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新民晚报》副主编朱大建近年来访问西方诸国,写下的篇篇美文,《域外萍踪》即是这些美文的集结。这些文章既有报人的新闻眼光,又兼有作家的优美文笔,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发表时,很受读者欢迎。并附有作者拍摄的图片,图文并茂,以独特的视角和观点带领读者感悟异域风情和他国文化。
资深报人朱大建所著《域外萍踪》一书,最近由华师大出版社出版。《域外萍踪》是朱大建十多年来参加中国新闻代表团和上海新闻代表团出访亚非欧美各国后撰写的50篇访问观感的结集。这些文章既有报人的新闻眼光,又兼有作家的优美文笔,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发表时,很受读者欢迎。其中,有对我国的两大邻国俄罗斯、日本的文化、社会、现状的详细描绘,也有对贫富差距悬殊的“拉美陷阱”的观察,还有对富裕的瑞士人的节俭习惯、环保意识和瑞士美丽风光的记叙。这些作品是新闻和文学结缘的成果,值得一读。
我看汉城
到韩国访问7天,有5天住在汉城,对这个城市有点初步的概念。
翻开汉城的地图,就觉得地形和上海很像。汉江从东北角流过来,将整个城市一劈为二,从西南部经仁川入海。汉江之北是老城,保留和积淀着韩民族传统的历史、文化和商业特色。汉江南岸是20世纪60至70年代开发的新城,类似于今天的上海浦东。韩国国会议事堂、汉城奥运会体育运动场馆都建在江南。
从一个上海人的眼光来看,汉城的自然地貌类似上海,却又优于上海。它的市郊耸立着逶迤起伏的丘陵,远方黛青色的山脉及山上郁郁的树林,给这个繁华喧闹的大都市融进了一种悠闲安宁的情调。客观地说,汉城的环保工作是做得相当不错的,尽管大街上车流排着队一天到晚奔腾喧闹不息,但城市的空气湿润清新,江水碧绿,天空透明,尤其是当你抬头眺望市郊隐隐约约的绿色山陵时,心中就平添了一份宁静。
当我们赞美这一点时,翻译金小姐却摇摇头说:“你们来得巧,前些日子天天下雨,所以空气不错,水也干净,平时哪有这么好呢!”她认为汉城的环境保护存在着很多问题。
金小姐是专攻汉语的硕士研究生,曾来北京留过学,她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表钦敬。她带我们去参观朝鲜时代李氏王朝(1392—1910)的5处故宫时说:“你们看了也许会感到这很像北京故宫的一个局部,但我希望你们能够发现我们韩民族独特的文化创造。”
景福宫是这5处故宫中占地最大的宫殿,据说在1395年建成时有200幢以上的殿阁。可惜在1592年毁于日本军阀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的壬辰倭乱中。现在得以幸存的是举行君臣即位大典和文武百官朝礼仪式的“勤政殿”以及用于宴请宾客的“庆会楼”。虽是历经战乱保存下来的建筑,仍有着富丽堂皇的王家气派。德寿宫是朝鲜王朝从封建社会转向殖民地化的历史见证,宫廷内既有北京故宫式的宫殿,又有韩国最早的西洋建筑。我们前往参观时,正碰上为吸引旅游者而表演的百官朝礼仪式节目。
在汉城,我们下榻于市中心的广场饭店,对面就是汉城市政厅。这是日据时代的建筑物,要炸掉这幢代表民族耻辱的建筑的提案,已在韩国会通过。广场饭店向南不远处,就是汉城最闻名的南大门批发市场。这个市场已有600年的历史,每天早上2:00开市,下午7:00收市,主要卖食品、饰品、皮革和服装。因商品价廉而终日人群熙熙攘攘,吸引了众多旅游者,据说每天来此光顾的人超过50万。
汉城最高的建筑是耸立在汉江南岸的大韩生命63大厦。地上60层,地下3层,264:米高,号称韩国第一高楼,是汉城的标志性建筑,整幢大厦采用金黄色的玻璃幕墙,在阳光照耀下如黄金宝塔般灿烂。韩国新闻中心常务理事金光玉先生在此设晚宴款待我们。吃着风味独特的韩国菜,眺望窗外璀璨的灯火,汉城的繁华让人印象深刻。
汉城在朝鲜李氏王朝时称汉阳,韩文拼音读成SEOUL,世界上只有华人才称它为汉城,和韩文拼音完全不同。对于这个汉城的音译,曾做过国会议员的汉城日报社长孙柱焕颇有些不同看法。孙社长说,他在中韩建交时任政府的新闻公报官,他曾提出一个建议,要求中国政府挑选两个和韩文SEOUL发音相同的汉字,替代“汉城”这两个汉字。最后韩国政府顾虑新的译名容易在华人中引起混乱而没有采纳,但孙柱焕至今保留他的意见。我很理解孙柱焕这种有着强烈民族意识的知识分子的信念和使命感,但我却感到无能为力,想帮忙也使不出劲,几千年历史形成的地名称呼,要改掉恐怕不是一件易事吧。
(1997年6月)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