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 选题、研究意义和研究问题
二 研究的理论预设、方法论立场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从传统理论到社会问题建构论
第一节 社会问题理论的演变和发展
第二节 社会建构论的演变和发展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建构主义理论
第四节 布迪厄的建构主义方法论
第五节 社会问题建构论研究视角的转向
第二章 社会问题建构论:从一般性话语到研究项目
第一节 亚历山大的科学研究连续体思想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宣称行为分析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生命历程”
第四节 社会问题的“场域-竞争”模型
第五节 两个研究案例
第六节 社会建构论研究视角的局限性
第三章 社会问题建构:行动-话语的分析视角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主体行动(能动)属性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宣称主体
第三节 宣称对象:问题情境与问题人群
第四节 宣称策略:修辞与情感唤起
第五节 问题宣称:话语实践与框架阐释
第六节 一个案例:熊德明事件
第四章 社会问题建构:场域-过程的分析视角
第一节 一个借鉴的研究模型
第二节 问题建构的场域与活动
第三节 问题建构的结构条件
第四节 “问题窗口”及其窗口效应
第五节 社会问题的周期特征和运动过程
第五章 农民工问题的建构:政策话语的变化
第一节 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 政策话语与政策周期的变化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农民工群体的政策图像
第四节 20世纪90年代农民工:身份与界限
第五节 21世纪初期的农民工:弱势群体与关爱行动
第六章 农民工问题的建构:传媒话语的变化
第一节 农民工:在“能指”与“所指”之间
第二节 农民工问题“生命周期”的呈现
第三节 农民工“问题窗口”效应分析
第四节 “问题框架”的转变与农民工权益问题
第五节 农民工权益问题建构的结构性条件
第七章 农民工问题的建构:学术话语的变化
第一节 社会建构论与反思社会学
第二节 农民工问题研究概述
第三节 学术话语的生产周期
第四节 研究视角和解释框架的变化
第五节 社会学家研究问题的不同角色
结语
一 理论研究及其价值
二 经验研究及其价值
三 研究不足与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