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时代,几个角色,纵深半个世纪的时空。小说以当代沪港双城的变更史为背景,写出了都市人彷徨的生活历程,迷惘的精神世界以及始终处于取舍不定的激烈碰撞中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这,正是作者那代人所经历的生命现实。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长夜半生(长篇小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吴正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片时代,几个角色,纵深半个世纪的时空。小说以当代沪港双城的变更史为背景,写出了都市人彷徨的生活历程,迷惘的精神世界以及始终处于取舍不定的激烈碰撞中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这,正是作者那代人所经历的生命现实。 内容推荐 1949年,被誉为“东方巴黎”的中国大都市上海关闭了她通往世界的所有门户,直至1979年再度打开,其间整整三十年…… 1979年,上海重新融入了国际社会,尔后,经历的是另一个天翻地覆的二十年,社会的一切生态都已发生了根本意义上的变异…… 与此同时,香港,这座“东方伦敦”,一百五十四年的殖民长河也终于流尽,流到了1997年7月1日,这个大限的悬端崖沿,日子开始飞瀑而下…… 这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个非常时期,谜一般的时代,谜一般的城市,谜一般的整整一代人。一切无可奈何,一切总也可以奈何;而不可理喻的结局永远是终能理喻。 有这么四个人物两对夫妇,已龄届中年。每一个时代都在他们心灵的深处刻下了不同形态的、难以磨灭的刀创斧痕。小说以其为承重梁柱,支撑起了这么个特色时代的整座舞台,然后再让一幕幕的人间悲喜剧在此上演。背景人物不停地变幻,梦境现实时刻在交替,理念与意识反复重叠。在这个价值观、生命观、理想观都严重错位了的时代,人们的肉体和感官都在享受,在醉生梦死,精神却在挣扎;而精神所付出的代价正是肉体所耗去的…… 精致的思维,精致的心理,精致的刻画,精致的语言,精致的细节,构筑成了当代中国社会最精致的一个阶层的日常点滴与其丰富多彩的精神图貌。犹若一只明清朝代的精瓷花瓶,珍贵却十分脆弱、易碎;她在半明半晦的光线中闪烁着一种诱人的幽光。这是当代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相切面上的某个最短兵相接的触点,与众多的以“黄土地”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互相对峙,然而又不对立,它们共同构筑起了立体中国形象的双重个性。 真相,就离他一步之遥。 他站立在原地犹豫了两三分钟。……但他平静,平静得出奇;也很理智,理智得出奇;就像一个第三者在观看一幕与己完全无关的电视连续剧中的高潮戏一般。他想,他也没什么,他不就是将一件他在三十多年前偷抢来的物品归还了原主?…… 他打开了大门的保险掣,打算从正门离去。离去,然后回到他的太湖度假村继续他的写作。……但就在此时,房中传出来的呻吟声突然响亮了起来,这是她的声音,他太熟悉这种声音了。他把刚打算跨出门槛去的一只脚又收了回来。……但他告诉自己说,快走,你要赶快走!……他在客厅里左右环顾地寻找了一番,发现了一份挂历。他掏出笔来,他要在上边做个记号,一个很明显的,只有他兆正才有可能留下的记号。在那一天的那一个时刻…… 就这么个亮点,或者说是黑洞,构成了他对于事件的全部反应与报复…… 有时,“人生的缘分有点像七巧拼板,盈缺凹凸,这一个人此一刻的镶入处正是那一个人那一刻的凹缺处”。 就这么样的一部强烈着中国特色的“新双城记”,在大文豪狄更斯离世一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再度问世…… 时代是平面的,生命是纵直的,一线生命洞穿过多少面缤纷而又奇异的时代,而一片时代又切断了无数条伟大或者可怜的生命。 命运很无情,但很公正…… 2004年7月12日 于上海西康公寓 目录 壹 兆正离家走一k街去的时候,两旁的街灯恰好在那一刻开始熠熠放亮 贰 回去少年时 叁 兆正所说的“他”,就是我 肆 1964:那条弄堂,那幢洋房,那条带圆把的阔扶梯 伍 湛玉和那份月历牌 陆 复兴别墅:20世纪50年代 柒 湛玉和我:三十年之前与之后 捌 白老师的目光 玖 黄昏,那同一个黄昏 拾 拔河赛:兆正变成了我与湛玉问的那根绳索 拾壹 雨萍·童年·东上海 拾贰 两条人生平行线 拾叁 湛玉眼中的某个1964年初夏的上午 拾肆 我与湛玉床第问的一次对话 拾伍 究竟,那件“千结衫”去了哪儿 拾陆 都整整三十年了,但路又是怎么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米的呢 拾柒 让时光再一次倒流。1968年,1968年的一个清澄的夏夜 拾捌 财富的背面 拾玖 那本叫《从丑小鸭到女明星到超级富婆》的畅销书 贰拾 那幢红砖的犹太老洋房:记忆从哪儿始端,也从哪儿隐去 贰拾壹 夜,深沉的夜,房内没点灯 贰拾贰 机场遇故 贰拾叁 世界,从秀秀的眼中呈现出来 贰拾肆 那个香港之夜,那个香港之午 贰拾伍 有一幅照片站立在梳妆矮柜上,正面对着大床 贰拾陆 “SOMEWHERE IN TIME” 贰拾柒 宝大西餐厅里的白老师以及谁 贰拾捌 同是那个晚春的黄昏天:时空的另一个切面 贰拾玖 独行,在香港太平山顶的山道上 叁拾 算不上是真相的真相 叁拾壹 尾声 爱的反面(代后记) 试读章节 兆正听见乐老师那带点儿女尖音的声调在课堂里回荡:“……地中海气候是一种特殊的气候模式,温暖,潮湿,四周陆岸风景如画……”他掀开了一角门帘,那副在晨光之中闪闪发亮的金丝镜转过来望着他,望着他的那个已被解除了红领巾与校徽的学生,他讲课的手势还停顿在半空,没来得及放下。:在他背后,全班同学的目光齐刷刷地射向兆正。乐老师略为皱了皱眉,便用嘴角向他做出了个回座位去的示意动作。他像耗子般地低着头,迅速地从众人交错的目光之中溜过,溜回自己的座位上去。他的脸蛋热乎乎的,脑子里一片混乱,久久不能凝神。他只听得地理老师的女尖声还在课堂里回响:“……地中海的沿岸国家有法国、希腊、土耳其……这些国家一般都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文明发达……”半晌,他才敢偷偷地抬起眼皮来。坐在他前排位斜对面的她的半片腮颊落入了他的视线范围内:雪白之中渗透着一种隐隐约约的粉红色,一绺鬓发垂下来,绕过她的耳畔,越过她的耳垂,因此也就超越出了他的视野的疆界。 这是他在偷偷看湛玉时的习惯。那些年来,他从没敢全身地,整个儿地,哪怕只是侧面或背影地望过她一眼。他总爱将自己观察她的目光严格地断分为两截:第一截是从她的眼眸之下到她的颈脖之上,第二截则是从她的小腿的下端到她摆动的双脚。如此观察角度的裁剪法既令他能在感觉上得到满足,又可以避免了万一两人目光相遇时可能产生的尴尬与慌乱。于是乎,他便对她在那个时期的辫式与发卡,鞋袜与裙边的款式和颜色的记忆特别深刻。等到他俩结成了夫妻的多少年之后,他还都能连粗带细地,绘声绘色地,且严格区分了季节与年代地一一报上。最初,这种特殊的示爱方式曾令她高兴、感动,某只遥远发卡的款式和卡普龙丝袜的图案也可以让她从自己的记忆深处勾起一连串早已模糊了的往事。但渐渐地,她变得冷淡、麻木,甚至有些不耐烦起来,到了再后来,他的这些性格的怪诞细节竟也都归纳进了她讥嘲他的庞大而丰富的理据库之中;她不直接说谁,而是瞅东打西,借题发挥。她说,不是吗?——有些人从小就有心理麻烦。看人.,尤其看女人,从来便是偷偷摸摸,不敢正面瞧一眼。让他听得心里明白,但又无言以对。 其实,他只是对她才如此的。他生性敏感:敏感到常会站到他人的位置上来敏感自己。他的生性也很脆弱,脆弱到自己还没伤害别人时就怕别人已感到了伤害。然而,他还不至于敏感脆弱到对任何人都不敢正面瞧一眼。从一开始,她便是他的偶像;他不能肯定自己是否在暗恋她——这种中学生萌生的爱情,在那个时代是犯大忌的——但他只敢用这种摄影上的取景法来观察她,来观察他的一个美的偶像。他觉得,这里还包含有一种对美不敢也不愿用俗化了的目光去亵渎的意思。再说,这也是一门艺术,他后来将此法用于他小说和诗歌素材的剪裁上,果然也很有效。再后来他疯狂地沉湎在了文学创作中,就像当年他疯狂地迷恋她一样。她冷冷地对他说过不止一次了:难道,这也不算是另一种移情别恋?他想,她的话说得多少也是有点道理的。当然,那些都是后话了。 第一眼见到湛玉是在小学升人初中的第一天的新生会上。那时他只有十四岁,还是情恋观混沌未开的大男孩,只是经常在为自己喉音与体毛的悄悄变化而暗暗羞涩和担忧。于是,他便突然见到了她。她比他可要成熟多了,少女的花骨朵儿开始绽放出了一个含苞待放的形态来了。就从这一刻开始,他便整个儿被摄魂了过去。他时时刻刻留意着她每一个举动的每一个细节,尽管她毫无察觉。她怎么会察觉呢?他望她的目光是经过精确剪裁的,而他接触她的气息是当她在某处待了一会儿离去之后很久,他才替自己找一个借口去到那里,然后再张开肺叶来尽情呼吸。至于触感,那就只能全部依赖幻想了——他从小便有一种特殊的幻想天分,裙边的飘动,发梢的掠过,甚至当她那双黑布面的方口鞋在操场上奔跑而过后,那些泥尘纷纷落地时的质感与慢动作的呈现他都能幻想得异常真切,真切得就像这些泥尘是直接飘落到他脸上来一般。但他的幻想仅限于此,领口之里裙边之上,他那即使是再蓬勃的想象力也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然而,即使如此,他都已经有了一种强烈的犯罪感,在那一个时代,每个人都用不着别人来向你指出,便能够自然而然地生长出一种悟力来,它能让你知道罪恶究竟藏在何处。 许多年后,正是凭了这份禀异的幻想力,兆正才成为了一个才华出众的作家。P006-007 序言 一代人精神的风向标 ——《长夜半生》小序 这部书稿唤醒了我最近一直深藏于心底的感慨,那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尽管我们被推崇被讴歌的假象仍时不时闪现,比如传媒上爆炒的什么“老三届”话题之类。或许我们自己还觉得历历如昨,其实对年青一代来说,那实在是很遥远很遥远的过去了。 是的,时代前进的步履甚至超过了生理年龄的催逼。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一代人,眨眼间便流水落花春去也。淘汰了我们的,不仅仅是年华,更多的,是巨变的时代。仿佛就在突然之间,我们,无论是下岗的工人还是殷实的中产者,一下子发现,青春时代从心灵深处放飞的理想之鸽,在新时代的地平线上,徘徊、眺望,竞无枝可依了。 有的人惘然若失,听命于风的波流。 有的人慌不择路,寻找新的人生栖息地。 也有的人却依然坚忍,心无旁骛,一如既往地飞翔。 这或许可以概括这部作品的题材和题旨吧?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部题材宏阔且题旨深远的作品。我深知这一判断有些吓人,甚至会被认为和本书的主人公兆正那般落伍,因为这是一个“宏阔”和“深远”也都“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时代——人们沉湎于庸常生活的琐屑,风靡于轻松的搞笑和隐私的窥望,这种沉湎和风靡,甚至包含了对中国文坛上曾经的某些“宏阔”和“深远”的惩罚。然而时髦和坚守究竟谁能行之久远?对中国的当代作家来说,文学的选择和人生的抉择一样严峻。从本书中,我们读出了作家的清醒和坚守,他在当下那些“沉湎和风靡”的诱惑中,坚定地认为“信念是优秀小说作品的一根无形的精神擎柱”。正是因为这根“精神擎柱”,使这部作品在纷繁众多的作品中凸显了其思索时代考问人生的力度。作家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追索不同性格发展的踪迹,展现了变迁的时代,也展现了渐渐淡出生活主潮的一代人面对迷乱缤纷的时代所做出的人生取舍和价值追求,使作品由此而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成为了一代人精神的风向标。 坚守文学的精神擎柱而收获到深刻和宏阔,和中国文坛上曾经时髦甚至至今尚未绝迹的虚张声势的“假、大、空”文学大异其趣。后者是迎合与图解,而前者则是经历了时代与人生的陵谷之变后,作家的“主体性的觉醒”。后者每每借重于题材的“重大”,前者,则仰赖于心灵的深邃与博大。正是这种深邃与博大,使作家既获得了坚守文学的精神擎柱的自觉,也赢得了捕捉既具独特性又能引发时代共鸣的人生感喟的敏锐,还获得了用这感喟为读者重新铸造一个世界的激情。于是,我们从吴正这部作品所读出的,就是这样一个世界……“一片时代,几个角色”,它们似乎“都基于一个小小的支点,那便是作者自己”,然而作者却“用他长长的精神力臂,轻轻地抬起了一个大时代”。这描述转引白作家的创作随笔,我以为似可视为这位作家的文学宣言,也可作为感受和读解这部作品的钥匙。 是的,如我开篇所说,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乐观一点说,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马上就要过去了。然而,有这样一部作品,凝重从容地记述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时代的开始,记述了这一代人的心灵轨迹,特别是这一代人精神的坚守与挣扎,记述了他们面对熙熙攘攘的现实时心灵深处的潜烛幽光,这样的作品会过去吗? 为此,不能不感激这部作品给悲怆与失落的一代人所带来的巨大的温暖与慰藉。是为序。 陈建功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评论家) 后记 爱的反面 (偶阅旧作,摘诗一首,权充本文后记。) 究竟有些什么 在爱的反面? 我不相信纯粹到只是 怨、恨、妒,或 冰点以下的某种 固体 镜的反面是水银 剥落时仍能 照见个 支离破碎的 自己。画的反面是一片空白的 未曾落笔 色彩不曾 春天不曾 断桥上许仙、白蛇娘子、篷船与 油纸伞的不曾 共枕的反面是梦,还是 醒?昨夜曾漆黑,漆黑间 偏有一具裸白,不信邪扭动、喘息 具体到丘谷分明 抽象到一层云烟,雾散 如手握一把 虚无 生的反面是死,是 百思不得其解的神秘 是假如根本从未来到过这个世界 从未爱,未因爱而产生出了 那种种、种种的 割舍不了 放心不下 遗忘不掉 欲罢不能 的话 假如这是一种今世 一种牺牲 一种忍受 一场马拉松—— 冲刺过后,会不会 心脏扩大而死 而因之成名,而从此发明出了一项 称做为“爱”的 环球运动? 究竟有些什么 在爱的反面? 昏暗,似午夜。 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之后 再没更可敲,除了 晨钟,除了 霞光万道,除了爱 又新鲜,出炉如 再世旭日 (原作于1989年12月) 书评(媒体评论) 小说奖稀释了多少倍的一颗诗核溶化进作品的字里行间叙述的汪洋大海中去,让这里那里都弥漫着某种诗的韵味。这是“诗对小说的渗透”。它表现为“追求一种氛围的凝聚浓度与笼罩效果”。 ——顾骧(评论家) 感谢这部作品给悲怆和失落的一代人所带来的巨大的温暖与慰藉。 ——陈建功(作家、评论家) 被现代主义修正了的现实主义,姑且称之为现代现实主义。吴正的《长夜半生》正是这种受现代主义修整了的现代现实主义。 ——田地(评论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