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骆玉明教授的最新力作,虽篇幅短小,然历时较久,用力甚勤,可谓精心构撰,字字珠玑。“我们的国家”丛书的作者大抵为目前国内享名甚盛、造诣甚高的专家学者,像首辑的这四位作者葛剑雄、江晓原、樊树志,以及写作本书的骆玉明,莫不如此。由这样一批知名的大学者来分头撰写一部十来万字、篇幅并不是很大的通俗小册子,意在使读者较为轻松、准确而又全面地了解“我们的国家”的各个面向,内容所及,诚如各书的名称所概括的,“历史与文化”、“疆域与人口”、“技术与发明”、“文学与情感”,当然,以后还会有新的作品不断跟进。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学更是品类丰富、姿态万千,通过对这部文字和内容都极其出色的小册子——《文学与情感》的阅读,读者从中不仅可以尽情领略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文学世界和情感生活,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读出快乐,读出启迪。
本书分人间诗意、锦绣文章、剧坛春秋、小说天地四章,分别从诗歌、散文、戏曲、小说四个面向集中对中国文学的源头性质和时段特征给予细致的梳理、解说。具体到每章,重在勾勒和概括所及文学类型的历史流变和文体特色。
本书篇幅有限,但知识的密度和信息量很大,对所列作品的剖析或评点简短而警豁。借助着这部文字和内容都极其出色的小册子,读者得以轻松进入中国人的情感精神世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从中深刻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蕴,悉心体味中国文学画廊的伟大创造。
中国文学有一个关切政治得失,对美政予以赞扬、对朝政错失加以批评和讥刺的传统,这也可以追溯到《诗经》。
前面说到的歌颂祖先的诗同时也是赞颂美政的诗。部族兴起、王朝初建时期,统治者必然较为贤明、政治举措必然较少错失,不然何以成功?所以颂祖同时表明了追求良善政治的意图。
有些诗篇则描述了理想的君臣相处之道。如《小雅·鹿鸣》是一首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诗中用天子的口吻来说话,他因为得到贤臣的辅佐而感到满足(“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感谢他们为自己指示了光明大道(“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希望用音乐和美酒让他们快乐(“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君主在诗中显示出来的态度非常谦逊,绝无傲慢之相。和《鹿鸣》相对应的诗篇是《天保》,内容是臣子对君主的报答,用了很多赞美、祝颂之辞,像结尾一段:“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两篇相对照来读,我们看到古人所期望的和谐的政治氛围。
在政治诗中,“刺”者远多于“美”者,批评的对象从天子、诸侯、大臣到士,对于身份无所忌讳。西周末厉王、幽王时政治昏乱,社会弊端丛生,民众生活艰困,《大雅》和《小雅》中有大量诗篇对此进行了揭露和讽刺,作者基本上都是政治圈中的人物。典型的像《大雅·荡》相传为召穆公谏厉王之作,全篇主要借文王指斥殷纣王的口吻讽刺现实,警告厉王若不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难免有社稷覆灭之危险,语气峻厉。而《国风》中如《魏风·伐檀》讽刺尸位素餐、不劳而获之人,《硕鼠》斥责统治者贪得无厌,迫使民众有逃离之心,则更具普遍意义。
由于《诗经》具有正统经典的地位,这类诗作代表着社会主流所认同的政治原则,后代诗人以此为榜样,就有了充分的理由。
P4-5
“文学的起源”通常被当作理论问题来讨论。不过,若是把这想象为一种曾经真实存在的人类生活场景,显然更为动人。
夜,渺茫的月光下,风吹落枯叶。人们唱歌,声的波动让许多人的心摇漾于同样韵律。老人呢喃的语调,说从前,更从前,走过来的路。“后来呢,后来呢……”
也许我们无从追究人类智慧究竟来之何方,这是天地间深隐的奥秘;但我们可以断定,当人类开始使用语言,它便闪耀出最初的光华。在这以前,世界只有自然的规则与自然的秩序,在这以后,人为万物命名,确定它们的价值与关系,从而建立了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圣经》开篇“创世纪”说:“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这正不妨看作人类走出暗昧的象征。
作为生物性存在的个体,人所拥有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古老的年代,人能够经历的空间也十分有限。但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和知识,却扩展了每个生命的精神内容。不仅仅是信息和知识,还有无穷延展的想象。遙远的星空,辽阔的山川,荒莽的过去,奇妙的未来,有过什么?会有什么?生命是那样微渺,但在想象中却表达着无穷的渴望。
“文学”是最难给出确切定义的概念之一。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这么说:情感和想象是文学最基本的要素;在语言构拟的空间中,人们把现实与可能联系在一起,探究人生与世界的真相,体味生命的悲欢,演示人性的可能。在这过程中,人类为自己寻求更为自由而广阔的天地。人同时在现实与非现实中生存,在现实与非现实中创造自己的生活。当我们说“文学”在“发展”时,它的真正意义是:人们不断扩展自己所拥用的世界,而生命形态也由此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人群散居在苍穹笼罩下的大地,高山、平野、岛屿、海洋,寒温有异,物产各殊。人性总有其相通之处,如钱钟书先生所言,“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因而在文学领域中,我们会看到完全相隔的人类族群描绘了十分相似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与欲望。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恰如老子所言“人法地”,自然环境、地域特征的不同,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文化气质、艺术趣味。彼此相通又各不相同的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学,百花齐放,各呈风姿,汇为一片,绚丽无比。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历来又重视文学创作,因此在近三千年间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家与作品。而且,由于汉语具有特别强的生命力与稳定性,古今之间的阅读障碍远不像其他语种那样严重。甚至,有些古老的诗篇,像“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日之夕矣,鸡栖于埘,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像“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虽然年代如此久远,现代人却并不需要很高的文化水平,不一定要依赖专家的阐释,就能够读懂,能够体会其美妙之处。这使得作为后人的我们可以时常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听边城吹笛,看长安落花,倘佯云水,流连风物。
一个民族文学演变的过程,也就是这一民族精神发展的历史。“人无百年寿”,个体生命是短暂的;但每一个人,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又都是生活在一个文化系统中的,他可以也应该从中汲取丰富的人生体验,从而拥有广大的精神世界。当然可以说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我们精神性生存的背景,但构成我们精神血脉的首先总是本民族的文化。我们进入中国文学的世界,在语言所构拟的空间投入自己的情感与想象,体验前人的希望与失望,快乐与忧伤,体味前人伟大的艺术创造,理解民族精神的发展历史,我们的生命得以展开,变得宏大而美好;同时,我们也获得了了解人类文化的基点。
在这本小书中,我想和读者一起在中国文学的世界中作一次简短轻松而不乏机趣的游览。当然,在如此有限的篇幅中全面介绍中国文学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而只能是选择一些要点来谈,而比较偏重的则是源头性质的和尤其能体现中国文学特征的内容。游览的节目,是如下四章:人间诗意、锦绣文章、剧坛春秋、小说天地。希望这会带来愉快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