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解读推背图/周易文化研究系列
分类
作者 许钦彬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解读推背图》的作者许钦彬从学术角度阐述了《推背图》如同《周易》以及它的标识--太极图一样,是由阴阳两个部分构成的,阴一部分由符号、卦象、易术理论组成,阳的那一部分由谶曰和颂曰的文字描述组成。阴阳两部分相辅相成地组合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是我们常说的事物矛盾的两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只有将这阴阳两部分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去理解和证明才能正值正明白《推背图》的本意,以及易学思想的博大精深。

内容推荐

《推背图》——中国第一部推衍当下、预言未来的奇书,可谓中国的“玛雅预言书”。唐太宗两位象数家推算两千年历史的命运,自宋以来被列为谶书被严禁,但在民间颇受关注时事政治的人物所推崇,流传甚久。

虽然《推背图》真假难辨,《解读推背图》作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我们现在看到的《推背图》,确实是曾经被人紊乱其秩序的本子,这与宋太祖赵匡胤所为的“特以此书紊其次而杂书之”就刚好对应上了。

《解读推背图》的作者许钦彬参照周易太极图及易学理论,将“后天八卦”与六十四卦象对应,指出在《推背图》中,袁天罡和李淳风用《周易》中取自于宇宙大自然运行的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利用中国易学中政治经济哲学的理论(或政治与经济的哲学关系理论)阐述了对国家如何进行管理,如何去做一代杰出的君王,并对国家内政和外交事务以及未来世界的格局都做了明确客观的分析,不仅有积极的建议,甚至还有极其隐晦的批评。

目录

序言1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简介1

 第一节 中国古人的自然哲学观1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中万事万物的归类8

 第三节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事物具有自然关系的逻辑体系12

 第四节游魂卦与归魂卦、《连山易》与《归藏易》28

第二章 古代历法31

第三章 键[乾]宫八个卦中的太岁33

 第一节 第一象:甲子与键[乾]33

 第二节 第二象:乙丑与狗[姤]37

 第三节 第三象:丙寅与掾[遁]41

 第四节 第四象:丁卯与妇[否]45

 第五节 第五象:戊辰与观[观]49

 第六节 第六象:己巳与剥[剥]54

 第七节 第七象:庚午与溍[晋]58

 第八节 第八象:辛未与大有[大有]62

第四章 习赣[坎]宫八个卦中的太岁67

 第一节 第九象:壬申与习赣[坎]67

 第二节 第十象:癸酉与节[节]71

 第三节 第十一象:甲戌与屯[屯]75

 第四节 第十二象:乙亥与既济[既济]80

 第五节 第十三象:丙子与勒[革]84

 第六节 第十四象:丁丑与丰[丰]88

 第七节 第十五象:戊寅与明夷[明夷]92

 第八节 第十六象:己卯与师[师]96

第五章 根[艮]宫八个卦中的太岁101

 第一节 第十七象:庚辰与根[艮]101

 第二节 第十八象:辛巳与蘩[贲]105

 第三节 第十九象:壬午与泰畜[大畜]110

 第四节 第二十象:癸未与损[损]114

 第五节 第二十一象:甲申与乖[睽]118

 第六节 第二十二象:乙酉与礼[履]123

 第七节 第二十三象:丙戌与中復[中孚]127

 第八节 第二十四象:丁亥与渐[渐]132

第六章 辰[震]宫八个卦中的太岁136

 第一节 第二十五象:戊子与辰[震]136

 第二节 第二十六象:己丑与馀[豫]140

 第三节 第二十七象:庚寅与解[解]145

 第四节 第二十八象:辛卯与恒[恒]149

 第五节 第二十九象:壬辰与登[升]154

 第六节 第三十象:癸巳与井[井]158

 第七节 第三十一象:甲午与泰过[大过]162

 第八节 第三十二象:乙未与隋[随]167

第七章 筭[巽]宫八个卦中的太岁171

 第一节 第三十三象:丙申与筭[巽]171

 第二节 第三十四象:丁酉与少蓺[小畜]175

 第三节 第三十五象:戊戌与家人[家人]180

 第四节 第三十六象:己亥与益[益]185

 第五节 第三十七象:庚子与无孟[无妄]189

 第六节 第三十八象:辛丑与筮盍[噬嗑]193

 第七节 第三十九象:壬寅与颐[颐]197

 第八节 第四十象:癸卯与箇[蛊]201

第八章 罗[离]宫八个卦中的太岁205

 第一节 第四十一象:甲辰与罗[离]205

 第二节 第四十二象:乙巳与旅[旅]209

 第三节 第四十三象:丙午与鼎[鼎]213

 第四节 第四十四象:丁未与济[未济]217

 第五节第四十五象:戊申与蒙[蒙]221

 第六节 第四十六象:己酉与涣[涣]225

 第七节 第四十七象:庚戌与讼[讼]229

 第八节 第四十八象:辛亥与同人[同人]234

第九章 川[坤]宫八个卦中的太岁239

 第一节 第四十九象:壬子与川[坤]239

 第二节 第五十象:癸丑与復[复]243

 第三节 第五十一象:甲寅与林[临]247

 第四节 第五十二象:乙卯与柰[泰]251

 第五节 第五十三象:丙辰与泰壮[大壮]255

 第六节 第五十四象:丁巳与夬[夬]259

 第七节 第五十五象:戊午与襦[需]263

 第八节 第五十六象:己未与比[比]267

第十章 夺[兑]宫四个卦中的太岁272

 第一节 第五十七象:庚申与夺[兑]272

 第二节 第五十八象:辛酉与困[困]276

 第三节 第五十九象:壬戌与卒[萃]279

 第四节 第六十象:癸亥与钦[咸]283

参考文献287

后记288

试读章节

六十四个卦象与六十甲子能对应起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明白这个问题,就可以清楚地理解中国古人通过对大自然变化的不断观察,不断思维和总结,所认识到的自然运动法则和客观规律,这对理解本书内容也非常重要,但这就涉及了古代历法的知识。

非常高兴的是,许多的易学前辈们在这方面都曾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可以供我们直接阅读,享受到这些知识。下面是我将常秉义先生所著的《周易与历法》中的一段内容摘录在此,以供读者们参考理解。

历法是古代一切自然科学中的最初成果,又是天文学的结晶。

古人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规律,总结出包括节气、置闰等内容的年月日时周期节律,用历数予以表示。

《星历考原》:“洪范日五纪,一日岁,二日月,三日日,四日星辰,五日历数。岁者,日与天会也。日一日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匝一周,复于天会,而春夏秋冬统于其间矣。月者,日与月会也。月一日行十三度有奇,二十七日有奇而匝天一周,又二日有奇而与日会,是为一月,而晦朔弦望统于其间矣。日出地而为昼,入地而为夜;以右行论之则为东行一度,若以左旋论之特不及天之一度耳,亦一周也。一‘寒一暑以为岁,一盈一缺以为月,一明一昧以为日,一经一纬以为星,岁月日星纪于辰,合岁月日星辰而为历数,以调四时之气以正晦朔之期,以定晨昏之节。推算以稽其运行,观候以窥其躔舍,所以岁功而齐七政者,莫大于此。故以历数终焉。”

阴历以月球盈亏周期变化(即朔望月)来计年的,阳历则以太阳视运动周期(即回归年)来计年的,而阴阳合历则以回归计年,朔望计月,大小月置闰之法来调节阴阳之历的。由此可见,阴阳合历是最为精确实用的科学历。比如一年必为365.2425日,每月初一必为朔月,十五必为满月,而且春夏秋冬井然有序。我国古代的阴阳历又加入干支、节气等内容,使之更符合天象实际。

通过朔望月相变化周期,可推出日地系统的阴阳变化,朔望月运动与回归年周期相距90°,形成四个特征点,故四年为日月小周期。如此周而复始,经过十五个为期四年的小周期,终于出现了日月会合的六十年大周期。然而,为期六十年的大周期中,朔望月中四个特征点构成一组四象,经过十六次的四象编码,日月终于会合,但首尾完全重合,故十六实为十五,六十四实为六十,此即六十年日月会合,六十四个卦象与六十个甲子能互相融合的奇妙所用。  四年小周期源于两方面:

一是太阳四年积盈百刻而足一日,二是月亮四年四个90°而足一个月周期,于是,四年构成日月共有的小周期。

此外,太阳视运动十五小周为六十日,月亮运行十五小周为六十年,皆以六十甲子表示之。

其实,原始形态的历法是以八卦、六十四卦符号系统,干支系统以及与之相配的北斗七星、二十八宿星辰所组成的“宇宙大钟”构架,从时空上讲,再配以周天公度(360°)和日夜百刻计时系统(类似百分比法),从而形成了夏商周三代以前简练精致的历法。

这种历法,以卦爻为核心,动态地反映了宇宙运行规律,比之后来的历法,从宏观上讲,误差要小得多。

例如古老的十月历、八月历即其遗存。故王弼云:“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也。”可谓一针见血,切中要害。

P31-32

序言

《推背图》一书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充满神秘色彩,它相传为唐太宗时期著名学者李淳风和袁天罡所作。此二人皆当时著名科学家,尤以精通天文之学、术数之理著称。李淳风(602—670),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陕西岐山人。袁天罡(生卒不详),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星象学家、术数家,隋朝时曾任盐官令,相传著有《五行相书》,并与李淳风合著《推背图》。当然,现在看来,这一说法还难以得到确切的历史证明。

从本质上说,《推背图》是一部以古代术数之学为理论基础,借助文学艺术手段进行预测、预言的著作。它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以天干地支构成的六十甲子作为序列的图像,系于图像之下的四言谶语,以及五言诗句构成的颂。全书的六十幅图像采用中国传统简笔写意的绘画风格,传递隐晦的含义,辅以利用《周易》文化术语描述其意的谶语,构成了《推背图》的主体结构;而采用五言诗形式的颂,则是通过带有模糊特定的进一步的白描,来配合图像和谶语表达某种含义。

实事求是地讲,《推背图》的谶语和颂所表达的含义较为模糊,虽然两者均采取了韵文的写作方式,但其文学水平和艺术技巧并不很高,甚至较为粗疏,当为民间文化的产物,而且谶语与颂的写作风格有很大差别,估计其书并非成于一人或两人之手。

相对于《推背图》的上述特点而言,其中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及其所受的易学影响尤其值得我们充分留意。清乾隆年间著名文人金圣叹曾批注该书,他认为,不论人们如何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日月星辰照旧运行,山川河流依然存在,并不因此而有任何改变,所以他提出“我所亲见之天地,非犹我所未亲见之天地耶”的疑问。对此,他经过思考,认为天地与我是对立的,“不可知者”乃是定数,而“知其所不可知者”同样也是定数,从而得到了类似历史虚无主义的不可知性结论,于是被放大了的“数”成了他最感叹的东西,这就是他所说的“数之时义大矣哉”。

从金圣叹的评点可见,前人对于《推背图》真正思考的往往是历史的兴衰、事物的发展、世事的变化,而这又引发了人们对其中隐藏的、带规律性的某种东西的追求。以此而言,对未来的预测也好,对吉凶的判断也好,无非出于人类对全面认识客观世界的渴求,是人类求知欲通过非理性方式的理性释放。

这一点同样也体现在《推背图》的整体结构之中。《推背图》最末一象为癸亥,其谶语以一种不可知论的形式出现,而其中则充斥着阴阳循环的思想,一方面体现了人类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同时又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客观而朴素的思想认识。

总之,对《推背图》及其思想内涵的关注和探讨,不能为它的某种神秘色彩所吸引,仅仅着眼于所谓预测、预言,而是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把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历史文献,认真剖析,深入探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挖掘其中可用以研究古史和古代思想的重要史料,实乃《推背图》之幸也。

我们有理由相信,作者、出版者为撰写及编辑出版本书所做的种种努力,一定会有助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及其典籍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张 涛

2010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