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台湾光复前后(1943-1946)/厦门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丛刊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洪卜仁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台湾光复前后(1943—1946)》一书辑录了颇多珍贵的历史文献。

洪卜仁编写的《台湾光复前后(1943—1946)》选编自厦门大学图书馆馆藏旧报资料,内容涵盖1943年《开罗宣言》至1946年台湾光复周年庆典的有关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从几个侧面再现了65年前台湾回归祖国的历史事实。

内容推荐

洪卜仁编写的《厦门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丛刊》之《台湾光复前后(1943-1946)》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收入1943年至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前报纸刊载的文章和报道;下篇为光复后至1946年12月见报的报道与文章。并根据内容辑为若干类,每类按见报日期先后顺序排列。

《台湾光复前后(1943—1946)》一书辑录了颇多珍贵的历史文献。

目录

总序

编者的话

前言

凡例

上篇

1 社评:中国必收复台湾

2 福建与台湾

3 社论:台湾,回到祖国来

4 社评:开罗会议的伟大成功

5 社评:光复台湾与建设海军

6 社评:收复东北及台湾的准备

7 社论:收复台湾

8 “六·一七”史话

9 今日马关签约纪念台澎同胞集会宣言

10 马关条约50年台人渴望重返祖国

11 《马关条约》50年台人昨开会纪念

12 沦亡半世纪的台湾

13 刀俎中的厦鼓台胞

14 敌寇改变对台胞政策

15 台湾敌酋疏散

16 三位台湾热血青年历尽艰险来归祖国

17 社评:批评台湾问题发微

18 中美空军比翼出击轰炸台湾记

19 台湾空袭连续三日

20 盟国的空中攻击目标:台湾的军事设备

21 美机连续炸台湾

22 台湾以北英航舰机出击

23 美机再炸台湾

24 社评:炸台湾念台湾

25 社评:由台湾海空战到菲律宾登陆

26 台湾同胞应加强团结配合盟军反攻

27 太平洋战争下的台湾情势

28 谢南光氏痛述台湾现况

29 论台湾的经济价值

30 敌在台湾的防御

31 社论:收复台湾的初步工作

32 社论:注重台湾的重建

33 台湾解放前夕

34 台湾归来乎

35 论重建台湾及其推进方策

36 投入祖国怀抱的台湾首艘归船

37 台北巡礼

38 台湾印象

39 我们踏上了美丽的台湾

40 接收台北空军基地张廷孟等飞抵台湾

41 有史以来创举我机昨飞抵澎湖

42 国军已在台北登陆

43 台湾澎湖重回祖国怀抱

44 600万同胞同声欢呼首批国军登陆基隆港

45 万人空巷欢迎国军

46 台湾收械顺利进行长官公署开始办公

47 陈仪昨抵沪谈治台方针

48 陈仪率高级官员抵沪定今晨径飞台湾受降

49 大队军政人员安抵基隆登陆

50 陈仪飞莅台湾记

51 台湾重入中华新版图

52 台湾受降礼一幕

53 台湾受降盛典

54 万民同欢庆光复

55 台湾心影录

56 台胞庆祝光复大会

下篇

1 陈长官发表今后治台方针

2 台地区军事接收开始分区执行

3 接收台湾工作进行极为顺利

4 台胞可爱

5 台胞提出希望十点要求政府次第实施

6 台湾巡礼

7 光复后的台湾

8 中国陆军总部颁布处理台湾人办法

9 美运输舰奉令运载台胞返籍

10 台人申请返籍有800余人

11 黄达平奉派来厦慰问本市台胞

12 台省参议黄达平莅厦慰问台胞

13 台胞欣尝自由公开庆祝佳节

14 本市8000余台胞有半数申请回籍

15 台人千余人离厦返籍

16 台重建协会昨成立

17 赴台教师今日考询

18 台省人民三项希望

19 台湾日俘侨50万下月内可遣送完毕

20 台湾:久别重归的流落儿

21 中航公司决定开辟厦门至南洋空航

22 台省汇厦千万

23 基隆市参会电厦救济流落台胞

24 台胞远从东北来

25 昨日渡台旅客一部被遗弃

26 台胞生活困苦

27 空运在厦门

28 台中一场“内战”

29 台参议会大会之决议

30 重回祖国的台湾

31 改造台湾要根绝日本色彩

32 抗议日警枪杀台胞

33 “日本通”陈仪造成的结果

34 五十年来血账!日本榨取台湾数字

35 台湾的秘密

36 台湾民主政治试步——记台湾省省参议会

37 民主热在台湾

38 台南印象

39 台湾周行

40 台湾行

41 台湾近情

42 台湾访问记之一:台北一月

43 台湾访问记之二:二十三天的旅行

44 台湾访问记之三:米仓闹米荒

45 台湾访问记之四:残破的工矿业

46 台湾访问记之五:台湾的将来

47 台湾行

48 台湾行之二:台湾全貌

49 台湾近情

50 台北寄语

51 感慨话台湾

52 漫谈今日之台湾

53 从台北看台湾

54 台湾的近貌

55 台湾参观纪行之一:台湾印象

56 台湾参观纪行之二:台湾的政情与民情

57 台湾参观纪行之三:台湾经济鸟瞰

58 台湾参观纪行之四:台湾的教育

59 念祖国看台湾

60 台湾在蜕变中

61 台湾观感

62 “九·三”在台湾

63 欢迎台湾致敬团纪盛

64 台湾致敬团在西安

65 蒋主席莅台前后

66 建设新台湾

试读章节

第二,从地势来看:台湾与福建,只隔着一个台湾海峡,相去不过四百余里,台湾的西岸,又多浅海,假定现在的水平,降到一百公尺时,那末台湾海峡就会消失,台湾和福建也就可以连成一片了。即从这点观察,也可以说明台湾和福建,原始就是连在一块的。到了现在那连接的痕迹,尚仍然可寻:厦门、金门等岛,伸人海中,与隔着海峡的澎湖列岛遥相呼应:澎湖列岛,为64个大小岛屿所组成,散布在台湾福建之间,而接近台湾的腹部,星罗棋置,宛如台闽之间的天然桥梁。再拿台湾本身来看,一条自南至北的山脉,分其地为二:东部斜面陡而河川短,是个荒凉地带;但朝向福建的西部,斜面平而河川长,一切繁华富丽,都集中在这西部,它面对着福建,接受着来自大陆的文化,也进行着与大陆间的贸易,使台湾福建浑成而为一体。那气候、那地味,自也随那天然的环境而趋于相同。这种自然的条件,都是只叫它们合,而不叫它们分。

第三,从民族上来看:台湾人口440万(实则60余万——编者注),除了尚渡着原始生活的9万番人(实则20万,编者注),与作为统治阶级的21万(实则34万——编者注)日人之外,其余410万都是我国闽南漳泉一带移民的后裔。我福建人民之移殖台湾,始于郑芝龙,盛于郑成功,但历代陆续移殖者,为数也极紧多。闽民之移殖,有其不付不然的理由:原来福建地势崎岖,全境是山,南、西、北三面,环以五岭、武夷、仙霞诸脉,把自己处诸孤立之境,诸由向东伸展,又直逼海岸。今沿海之地也是坡陡流短,丰腴可耕之土很少,在这种恶劣环境之下,居民自只有向海上谋发展之一途了。而台湾只隔一衣带水,其西部又多沃地,自然是闽民的海外乐土,也只有台湾,才能拯救闽民于贫瘠之中。闽民创造了台湾,而台湾福于闽民,闽民之与台湾,可渭相倚为命!所以,台湾必归我闽之所有,我闽亦非台湾而不存,此在民族观点上自也是至理。

第四,从经济上来看:台湾与福建之间相倚为命的关系,更为显著,台湾冈气候适宜,米的产量丰盛,年可二获,每年产量1200万公石,原有余以济福建之不足。盖福建因多山之故,是个缺粮省份,非赖外界接济不可。但台湾归日后,米之每年输往日本者,在28%以上,福建所缺的米,就失去了一个理想的供给地!此在米的盈亏有余不足上说,台湾与福建也有必合之理。其次,台湾与福建二者,多发展其相同的产业;台湾产糖,福建也产糖;台湾产茶,福建也产茶;台湾林业发达,福建林业也发达;台湾渔业发达,福建渔业也发达;台湾产樟脑,福建亦产樟脑……在这些相同的产业发展着,在台湾与福建分而未合的情况下,则台湾的糖、茶、林、渔、樟脑各业的发达,便是福建的糖、茶、林、渔、樟脑各业发达的阻碍,而成为竞争的劲敌!以台湾的资本、技术,自能压倒福建。则福建虽有糖、茶、林、渔等业,也难有发达之望了。反之,在台湾与福建合而不分的情况下,则台湾所有的产业,福建也有,两相合作、相辅相成,白能愈形发达。此在产业的竞争与合作上说,台湾与福建也有必合难分之理。

第五,从军事上来看:无疑的,台湾是福建的屏藩。《大公报》以海南岛与台湾比之为中国的一对眼睛,最能说明他的重要。台湾与福建在军事上的关系,因距离和地势所造成者外,并且同样的都拥有最重要的海军根据地,台湾西岸的澎湖列岛,形势险要,马公港隘口不得方舟,内澳可容千艘,是雄视台湾海峡中的一座堡垒,而同样在福州湾中的马尾军港,原有着巨大规模的造船厂,和唯一海军学校,是中国数一数二的海军根据地。这两个要港,要是联合起来,那末台湾海峡将变成太平洋上最理想的海军根据地,也将成为中国海上的铁的国门;但要是分立起来,则两者就将成为势不两立的对敌了。福建台湾间,天生成一个理想的海军环境,而福建的人民,又都是最理想的海军人才,他们数世纪的海上生活,已使他们对海非常熟悉,此所以民国以来,福建的海军名将辈出,中同初生的海军,完全建诸备建人的手里。那末,有环境,又有人才,则台湾、福建在军事的要求下,何能尚容许分而不合呢?

以上所举,虽事事在说明台湾与福建,必须合,不可分之理,但也是在说明收复台湾,这工作必须福建率先来负起,并且也是在说明福建负超这工作,必定能顺利的完成。

现在谈收复台湾问题,一般人的观念多以为在世界大战结束之日,抗战胜利之时,日本屈服了,在议和席上,只要费一签字之劳,就可轻轻地把台湾跟其他地区一齐收复回来!这种观念,是危险的。我们对每一要收复的地区,仍须以死力去争,等我们在那里有了可能收复的基础,才不怕不能在议和席上争得收复之权!否则,即使和约中承认收复,也不过只是“法律上的收复”,而不一定就是“事实上的收复”。所以,今日国际舆论上纵有乖悖之主张,要什么台湾划归国际共管,我们尽可以不理,只要我们不是在静待天鹅肉来落人嘴里,而必积极自动的展开收复工作!

一般人的观念.又以为所谓收复,必须要兵临其地,找们现在又没有海军,怎能就谈收复?这种观念,是狭窄的。现代的战争是全体战争,全体战争的全部武器,是要经济的、宣传的、革命的活动来配合陆海空军的活动,尤其是革命活动是被认为更能发挥实效的。舒曼这样地论着:“世界战略是一个革命问题,不是一个纯军事问题。”“联合国家的胜利基础,决不是纯武器主义的,纯军事学家能够建立起来的”。

所以,台湾的收复工作.我门固不必待军事的进攻,而须先积极的展开经济的、宦传的、革命的活动,尤是是革命的活动。而这些活动的根据地,最理想的自为福建,论天时、论地理[利]、论人和,以福建为根据地,来展开收复台湾的工作,必定能有顺利完成的把握。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它有3.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当江苏省全面积的三分之一强。在总人口554万余人中,我们的同胞,就占了500万以上。1885年,划为我国行省之一,到了1895年,甲午战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第二款中规定:“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及澎湖列岛,永远让与日本。”这是日寇武装侵略和清廷辱国外交的恶果。从此我国的台湾,便沦为日寇的殖民地,而台湾的同胞,也成了日寇的奴隶,遭受最残暴的压迫。屈指算来,已经48年了。

然而,台湾人民决不甘为日寇的奴隶。他们反对日寇侵略的斗争,始终也没有停止。还在上月二日,我们纪念了台湾民主国的48周年。这是在古老的东方,第一次高扬抗日民主的大旗。回忆当时绅民迎刘永福继唐景崧任总统,刘氏坚辞不受,而慨允抗敌的坚决意志,实在令人难忘。当我们读到这位年近六十的老将,在告民众书中所说的:“自问年将六十,万死不辞,独不思苍生无罪,行将夏变为夷乎?嗟乎,积忿同深,自可挽回造化,厚德载福,谅能默转气机,愿合众志成城,执挺胜敌”的语句,谁能不感动,谁能不景仰其气魄的伟大!那一句那一字,不是对我们抗战最洪亮的警钟?再读到他所说:“惟军民共守,气味最贵相投,淮楚同仇,援助岂容稍异?本帮办(时刘氏任台南军务帮办)亦犹人也,无尺寸长,有忠义气,任劳任怨,无诈无虞。短愿人攻,将弁不妨面告,事如未洽,绅民急宜指陈,切莫以颇有虚声,便为足恃;更莫因稍尊官制,遇事推崇。从此有济时艰,庶可稍慰众望”,更钦佩他的谦逊和民主精神。而他的气度,他的为人,对军民合作,团结互助为致胜之道的卓见,至今都应为我全国上下所崇敬。台湾的抗日战争虽然失败,却给我全民族开辟了解放的道路,显示了解放战争的雏形。自我国全面抗战以来,在祖国的台湾人民就积极的参加抗战。虽然人数不多,力量不大,他们却始终不懈的奋斗。而各革命团体,亦皆能团结一致,努力于光复运动。台湾人民知道,只有发扬刘永福的抗日民主的传统,只有加强团结,只有积极参加祖国的抗战,获得彻底的胜利,才能将日寇驱逐出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过着民主自由幸福的生活。P6-8

序言

《台湾光复前后(1943—1946)》一书辑录了颇多珍贵的历史文献。

作为读者,我首先要对编者辛勤而出色的工作表示敬意。

我注意到,在台湾史研究中有两个时段的研究相对薄弱。一是“日据初期”(1895—1898),二是“光复前后”(1943—1946)。实际上,这是两个重要的时段。

以“光复前后”言之,接收台湾的准备工作(包括1943年国民党中央直属台湾党部的建立、1944年台湾调查委员会的创建和《台湾接管计划纲要》的制定)、各项接收工作的开展(包括台湾行政长官公署的设置和“开始办公”)和光复初年台湾社会、经济的变化和潜在的问题,乃一一发生于“1943—1946”的时段里。

《台湾光复前后(1943—1946)》一书足补同类编著的缺失,亦足资学者的进一步研究。

2010年9月22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7: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