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对称方法与五度空间方法与模式,以主体与客体相对称、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统一为基本原则与基本线索,指出科学的、一般的、人类社会的、与政治经济学相对而言的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从对称经济学产生的契机与时代背景,对称经济学的对象、性质、方法、结构、本质、功能、意义方面,阐述了对称经济学的逻辑与历史的必然性,提出了对称经济学的概念,建立了对称经济学的范畴及范畴体系。对称经济学的创立,实现了经济学科学范式的转换,提供了以对称规律为核心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静态经济学与动态经济学、结构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物质经济学与知识经济学进行整合的框架,以价值规律为核心对价值经济学与人性经济学、幸福经济学与货币经济学进行融合的模式,以经济学为核心对哲学、管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进行综合的方法。
科学的、一般的、人类的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对称经济学的创立实现了经济学科学范式的转换,提供了以对称规律为核心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静态经济学与动态经济学、结构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物质经济学与知识经济学进行整合的框架,以价值规律为核心对价值经济学与人性经济学、幸福经济学与货币经济学进行融合的模式--以经济学为核心对哲学、管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进行综合的方法,确立了经济领域的主体性原则,规范与推动了经济学的健康发展,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真是真理,善是合理,美是崇高,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人类经济活动是真、善、美的统一,对称经济学是对经济现实和真、善、美的反思。
《对称经济学丛书》由《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对称经济学》、《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世界经济解释与重建》、《经济学的经济学原理》5本书组成。这5本书涵盖了对称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实践依据及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本书为其中一册,对称经济学的对象、性质、方法、结构、本质、功能、意义方面,阐述了对称经济学的逻辑与历史的必然性,提出了对称经济学的概念,建立了对称经济学的范畴及范畴体系。
总序 一般的经济学范式/1
前言 只有对称的才是美的/1
导论 市场经济是什么/1
第一章 对称经济学建设工程/l
对称经济学的本质和特征/3
对称经济学的体系/4
对称经济学工程/8
第二章 主流经济学的唯科学主义/1l
何谓主流经济学/13
主流经济学唯科学主义的方法论基础/14
主流经济学唯科学主义的哲学基础/16
第三章 对称辩证法与《资本论》的矛盾辩证法/19
用对称辩证法扬弃矛盾辩证法/21
对称辩证法与对称的思维方式/22
“本质”与“本原”:经济学逻辑体系的出发点/23
发展是对称的经济增长方式/24
走出悖境/25
第四章 西方经济学为什么没有科学范式/29
西方经济学与配置经济学/3l
西方经济学的非对称思维方式/34
西方经济学的唯科学主义/35
西方经济学模型和现实的冲突/36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脱离实际/43
第五章 与时俱进的经济学/45
对称经济学是市场经济学/47
对称经济学是主体经济学/48
对称经济学是科学经济学/49
对称经济学是价值经济学/51
对称经济学是一般经济学/51
对称经济学是纵深经济学/53
对称经济学是规范经济学/54
对称经济学是工程经济学/55
第六章 对称问题是科学问题/57
对称问题是经济规律问题/59
对称经济学的出发点/62
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63
对称经济学的规范性与实证性/65
“最优”的两个层面/66
打鱼怎能用树杈/68
经济学是复杂性科学/69
经济学的对称性与科学性/71
第七章 对称问题是“交易”问题/75
“经济人”就是经济活动的主体/77
主体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79
第八章 对称问题是发展问题/83
“增长”与“发展”/85
对称经济学范式与对称发展模式/87
发展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90
创新是发展的主导/93
创业是发展的基础/94
再生是发展的源泉/96
对称、和谐与幸福/98
第九章 对称问题是公平问题/101
公平的本质/103
公平的实现/104
公平是效益的前提/105
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107
第十章 企业对称管理工程/111
用“合作”主导“交易”/113
企业目的与手段是对称的/114
生产力的背后是文化力/115
义与利是对称的关系/116
战略与细节的对称/117
资本运营中的聚变与裂变/118
企业生产过程是对称的/120
企业经营是对称经营/122
企业效益是对称的产物/125
第十一章 把幸福确立为经济学的目标/127
使用价值新定义/129
不存在价格与价值的背离/131
幸福与否不由金钱来决定/133
对经济学重新定义与定位/135
第十二章 什么是真正的最优/137
经济的维度与经济学的维度/139
真正的最优是再生/143
真正的最优是公平/145
真正的最优是合作/146
合作是一门艺术/148
市场经济是合作经济/149
第十三章 有没有囚徒困境——对策与博弈/153
思维与存在是对称的/155
对策与博弈的本质区别/157
决策模式与发展模式是对称的/161
决策模式与思维模式是对称的/162
决策模式与经济学范式是对称的/163
第十四章 “木桶”原理与“水桶”原理——对称与均衡/167
对称与均衡的本质区别/169
对称与经济主体性/172
对称与发展/174
第十五章 对称产生生产力/177
结构产生生产力/179
经济为什么成功/182
对称决定成败/184
对称经济的“全息元”/184
第十六章 对称经济建设工程/187
对称宏观经济建设工程/189
对称微观经济建设工程/203
后记 经济学与经济学家/216
参考文献/223
主流经济学唯科学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主流经济学坚持认为,他们可以通过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解释社会复杂经济系统,尽管这些部分实际上是无法从整体分割的。
社会经济领域是复杂的非线性开放系统。经济学必须研究经济运动规律,而不仅仅是研究经济运行中某个要素的运动规律。任何一个要素单独抽象出来,都不能揭示它的运动规律。
所以经济学必须用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统一的方法。
主流经济学过于将精力集中于社会简单的线性系统,滋生了一种顽固的社会简化主义色彩。主流经济学坚持认为,他们可以通过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解释社会复杂经济系统,尽管这些部分实际上是无法从整体分割的。主流经济学认为,对经济社会的唯一根本的陈述是关于经济社会中最本原层次的陈述(即抽象的“经济人”或“商品”的运动)。主流经济学将经济过程看做是现象,这些现象可以简化为深层的本原。他们把社会复杂经济系统的变化看作是由组成它们的个人的运动引起的。
根据主流经济学的逻辑,可以用生物学解释社会学和心理学,用化学解释生物学,用基本粒子物理学解释化学。最后,现实世界的一切被认为完全决定于基本粒子和场的活动。按照这种哲学,各门科学之间唯一真正的连接点在于最深层的本原,宇宙中唯一真正的定律是粒子物理学定律。
经济系统和非系统的区别是相对的:过去是系统,现在是非系统;现在是系统,将来又成了非系统。时间和空间是统一的,因而经济系统和非系统的区别的相对性说明了经济系统化是一个过程:经济系统一非系统一系统化的转化。系统化是空时层次相统一的过程。只有把系统化看成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才能把系统和非系统统一起来。那种把系统和非系统对立起来的观点,就是没有把系统化看成是一个过程,即没有真正理解系统化。
主流经济学还原论的思维方法,就在于它研究社会经济发展时,不是把社会经济规律看成是社会经济体从本质到现象的展开,因而不能以一个要素作为出发点;主流经济学还原论的发展观是线性发展观。
主流经济学还原论的思维方法——线性思维,是非辩证、非对称、非系统化的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主流经济学还原论、非对称的思维方法,使之混淆了几个概念:对称与均衡;对策与博弈;主体化与自由化;共有与混合经济;经济主体与经济人;产权明确与私有化;宏观调控与国家干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化。
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建立在完全竞争基础上的所谓“理想化模型”,不是理性抽象的产物,而是偏执的产物;不是合理的现象,而是片面的、空洞的抽象。用现实经济过程中根本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所谓“囚徒困境”来证明现实的经济过程是博弈过程,是用所谓的科学性来消解人性、弱化经济过程中人的主体性。
主流经济学的还原论的思维方法,使它们偏安一隅,只能蜗居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自得其乐。自由主义经济学是个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是产权经济学,资本论也是一种制度经济学。
在主流经济学那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价值经济学与人性经济学、静态经济学与动态经济学、结构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物质经济学与知识经济学是对立的。
主体性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统一的纽带,西方经济学中二者的脱节是由于缺乏主体性。对称经济学是一种系统经济学,系统经济学也是一种对称经济学。在对称经济学中,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价值经济学与人性经济学、静态经济学与动态经济学、结构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物质经济学与知识经济学是对称的。
把自己局限在还原论理性分析范围内的“主流经济学”,不能理解和解释创新一创造一创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同知识经济形态这个参照学是不兼容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将被“证伪”。它们的近似
主流经济学唯科学主义的哲学基础
主流经济学的最根本缺陷,是缺乏主体性。这也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同西芳经济发展现实、同西方管理学发展不对称的根本原因。
历史发展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必然性由偶然性组成。由微观的无序组成了社会总体的有序,这在整个人类历史是这样,在社会的每一时期也是这样。有序与无序统一起来的纽带是对称,主体性原则与科学性原则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同社会规律性是可以统一起来的。这在牛顿力学时代的线性思维方式来看是不可思议的,在主流经济学的线性思维方式来看是不可思议的。
认识社会规律是客观性、主观性、必然性的统一,使我们认识到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社会系统的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平衡发展的。在平衡发展的基础上,强调主体意识的主导作用。因此,它可以否定任何片面性、建立起科学的、对称的历史观。主流经济学的最根本缺陷,是缺乏主体性。这也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发展现实、同西方管理学发展不对称的根本原因。西方经济发展的主体性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弱主体性甚至无主体性形成鲜明的对照。
马克思早期是自由主义,后期是制度主义、科学主义,二者都不是以人的主体性为出发点的。历史机械唯物主义也是一种唯科学主义。自由主义讲主体性不讲科学性,制度主义、科学主义讲科学性不讲主体性,二者都不是真正的主体性与科学性,唯有二者的扬弃才是真理。
历史机械唯物主义用物的关系吞并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见物不见人,用历史规律论化解历史主体论,是使传统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其结果必然走向人的解放、人的幸福、人的全面发展的反面。《资本论》中规律性与主体性的分离,同其他西方经济学科学性与人性的分裂同出一源。“劳动价值论”和“腐败是社会发展的润滑剂”一样,都是社会经济过程中某个侧面的正确反映,但在现实中不具备可操作性。这说明,一种科学理论仅有正确性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操作性,而操作性的前提是系统性,系统性与操作性都是一门科学理论的必要环节。社会的本质是主体性与客体性、人性与规律性的统一。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核心,其理论的出发点应该体现出这种统一,《资本论》以商品为出发点体现不了这种统一,经济学的科学性由它解释社会现象的广泛性、彻底性来决定。《资本论》以商品为经济学的出发点,以商品交换来定位市场经济的本质,以劳动产品来限定商品,是以偏概全,解释市场经济是无力的、不全面的。马克思定位的“劳动者”同西方经济学家的“理性人”一样,都是抽象的人。在《资本论》中,除了具体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以外,看不到人的个性和创造性。这样的“人”,是工业经济时期,大工厂流水线上的机械性工作的工人的抽象,同创业经济、知识经济时期的“人”风马牛不相及。劳动价值论是把主体客体化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和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国主流经济学的共同本质是客体主义,是价值的客体化、线性化、绝对化、机械化。计划体制把人说成是社会的人,却否认了社会是人的社会。在强调社会规律性的同时,否认了人的主体性,把人的主体性同社会规律性对立起来。西方主流经济学和《资本论》都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可能实现人的幸福。
P14-17
只有对称的才是美的
经济学的主体性就在于经济学的审美性。
经济学的科学性就在于经济学的审美性。
经济学的审美性就在于经济学真善美的对称。
“对称”是美的,“不对称也是一种美”,是对“对称”作了现象化的理解。透过能称为美的“不对称”的现象背后,是有序化的本质。“序”,才是对称的根据;有序无序,才是区分对称不对称的最后标准。
美的定义:
美是理想的现实展现。通过这种展现,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实现,使科学规律与客观规律、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得以同构,使人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得以对称;通过主体的创造性活动,使外在事物由无序转化为有序,使主体得到和谐、快乐与幸福。
真是真理,善是合理,美是崇高:理想和现实的统一。人类经济活动也是真善美的统一;对称经济学是经济的反思、真善美的反思。对称经济学是追求真善美的经济学;对称经济学是真善美的统一。
人类经济活动是整体范畴,主体和客体是经济活动的两个基本层次或要素,创新一创造一创业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核心环节,主体和客体统一的基础和桥梁是创业——自由自觉的劳动。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天人合一”的桥梁,是科学规律与客观规律、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得以同构的桥梁。对称经济学就是“天人合一”的经济学。对称的主客体关系是对称经济学的核心,也是对称经济学的美学基础。
对称是美的,和谐是美的,幸福是美的。
只有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才是对称的、和谐的、幸福的、美的。
对称经济学的美学原理,就是使经济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得到统一。
经济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的最高境界是对称。
宏观与微观的对称、法制与民主的对称、计划与自由的对称、公平与效率的对称、有序与无序的对称,就是对称经济学中的美学原理。
在对称经济学看来,全面发展是美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不美的,公开、公平、公正是美的;物质丰富、精神贫乏是不美的,快乐经济、幸福经济是美的。
经济学不但是一门求真的学问,而且是一门求善求美的学问。
就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来看,经济学发展的主流与其说是“数学化”,还不如说是艺术化、审美化。
数学化是数字化的一个环节,数y-化是程序化的一个环节,程序化就是有序无序的对称、宏观微观的对称。用数学化代替程序化,其结构不可能是美的。
根据对称经济学的美学原理,数学化有待上升到数字化,数字化有待上升到程序化,程序化有待上升到对称化;而最根本的对称,就是主客体的对称。停留在数学化层面而沾沾自喜,离审美原则相差十万八千里;而不具备审美原则的经济学不具备可操作性。
把审美原理与经济学原理结合起来,就是为了使审美成为经济体系的建构原则、经济主体的行为模式。对称经济学,就是使知识功能化、个性化、价值化、增值化,使主体和客体、主观与客观、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具体地、历史地、微观地统一起来的知识经济学、审美经济学。对称经济是对知识的开发和运用。这种运用是艺术化的、对知识的再造过程,是对古今中外美学智慧的系统总结,使之由偶然上升为必然。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是知识经济中审美原则对传统经济的渗透、再造。因此,经济学与美学的结合不仅仅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要素与结构相对称的对称经济学范式是经济规律与美的规律相对称的经济学范式。
市场,就是相互交换劳动的场所、促进互相交换劳动的机制、平等互相交换劳动的制度。市场经济,就是在人类互相交换劳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以互相交换劳动为主要内容与根本动力,通过互相交换劳动实现资源再生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经济形态。市场经济,就是以民间微观经济调节为基础,以政府宏观经济调节为主导,以平等为核心,以价值为机制,以对策和价格为手段,民主与法制相对称,效益与公平相协调,通过资源对称配置实现资源优化再生的经济形态。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系统性、主体性、对称性、平等性、价值性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其中,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结构。
经济学与经济学家
全球性金融危机是典型的经济现象,对全球性金融危机这一典型经济现象的思考不能仅仅停留在金融学层面,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政策层面,而应该上升到经济学层面。
经济学是什么?全球性金融危机说明:经济是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统一,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统一。随着生产社会化、经济宏观化,经济学将逐步整体化,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分离将逐步成为历史。改革是系统工程,必须用整体的经济学作指导。作为整体的经济学,就是经济学的综合性、整体性、一般性、人类性,就是经济学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统一。而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就是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对称发展观,代替片面追求货币GDP增长的经济增长观;就是以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统一、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统一为中介,使幸福与知识、幸福经济与知识经济得以统一;就是以人类经济活动为核心展开的综合哲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自然科学、横断科学、纵深科学成果的整体学科;就是要素与结构相对称的经济学,还原与整体相对称、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相对称的经济学。改革,就是要建立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互对称、生产力功能最佳发挥的经济系统,就是要建立“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互对称、理论功能最佳发挥的经济学系统。“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互对称的逻辑,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互对称的历史的浓缩;“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互对称的历史,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双向运动中形成。在这双向运动中形成的,就是对称经济学。因此,所谓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所谓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统一的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所谓作为整体的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对称经济学,既是经济与经济学逻辑的历史展开,也是经济与经济学历史的逻辑浓缩。只有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经济学——对称经济学才是科学的经济学。
全球性金融危机说明: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宏观调控与民间调节二者可以统一起来,问题是需要一系列中间环节。在中国,这一系列的中间环节由经济体制改革的双向运动来形成。目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双向运动是:共性化和个性化。共性化是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经营一体化;个性化是创业工程的发展、企业直接投融资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一般化、政府化越强,越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个性化、市场化越强,越有利于增强活力。在增强企业活力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防止过度投机,回避金融风险,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相互融合、宏观调控与民间调节的相互统一,就是对称经济学的双向运动。对称经济学的双向运动是经济体制改革双向运动的理论基础,经济体制改革的双向运动是对称经济学双向运动的实践证明。在这理论与实践、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宏观调控与民间调节的双向运动中,实现对称经济学对新自由主义与国家干予主义的扬弃。
如果说,工业经济时期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预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弊端和缺陷,那么发生在知识经济时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则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具备的具体模式。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是两张皮,社会主义就是完善的市场经济,完善的市场经济模式就是社会主义的具体模式。
在对称经济学中,经过扬弃的政府宏观调控同国家干予主义有本质的不同。理论基础不同:国家干予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价格经济学,政府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是价值经济学。经济基础不同:国家干予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化,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基础是共有制。运用手段不同:国家干予主义热衷运用货币手段,政府宏观调控侧重运用财政手段。调节目标不同:国家干予主义的调节目标是均衡,具有反周期性质;政府宏观调控的调节目标是对称,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调节过程不同:国家干予主义的调节是非常态,具有即时性;政府宏观调控的调节过程是常态,具有稳定性。以上不同决定了二者的概念不同:一个叫宏观调控,一个叫国家干予。
在对称经济学中,经过扬弃的社会主义自由市场同新自由主义也有本质的不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经济基础、运用手段、调节目标、调节过程和国家干予主义毫无二致,同社会主义自由市场根本不同。在表现形态上,新自由主义鼓吹完全自由、完全竞争,社会主义自由市场主张充分自由、充分竞争。在市场的核心机制上,新自由主义以价格为市场的核心机制,社会主义自由市场以价值为市场的核心机制。在市场体系的定位上,新自由主义把市场平面化,实质是市场原教旨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自由市场把自身定位为与政府宏观调控相对而言的民间调节,以强化政府执政能力为必要环节。在对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定位上,新自由主义把中国市场化改革定位于走资本主义道路,把市场化等同于私有化、金钱化、产业化、自由化;社会主义自由市场把中国市场化改革定位于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市场化是市场的立体化、主体化、规范化、完善化。在发展观方面,新自由主义奉行的是以物为中心的GDP增长观、只要增长不要发展的线性“发展观”;社会主义自由市场坚持财富增长观、系统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观。以上不同决定了二者的概念不同:一个叫自由主义,一个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扬弃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对称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是不同的经济学范式。不同的经济学范式产生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境决定同一个名词会有不同的内涵,使之成为不同的概念。比如“市场化”、“国家调节”、“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等等,如果不能把它们放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范式中定义,而是望文生义,就难以完整把握对称经济学,难以准确把握对称经济学同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区别。
在对称经济学看来,政府是市场的内在环节,法制是市场机制的必要组成部分。要使市场经济体制真正建立并使之健康发展,充分竞争的经济必须与民主政治相对称。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对传统社会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两者的扬弃、综合、升华,相容与超越来实现。真正的市场经济,只能是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只能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完善的市场经济,是真正的市场经济,是全面的市场经济,是更高级的市场经济,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市场社会主义是计划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扬弃,这种制度转型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是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两大制度融合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综合了两大体制的优点。用社会主义去整合市场经济,用市场经济去完善社会主义,这与其说是意识形态的功能,还不如说是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必然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偶然的。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得以展现;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对称经济学的产生,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市场经济本身是对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是对称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对称本质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得到充分展示;而对称经济学就是对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展示出来的人类经济活动的对称本质、市场经济的对称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对称本质进行经济学反思的成果。
能否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从经济学层面进行思考,是衡量一个经济学家是否真正的经济学家的标志之一。
经济学家是什么?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不同层面的思考说明,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有本质区别。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的本质区别在于:经济学家能通过思考把握经济现象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金融学家做不到这一点。只看到全球性金融危机后面的投机因素,只看到投机的主观因素(阴谋论)和投机的客观因素(制度论),仅仅把金融危机归咎于金融衍生品过度投机使用、看不到金融危机背后全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的历史必然性。
用思想家定位经济学家,就不能用数学家定位经济学家。用思想家定位经济学家,就不能用货币、金钱、价格、经济工匠定位经济学家。经济学家应该为经济体制转型、经济发展模式转轨提供理论依据、理论指导、理论预见;如果原有的经济学范式不能解释这种转型与转轨,那么这种转型与转轨则意味着提出经济学范式转换的历史要求,作为经济学家就应该因势利导,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地建立与这种转型与转轨相对称的新的经济学范式,并建构相应的哲学范式。用西方经济学范式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削足适履地解析中国经济,在“左派”“右派”的中间地带寻找生存空间、“中左”“中右”“偏左”“偏右”乃至“先左后右”“左右摇摆”的游离中确立自身定位,是难以支撑“经济学家”、特别是转型与转轨时期“经济学家”这个头衔的。
从科学史的意义上,经济学家应当拥有自己认同的经济学范式。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经济学家不仅能解释经济现象,而且能建构经济模式——先是理论建构,尔后现实建构。解释是建构的前提,建构是解释的完成。理论建构是现实建构的起点,现实建构是理论建构的归宿。只有解释而无建构,那么由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对同一个经济现实的经济解释将会无限多样,并最终陷入盲人摸象,“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口水战中。这样的“经济解释”没有实际意义。
建构,是逻辑展开历史、空间展开时间的自然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是对称的。对中国改革开放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的总结,将从个别上升一般、偶然体现必然,产生一般经济学、人类经济学。
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不同层面的思考说明:不同的理论参照系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层次;以不同的参照系为背景建立起来的经济学范式之间也不是并列的,而是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
不同层次的“原创”,产生不同层次的“经济学家”:用自己的原创基础理论构成人类经济认识发展史中的某个圆圈;用自己的原创基础理论构成人类经济认识发展某个圆圈中的某个环节;用自己的原创基础理论构成人类经济认识发展长河中的某个沙粒。
经济学者:对经济学理论有一些自己的比较完整系统的看法,形成原创理论,但这些原创理论构不成原创基础理论。这些人不能称为“经济学家”,但可以称为经济学者;经济学研究者:对经济现象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形成论著,但这些看法和论著未形成新的体系,构不成原创理论。这些人不能称为“经济学者”,但可以称为经济学研究者;经济学工作者:解析、宣传、传授、介绍、普及别人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观点,并运用这些理论和观点指导经济工作;开展社会调查、着手案例分析、进行经济研究、撰写经济报告、建构经济模型,发表一些属于“心得”、“札记”、政策分析、宏微观经济分析、经济热点问题分析或通俗读物层面的“论著”,踊跃参政议政,有的建议还形成经济政策。他们的工作为社会作出了贡献甚至重大贡献,但这些人只能称为经济学工作者或经济研究者,离经济学研究者尚有一定的差距,不能称为“经济学者”,更不能称为“经济学家”。遗憾的是,现在大部分的“经济学家”包括“著名经济学家”实际上只不过是经济学工作者。
人类经济学发展的大圆圈有以下几个层面:在思维方式层面:朴素整体论——客体还原论——主体还原论——主客体对称整体论;在理论核心层面:整体价值论——客体价值论——主体价值论——主客体对称价值论;在理论内容层面:整体形态论——自由经济论——国家干预论——主客体对称结构论;在理论形态层面:整体经济学——交换经济学——配置经济学——主客体再生经济学;在理论基础层面:客体均衡论——客体供给论——主体消费论——主客体对称论;在理论主体层面:人类朴素经济学——资本政治经济学——劳动政治经济学——人类科学经济学;在理论空间层面:古代中国经济学——古典西方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当代中国经济学;在理论层次层面:物质经济学——知识经济学——对称经济学;在理论时间层面:传统经济学——知识经济学——对称经济学。
根据五度空间理论,空间与层次是时间的展开,空间上并列的不同经济学范式,体现了经济学范式的不同层次与时间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横向交替,体现了人类经济学宏观层面的纵向发展;古代中国经济学——古典西方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当代中国经济学是人类经济学发展的最大圆圈,人类经济学发展的其他层面的圆圈都必须首先放在这个圆圈中才能得到合理定位。古代中国经济学整体上属于人类经济学发展史的第一阶段,蕴含了人类经济学发展的全部萌芽。如果把古代中国经济学排除在人类经济学发展史之外,认为西方经济学才是人类经济学的源头,其结果就是把人类经济思想史的小圆圈变成中圆圈,中圆圈变成大圆圈,一方面不适当地人为提高了西方经济学在人类经济思想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把西方经济学看成经济学的标准模式、唯一模式,另一方面否认了当代中国经济学的合法性,以致不能正确把握人类经济思想的发展方向——因为对称经济学就是当代中国经济学,对称经济学与当代中国经济学的契合是人类经济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每个大圆圈中,有若干个中圆圈;在每个中圆圈中,又有若干个小圆圈:从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从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到新自由主义。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新自由主义盛行并占据主流是对旧计划体制的矫枉过正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真空的趁虚而入,那么今天对新自由主义的整体否定和强调重新强化政府经济职能就既不是什么反对改革,也不是什么“走回头路”,而是退一步进两步——建构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只能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经济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在这个普遍规律中,小圆圈是中圆圈的浓缩,中圆圈是大圆圈的浓缩。浓缩不是等同,而是一环套一环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中实现发展。如果说,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两者的扬弃、综合、升华,那么,对称经济学就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政治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的资本政治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无政府主义的相容与超越来实现。对称经济学完成了人类经济学发展的大圆圈——对称经济学在当代中国这块土地上产生有逻辑与历史的必然性。
大浪淘沙,实践是检验经济学理论的原创程度、经济学原创理论的真理性、经济学真理的层次性的唯一标准。如果说,从矛盾辩证法到对称辩证法是哲学科学化的必然结果,那么从传统经济学、知识经济学到对称经济学就是经济学科学化的必然产物;而使经济与社会的对称本质、对称规律得以充分展现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则是为对称经济学的产生开辟道路、使对称经济学产生的必然性得以实现的偶然性。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后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本质是基本的经济关系的不对称,基本的经济关系就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关系。而“对称”范畴和“矛盾”范畴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对称”是具体科学成果的提升,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因而是实证的;“对称辩证法”和“矛盾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对称辩证法”的形而上学性质与实证性是内在一致的。对称哲学通过“对称”范畴使哲学的对象实证化,通过哲学的对象实证化使哲学本身实证化;以对称哲学为哲学基础的对称经济学既是规范的,也是实证的。 卢继传先生是我国最早提出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并阐明知识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的著名学者。正是知识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态,改变了人类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模式,也改变了传统经济学范式的经济基础。本人请德高望重、有深厚学术造诣的名人为自己的拙作写序仅为了表明自己的原创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与前辈的思想有着承前启后的延续性;本书请卢继传先生作序同时也是为了说明对称经济学的产生符合知识经济发展的逻辑要求,是经济和经济学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卢继传先生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难能可贵,谨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陈世清
于2010年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