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南市镇向近代城市的转化
一、常熟城市的孕育和形成
(一)地理特征
常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地处江南腹地,扼长江黄金水道咽喉,东濒上海,南依苏州,西邻无锡,北与南通隔江相望。地理坐标为东经120°33′至121°03′,北纬31°30′至31°50′之间,属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日照、气候皆宜物宜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此外,常熟北临长江,南近太湖。沿江地势较高,江水不会漫溢入境,而虞山与太湖之间遍布河塘湖泊,加上宜人的气候和充沛的雨水,就使常熟成了一块旱涝保收的“常熟田”。
常熟市境域的形状略呈荷叶形,由太湖平原和以长江南岸沙嘴为基础形成的高沙平原、新三角洲平原①等组成。常熟市境内以平原为主,河流纵横,偶有山丘。境西、境北地势略高,且在平缓的地面上偶尔散布数个小丘;境东、境南地势低平,多湖荡沼泽。城西有虞山、西北有顾山、境北有福山诸丘,均属天目山向东北延伸的余脉。其中以虞山为最,海拔261米。
常熟古城被林木葱茏的虞山和碧波荡漾的尚湖所环抱,素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称。虞山国家森林公园有崖、洞、泉、林,有剑门奇石、拂水晴岩、宝岩梅林等自然景观;又有寺、台、亭、墓等人文景观。虞山深林浅谷间有诸多名人墓冢,如商末仲雍墓、春秋言子墓、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墓等。尚湖位于常熟城西,虞山之南。故而,常熟市内山以湖为镜、湖以山作屏,山水相依,景色宜人。
“昔人肇嘉名,千古称琴川。”常熟又名琴川,因为城内分布的河流,形状如同古琴的七根弦而得名。的确,常熟境内水系密布,河流纵横,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长江流经常熟北境,属常熟境内的江面为109.75平方公里,占常熟水域面积的39%。常熟境内各条河流均属太湖水系,分布特征以城区为中心,向四乡放射扩散。境内的主要河道有:望虞河、张家港、元和塘、常浒河、白茆塘、锡北运河、盐铁塘、七浦塘、北福山塘、南福山塘、耿泾、海洋泾、辛安塘、蛇泾、苏家漪、大滃、尤泾、三泾、金泾、徐六泾、青墩塘、环城河、护城河、琴川运河。此外还有昆承湖、尚湖、南湖荡等湖泊。这些河道湖泊既为常熟的万顷良田提供了灌溉用水,也给常熟人民带来交通运输方面的极大便利,还为常熟城乡居民提供了丰富的饮用水水源。
(二)文明的开端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常熟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很早以前就有先民居住于此,生产繁衍,开启了常熟早期的文明。先后在常熟古城发现的古人类遗址便是常熟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历史见证。
1.钱底巷遗址
20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对谢桥镇(该镇现划归虞山镇)新光村钱底巷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以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各类完整及能修复的器物约200余件。这一遗址的发现说明早在5500年前,就有先民在常熟地区生活和生产了,他们的艰辛劳动与辛勤创造带来了常熟史前文明的曙光。
2.罗墩遗址
在常熟古城西南发现的罗墩遗址中出土了许多玉器,其中一件玉龙饰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良渚文化龙形图案,被誉为“良渚第一龙”。这一发现证实了距今5250年左右,常熟地区就已有了对龙的崇拜。
3.仁厚墩遗址
1983年在辛庄镇张桥庙桥村嘉菱塘畔仁厚墩出土了神兽纹玉琮,距今约4500年。在研究良渚文化的学者中,大部分人赞同琮是原始社会中与神祗崇拜有关的礼器,即“原始巫教中沟通天地的中介物体”。可见,常熟早期先民即有不凡的智慧。 此外,常熟市还先后发现了朱泾村遗址、尚湖良种场遗址、黄土山遗址和嘉菱塘遗址。众多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常熟先人就已在这块水网密布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和从事农耕渔牧了。常熟文明史也肇始于此。P4-6
本书经过全体编纂人员两年多的共同努力,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
本书由常熟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组织编纂,常熟理工学院管理工程系部分教师参与撰写。课题组由彭根华、刘国祥、张苗、宋君、王英姿、施杨、张学伟7人组成。在彭根华主持下,刘国祥拟订了编写提纲,经课题组多次讨论、修改后通过。随后课题组成员分头撰写相关章节,由刘国祥进行统编形成完整的初稿。张枯在初稿基础上作了较大篇幅的调整和增删,又根据各方意见进行多次修改,数易其稿,最终完成定稿。在本书完稿之际,中共常熟市委书记王翔拨冗作序,对课题组的工作是莫大的鼓励。
本书写作和修改完善过程中,得到江苏省、苏州市编写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当代中国出版社的许多帮助和悉心指导。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宋林飞、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贾轸、江苏省委农村工作部原副部长张小刚和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苏州市社科联主席高志罡先后莅临常熟指导编写工作,帮助拟订提纲和框架,并反复推敲,不断完善;初稿形成后,又就书稿的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当代中国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主任陈捷、责任编辑柯琳芳仔细审读书稿,并提出详细的书面修改意见,从而保证了书稿的质量。特邀编辑董凌峰、杜珂,也为书稿的修改润色付出了辛勤劳动,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本书编写历时两年,工作浩繁,期间得到常熟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社科联以及市规划、建设、城管、水利、交通、科技、环保、公安、档案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市财政给予经费保障,以保证编写和出版工作的顺利进行。值此书稿付梓之际,谨向所有关心、支持本书各方面工作的领导、专家和同志们,致以衷心感谢。同时,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大量参考并采用了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常熟城市发展历程进行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的相关成果,充分借鉴和引用了实际工作部门的调研报告和交流汇报材料,从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中获得极大启发,限于篇幅,恕不一一注明出处,敬请见谅。
由于本书内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并有多人参与写作,同时,为了从多个角度分别阐述同一问题,难免会重复使用某些相同事例和数据,在统稿时难免挂一漏万,不当甚至错误之处,祈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课题组
2010年4月
第一章 由江南市镇向近代城市的转化
一、常熟城市的孕育和形成
二、常熟城市初始发展
三、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大兴盛
四、向近代城市的转化
第二章 1949年后的城市现代化进程
一、改革开放前城市的缓慢发展(1949~1978年)
二、以发展传统手工业和轻纺织工业为主的风景文化古城(1979~1987年)
三、超常规的快速发展时期(1988~1995年)
四、打造新世纪综合型现代城市(1995~2008年)
第三章 城市内质的充实与发展
一、创建生态城市
二、建设人文城市
三、打造旅游城市
四、构建科技创新城市
第四章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一、交通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回顾
二、港口建设
三、城市交通结构方式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四、交通行业管理与机构改革
第五章 城市水资源安全与供排水系统建设
一、城市水资源安全与治理
二、望虞河的建设与管理
三、供排水系统的建设与管理
四、节水行为与节水措施
第六章 城市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元素:尚文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一、在尚文精神熏陶下发展起来的历史文化名城
二、尚文精神的产生与发展
三、尚文精神在城市发展中的体现
四、阻碍城市向前发展的历史包袱:尚文精神中的消极元素
第七章 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一、城市建设与管理
二、城市环境保护、监测与治理
三、交通管理
四、城市治安面临的新挑战与管理措施
五、城市能源管理
六、土地资源管理
第八章 城市化进程与城乡协调发展
一、城市化理念、基本原则和政策保障
二、进一步推进常熟城市化进程
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九章 常熟城市发展趋势
一、常熟的城市规划与未来发展定位
二、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给常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三、常熟市在长三角城市之间的功能关系
四、走立体式发展道路
第十章 城市产业和交通发展蓝图
一、继续走科技创新之路
二、构建内外畅通的交通体系
三、进一步拓展的旅游业发展规划
第十一章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以乡村为整合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
二、将常熟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
后记
城市是绵延的文化,是凝固的历史,是人类的家园。江苏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灿烂,是中国城市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12世纪泰伯奔吴,播撒了中原文明的种子。在历史的长河中,沧海变桑田,催酿出一座座蜚声中外、令人神往的历史名城:南京以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著称于世,苏州以园林胜迹、“人间天堂”享誉天下,扬州扼南北漕运之咽喉繁华尽染,徐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城市文化绚丽多彩、交相辉映:吴地文化的精致,金陵文化的温婉,维扬文化的博雅,楚汉文化的雄朴……数千年文脉传承弥新、积淀醇厚。江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书写了城市发展史上壮丽的篇章。
跨入新的时代,踏上新的征程,江苏城市在改革创新中快速发展,在不断嬗变中追求和谐,在传承历史中活力进发。全省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城镇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古城焕发生机,新城朝气蓬勃,经济充满活力,文化欣欣向荣,环境更加优美,越来越多的市民居住其中、乐也融融。全省有9座历史文化名城、13座国家生态城市、20座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数量居全国前列。城市的巨大发展与深刻变化,让世人见证一个开放的江苏、发展的江苏,记住一个文明的江苏、美丽的江苏。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考察城市的历史,展示城市的发展,审视城市的价值,是为了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江苏部分,记载了江苏19个城市的发展历程,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在短暂与永恒之间,在变革与激荡之中,我们攫取历史的睿智,倾洒今天的激情,描绘明天的蓝图,将城市建设得更具个性、更有诗意、更富魅力。未来的江苏城市,一定是紧贴时代、创新发展的活力都市,一定是立足高远、不断超越的现代都市,一定是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幸福都市。藉改革之力,聚民众之智,尽我们之能,江苏的城市化道路越走越宽广,更多的城市必将成为“人间新天堂”!
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
2010年3月2日于南京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是由当代中国研究所首倡、经中共中央书记处原则批准、全国各大中城市参与的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旨在全面记述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深入研究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重大问题,科学探讨城市发展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展望发展远景。按照编委会总体规划,《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以中国现有各类建制市为单位设卷,常熟是列入编写计划的江苏省6个县级市之一。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常熟》自2007年正式立项,按照专业学术、史论结合、启思资政的编著要求,由常熟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常熟理工学院抽调熟悉常熟地方历史、并对城市问题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组成课题组,历时两年,精心撰著而成。本书秉承《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的编纂宗旨,全面剖析了常熟城市的历史和现实发展问题,对城市未来的走向作了战略性的描述。可以说,本书资料翔实,课题组成员认真查阅、研究了大量文献材料,并进行了相关的实地考察,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命笔成文;全篇思路缜密,逻辑严谨,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经过了反复推敲;几位作者文字功底扎实,论述言简意赅,行文流畅,表达精准简练,非常清晰地揭示了常熟独特的城市个性,展现了一幅纵贯古今、鉴往知来的城市历史长卷。不仅便于我们更为全面科学地对常熟城市发展进行宏观把握,也强化了研究的现实针对性,对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常熟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旨在全面回顾中国城市发展的道路和历程,深入研究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重大问题,从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以及历史遗产保护等角度总结经验教训,展望发展远景,以系统总结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成就、经验与教训,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本书记载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百万常熟人民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先后抓住建办乡镇企业、实施外向带动、发展民营经济三次历史机遇,实现“由农转工”、“由内转外”、“由单转多”三大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