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称自己为华人?我们为什么自称华夏民族?西汉王朝的二元政治、外戚兴荣是怎么回事?《考古中国(上)》由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编,将用零距离的方式,引领读者与古人对话,拨开层层泥土,挖掘岁月尘封的往事。
古墓、古堡、古城,神秘的面纱背后是璀璨的古代文明,《考古中国(上)》由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编,用零距离的方式与古人对话,拨开层层泥土,挖掘岁月尘封的往事。丰富的国宝级文物,难得一见的历史资料,展示悲喜交加的历史故事。权威的考古专家,讲述中国考古惊心动魄的发掘历程,描绘远古世界的点点滴滴。让我们跟随《考古中国(上)》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感受中国考古探秘的神奇世界。
公元220年二月丁卯,一支运送灵柩的队伍,穿出邺城的城门,向旷野深处而去。就在这一天,在东汉末年的大混战中,剿灭了强大对手而统一北方,最终奠定了曹魏政权的魏武帝曹操出葬了。《三国志》记载,曹操去世后葬在了邺城,他的陵墓被称作高陵。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曹操墓却神秘失踪了,经历了无数后人的苦苦追寻,曹操墓如同人间蒸发,丝毫不见踪影。
一个更大的谜团是,在历史学家眼里,曹操文韬武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政治家、军事奇才和诗人,他剿灭北方群雄后,积蓄的力量最终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极富戏剧性的魏、蜀、吴三国争雄时代,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可是在曹操身后漫长的时光里,他在世人眼光里逐渐变为残忍冷酷的乱世枭雄,一个阴险狡诈、千夫所指的超级奸臣。在中国戏剧舞台,曹操的大白脸形象与其他人物形象形成鲜明对照。这种强烈的反差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成为了古今奇观。
那么,1700多年前那个真实的曹操是什么样子呢?曹操墓又到底在哪里呢?
公元200年黄河南岸汴水边的官渡,也就是今天河南省中牟县、原阳县一带,一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战略大决战即将展开。决战双方的统帅一一曹操和袁绍,他们曾经是亲密战友,在东汉末年外部受到羌族侵掠、内部宦官和外戚专权争斗的艰难岁月里,一同为捍卫东汉政权费尽心机。然而这一次,双方却在你死我潘的争斗,因为双方都明白,如果谁击败了对方,谁就可能主宰这个帝国未来的命运。
东汉末年因为王位之争引发动乱后,东汉帝国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各地诸侯拥兵割据,经过十年的军阀混战,在当时的黄河流域出现了两个最为强大的军事集团——袁绍集团和曹操集团。
一是雄踞河北的袁绍,他在东汉全国13个州中占领了4个州,即冀州、幽州、并州、青州。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河北、山西全部,以及山东、辽宁的一部分和内蒙古部分地区。刚好是等于东汉王朝的1/3。
另一个集团的统帅就是曹操,也同样具有天下1/3的地盘,他在黄河以南控制了徐州、兖州、豫州和司隶校尉部,相当于一个州。也相当于控制了东汉王朝所有版图的1/3。
在曹操面临的众多敌人当中,最大的威胁来自毗邻的袁绍。而对于袁绍来讲,曹操也是他最急于剿灭的敌人。
这两大集团都有一个几乎相同的目标,那就是自己先统一中原,而后平定天下,进一步取代东汉王朝。正因为两者都有同一个目标,所以他们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迟早要发生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战,这场决战就是发生在汉献帝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战。
袁绍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就是直捣曹操的根据地许都,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许昌,进而通过决战,一举剿灭自己的头号劲敌曹操。
此时的曹操明白,如果袁绍的大军渡过黄河天堑,便会长驱直入,广阔平原上的许都就无险可守。然而,更为危急的是,曹操与袁绍的兵力十分悬殊。
袁绍投入官渡之战的兵力史书上多次有明确的记载,精兵十万包括骑兵一万。这是一个很强大的军队。而曹操投入的兵力史书上也有多次记载,只有一万,而且武器装备各个方面也落后于袁绍。
面对敌强我弱的态势,曹操深知,如果不能选择有利地势阻击袁绍,袁绍的十万精兵就会将自己围而歼灭。就在袁绍的大军在向黄河逼近之时,曹操三次来到距离许昌150里远的汴水官渡察看地形,决定将主力部署在这里,作为阻击袁绍的核心防线。
它的北边都是沙丘,右后方有一片现在已经消失了的浦田泽。根据《水经注》的记载,浦田泽东西400里,南北200里,完全可以保障曹操军队左侧的安全。他的东侧,是官渡水和阴沟水相汇合,水流比较多,河流比较缓,河面比较宽,淤泥深数尺,不便于行走,芦苇茂密,也不便于袁绍军队的行动。所以,曹操的军队,可以安然无恙,实行正面抗敌,不担心被袁绍的军队所包围,这就是选择官渡主战场的原因所在。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