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顿·里克特的《拨开迷雾(诺贝尔奖获得者告诉你能源未来与气候真相)》对于气候问题进行了理性而细致的全面分析,作者对现实世界中的气候问题解决方案保持着高度清醒。本书内容丰富,却很易懂,且文笔通畅如行云流水。
本书的出版让民众和政策制定者们在理解全球变暖和遏制变暖行动上终于有了一个全面易懂的理论行动指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拨开迷雾(诺贝尔奖获得者告诉你能源未来与气候真相)/读点石油财经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美)伯顿·里克特 |
出版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伯顿·里克特的《拨开迷雾(诺贝尔奖获得者告诉你能源未来与气候真相)》对于气候问题进行了理性而细致的全面分析,作者对现实世界中的气候问题解决方案保持着高度清醒。本书内容丰富,却很易懂,且文笔通畅如行云流水。 本书的出版让民众和政策制定者们在理解全球变暖和遏制变暖行动上终于有了一个全面易懂的理论行动指南。 内容推荐 我们能够保护我们共有的地球大气圈。伯顿·里克特的《拨开迷雾(诺贝尔奖获得者告诉你能源未来与气候真相)》就是围绕保护地球大气圈这个问题而展开的,其中涉及大气圈的什么信息为我们所知;我们是如何获得这些信息的;什么东西我们不能确定;我们应该如何减少这种不确定性。 《拨开迷雾(诺贝尔奖获得者告诉你能源未来与气候真相)》告诉你能源未来与气候真相! 目录 第一部分 气候 1 温室地球 2 气候建模 2.1 导读 2.2 早期的气候变化研究 2.3 气候变化的重要时期 2.4 温室气体的自然消失 2.5 全球碳循环 3 地球气候和温室气体变化史 3.1 地球气候和温室气体浓度(距今45亿年-40万年) 3.2 地球气候和温室气体浓度(距今40万年-1千年) 3.3 地球温度和温室气体浓度(距今1千年) 4 预测未来气候变化 4.1 谁在预测气候变化 4.2 如何预测未来气候变化 4.3 预测结果 4.4 人类面临的严峻气候变化形势 第二部分 能源 5 减排:需要的是行动 5.1 导论 5.2 当前和未来的能源消耗 5.3 减排目标的设置 6 减排行动的节奏把握 7 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和减排行动 7.1 减排阶段设定 7.2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头 7.3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7.4 减排需要多管齐下 7.5 低碳社会的能源前景分析 8 化石燃料——全球储量到底几何? 8.1 世界石油储量 8.2 世界天然气储量 8.3 世界煤炭储量 8.4 结论 9 电力行业的碳排放 9.1 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概况 9.2 电厂的碳处理:碳的回收和存储 9.3 碳存储面临的碳外泄风险 9.4 小结 10 提高能效:当务之急 10.1 导论 10.2 交通工具能耗 10.3 建筑耗能 10.4 结论 11 核能 11.1 导读 11.2 核辐射 11.3 核电安全性 11.4 核废料处理 11.5 核电成本 11.6 核电与核武器扩散 11.7 核能利用与温室气体减排 12 可再生能源 12.1 导读 12.2 风能 12.3 太阳能 12.4 地热能 12.5 水电 12.6 海洋能 12.7 电网改造 13 生物燃料:开发价值知多少? 13.1 导读 13.2 生物燃料发展阶段-1:淀粉和糖制取乙醇 13.3 生物燃料发展阶段-2:纤维制取乙醇 13.4 生物燃料发展阶段-3:其他燃料 13.5 小结 14 能源总结 第三部分 政策 15 美国减排政策 15.1 导读 15.2 全局性的减排制度制定 15.3 坏的方面 15.4 好的方面 16 世界环境减排政策 16.1 导读 16.2 《京都议定书》:1997年减排协议 16.3 《京都议定书》:2012年新减排协议 后记 原书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从细节上讲,温室效应强弱不同对气候的影响是不同的,但是这种影响的机理却是一致的,这就是冬季西红柿依旧可以在顶盖透明的温室大棚中生长的原因。在植物温室大棚中,透明的双层窗格棚顶在光照进来后就可以把热量锁定在大棚中防止其再次散失。与此类似,地球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也可以锁定进入地球大气层中的热量防止其再度散失到地球空间之外。虽然温室效应的这种形成原因并不复杂,但是想要精确计算出现实世界中的地表温度却是一件复杂的事情(这一点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谈到)。人类活动正改变着地球的温室效应强弱,这种改变使地球表面集中的热量越来越多,这就推动了全球气候变暖现象的发生。即使在那些“倒绿派”阵营中,对于温室效应的真实性他们也都能够接受,只不过是在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温室效应强弱问题上他们存在分歧而已。 地球一方面吸收太阳提供给它的热量,一方面又把这种热量散失到其外部空间中,而地球的平均温度高低就决定于这两方面的平衡情况。地球获得多少热量取决于太阳的温度,而地球散失的热量则取决于地表的温度和地球大气层中阻碍这种热量辐射的物质数量。对此可以这样理解:来自太阳的热量几乎全部是以普通可见光的形式进入地球的,地球散失的热量几乎全部是以红外辐射的形式逃出地球的,这种红外辐射我们虽然看不到但却一定能感觉到。如果你站在老式的火炉前面,你就可以感觉到这种红外辐射向你扑来,尽管你看不到它。温室气体可以阻碍部分这样的红外热辐射,地表温度不得不升高以便让足够的热量通过红外辐射形式释放出去,这种辐射一直存在以便随时平衡太阳赋予地球的热量。 二氧化碳是人们讨论最多的一种温室气体。虽然它是一种人为制造的:主要温室气体,但却并非是唯一的一种(第三章还将涉及到其他温室气体)。其实,令多数人感到吃惊的是下面一个事实:任何一种人造温室气体对于地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都没有普通水蒸气的影响大。 虽然地球的内核含有处于熔融状态下的铁水,但是在地球这个温室中到达地球表面超过99.99%的热量却都来自于阳光。地球内部岩石起到了非常好的绝热作用,这使得地球内部只有较少一部分热量能够传递到地面。虽然炽热的岩浆流确实通过火山喷发的形式流到了地面,但是它们所流经的区域只是整个地球表面一个极其微小的部分,因此它们对于地表温度升高的影响非常之小。地表温度上升主要源于阳光照射,地球热量散失则主要通过红外辐射的形式散失。其他种类的热量吸收和释放形式我们可以忽略不计。 和太阳赋予地球的总能量相比,人类活动消耗的一切能量则显得微不足道。地球向阳面1小时内从阳光照射中获:得的能量就相当于人类一年所耗费的各种能量总和。太阳每秒释放的能量大约有10万万亿焦,这相当于1亿个大型发电厂每秒钟的发电量。在夏季白天的用电高峰,美国全国的电力负荷也就仅为5000亿瓦。 如果不存在温室效应,对地表温度进行粗略的计算还算比较简单,然而现实世界中的温度计算却比较复杂。如果不存在温室效应,地球的热量散失就不存在任何阻碍,那么地球热量散失多少的唯一决定因素就是地表温度的高低。如果地球温度失去了平衡,那么它就会自动做出调整从而回归平衡。地球散失的热量过多,地表温度就会降低,过少则会升高。 假设整个地表结构都完全相同、不考虑地球阳面和阴。面的差别。、不考虑地球南北两极寒冷的地区且假设地球热量散失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地球在充分散失掉所吸收的太阳热量后其平均温度为下降到零下20摄氏度。如果把上述计算模型中所忽略的因素考虑进去,但仍旧假设地球大气中没有任何物质可以阻碍地球热量的散失,最终得到的结果则只能略高出几度。 而地球的平均温度则实际是零上15摄氏度。模型结果和实际数字的这种反差完全是由温室效应造成的,地球要散失的部分热量由于温室气体的阻碍而没有散失出去。这样地表温度将不.得不上升,以便通过地表的辐射携带足够多的能量从而维持能量系统的平衡。。离开温室效应,地球将会成为成为一个冰球。从一般意义上说,有了温室效应,我们才有了适宜人居的世界,并能够看到生物多样性的存在。 纵观地球历史,当大气温室气体含量和太阳释放的能量发生变化后,地球平均温度就会出现大幅度的改变。今天,我们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注集中在了导致大气某些温室气体含量增加的人类活动上。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如下这个简单的逻辑:温室气体被确信可以增加地球温度,因此,如果我们增加这种可以造成地球温度上升的温室气体排放,我们就会使地球温度上升更多。而温室气体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使地球温度上升正是数千科学家所力图回答的问题。 回头再看一下太阳系中离地球最近的两个邻居金星和火星,温室效应太大和太小的两个极端都不适合生物生存。本章开头我以科幻小说的形式引入了温室效应对生物的影响。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现实中的情况。对于这两个星球,人类曾利用望远镜和雷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人类曾发射航天器对它们进行过定轨环绕观察,也曾把探测器发射到金星大气层中进行抽样研究,人造探测器还曾直接登陆造访过火星。P5-7 序言 在全球化的视野下,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的中心议题,甚至成为国际政治的重心。国家间围绕世界能源的控制权所进行的激烈争夺,各国维护自身利益所制定的能源安全战略,以及各国政府积极主导的替代能源开发,使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焦点;而油价波动、低碳经济、气候变化以及环境保护诸多问题,不仅是政府首脑、智库学者的案头工作议题,而且成为切切实实的民生问题。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也在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以石油天然气为主,扩展到了煤炭、电力、风能、生物质燃料、核能、能源科技等各个方面,而伴随着能源问题的国际化,中国也从国际社会的幕后走到台前,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 中国石油作为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承担着履行政治、经济、社会三大责任,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使命,围绕着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这一战略目标,积极实施“资源”、“市场”和“国际化”三大战略,注重国内外资源和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取得巨大成就。但是,能源问题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石油企业的海外发展往往伴随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引人瞩目的中俄石油管线一波三折,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的无果而终,无不打着深刻的政治烙印。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创业经验,给扩大国际能源合作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组织国内外能源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能源领域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将学术研究与企业决策支持相结合,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为此,我们考虑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从国外引进一批优秀的国际石油政治、经济、金融、法律类图书,翻译出版,并与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组成“读点石油财经丛书”系列。计划每年出版10种左右的图书,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起到一定的借鉴、参考和决策支持作用。 我希望通过“读点石油财经丛书”的陆续出版,为石油企业广大干部、员工提供国内外最新的石油财经方面的知识储备,并为大众读者拓宽能源问题的全球视野。 王国糅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会计师、党组成员 后记 接下来的几年将是对于决定全球气候变化控制之路非常重要的几年。对于控制气候变化的支持和反对声每时每刻都充斥我们的耳朵,这些声音有的合理、有的不合理、有的纯粹是利益在背后作怪。而本书则是想把人类面临的气候能源问题尽量以真实的手法展现给公众,没有夸张,也不掩盖人类的各种能源选择将给我们带来的结果。我希望读者要依据事实,明辨能源气候问题背后的真正是非。 很多人认为,罕有民主国家的民众愿意在某些问题上做出艰难的选择,除非他们更害怕不做选择所酿成的后果。或许我太理想化,然而我仍旧认为当某些问题以及行动与否的后果清晰的摆在他们面前时,这些国家的人民是愿意着手解决问题的。我希望读者从本书至少获得以下几点认识: 温室效应的确存在。 我们正在改变大气,世界正在变暖。 科学仍未达到终点,我们仍不敢确定未来环境到底会以何种方式恶化。 在气候问题上不采取行动肯定会给人类造成严重灾难。 在控制气候变化问题上越是拖延,问题就越难解决。 我们面临的是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因此我们的目标就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未来我们所依赖的能源也不一定必须是风能和太阳能。 虽然我们可以减轻气候变暖,然而这却需要全球共同行动。 富裕国家必须发展可为所有国家使用的节能减排新技术。 各国的国内减排政策难产,国际性的减排政策更难产,然而我们仍要努力争取。 如果我们不采取任何减排行动,我们的子孙就会承受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最严重恶果,因此控制全球气候变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书评(媒体评论) “我喜欢这本书以及里克特轻松、个性十足的写作方式。读者一旦拿起此书就想把它从头到尾读完。我就是这样。书中关于能源的章节写得极其精彩,我希望能有更多的读者阅读本书。” 詹姆斯·洛夫洛克,牛津大学教授 “本书对于气候问题进行了理性而细致的全面分析,作者对现实世界中的气候问题解决方案保持着高度清醒。本书内容丰富,却很易懂,且文笔通畅如行云流水。” 大卫·维克特,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国际关系教授 “本书清晰展现了世界有关能源和气候变化的各种意见和信息,内容具有可读性、教育性和建设性,是一本极为精彩的好书。我喜欢这本书,我也相信会有更多的读者喜欢它。” 乔治·舒尔茨,美国前国务卿。斯坦福大学知名研究员 “本书的出版让民众和政策制定者们在理解全球变暖和遏制变暖行动上终于有了一个全面易懂的理论行动指南。” 保罗·布雷斯特,威廉姆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 “人类正面临全球气候变化这个巨大的挑战,任何试图理解这个挑战的人都应该阅读本书。” 理查德·梅泽夫,美国核能管理委员会前主席兼卡尼吉科学研究院主席 “伯顿·里克特以寥寥十几万字,罕有地给我们带来了大量关于能源和气候变化的可靠信息,并更加罕有地给出了自己在气候能源问题上的一些判断。然而他做的这一切却都是在轻松且吸引人的方式下完成的,从而让聪明的读者能够有持续的阅读热情。” 肯尼斯·阿罗,约翰·肯尼讲座经济学荣誉教授,斯坦福大学运营管理荣誉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