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因果”?种时称“因”,得时谓“果”。
世间万物皆有其因缘法则,正如人人希望快乐、幸福,那么大家就必须依照快乐、幸福的因缘法则去实践!
如果希望幸福快乐,只要依照幸福快乐的因缘法则去实践,必然可以得到幸福与快乐。本书教导我们如何及时播种“清净因”,以获得幸福美满“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净因三要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证严上人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何谓“因果”?种时称“因”,得时谓“果”。 世间万物皆有其因缘法则,正如人人希望快乐、幸福,那么大家就必须依照快乐、幸福的因缘法则去实践! 如果希望幸福快乐,只要依照幸福快乐的因缘法则去实践,必然可以得到幸福与快乐。本书教导我们如何及时播种“清净因”,以获得幸福美满“果”。 内容推荐 “证严上人作品系列丛书”的简体字版包括:静思语系列、人生系列、佛典系列三大书系。 本书属于佛典系列,讲述如何及时播种“清净因”,以获得幸福美满“果”,使人生豁然开朗,处处是机会,时时有欢喜。能给读者以启迪。 目录 前言 【净因第一要】 一、 孝养父母 孝养父母为百行之先 世间之孝与出世之孝 道在寻常日用中 二、 奉事师长 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长 学佛须求正知正见 选择良师,专心依从 事师应如事佛 三、 慈心不杀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爱护、尊重一切生命 四、 修十善业 三皈五戒是学佛根基 十善是为人的根本 【净因第二要】 一、 受持三皈 僧是佛陀嗣法人 佛门六和敬的意义 二、 具足众戒 以大乘心圆满三聚净戒 三、 不犯威仪 人性之美,莫过于诚 能受天磨方铁汉 【净因第三要】 一、 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五浊即净土 二、 深信因果 珍惜今生福 知福惜福再造福 三、 读诵大乘 宇宙是我们的大学 志玄虚漠,守之不动 四、 劝进行者 以“戒”为师 不断点亮他人的心光 后记 试读章节 世间之孝与出世之孝 每个人此生的生命是承续着过去生所造的业缘,而成为今世的“报体”(人身)。这一生若家庭很幸福,夫妻、子女都很和睦,是因为过去生结了好缘,这一生再来相互报恩,所以能“亲慈子孝”——为人父母者,尽到抚养子女的责任;为人子女者,能够懂得“反哺之恩”,回报父母为子女付出的爱,善尽奉养之孝。这都是过去生所结下的好缘。 千古衣冠共一丘 佛教中称凡夫是“分段生死”——一生只有短短数十年而已,而其中离不开生、老、病、死的过程;凡夫不知道人除了身命以外,还有永生不亡的“慧命”。 世俗人孝顺父母,终究是短短数十年的时间,只是略尽物质生活上的孝养而已,然而这些物质,父母最后什么也带不走。 真正的孝养父母,应该是增长父母的慧命,不让父母因为这个家而造业;否则到了临命终时,他们所带走的,只是这一生中争斗时所造下的业,而在生命中曾经拥有的物质,却一样也带不走。 出家乃世间的大孝 出家之孝,并非注重物质上的奉养,而是为了增长父母的“慧命”。 我们现在所得人身,是因为与父母有缘,藉由父母而生此肉身。在我们幼小时,父母用心地抚养、教育,让我们得有今天健康的身体,培育正当的思想,能够判断、选择正确的道理,这都拜父母恩德所赐!所以一般人只尽物质之孝,出家人则必须尽一分真性、超凡的慧命之孝。 古德云:“出家乃大丈夫事”、“出家是报七宗八祖之恩”,出家不只可以度过去世的父母及现在生养的恩亲,还可以报未来的父母恩。为什么出家可以报这么多的恩呢?因为佛陀的教法不只教我们如何做人,还教我们如何超凡人圣,迈向成佛之道;他不仅教育我们这一生中要生活得快快乐乐,还教我们解脱自在,以及培育永生不死的慧命,让我们以世间最真、最透彻的道理,照彻过去、现在与未来,不但可以自悟,还可以悟他。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也就是早晨若能听到一句真理,即使晚上死去也毫无遗憾!可见一个人拥有物质享受,并非真正的快乐;真正踏实、快乐,能够救助我们心灵的,唯有“真理”。 孔子追求真理的态度,是如此认真,可谓处世之圣人;处世的圣人都要追求真理了,更何况是想要超越平凡到达圣域的我们,当然更离不开真理了! 白骨如山,历劫亲情 有一次,阿难跟随佛陀外出,行至坟场看到一堆白骨,佛陀就向那堆白骨五体投地恭敬礼拜。阿难看了觉得奇怪,佛陀乃人天的导师,为什么在坟场上看到一堆骨头,会如此虔诚恭敬呢? 古代印度与中国的葬礼有所不同,在中国,人往生后遗体是用棺木装好再以土掩埋,并立一个墓碑,作为永久纪念,这叫做“埋葬”。而在印度,人若过世则多用“天葬”——他们将死去的人搬到山坡上,任其风吹、日晒、雨淋,自然腐烂,让鹰鸟吃他的肉、虫蚁啃蚀他的骨头,并且让雨露洗炼成洁净的白骨。他们认为以大自然来洗炼最终的人身,最具生命意义,所以印度古代都用“天葬”处理死者的躯体。 阿难向佛陀提出他的疑问:“佛陀啊!这些白骨与佛有什么关系呢?”佛陀开示:“阿难!这堆积如山的白骨,都是我过去累生累世父母的白骨所累积起来的,不只如此,将来还有更多的白骨,都是我未来的父母。” 在人生道上,人一生有一对父母,这些堆积如山的白骨,都是佛陀过去生的父母所遗留,可见佛陀在人生道上来来回回,从无止尽,不只有过去,更有未来。佛陀的修行,是为了报父母恩而修行的,是为了开导一切众生而成佛的。在天道,天人寿命长、物质丰,所以没有机会学佛;唯有在人间显现出众生的形象、短暂的寿命、污染的情爱,才可以藉境练心,修行成佛。 为报大恩、觉长情,出家人的孝是辞亲割爱——舍弃凡俗短暂的亲缘,扩大心量成为超越过去与未来的觉有情。我常常说,凡夫的情与爱是小我的染爱、小我的迷情;菩萨的情与爱是觉悟、清净的感情。而要达到觉悟、清净、大爱、长情,一定要先割舍小爱、私爱及短暂的情。 信心·毅力与勇气 那么,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到底有什么分别呢?在家人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像一匹未拴缰绳的野马,所行走的路也没有规则可循,可说是随“欲心扩散”,享受人生一切的物质生活,此即在俗染欲之人。 出家是要收摄欲念,约束欲心;就好像为脱缰迷途的野马配上马鞍,有所制约。出家人一定要具足三种条件: 一、信心。“信为道源功德母”,要走入康庄的菩萨道,必须从“信”开始,不只要有“信”,而且是坚定的信。 二、毅力。不仅要信“佛”的道路,还要相信自我坚毅的力量。“千里之路,始于初步”,不论路有多远,不管我们的能力有多少,总要随分尽力去完成决定走的这条路,此即是“毅力”。 三、勇气。人生的道路,难免会有坎坷不平的时候,但我们一定要有勇气突破人生的历练,肯刻苦耐劳才能达到目标。 随着经济的富裕与繁荣,我们享受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成果,更应该走人社会,为苦难众生尽一分力量。而修行者更应拿出苦行僧的精神,除了控制自己的心念不受社会物欲与名利所引诱,并且还要付出爱心及无私的悲心,扩大清净的感情,去爱护一切众生。若能如此,就可称作现代的修行者、现代的宗教家了! 我们的身躯来自父母,由父母所赐,因此一切举动、造作,无一不是父母的功德。如果我们能藉此身躯造福人群,父母也因此间接得到福德。所以,出家修行者要好好利用时间,恪守本分,做好分内应该做的事情,决不可被现代社会物欲潮流所牵动或被名利所引诱,要时时刻刻自我警惕。 慈济原是大洪炉 修行就是磨练,藉环境以练心,藉事而养心。欲藉环境修练心性,藉人事修养人生,首先必须经得起磨练。 打铁店里有很多废铁和丢弃的杂铁,想把这些废铁还原再打造成良好的用具,一定要先丢进炽热高焰的洪炉里,经过烈火烧炼、熔化,才能将废铁再还原。但是,并非只将它熔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器具,一定还要经过大铁锤的敲击、打造;经过锤打后,重新丢进洪炉烧炼,然后再取出来敲打。这期间不知道要经过几次的热火,不知要经过多少次的敲打、锤炼,如此反覆不断,才能制造成理想的良器。 佛法有如洪炉;废铁犹如凡夫顽固的心。众生长久以来,轮回在三界六道之中,使清净的本性,不断受到“爱、欲、自私、贪、嗔、痴、慢、疑……”等习气的染著。如果想要回复“人之初,性本善”的清净心性,一定要经过教育及洗炼。 什么样的教育,可以洗掉污染心呢?佛法——佛陀超凡的智慧,能调伏众生刚强的心。众生的心像长期使用过的废铁,刚强、坚硬又顽固。唯有佛陀大智慧的教育,才能将如此刚强的心洗炼清净。 大部分人听闻佛法之后,都会自省过往的错误,并且想改正。但是回到现实生活中没多久,却照样存有染著的心,及贪、嗔、痴、慢、疑等种种习气,在日常身行中,依然是计较之心不断。这就像废铁丢人洪炉里烤炼,却没经过敲打、塑造一样,等火的热度退了以后,又还原为本来的废铁,本质一点都没有改变。 因此,除了听闻佛法之外,还要身体力行,在生活中的每个当下,发挥我们的爱心,不畏辛劳地奉献、付出。学佛首重力行、实践,而慈济就是用佛教的精神,力行菩萨道。 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 人生旅途中,难免会遇到逆境和不如意的事情。曾经有一位从台北回来的委员告诉我:“慈济的委员不好当,责任很重。”我问他:“有多重啊?”他回答:“我每劝募一户参加‘慈济’之后,都得保他阖家平安,否则下回再去收善款,就很难了……”他又说:“当然,我希望每一个人参加功德会后都能发欢喜心,也能平安幸福,但是,毕竟人生无常啊!” 他提到,有位热心的会员认为“乐捐就是造福,家里便能平安”,所以全家参加捐款的行列。有一段时间,那会员觉得参加功德会以后,家中不如意的事情一直在改善,现在什么都如意了,她很高兴,所以又发心去劝募别人,总共邀了十几位朋友加入会员。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她发现征信的名单将她儿子的名字印错了,便非常生气地责问委员;委员到分会查询,结果账目并没有错。但是这位会员还是怒气难消,见到朋友就诉说此事,她说:“我不是怕钱不见,我怕的是名字不对,佛祖就不认识我,这样一来就没有感应了!” 另外一个例子是——一位委员向会员劝募,请会员发心捐款为慈济医院购置病床。会员说:“好啊!我愿意乐捐。”于是他捐了两张病床的善款。过了一段时间,他打电话向委员询问:“最近我身体不太舒服,可能是乐捐的病床有人躺着,所以我才会生病。” 佛陀有言:“一念动三千”,要念念善因,我们做好事,功德是出于一念心、一念的善良,善心一动,就已经播下善因种子了!希望大家不要太执著,我们发心,便是种下善“因”,“无我相”的布施就会有无量功德;若斤斤计较,起贪欲、污染的心,如此纵使有功德,也是非常微小。 所谓“种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例如身体产生病痛,怎能说乐捐的病床有人睡,就会生病?也不可因为走路时,自己不小心踢到石头,就认为自己今天做了好事,为什么没有受到保佑,却让石头碍到脚?其实,说不定是你心有“杂念”,正起了——贪、嗔、痴……等妄念,心不在焉于是走路踢到石头;待踢到石头后的那一念“痛”,才使你警觉自我本性啊! 希望大家能够拿出“正念”的精神,正确地学佛。 入佛门有很多种方法,有的人说:“只要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实,《阿弥陀经》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并不是光念佛号就可以求登西方极乐世界,人若没有“大福德”、“大善根”因缘,绝对无法往生极乐世界。“大福德”就是利益人群,随分随力做好事,随时把握机会去救人;“大善根”就是拿出智慧,以“无我"的精神,为佛教、为众生付出良能。 人生在世,最有意义的就是要利益人群、服务众生,将普天下老者当作自己的父母,将幼小者视为自己的孩子,把年轻同辈者当作自己的手足——视人人为我的手足、亲人与子女,以慈母的心来待人处事。 P12-22 序言 “净因三要”之主要义理体系,系以“修净因”为其实践基础;盖欲诸弟子于领悟佛家四谛十二因缘、三法印之原始佛法之外,能对佛陀之遗教,有所身心力行之凭藉。 所谓“修净因”者,乃谓箴诸学佛之人,人人以修“清净因”、行“清净因”,为其修身之准则,以“人格成即佛格成”之理念,期其登于佛性之堂奥也。 “修净因”之纲目有三: 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吾人若能以“清净心"行此三事,则“人成”矣!“人成”之后,“佛成”则指顾之间可待矣。 期凡一读此文之菩萨法侣,能体念佛陀教导吾人之悲心,而有以己立立人,自度度人,则所勉于我诸弟子“人成佛成”之愿足矣。 后记 “净因三要”为学佛初机,期待诸位读者明因果、修诸善,秉持深切信愿,力行“净因三要”—— 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力行“清净因”,必得“清净心”。人人都力行清净因,必然人人都得清净心,那么净化人心、祥和社会不远矣! 祝福大家人格圆成,自度度人,阿弥陀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