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难以道别的曾容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黄玉峰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难以道别的曾容》由黄玉峰主编,是为纪念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杰出数学特级教师曾容逝世一周年而编写的纪念文集。全书通过序言、悼念诗歌、挽联,以及曾容老师的亲友、同事、学生等的回忆录,介绍了曾容老师平凡而高尚的一生。

内容推荐

《难以道别的曾容》由黄玉峰主编,是一本为纪念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杰出数学特级教师曾容逝世一周年而编写的纪念文集。曾容老师为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难以道别的曾容》通过序言、悼念诗歌、挽联,以及曾容老师的亲友、同事、学生等以真挚之情所撰写的文章,介绍了曾容老师平凡而高尚的一生及其教育思想与实践,谷超豪院士为本书作序。这些纪念文章记录了曾容老师生前的点点滴滴,读来十分感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师和广大的基础教育工作者,都可以在本书中看到值得自己尊敬和效仿的榜样。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挽联

曾容先生挽诗

一棵树一条路——曾容老师带教青年教师记

我们的老家

哭二哥

怀念二哥曾容

曾容表哥是圣人

难忘曾容老师

永远忘不了的一声招呼

知我护我,公已无言

多彩的曾容

非一日之寒

良师、挚友——忆曾容

那双穿透一切的眼睛

芳草萋萋,哲人其萎

怀念曾容先生

深深怀念民革好党员——曾容同志

我心中的好党员

追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记上海复旦附中数学特级教师曾容先生

回忆曾容老师

怀念恩师曾容先生

难忘师恩

痛!痛!痛!

不会再次错过

难忘那节班会课

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点滴琐事见高品

精神永存

忆曾老师

为学之师,为人之范

是严师,又是慈父

一位可亲又可敬的长者

这是我一生的幸运

人到无求品自高——曾容老师带教青年教师记

润物细无声

薄薄纸片寄深情

忘不了那目光

师尊——记数学特级教师曾容

异国他乡遇恩师

寄思德高望重的曾容老师

他在第一时间了解新动向——忆曾容老师

育人之道:曾容教育思想和实践

附录:一个仁爱的家庭

编后记:难以道别的曾容

试读章节

我们的老家

曾定

我们的老家是我们父母一生奋斗、栖息的地方,也是我们兄妹成长的摇篮,在那里,我们接受了父母的教育,经历了社会环境的锤炼,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我们同心协力亲如一人。在怀念二弟曾容时,我想还是先谈谈我们这个家吧。

我祖父母早逝,去世时父亲才17岁。祖父母留下二子一女,父亲居长,把妹妹送到孤儿院后,自己到福州兵工厂做工,勉强抚养比他小8岁的弟弟。后来他考上了福州师范学校,20世纪20年代末完成学业后,就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办起了“福建博物研究会”——当时全省唯一的动物园和标本馆。不但起了科普作用,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制作的标本还参加过我国的西湖博览会和美国芝加哥博览会,获得好评,得到奖章,为地方和祖国争得荣誉。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年抗日战争爆发了,人民生活都很困难,动物园维持不下去,关闭了。我父亲便到福州的中学教生物,母亲教数学。随后形势进一步恶化,福建省会搬到永安,福州市不能办中学,中学都搬到外县去。那时我已念中学,于是我便跟父亲到外县。母亲为便于照顾年幼弟妹而留在福州,转到小学教书,二弟帮忙照顾弟妹。有一段时间,母亲到福州乡下的小学当校长,弟妹们也跟着到乡下去。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才都回到福州居住,靠父母亲的教书薪水过活,生活十分艰苦。那时父母亲都忙于工作,父亲同时兼在几个中学教书,母亲在乡下小学做校长,经常一星期才回家一次。家里的事情主要靠我们兄妹料理,一日三餐,买、煮、洗以及花木浇水护理等,大家不分彼此一起做,同时挤时间念书。这时二弟的表现就很突出,他会不时趁学校没课或自修的时候,从一楼教室翻窗跑出去,回家煮饭或买菜,便是一例。

抗日战争开始后,我父亲朋友薛某搬回到屏南县老家去住,他的小平房托我们看管,我们也从福建博物研究会搬出借住在那里。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们回福州住,我们当然要把房子归还他们,但我们要到哪里去栖身?那时生活艰难连糊口都不容易,于是只好借贷典当,以低价买下一块民房废墟,在我父亲的一个木工朋友帮助下,我们一起买旧瓦片、木料,自己动手,清理废墟,搭起棚屋居住。虽然我比二弟年大将近两岁,但他身体强壮,力气不比我小,于是我和二弟便成了父亲的左臂右膀,在营造自己自由的小天地中起了很大作用。

抗日战争期间,不但敌机常来轰炸,日寇还两次侵占福州。日寇来后通过汉奸想叫我父亲出来办博物会、做官,为了保持民族气节,不做顺民,父亲毫不犹豫,立即设法带领全家,空手单衣,逃出福州,历尽千辛万苦,走了3天到达莆田。在我叔叔帮助下,父亲找到一份临时工作,直到日寇退出福州后才返回福州。第二次日寇来侵时,我和父亲在福安县省立三都中学,得知消息后,父亲怕家人无法生活,马上和我从福安经宁德、闽清,走了10天,到达靠近福州的永泰县。他怕进入敌占区会被抓,便由我潜人福州,带领母亲和弟妹,逃到永泰,投靠到我们远房亲戚处。半年后日寇退去,我们才又回到福州。虽然我们在沦陷区生活时间很短,但我们亲眼看到的日寇暴行,以及流离逃难的艰辛都深深烙刻在我们心中,也增强了我们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憎恨和救国救民的意识。

抗日战争胜利时我们还在念中学,我和二弟都拿到学校的奖学金。我每月领一份30斤大米,可是后来突然降为半份15斤,打听后才知道原来是朱民生校长说:有一次他在街上看见我没有向他敬礼,应该扣分。其实我不会故意不向师长敬礼,可能是街上人多,我没注意没看到他,但怎么说得清楚?这虽是小事,不过当时生活很困难,15斤米我可以吃半个多月呀!此事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新中国刚成立时大学不是全国统一招生,厦门解放较迟,厦门大学1949年的招生延到快年底才举行,那时我在省立福州高级中学高三下(春季班),离毕业还有两个多月,经申请同意我先考,如被录取,到时能交毕业证书就行,于是我就这样被录取进厦门大学。问题随着又来了,从福州到厦门路费筹措不到,不得已只好申请休学,去福州郊区的儒江国民小学当代课教师,直到1950年秋才进厦大念书。当时,恰好系里要请人画生物学教学挂图,这工作被我争取到了,于是一个月会有两三元钱收入,我寄两元钱回家补贴家用;一年后系里不用新画挂图,这工作才停止。我们两个年幼的弟妹上大学时,基本上是我和二弟分别承担费用,我负责妹妹在厦大读书的开支,二弟负责三弟在上海和杭州读书时的费用。可以说,我们兄妹真的都是穷孩子出身,靠相互支持奋斗出来的。

二弟继承了父亲的刚毅倔强性格并有所发扬,这在他一生言行中比比皆是,这里不赘述。但他同时又有我母亲的慈悲心肠而且大大超过。他极富同情心、怜爱弱小。他从不杀生,家里需要宰杀鸡鸭鱼等活的小动物时,除了少数是我父亲做的之外,大部分都是由我这‘老大’去当刽子手。有一次我看见一只小蜂钻进墙上孔内做窝,我顺手用小纸团把它堵上,他看见马上冲过来把它扒开,并批评我不该这样对待小生命,他的同情心由此可见一斑。他非常关心我家亲朋好友以及他认识的人的处境,有困难他都会设法帮助。就连我最小弟弟的保姆的子女、“文化大革命”中因冤入狱的亲友,他都会去看望并给予帮助,而且几十年来不曾间断。

虽然我们成家立业之后各奔东西,相聚少了,来往也不多,但我们的心从不分离,情况也都基本知道。想到他的去世以及他过去的一切,不禁黯然泪下。P7-9

序言

谷超豪

曾容同志是我的学生,长期从事中学教育工作。我知道他虽已退休多年,但仍关心着中学数学教育,发挥自己的余热。在我印象中,他身体一直很好。他与世长辞的消息传来,引起我很大的悲哀和深切的悼念。

他是我的众多学生中长期从事数学教育并取得优秀成绩的中学老师。在1954年,我是他的真正的授课老师。那时,我大约每三五年才为大学本科生开一次基础课。当时曾容正好来复旦,就这样,在1954年,他成为我真正授课的学生。他在课堂上时常根据中学教育的需要提出各种问题,显得很活跃。他的提问使我很感兴趣,使我了解到中学数学教学中有关内容和方法的各种问题,这些正好也是我感到需要了解的东西。那一年的教学工作,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回忆。

我在上海和其他同志共同创办了“苏步青数学教育奖”。曾容同志因为在中学数学教育所取得的突出成绩,成为了第一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的获奖人,之后他多次向我介绍得奖人的情况和群众的反映,并为“苏步青数学教育奖”的发展献言献策,为“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依正确的方向进行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1987年,曾容同志和上海中学数学界的一些同志在上海筹备创办了上海中学生业余数学学校,担任首任校长。这所学校为上海广大学有余力的青少年提高数学水平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并聘请我为名誉校长,使我有更多机会了解中学数学。

后记

编后记:难以道别的曾容

一、

曾容老师去世已经快一年了,一年来曾老师的音容笑貌仍时常在我们的眼前浮现,他的为人处世常常感动着我,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我要把这种感动写下来告诉大家。然而,一直没有找到一种很好的方式,也没有找到一个确切的词来概括我的感动。何况他的事迹太琐碎、太繁杂,又是不断的重复。几次动笔,都是中途而废,写不下去了。于是我放下笔,再去翻检曾老师的部分遗物。曾老师有一大摞上课的手稿在我这里,细心、清晰。我不懂数学,就把他交给了有关老师。曾老师还有大量的信件在我手里,大概两三百封。这些信件的信封上大多写着“已复”两字,也有几封写着“不清楚、不能复信的字样”。可惜的是,曾老师的复信都没有底稿,我只能从来信中推测到他复信的大致内容。读着这些信件,一个词突然从我的内心深处跃出。那就是爱——大爱,对人类的普世之爱。不管相识不相识,不管是孩子还是老人,不管是教育界的同行,还是其他领域的外行,只要有求于他,只要他知道他们的难处,他就会伸出热情的手,捧出火热的心。读着这几百封信,我一次又一次地热泪盈眶,信中有无尽的酸楚。他是这样的平凡,却如此深爱着这个世界。首先是爱他的父母;爱他的兄妹;再是爱他的老师,他的学生;爱他的朋友,同事;爱陌生人。他的爱甚至深入到爱一只麻雀,一只蜜蜂,一朵小花,一株小草。他的一生中浸透着爱,他是爱的化身。然而他的这种爱,又被严厉、严谨、严肃的外表所包裹着。因此,要写出曾容的尊容,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的事是那样的细小。我在内心很想把他拔高,但一拔高,又似乎不是曾容了。但是,如果不把他放在一个崇高的地位上,我又于心不甘——那我何必写曾容呢?我问自己。

为此,我甚至连书名都无法确定,因为他内心有佛性,他像一尊佛,我本想把这本书定名为《师佛》,但有人出于习惯思维,说不适宜。考虑再三,又想改成《师尊》,但我连自己都不满意。有多少教师都可以被称为师尊,那么曾容的突出之处又在哪里呢?

就在我举棋不定的时候,曾容的妹妹曾僖老师到上海来了,她是为曾容逝世一周年而来的。她约我见面,见面时她送我看一篇文章。那是我的好友齐宏伟写的《难以道别的司徒雷登》。小齐是南京师大的教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曾送我很多有关的书。其中有他自己写的《基督教对世界文学发展的影响》,这是他上课的讲稿集。他曾多次动员我加入基督教,也许我中无神论的毒太深,无法接受他的建议,但对他的为人我是十分敬重的。我一口气读完了他的那篇文章,心潮又一次澎湃起来。

关于司徒雷登的事迹,我早有所闻。近来还计划带学校文学社的学生到杭州,到他的故居及墓地参拜。但这篇文章仍然是那么深深地打动了我。冥冥之中,似乎是曾僖老师特地前来启发我的。一道光突然照亮了我的脑海:曾容不正是和司徒雷登同一类人么?不过一个做了大事业,一个却默默无闻。一个是燕京大学校长,美国驻华大使。一个是复旦附中的数学特级教师。一个是基督教徒,一个是佛教徒。他们同样有一颗美丽的心,他们的人品、人格是那么地相近。我决定,把这本书名改成《难以道别的曾容》。

二、

为了理解曾容,我曾两次赴曾容的故乡福建。第一次是代表学校,与他的家人一起,护送曾老师的骨灰回福建,并参与了播撒他的骨灰。按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一半撒在鼓浪屿外的大海里,一半是撒在南普陀山。第二次去福建时,我特地走访了他的亲友、学校、故居,以及他所帮助过的人。两次赴福建,回来的路上,我的心里都沉甸甸的。我被曾容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

曾容是一个纯孝之人,事父母至孝。他的孝不仅表现在对父母生活的赡养,更表现在对他们的精神安抚。爱他父母所爱的人,关怀他父母曾经帮助过的人。曾容的父亲在1949年以后,便失去了工作,曾容便和大哥曾定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因为他没有成家,所以负担的责任更重。他支持弟弟、妹妹读书,把自己工资的一大半拿出来给了家里。

每年寒暑假,他都要从上海带去大量的实用品到福建,分发给家里的亲戚友人。在三年困难时期,他几乎把自己所需要的都省下来,尽可能多地带回去。一块肥皂,一瓶油,一张全国粮票,一卷干面,一块毛巾。他甚至把食堂里的馒头晒成千带回去。每次大袋小包,塞得鼓鼓囊囊,直到背不动为止。对家乡的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粒米、一滴油,更是一道光。让他们看到了亲情,看到了人间之爱,看到了生的希望,增加了活下去的勇气!

曾容母亲晚年体弱多病,在上海医治,曾容侍奉汤药,无微不至。因为校医吴医生照顾过他的母亲,他几乎是用后半生涌泉相报。从此负起了照顾这位孤寡老人的责任。

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对亲友的感情。曾容的表叔1949年前曾担任国民党政府的一点职务。1949年后被关押,家里的孩子还小,没有人敢去探望。有些亲友还避之唯恐不及。曾容却不顾别人的反对和提醒,两次去劳改农场探望,给叔父带来了温暖。他还尽可能帮助表叔的家庭。虽然很微薄,却如黑夜里的灯光,使他们体会到人间尚有温情。

曾容的父母曾用过一个帮工。帮工年迈回乡,曾容父母始终在经济上帮衬这个帮工的儿子、媳妇。曾容的父母年迈及去世以后,曾容便把这个任务接了过来,作为自己的职责。去年秋天,我去寻访了这位帮工的媳妇,这位老太已经年逾80,住在七楼,已很少下楼。我告诉她曾容去世的消息后,她伤心得失声痛哭。我问她与曾容最后一面是什么时候。她擦了擦眼泪说:“去年春节他来看我,过去上得楼来,他气也不喘,有时连坐都不肯坐,说几句话,给了我钱,就走了,这次看他很吃力的样子,坐下来和我谈说了几句,给了我很多钱,我怎么推都推脱不了。我看着他一步步地走下去,腿好像很沉。心里很难过。”老人不善言谈,但从她的神情可知,她是多么地感激曾老师。

对于年轻教师,曾老师几乎是付出了全部心血。他不但是手把手地教他们上课,还在生活上关心。为了让他们早日适应附中的课堂教学。凡有年轻教师来教,他就不顾70多高龄,亲自给他们带教。不是上一堂课、两堂课,而是上几个星期、几个月的课。外地青年教师生活上有困难,他便慷慨地拿出自己的存折、积蓄,无偿地借给他们,一借就是几万、几十万。在他去世前有人提醒他,应该让借钱的老师还钱,他却一再阻止。青年教师在他的关心下迅速成长,不到几年已经成了区里,甚至市里的骨干教师,有的成了名教师。

有一次我坦率地问附中教研组长,也曾是曾容带教的李秋明老师,我说:“据我的观察,曾老师对你们这些中年教师,似乎不太关心,好像没有对青年教师那么热情,你们之间的感情好像没有那么融洽,是吗?”李老师幽默地回答我说:不是关系不好,他对儿子辈远不如对孙子辈那么喜欢。看到孙子、孙女们总是笑盈盈的,什么都好,什么都可原谅。看到我们总是板着脸,一脸的严格要求——这叫隔代亲啊。

有人说,一个人的爱,也反映在对陌生人的态度上。曾老师对陌生人的关怀,完全是无私的。如前所说,只要有人需要他帮助,他便会伸出援助之手。寄材料、写信、写书、寄钱。一个姓姚的单亲家庭子女,生活上有困难,但很执著,写了一本小说,无处出版,曾老师居然为她极力地奔波。曾把她们母女领来,也要我帮助,为她的书写序言。其实我并不赞成十几岁的孩子写书,但被曾老师的热诚所感动,我也只能应命为她写了评论文章。

曾老师直至其生命的终点,直到他临去世前,还不忘照顾别人。上面提到的为他母亲看过病的吴医生,是我校的校医,这位校医已经年逾八旬,身体状况极差,几乎是常年卧病在床。曾老师把照顾这位孤老作为自己的终身职责,几乎每天都要去看她,若自己外出便托给别人。曾老师去世前,仍放不下这位老人,嘱咐一位打工妹照顾她。为了让这位打工妹安心承担起这份工作,他将自己的房子相赠,以便她忠心耿耿地去照顾这位老人。

曾老师的这一切所做所为不是偶然的。他们家有着仁爱的传统,有着仁爱的环境。他的父母就是极其善良忠厚的人,他的哥哥、妹妹也都是这样的人。他们都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国家,献给了社会。

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得到领导、教师、同学以及曾容亲友们的支持配合,再次深表谢意。

黄玉峰

2010年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2: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