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五四时期的文化先锋,也是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他最好的散文和小说差不多都和童年、儿童有关,阅读鲁迅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但可以了解鲁迅作品里内在的童心和诗心,还可以了解现代文学最高贵的品质不仅是反映现实,还是展露童心,表达作家对儿童世界的爱,启发所有人为了未来一代而奉献爱、追求美!
《鲁迅儿童文学经典》主要收录了鲁迅的《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奔月》、《五猖会》、《琐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作品,供读者朋友们赏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鲁迅儿童文学经典(共2册彩绘版) |
分类 | |
作者 | 鲁迅 |
出版社 |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鲁迅是五四时期的文化先锋,也是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他最好的散文和小说差不多都和童年、儿童有关,阅读鲁迅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但可以了解鲁迅作品里内在的童心和诗心,还可以了解现代文学最高贵的品质不仅是反映现实,还是展露童心,表达作家对儿童世界的爱,启发所有人为了未来一代而奉献爱、追求美! 《鲁迅儿童文学经典》主要收录了鲁迅的《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奔月》、《五猖会》、《琐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作品,供读者朋友们赏析。 内容推荐 鲁迅先生的诸多名篇尤其是散文集《朝花夕拾》,深受儿童喜爱。这些作品是鲁迅先生浩瀚的著作中的另类,它们有更多温暖的底色、更多温情的流露。童年的欢欣、成长的艰辛、生命的苦难,都在先生的笔下娓娓道来——欢乐的百草园、精彩的社戏之夜、迂腐的孔乙己、愚昧的阿Q…… 鲁迅先生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小说,主题深沉,语言凝重,故事曲折,人物形象历久弥新。《故乡》的伤感,《药》的沉重,《祝福》的冷峻,《狂人日记》的激越,《孔乙己》的冷嘲,《阿Q正传》的热讽,《奔月》的戏谑……无疑都是沉甸甸、发人深省的。 鲁迅先生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散文,文辞优美,意趣盎然,余味悠长。善良的长妈妈、久病的父亲、古板的寿镜吾先生、真诚的藤野先生、浅薄的衍太太……鲁迅先生写人,寥寥几笔,生动传神,读来情真意切;“叙景状物,时有可观”,如百草园的盛况、秋叶的寂寥、留学生的惺惺作态……这些都成为几代人的阅读回忆。 鲁迅先生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杂文,有着犀利、老辣、缜密、鞭辟入里、严厉可畏的鲁氏文风,读来酣畅淋漓。 《鲁迅儿童文学经典》选取一些适合青少年理解的篇目,让读者从机智的文辞间,感受大师的智慧与亲切、从容与急切,在字字珠玑的阅读体验中,修炼志趣和品位。 这套《鲁迅儿童文学经典》还编选了一些以前不被孩子们熟知的、颇具欣赏价值的作品,如《未有天才之前》《门外文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等。这些作品难度适中、内容丰富、知识性强、趣味十足。 目录 《故乡——小说卷》 故乡 社戏 孔乙己 一件小事 鸭的喜剧 兔和猫 风波 祝福 药 在酒楼上 狂人日记 阿Q正传 奔月 编后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杂文卷》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狗·猫·鼠 琐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风筝 父亲的病 藤野先生 秋夜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论雷峰塔的倒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友邦惊诧”论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呐喊》自序 门外文谈(节选)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编后记 附录:鲁迅年谱 试读章节 《故乡——小说卷》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之下,羼(chan)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吃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一九一九年三月。 P39-42 序言 自始至终,鲁迅是一个进化论者。由于绝望于他的时代,绝望于同时代人,他唯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即使经受了青年的利用和打击,亲历了“清党”时期青年告密的可骇的事实,他说过,愿英俊出于中国之心,仍然不死。至于孩子,他把这幼小的一代视作“将来的‘人’的萌芽”就更不必说了。不妨听听小说《狂人日记》的末尾,那个“救救孩子”的呼声,是何等的摄人心魄。即使如《长明灯》,对于孩子们的纯真,他流露出了那么深重的疑虑,以为终于无法逃掉大人的阴影,也仍然无改于一生工作的目标:“救救孩子”。 鲁迅深知,戕害孩子的势力过于强大。在中国这个老大帝国里,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他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吃人”。他说,“中国亲权重,父权更重”,所有道德,只有“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要勾销旧账,除非“完全解放了我们的孩子”。 然而,这是可能的吗? 即以中国的中产家庭为例,鲁迅指出,家长教育孩子大抵是两种方法:一是放任,骄纵,在家里做小霸王,但到了外面就像失了网的蜘蛛一般,毫无生存能力。再就是苛责过度,甚至打骂,只要孩子“听话”就是教育成功,其实是培养奴才,将来放他到外面的世界,也是“暂出樊笼的小乌”,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这两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可见父权深入的程度。西哲把东方社会称为“父权制社会”,不是没有根据的。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头脚倒置的社会,只能回到“人”的立场,以幼者弱者为本位。就家庭来说,把孩子生下来,就得负起教他的责任,正如鲁迅批评说的,“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做人”的教育,不问而知,首先要求作为教育者的“孩子之父”转变为“人之父”。 早在五四时期,鲁迅作了一篇长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以现代的观念,回答了一个转型时代的伦理和教育问题,体现了他一贯的社会变革的思想。父与子的关系,扩大一点说,也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他对此十分清楚,因此,对于在“新人物”中间,讲恋爱,讲小家庭,讲享乐,而少有为儿女提出家庭教育的问题,学校教育的问题,社会改革的问题,便不能不提出痛切的批评。他有一段被反复引用的著名的话说: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但接着指出:“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鲁迅思想的核心是“立人”,在儿童教育问题上,这个思想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不是在社会发展的一般意义上讨论教育问题,他的关注所在,唯是每一个人,每一具血肉鲜活的个体生命;所谓“人”就是个人,是心智健全的生命结构,而充盈其间的,也必定是独立意识,自由感和幸福感。 启蒙思想家从本质上说都是教育家。可以说,鲁迅一生都在进行启蒙教育,儿童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说到五四一代,人们常常提到周作人的儿童教育思想,很少提及鲁迅。其实,在当时,“周氏兄弟”在反对封建礼教对儿童一代的戕害,以及宣扬“对于一切幼”者的爱”的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如果说两个人有所区别的话,那么,周作人未免过多地鼓吹发展儿童的天性;而鲁迅,由于对“老社会”及其意识形态的侵略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不会把儿童的天性看成是单纯的“白板”,而是恶劣的教育环境的产物,所以在他看来,儿童教育同样存在着一个引导和改造的问题。一方面,他不间断地翻译童话,把外国优秀的读物介绍给孩子;另一方面,在护卫孩子的同时,不放过社会上毒害儿童的观念、思想和行为,而给予及时的打击。早期写的《二十四孝图》之类自不必说,直到逝世前,他的写作还不时地回到跟儿童相关的主题里来。在日本入侵东三省的国难当头的时刻,对于教育出版界向儿童推销岳飞、文天祥一样的“爱国主义英雄”,他一样持严正批判的态度。他说过:“仗自然是要打的,要打掉制造打仗机器的蚁冢,打掉毒害小儿的药饵,打掉陷没将来的阴谋:这才是人的战士的任务。” 将鲁迅的创作选编成两个集子,是专给孩子和孩子的父母看的。文辞浅近,意涵深远,无疑地,将使更多的读者藉此形象的文本,深切地感知我们周围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我以为编者的选择,是有着“救救孩子”的意义在的。所以,当戴勇邀我作序时,我立即应允下来,写下如上文字,郑重地向大家推荐。 后记 人类文学史的星空,大师云集、河汉璀璨。那些名字被镌刻在文明史上的文学家,用慧眼凝视着人类的步伐,用光辉烛照着人类的心灵;他们留下的文学财富荣耀着不同民族相同的文化尊严。在古老的新东方,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颗放射异彩的明星。 鲁迅先生的深刻、睿智、峻急、犀利、幽默,是东方文学传统所宝贵的。思辨的精神、追问的气质、遒劲的文字、深沉的情意,时而湍急、风狂雨骤;时而和缓、静水流深。 由于诸多原因,一直以来,鲁迅先生似乎总是以金刚怒目的面貌横眉冷对读者。而实际上,当我们细细品读先生的另外一些作品后就会发现,先生其实有着温情的另一面。 有人说鲁迅先生是外刚内柔。 有人说鲁迅先生是可爱的老头。 萧红说,鲁迅是慈爱的。青少年读者也许更能体会到先生的爱。 鲁迅先生对青年、儿童的爱护,是那么恳切。他说:“教育总根于爱。”从早年东渡求学时期翻译童话著作及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论文,主持全国儿童艺术展览,到五四时期“救救孩子”的呐喊,到翻译《小约翰》《表》《俄罗斯的童话》《爱罗先珂童话》等儿童文学著作、创作被一代又一少年儿童喜爱的《朝花夕拾》,到写出的大量关注儿童问题的杂文,鲁迅先生用无比的热情和巨大的精力关爱“新的生命”。 1936年3月,鲁迅先生在回复北新书局童书编辑杨晋豪的信中自谦说,“我向来没有研究儿童文学”。在婉拒诺贝尔文学奖、给台静农的回信中,他说:“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诺贝尔文学奖)。”鲁迅先生是谦逊的,他对所谓“小儿科”的儿童文学是十分敬重、用心的。有研究表明,《朝花夕拾》中的经典篇目,受到过《小约翰》的触动。 作家原本并没有以孩子为阅读对象进行写作,但作品最后被孩子们喜爱、享有,这类作品是儿童文学版图上的重要板块。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都可以归入儿童文学的这个板块中。 鲁迅先生的诸多名篇尤其是散文集《朝花夕拾》,深受儿童喜爱。这些作品是鲁迅先生浩瀚的著作中的另类,它们有更多温暖的底色、更多温情的流露。童年的欢欣、成长的艰辛、生命的苦难,都在先生的笔下娓娓道来——欢乐的百草园、精彩的社戏之夜、迂腐的孔乙己、愚昧的阿Q…… 鲁迅先生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小说,主题深沉,语言凝重,故事曲折,人物形象历久弥新。《故乡》的伤感,《药》的沉重,《祝福》的冷峻,《狂人日记》的激越,《孔乙己》的冷嘲,《阿Q正传》的热讽,《奔月》的戏谑……无疑都是沉甸甸、发人深省的。 鲁迅先生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散文,文辞优美,意趣盎然,余味悠长。善良的长妈妈、久病的父亲、古板的寿镜吾先生、真诚的藤野先生、浅薄的衍太太……鲁迅先生写入,寥寥几笔,生动传神,读来情真意切;“叙景状物,时有可观”,如百草园的盛况、秋叶的寂寥、留学生的惺惺作态……这些都成为几代人的阅读回忆。 鲁迅先生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杂文,有着犀利、老辣、缜密、鞭辟入里、严厉可畏的鲁氏文风,读来酣畅淋漓。在这里我们选取一些适合青少年理解的篇目,让读者从机智的文辞间,感受大师的智慧与亲切、从容与急切,在字字珠玑的阅读体验中,修炼志趣和品位。 我们还编选了一些以前不被孩子们熟知的、颇具欣赏价值的作品,这些作品难度适中、内容丰富、知识性强、趣味十足,如《未有天才之前》《门外文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样,读者们就可以在阅读的旅途中看到一些别样风景。 鲁迅先生的文字是激烈的,正因如此,一如他还在世时的运交华盖,在今天他依然受到了非议。套用一个著名的诗句:仅先生激烈的一面,足够我们享用一生!我们认为,只要是愿意思考的读者,都会感受到鲁迅作品的超越时代和人生的独特价值。 没有任何骏马,能像一页页奔腾的诗行,把我们带向远方;没有任何大船,能像书本一样,载我们远航。阅读经典,就像水手扬帆出海,书中的忧愁与悲伤,是他的黑夜和风暴;书中的欢乐与希望,是他的阳光和云彩。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说过:“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鲁迅先生的著作就是这样的经典。 与大师慈爱的目光对视后,我们的眼睛就会发出不一样的神采;读了这样的经典以后,我们的阅读就踏实而有力了。让我们认真、细致地阅读鲁迅先生的这些经典著作,感受书中的黎明与白昼、诅咒与希望,让思想经历风雨的洗礼、阳光的普照,让我们拥有更厚重的童年、更坚实的成长! 编者 书评(媒体评论) 启蒙思想家从本质上说都是教育家。可以说,鲁迅一生都在进行启蒙教育,儿童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将鲁迅的创作选编成两个集子,是专给孩子和孩子的父母看的。文辞浅近,意涵深远,无疑地,将使更多的读者藉此形象的文本,深切地感知我们周围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 ——著名鲁迅研究专家、作家 林贤治 鲁迅先生的儿童文学作品里,充满了温润的悲悯情怀和深挚的人间大爱。他不仅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父亲,而且也用他的小说和散文作品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儿童文学,才是伟大和杰出的儿童文学。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书评家,湖北省作协副主席 徐鲁 鲁迅是五四时期的文化先锋,也是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他最好的散文和小说差不多都和童年、儿童有关,阅读鲁迅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但可以了解鲁迅作品里内在的童心和诗心,还可以了解现代文学最高贵的品质不仅是反映现实,还是展露童心,表达作家对儿童世界的爱,启发所有人为了未来一代而奉献爱、追求美!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谭旭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