很好用。而“Z先生”也可以是任何一个将要收信的人,“我”也可以是任何一个想要写信的人——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写信的“我”,都可以把这些“情书”作为情感的载体,寄给那些心目中想要去表达倾慕之情的收信人“Z先生/Z女士”。
情书读得多了,难免会有人好奇于互写情书的两位主角的真身。刚好网络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它可以将人与人进行关联,所以在人肉搜索大行其道的今天,很少有人能真的保住隐私。
关于Z先生的种种“调查”结果,也陆续地被发布在网络上,版本众多,结论各异,统计过后得到的共同点有以下几个关键元素:华裔。貌似家族继承人。年轻有为。大集团的新任领导人。喜爱出海。多情。酷爱阳光。本性善良。爱喝咖啡。相貌酷似中田英寿。
这样的“调查”结果无疑让情书系列的“含金量”更高,我确实有见过有言行奇特的网友定期关注这个系列,似乎在坐等主角真身出现便一拥而上,颇有一种把情书系列当成“非诚勿扰”相亲节目的大无畏气概。
倘若情书系列也能给别人带来好姻缘,此等善事善举,我自然也是会衷心祝福的。
但如果你拿着那些关键句子来问我Z先生的真实身份,我也只是会微笑地耸肩摇头表示无可奉告。
既然这已经是一封封写给你、写给他、写给每个人的情书,那么作为收信人的各位,才是真正的主角,是否喜爱出海,是否每日必喝大量咖啡,都根本不再重要。
读到情书的时候,你心里是否觉得温柔才是最重要。
自2009年12月15日以来,包括图片版“情书plus系列”在内,在网络上共连载了两百多封情书,这次收录成集的《给Z先生的一封情书》,是从中精选出来的一百几十封情书的精选辑。
之所以会将情书系列做筛选,是希望真正以书本形式出现在读者眼前的那些文字,可以撇除一些过于浓厚的私人感情,而能更为充分地去传递一种情感思维和生活态度。
换言之,精选出来的这些情书,足够有趣,也足够动人,无需思考过多的来龙去脉,无论是口味多么挑剔的人,总能寻找到适合他去慢慢品味的篇章。
并且当大多数被都市生活束缚了手脚的人,在已经厌倦了每天的时间和精力总被各种琐事瓜分的现状时,“情书系列”就可以成为他们最好的包中伙伴和枕边好友:
你也许没有时间去看完一部三小时的电影,你也许没有时间去追完一季25集的美剧,你也许没有时间能够打穿一款游戏或读完一本小说,但你总有办法把平时零散下来的闲暇时间全部串联起来——等车的5分钟,坐车的半小时,睡前的十二分,喝咖啡的一小会儿,“情书系列”一次读一篇,或者一口气翻上好几页,就总能让你可以满怀对生活对爱情的感激,蓄足力量再出发。
有爱的人生,无论已经发生,还是等待发生,始终是丰盈不单薄的。
好事要分享,不要私藏,因为幸福会分裂繁殖不断增生——现代童话比安徒生的构想更偏于理论,但好歹充满奇趣,依然值得追捧。
写给Z先生的情书如今仍在继续,最后的完结究竟会是两百封还是一千封,读的人不清楚,写的人自己也不知道。
这是一封封无关性别、不分年龄、无视族群的情书,“爱”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块面包、一瓶饮料、一根蚊香、一个世界、一个宇宙……只要心中仍然装有“爱”,那么情书就不会写完。
寄出人是我们自己,收信人是所爱对象,邮差是网络和书本,邮费是满满的感动。
说出一句“我爱你”,情书相信你的真情,并愿意为你永久见证。
会因为你的感动也觉得感动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