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读章节 一、唐璆史迹概略 唐璆的“自述” 手札之一(1907年农历九日三十日) 读大著者十余年,奉之为师久矣!去冬因杨君(即杨度——引者)始申一拜之忱,既而再晤于政闻社,三晤于锦辉馆,皆欲有所陈,因时促人众,不能久受教益,而感激时势,心中若结,实不能己于言者,敬为先生直陈之。 璆读迩年来先生之书,始而怒,既而疑,复思之以谅其心,更深思之以得其故。 璆尝将我国前途日夜深思。 能读先生书者皆能知之,而璆知之尤深者。 以愚度之,欲求政党之发达,以成他日有效力之国会,有四法焉。1.多开报馆;2.设私立法政大学;3.广交通;4.备武力。 故璆以为权利之所在,必人民有所挟而求,则政府有所惧而与。 璆自幼读书,十余岁即以国事为心。七八年前,先师贺金声,为国遭戮,吾湘数十万人流泪。璆欲死者数矣,为良友多方解劝,且家有老母,不得不留此身以有待,而仇视政府之心日益加切,更散尽祖遗之产,以蓄壮士,交豪杰。又读先生之《中国魂》与陈天华之《猛回头》等书。激昂慷慨,时歌时泣,实欲身为破坏之先锋,遂结联四府一州之秘密团体,欲审机而发。因一二人不慎,遂使数年心血付之流水!家不遭大累,身亦得逃亡于外,亦云幸矣。惟念团体四散,同志各方,清夜思之,不禁流泪。 游两广者年余,日读严子几道先生之书,始悟从前欲速见小之非。更读先生之《中国存亡一大问题》与《答飞生》一书,恍然于心,知吾国前途,只可用积极平和改革,为是始与杨君订交以见先生,而徐君佛苏亦深知我者。感先生爱国之诚,不能不披肝沥胆而一陈之。 倘先生以璆为有一得之见,一言之当,而可施教诲,恳函相召,璆当来横滨贵社面陈一切,不胜盼祷。率意直书,语无伦次,兼狂直自矢,毫无忌讳,以先生道德之高,又以身任天下之重,想勿罪也。(此件原文五千余言——引者) 手札之二(1907年农历十月二十三) 兹有恳者,惟自今后,伏冀先生视璆如及门弟子,以视蔡君锷者视之,多方教诲,不胜至愿。璆有疑难或有愚见,伏愿先生孔墨为怀,勿以愚狂而弃之也。 筹滇协会得杨、顾(杨度,顾为何人不详——引者)两君函,言先生力为提倡。至此会之设,璆虽不敢当原动力,实是首先发起之人。 璆又为政闻社一分子,实如先生之徒也,他日实行救国,愿效驰驱。 手札之四(西二十一日,缺月) 璆对于云南实有无穷思想,因法在云南根据已深。 特设一滇桂边防练兵大臣。遍观中国,惟庄公蕴宽(即庄思缄——引者)而已。若璆者亦可作一幕客或一委员也。 璆在此间求学(唐璆1906年因谋反遭缉,受庄思缄资助流亡日本,后转为留学——引者),原是第二事,求同志则真第一事也。欲以热血感热血,爱力吸爱力,欲组成一真国民志士之党。现除一班普通交际外,真同志者有四十余人,陆军士官生占多数(山西阎锡山、赵戴文是否其中,尚无文字佐证——引者)。璆一以血诚开导,将中外大势反复辩论,移其对内之心以对外。 璆以今日时局,以救亡图存为急,能对外自立,则对内不难。 璆观政闻社中人,奴隶人格居多数,真国民人格居少数之少数,真可痛哭者也。 璆胸中所怀者千万,即造民政府之法,下月当缕细条陈于左右也。 璆于中国事,日夜忧愤,前途茫茫,难以逆料。 前与杨君皙子(即杨度——引者)讲论数次,愚意改造政府,必先改良社会。杨君与璆意见不合。 璆则以为必造成桓文,方能组织内阁,改造政府,中国可焕然一新,精神百倍。璆之所以希望文明革命,最终之目的即是如此。 故璆对于中国,实抱无穷之耻,无穷之恨,又不能不有无穷之希望。 总之,璆乃心口如一之人,自信可以对天地、质鬼神,心奉先生为师久矣!愿先生以弟子视之;惟戆直亦出于陛成,愿先生谅之也。 凡璆读书之方,救国之术,恳先生多方指示,璆一一承教奉行,愿先生勿不可教而外视之也。 手札之五(1908年2月中旬) 璆作一长篇万三千字(迄未能追踪到此文,急切——引者),特录前节敬呈尊览,祈有以指教也。 璆自到东京,少有畅快之日。 璆来此半年矣,学界情形亦极留心,总之为我者多,为国者少,书生多而豪杰少;无论甚么团体,赞成者多,负责任者少。国事日坏,人心难挽,清夜思之,不禁流泪。 璆本政闻社员,何以前函中反言社中多奴隶之语。璆发此言,实实有因。前月中,璆至一友人处,谈及我国前途,在座者七八人,有三四人云:“皇太后崩驾,康梁两先生必回国,回国必掌重权。我等在政闻社,他日亦可占势力也。”璆心快口快,直答云:“皇太后死后,乃我国存亡一问题,此最难解决者。政闻社为救国而起,非徒为占势力也。君等不思研究救国之法,惟预知后来之势力,已失政闻社本意矣!”璆时声色俱厉,数人无以答。 比有湘人成君(何人不详——引者)亦在座,大多愤慨。成君慷慨士,与璆至交。后与成君言:“彼数人何以与我为此言?”成君云:“彼辈专以得利禄为事,以君头上有发,以为宦场办事人。其实政闻社员,不知平和改革之意,以为主张立宪,乃是附和政府。如此辈者约居多数。真知平和改革之精意者,实少数也。”后璆到处留心,益信成君之言为不璆,心中实愤慨不已。 而附和立宪者,又多不知立宪之精意。即自己所抱造桓文主义,此时疆臣中实无其人,亦徒劳想像,心中之苦,莫可言喻。 手札之六(缺日期) 因独任校对,兼湖南同乡会改选事,应接奔走,终日扰扰。 先生为国爱才,璆当竭力绍介,肖君立诚,去冬已介绍于政闻社,亦李君靖臣好友,与璆亦莫逆交。 筹滇之议,倡始于璆,倘于滇祸无所补救,不胜愧愤。 璆对于国事,心有余而才力不足,既无资望,又无根基,自愧自愤,而心之所至,又不能自已,惟祈训诲一切,千万拜祷。手札之七(宣统三年,1911年3月13日) 璆拜别四年矣。前年秋天在香港,得晤张君智若。 璆自南洋归国(唐璆1908年被梁启超荐往新加坡任《南洋总汇新报》主笔,与孙中山等之《中兴日报》就“宪政”问题展开论战,这批双方论战文章已录本集——引者),往蜀进藏,不果。至滇南后复奉委赴南洋(隔年第二次到新加坡——引者)招商,同陈君介叔等返滇,别无建白。惟倡议滇邕铁路,力排众议,幸得李仲帅许可,叠奏定议。 璆自前岁秋办理宝华锑矿公司,至去春二月,因病辞谢,入藩署襄理文牍,至八月奉委往迤西腾越,为彭友兰太尊襄理盐务。现居南甸土司中,职司转运一局,事颇简单,可以读书。 延至秋冬,立意将局事辞谢,由桂返湘。或家园守掘,或随地漫游,均在不定。 P1-4 后记 《唐璆文集》出版了。关于本书的编辑出版,还有一些情况需稍作说明: 关于编辑体例方面:(一)本书是一本资料集,所载文字都照用原文,即原意和古字词等一律不改,明显错漏字等,均按校正旧时文稿通例处理。(二)所用文章原文为旧时排版格式者,均按现代汉语规范格式排印。(三)“七件手札”原文为每篇手书原迹在前,“释文”随后,现分别集中排印,以供鉴赏和评析。(四)为表现真实历史,选用了当时部分对应文章,并辑录了收集到的评述唐璆历史的文字,以供研究者参照。 (五)本书遵例用简体汉字排印,唯唐璆别名“唐鑑”和“錬心”,仍保留用繁体字,敬希谅解。 关于资料收集情况的说明:《前言》中说:本集介绍唐璆的经历,“是不完整的”。怎样“不完整”呢?要作一些说明。至今唯一比较完整记述先父唐璆历史全过程的文字,是唐大圆先生撰写的《衡永郴桂观察使竦心公传》。《晋阳唐氏五缮谱》刊载有多篇唐氏家族人物专篇传记,若干篇均出自唐大圆先生手笔。这篇关于先父唐璆的传记,是根据家母选送的先父历史资料撰著而成,是一篇最权威的文献。因此,我们把《衡永郴桂观察使錬心公传》作为收集先父历史资料的总纲,根据这个“总纲”编制收集题目。但是,到最后齐稿成书时,仍有下列唐璆主要历史经历,未能收集到直接可靠的文字记录。 (一)关于先父唐璆早年入世经历:即从7岁发蒙,22岁入泮,到1893年与刘正蒙等“结社讲宋学”,直到1906年去日本,这十多年的经历,有关唐璆的文字,除自撰“蓼湄中学”一篇为实录以外,其他均为传说记述,包括曾光炎先生写的“事略”。因此,本集记录唐璆这段历史的文字内容,一是缺失不连贯,二是个别史实互相错讹,无法核正。 (二)关于在日本的经历:唐璆在日本的历史记载,收入本集的就是致梁启超的“七件手札”和《救云南以救中国》一文,这几篇文字是唐璆在日本主要活动和思想的第一手资料,非常珍贵。但是,唐璆“三年东海”(实际是1906年秋、1907年、1908年上半年,三个年头,两年多点时间),如何来去的,说法不一;最可惜的是“一万三千字”文稿的去向,无从跟踪;是否还有其他自撰文稿?梁启超给唐璆的信,唐璆在留学生团体,湖南同乡会、云南同乡会,以及在士官生同学中的活动,等等,尽管求托了五六个与日本有关的朋友,均未如愿得到答复,最终未能找到相关文字资料。 (三)唐璆在新加坡参与“论战”这段经历,应该分两部分看:一是论战双方文字资料,这是主要的方面,现在已经齐全找到,是这次收集工作中最满意的收获之一。但另一方面,唐璆是怎么被梁启超“荐往”的,唐璆是直接从东京去新加坡的?还是唐璆先往四川欲“进藏未果”?又为何要去川进藏?而又是否被梁启超临时应急召之转往新加坡接替徐勤任《南洋总汇新报》主笔的?在论战中梁启超是否有所“指令”?论战文字都是唐璆自主写作的吗?为何唐璆不到一个月即突然中止“论战”离去?这些历史悬念都缺乏文字资料说明。 (四)衡阳秉政的经历:“錬心公传”说,唐璆1913年就任“衡永郴桂道尹。莅任伊始,……凡所除奸猾……兴实业诸端,行之不遗余力。”还有说曾修揖船山书院,巡行各府县。可以看出,唐璆在东京确立了“积极平和改革”的理念以后,执政衡阳是其试行“改良社会”的一次极好实践机会,所以“莅任伊始”即“不遗余力”施行各项社会改革。却不料遇到了赵春廷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真是“秀才遇到兵”了,不得不几个月即“去任旋里”。这是先父唐璆经历中一段精彩的历史,可惜除了唐大圆先生的这两行文字描述外,未能找到更多的文字记载。 (五)唐璆在山西的经历:“錬心公传”说,唐璆1920年去太原,因“闻山西阎锡山励精图治,思辅之以改造中邦,大行其志,所见不甚契,居二年旋湘。”(“居二年”不确,应为四年)这是一段重要的历史记述。传记作者唐大圆先生与先父唐璆生前至交知己,常作“竞日谈”,这段话是非常珍贵的真实历史记录。可不可以设想,在1920年中国政治形势大激变的年代,唐璆满怀希望,以为可以利用与阎锡山、赵戴文等在日本留学“有旧”的关系,借用他们的权力,在山西“改造中邦,大行其志”,即大干一番,为自己的“积极平和改革”理念,作一些大胆的尝试和实践。非常可惜,唐璆到山西后“所见不甚契”,“居四年”无法“行其志”,怅然返湘。也非常可惜,我们为求证唐璆历史的这段经历,以及当时山西本身历史的发展,曾五次致函山西有关方面,请求帮助查找有关历史文献和研究文字,没有得到相应的结果。以致本书对这段历史不得不付之阙如,以悬念记述在案。 最后,我要说一下这次收集历史资料的几点体会,以供有兴趣者参考。 第一,是社会变革与保存文化。本来,先父唐璆的遗墨文物甚丰,虽不能确切地说“两间楼房”之多是多少,但如不被焚毁,而得以完整留存,那么,现在加以整理编辑出版,社会终归可以多保留一份那个时代的文化思想资料。 第二,是收集历史资料的艰难,尤其是收集“非名人”的资料不容易。先父唐璆是晚清民初人物,年代久远,找文字资料客观上很困难,求人口述历史更是无从设想;更重要的是,迄今为止,历史研究都是以成败、地位、权势等立论,图书、资料、档案亦都依此思想指导设置课目;总之,如一位历史学者说的,一切研究都是为“胜利者的宣传”。因此,在大量的相关主流人物的图书资料中,找不到有关唐璆的记述,在某些相关档案馆中,连唐璆的立案“关键词”都没有,自然找不到应有的档案。 第三,我要感谢所有受我求助和求教的朋友。我没有统计,这几年为收集先父唐璆的历史资料,“在国内外,求教学者,打扰专家,冒昧致函”,上百封信函是有的。给我提供来资料的朋友,前面都分别各有致谢志记。这里我要特别摘录几位学者复函的鼓励和支持。《黄兴聚义》作者龚笃清先生复函说:“得知先生为尊翁搜求手泽遗作,不辞辛劳,竟访迹于山林僻野,心中不胜感佩。唐璆老先生系湖南先贤,于国有功,于民有恩,理应在历史上留下其足迹,这是为乡邦文献添光彩之事。作为后辈乡人(我与先生同属老宝庆府籍人士),若能尽绵薄之力,是我之光荣。”龚先生还提供了若干史实和线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学史专家方汉奇先生复函指导如何收集新加坡论战资料。北京大学夏晓虹教授复信说:“学术专家为社会服务是应尽的责任。”以及还有两位九十岁以上老人来信鼓励。所有这些支持,都使我把这一工作坚持下来,有了今日这本文集的出版。我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当今读书时尚气氛下,本集绝不会是一本畅销书,但是,也绝不会是一本不可一读的书。读过此书的朋友,我希望有机会知道你们对本书的批评,或者某些赞同的意见;如果能提供有关记述唐璆历史的新文献,则更所企盼。我们将不定期在网上搜索,也可发邮件给我们,网址是:LLI_JIN@163.CIM。 最后,《唐璆文集》的得以出版,要感谢当代中国出版社陈立旭先生等诸位的热心帮助。京西万华商贸中心经理李景祥先生和他们几位年轻人,给我提供了打字复印帮助,亦此致谢。 唐晋湘 2009年2月18日 目录 前言 致唐氏家族亲友暨黑石村父老 一、唐璆史迹概略 唐璆的“自述” 关于唐谬的文献记述 唐氏族谱载唐璆三代家系 唐氏族谱关于唐璆的记述 唐大圆:《衡永郴桂观察使觫心公传》 附:唐璆与蔡锷关系参考资料 《洞口县志》刊载唐璆传记 唐大圆:《与辣心宗兄书》 曾以鲁文章关于唐璆的记述 吕振羽诗文关于唐璆的记述 曾光炎:《唐璆先生事略》 《高沙文史资料集》关于唐璆的记述 《刘人熙日记》有关唐璆的记述 多种文献关于唐璆的记述摘录 《都梁文钞今编》重视转载唐璆诗文 唐晋源:《先父唐璆公义侠轶事》 唐晋源:先父唐璆公历史事迹述略 二、唐璆致梁启超手札七件 唐璆致梁启超手札释文 光绪三十三年九月三十日函 光绪三十三年十月二十三日函 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一日函 光绪三十四年一月二十一日函 光绪三十四年二月中旬函 光绪三十四年函 宣统三年三月十三日函 唐璆致梁启超手札真迹影印件 三、南洋论战文存 平实:《论今日时局止可立宪救国万无革命之理》 平实:《革命党之真相》 平实:《论革命不可强为主张》 附:《尔党专好恭维耶》 附:《广喻》 平实:《驳巽言》 附:《广喻》 平实:《汉雄莫猖狂且看尔党之行为》 平实:《小子听之》 平实:《正巽言》 平实:《论革命党宜反己自修》 平实:《论国民宜预备实力以救国》 平实:《真爱国者必实行》 平实:《政党之责任》 附一:论战对方文字 精卫:《革命者国民之责任非英雄之事业》 巽言:《规保皇党之欲为圣人英雄者》 南洋小学生(孙中山):《平实开口便错》 巽言:《规平实》 汉雄:《(南洋总汇新报)记者平实孺子可教》 巽言:《再规平实》 南洋小学生(孙中山):《平实尚不肯认错》 巽言:《规正平实之所谓时势观》 宅仁:《致平实书》 去非:《正告(南洋总汇新报)记者平实》 汉雄:《平实可儿惩汪休矣》 附二:关于唐璆参与论战的研究文献 彭剑博士论文记述唐璆参与论战 李恩涵文章关于平实参与论战的记述 彭剑评述唐璆与孙中山论战 彭剑:《两个边缘人的论战》(摘要) 彭剑:《唐璆与革命派论战述评》 彭剑:《与孙中山论战的“平实”系唐璆考》 四、唐璆与云南 唐璆:《云南土司问题》 附:关于滇西边区与土司制度 谢本书:《对云南有贡献的湖南人唐璆》 谢本书:《唐璆与(云南土司问题)》 唐璆:《救云南以救中国》 唐璆:《述云南情状敬告华侨》 唐璆:《滇蜀铁路改道滇邕议》 吴强:《最先提出修筑南昆铁路的人》 对唐璆《滇蜀铁路改道滇邕议》的评述 关于唐璆任云南宝华锑矿公司总(经)理的文献 唐璆致梁启超函关于云南的记述 我们怀念妈妈李云鵰 记者谭江华热助寻找舅舅李炳生 五、学果并州 唐璆:《錬心学果》 关于唐璆赴晋的历史悬念 六、唐璆在湖南 地方文献关于唐璆衡阳秉政的记述 唐璆任湖南图书馆馆长的资料 唐璆:《湖南省立图书馆目录序》 唐鑑:《蓼湄中学续捐学款记》 七、其他 书法:曾光炎评价唐璆书法 唐璆的行楷笔力 碑帖二则 唐璆书许益生家楹联 唐璆錬心公年谱 后记 序言 这本名为《唐璆文集》的书,是一位清末民初历史“边缘人”的历史资料集,是一本家族纪念性出版物,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文集”。书的内容,主要是收集到的先父唐璆本人的文字,也随附刊载了别人有关唐璆的记述和评述文章。这里,我们对编辑出版这本书的由来,作一点不为多余的说明。我们把收集资料编辑这本书,当成为抢救历史,挖掘历史的工作。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历史的近代史阶段。在这109年的历史年代里,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国家的独立富强,为社会的开明进步,进行了不懈的追求,勤奋的工作,顽强的抗争。社会历史的发展,要由人们思想认识的进步来推动。追求思想认识进步的人,是国家社会前进的推动者。尤其到19世纪下半叶,中国出现了一大批探索国家社会进步的人物,他们思想大开放,自由求变革,不一成不变,不墨守成规,积极以各自的方式,寻救亡之法,求图存之路,不为名利,身体力行,不惜个人。对这一大批人,人们称他们为“仁人志士”。 社会历史的发展,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少数的人,头面出众,成为领袖人物,有权势,有名望,学者专家研究他们,图书报刊宣传他们,人们传颂他们,崇敬他们。另一类是其中多数的人,实实在在做事,默默无闻做人,名不见经传,地位不显赫,学者专家不屑一顾他们,图书报刊不说道他们,人们不知晓他们,当然谈不上崇敬他们。我们认为:对于这后一种默默无闻的人,人们也要知道他们,不要忘记他们,因为这些人爱国求新、改革社会的探索,也是社会思想财富的组成部分。而且,历史和新闻一样,事实是客观存在。有人写出来,记录下来,就是历史或新闻,为人传说;没有人去写,没有人记录,不为人所知,历史和新闻就好像没有,好像不存在,实际上是有的,是存在的。或者如137年前,1872年中国现代历史最久的中文报纸《申报》在其创刊“告白”词中说的,“今天下可传之事甚多矣,而湮没不彰者比比皆是,其故何舆,盖无好事者为之记载……殊可叹哉!”我们也来做一个记载“可传之事”的“好事者”。正因为如此,我们主张,我们呼吁,应该把这后一种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言论,把他们的认识思维和勇敢探索,把他们有益于社会人群的作为,从被湮没的历史荒原中,抢救出来,挖掘出来,纳入到社会文化的万有文存中,珍藏在社会思想发展历史的宝库里。 我的父亲唐璆,是一位坚定的爱国志士,一生爱自己的国家,为国家富强,不受外人欺侮,寻求社会进步,主张积极平和改革,热爱人民,不图名利,不惜个人一切。三年东海,两度南洋,改造中邦,身体力行。由于先父唐璆去世过早,又是病逝在古僻家乡,适逢匪盗蜂起,当年(1928年)是否有社会追悼,知交挽幛,文词抒怀,纪念留存,已无可考,自然也就名不见经传了!一代爱国志士之人生经历,就此湮没,是历史的必然,也就可以理解。 先父去世时,我们兄弟一个六岁,一个三岁。我们失去了先父耳提面命之恩。现在,我们均已年过八十,耄耋之年,历时数载,抢救到、挖掘到先父唐璆这样一批“百年资料”,我们这才对先父唐璆有上述这种认识。现在,我们把他作为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介绍给社会,以为关注社会进步者,社会发展历史研究者,提供一点资料。 唐璆,辈号通恕,名镒,字铼心。又名金山,曾用“平实”的化名发表报纸文章。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癸酉三月二十三日生。1928年(民国十七年)戊辰二月二十二日,病逝故里,享年55岁。湖南省洞口县大水乡铁石村人。铁石村原名黑石村,又名硖石村,属武冈县高沙区。武冈旧时为州治,唐璆自撰文字的署名前,常用“湖南武冈州”字样。1952年,洞口从武冈县划分出来,另立为县。武冈和洞口过去和现在均属邵阳市管辖。 我们想,对于唐氏家族亲友来说,最想知道的,是先人唐璆的为人处事,是先人唐璆是怎样一个人。而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最先想了解的,是唐璆的生平梗概。为此,我们从这次收集到的唐璆本人的自撰文章中,凡提到其自身经历和自我表述的文字,抽出来整合成一篇《唐璆的“自述”》,供大家阅读,了解唐璆,认识唐璆。 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写一篇介绍唐璆生平的文字呢?对此,我们不得不向社会坦率地说:本集介绍唐璆的历史经历,介绍唐璆的思想发展,介绍唐璆的认识思维,特别是唐璆从激进主义转变到“君主立宪”,再到接受和确立“积极平和改革”的社会进步理念,尤其是衡阳秉政实践,到太原欲为“改造中邦”“大行其志”,这些记述其身体力行经历的文字,是不完整的,不全面的,不连续的。为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我们在这里,不得不说出一件我们不情愿说的“历史事件”。 先父唐璆生前善文字,好言词。本来,家藏先父唐璆遗墨文物甚丰,其中有给当时首要人物的函电底稿及条陈奏章等多件,而最为珍贵的是先父唐璆手写的日记、杂记、札记等共二三十本,以及大量图书画轴碑帖等,据说有旧时民屋“两楼房”之多。可惜在20世纪50年代初被毁失殆尽。这也就是我们要抢救挖掘的根本原因。以致我们为此,不得不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用几年时间,在国内外,求教学者,打扰专家,冒昧致函,表示愿望,祈求理解,恳请帮助,片纸只字,收集先父唐璆的历史资料。不少能得到满意的结果,许多则未能如愿。而抢救挖掘历史资料的工作,不能无限期地进行下去,不得不到此为止。我们只得遗憾地对先父唐璆公表示:我们尽了努力了! 还在我们兄弟少年时,我们就有过整理先父唐璆公遗墨文稿的念头。但那只是一种幼稚的心愿。及至我们年事既长,还来不及认知如何担负起这一社会责任的时候,我们被迫获知:父亲遗墨文物尽被毁灭无余了。所幸仅存的,是先父生前仅有的两册亲身付梓成帙的遗著,因家兄在解放战争前后年代带在身边阅读,得以保留,这就是已收入本集的《錬心学果》和《云南土司问题》。就是这样两本各不足一万字的线装孤本书,也成了我们几十年来,如何处置的精神负担。我们当然不忍把先人的“眼目”之物,随意毁掉以“自保”,慎加珍藏至今,而不得不只要一有“政治运动”,就要“自觉如实交代”。 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社会大局,确实风患平静了。正当我们在考虑如何处理好这两本先人遗著的时候,黑石村老家传来了不确切的消息:省里有人到村子里调查唐鑑(当地人多叫“唐鳢”)的历史情况。接待的年轻人回答说:“我们不知道。”我在北京听到这种传说,非常疑惑,不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唐璆遗子现在就存我们兄弟二人:兄长唐晋源,定住长沙,离休教师;弟弟唐晋湘,长住北京,离休干部。为何不直接找我们了解调查,说明用意和目的呢? 于是,我们观望了一年多。2003年春节,我回湖南,与多年未曾团聚、定居长沙的家兄家,共同欢度佳节。这时,家兄告诉我,说省民政厅“湖南省革命烈士传编纂委员会”,负责编辑出版《三湘英烈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已出版两辑。这个编委会一位负责人来与家兄联系过,说拟把先父唐璆列入《三湘英烈传》续编名单,希望我们提供情况,“配合收集资料”。还留下两册已出版的《三湘英烈传》,意在以之作为示范。这是一个确切的信息,提出了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先父唐璆要被立传,列入“英烈”名单了。一年多前听到的“传说”,就是这个事情。我为了证实这个看来有点简单的说法,以求有一个正式的根据,主动与这位负责先生电话联系,作了自我介绍。电话里的简单谈话,证实确有上述说法,虽未被约面谈,但说了“继续联系”。因此,我回北京后,曾主动与之有过两次联系,并附送既有相关资料。但是,此后未再得任何回音。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兄弟商定,不要等待被列为“英烈”了。我们自己正式开展工作,广泛收集先父唐璆的历史资料,编辑出版《唐璆文集》。我们这样做的想法,比较简单明白,就是两条:一、尽家族之责,崇敬先人;二、尽社会之责,提供历史资料。 在开始资料收集工作的头一年,2003年,就有两件令人鼓舞的收获,这就是下述“征集函”中提到的“两件惊喜的事”。这激励了我们把收集工作坚持下来。在2004年一开始,我们利用新春传统节日,拟定了《致唐氏家族亲友暨黑石村乡亲父老》征集函,发送数十位亲友,各家一份;也同时给家乡有关县、乡、村主要机关各寄一份,以求照应,得到协助。但是,多数没有回音,所得可用资料无几,实际上是没有收获。这是我们料到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先父过世已经七十多年,直接知道当年事情的人没有了,何况是经过多年的世事变迁,以致既未有人提供保存的文献资料,更难寻访到老年知情者“口说历史”。 令人高兴的是,三哥唐典礼之三子唐籍楚,受我的委托,在村里亲族中,访问了典和、籍均、籍清、籍跃、行坚等几位中青年人,他们都表示知道唐鑑其人,能讲述从先辈听到的有关唐鑑早年的个别历史传说,崇敬唐鑑为人清廉,平等待人,关心乡里,传颂唐鑑是个“好人”。五哥唐典信之三子唐籍定,曾去县档案馆等文史单位和山门蔡锷故居找过资料,但均无所获。唐典信之四子唐籍强和三哥唐典礼之孙唐行龙,分别写了纪念文章,引述相关个别故事,均以文字过长未能采用。另外,大哥唐典仁之三子唐籍道、六哥唐典权之子唐安国,对本集出版均表示关心。对于所有这些,我们深表感谢。 尽管如此,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们还是获得了可观的有关唐璆的历史资料,可以撷集成现在这样一本书,堪可告慰先人。尤其要特别记录于此的是:我们衷心感谢社会诸多热心之士,慷慨赐教施助。理解我们的愿望,给我们提供帮助,使本书得以集成。各篇有关历史资料的获得,各有一段感人的经过,这些都记述在各篇相关文字之首或之末;对各热心有识人士给我们的善举,无论是提供资料,或是协助文字编辑加工,如邵阳杨式仁先生细心为《錬心学果》点校注释,除均以不同方式致谢致酬外,并在各篇慎重志记,以资永久纪念!我们还参考引用了诸多图书典籍,报刊文章,这里不一一列举。我们均在此致谢。 现在收入集子里的文字,无论是先父唐璆自撰的文章,抑或研究者的佳作,都有其相关的故事来历,各异其趣。而对于唐璆生前的认识思维,社会政治观点,治国理想主张,我们不在此作先入为主的概括,因为这是历史学家和研究者的广阔空间。而且,既有文字本身已经昭示:唐璆是一个爱国求新,思想自由,主张认识随客观形势而变,不墨守陈规的人。而其不变的宗旨,是两个大写的中国字:爱国。这也就是我们的概括。翻阅本书的读者,看过这些记述文字,相信也会与我们有同感:具有这样一种心志的人,是一群真正对社会国家有强烈责任感,热心为人类理想、国家社会进步的求索者。抢救历史,挖掘历史,看到有这样的一群人,可以让人增加希望。 有朋友认为:从唐璆致梁启超的“七件手札”和参与“两报论战”这两组文章中,可以明白看出唐璆思想发展的一个脉络,这就是:从反清激进主义,转变到相信“君主立宪”,再改变为接受和确立“积极平和改革”社会进步理念。人类在经历了早期的生存残杀,到形成国家后尤其是近现代争夺权势的战争,“和平改革”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和共同追求的理想。因此,唐璆的以“积极平和改革”的手段“改良社会”,进而“改造国家”的理念,.是不是可以作为百年前一位“积极平和改革探索者”加以研究呢?值得人们思考。这是本书提出的一个问题,也是现在来编辑出版这本书的一点实际现实意义。至于唐璆当年没有接受胡汉民、汪精卫等人的“劝告”,参加到孙中山的“革命”中去,这已经是非常明白的主流历史定论,似乎是勿须多加探究的问题了。因此,我们曾一度拟用《唐璆:积极平和改革探索者》作为书名,经一位图书工作者指出,这是一篇论文的题目,作为书名不妥,故弃用。 开始为这本书进行资料收集工作以后,我们一直用的是《唐璆集》这个名称。由于从一开始,我们就确定本书收录文字采取“有闻必录”的原则,即至今收集到的全部文字资料,无论是唐璆本人的文字,还是别人的记述和评述资料,一律按原貌收入,不加改动,编辑成帙。有朋友提醒,本“集”应定名为《唐璆文集》为好,这样比较符合实际情况,表明这个集子不是唐璆的全部文字,因为最终也没有收集到唐璆更多的文字,更不用说全部的文字,甚至也不知道先父生前都写过哪些文字,以及还有哪些记述唐璆的文字。 唐璆家族的后人们!你们看了这本书,看到我给你们抢救到的挖掘出来的这个“历史人物”,不是一个“大人物”,不是一个“大家”;而是一个“尽毁家资”,一个“一事无成”,一个“无名小卒”的普通人。你们是不是有点失望了呢? 我们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进步自有后来人。让我们大家就此不懈努力!也还是像先人唐璆那样:为国家富强,为社会进步,淡泊名利,不惜个人,热爱人民,不损他人。我们一定要作出比先人唐璆更为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事业成就来!大家自勉吧! 唐晋湘 2008年4月28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先父唐璆诞生135周年纪念日) 于北京西郊依翠园 内容推荐 唐晋源、唐晋湘编写的《唐璆文集》是一位晚清“边缘人”的历史资料集。 唐璆(1873—1928),湖南省洞口县人,清末民初历史人物。唐璆“十余岁即以国事为重”,探求国家社会进步,寻救亡之法,求图存之路,从一个激进主义者转变为“积极平和改革”探索者。 唐璆原有“两楼房”的遗墨文存,在上世纪50年代初被焚毁荡然无存。编者历时六年,挖掘到的唐璆百年前十余万字的自撰文字,《唐璆文集》反映了其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唐璆先是受义和团激进主义影响,“尽毁家资,访豪杰,结壮士”,组织武装反清。反清起义失败后,他自我反思,研读梁启超的著作,接受“君宪思想”,后逃亡日本。“三年东海”,他虽尊梁启超为师,但经过对当时东京留学志士各种思潮观察比较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主张、理念:积极、平和地改革,改良社会,改造政府,强国富民。 编辑推荐 唐晋源、唐晋湘编写的《唐璆文集》挖掘到的唐璆百年前十余万字的自撰文字,同时辑录了相关研究和评述文章,反映了其思想发展从激进,到反思,再到温和改良的三个阶段。本书展现了一个探求国家社会进步,寻救亡之法,求图存之路的民族英烈的思想发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