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京城柴禾妞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励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陈励几十年生活和艺术道路上真情实感的浓缩,也是作者心血的结晶。本书忠实地记录了她这几十年生活中风风雨雨的经历和在艺术上执著追求的片片碎影,它们像粒粒珠子,用一根“情”线串连起来。这里充溢着亲情、师生情、战友情……这“情”,有时似火那样炽热,给人送去温暖;有时像水那样清纯,沁人肺腑。这“情”,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正如她这人一样,快人快语,直来直去,没有斜的歪的,不会掺假作秀。

内容推荐

你手上的这本书,猛地一看,这是一组“小女人文章”,细腻、感性、真挚,却又有一点儿像香油拌笋干似的费嚼劲儿。但经透视,却可以称之为个人版的中国话剧影视艺术的“编年史”,当然时限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中叶至今。你看,从瞪眼张嘴地听老师讲中国戏剧史时提到春柳社,到纪念中国话剧百年时观看后辈演出的《寻找春柳社》;从学唱“样板戏”的娇俏文艺女兵,到电视剧《渴望》的副导演;从在铁路文工团的舞台剧里扮演《拾玉镯》中活蹦乱跳的小姑娘,到在音乐电视《孝敬父母》里扮演满头银发的老妈妈,陈励不知不觉地成为近半个世纪中国话剧、影视艺术变迁、发展的参与者与见证人,因为她脚上的“红舞鞋”一直在跳动、飞旋……

目录

作者的话/1

序一 兄友们说(许同均)/4

序二 晚霞对旭日的诉说(徐雅雅)/6

序三“柴禾妞”与槐树花(张炬)/10

序四 我认识的陈励(小华)/13

青涩岁月

1947—1968

我是老北京人儿/3

永远的露天电影院/7

端午节那天我逃学/12

变戏法儿/18

小媒婆儿/22

槐树花,初恋悄悄走来/27

亲爱的,我冷……/32

狂热的青春

1968—1972

我当兵啦!/39

我先当上了“新四军”/43

哑脖子班长/46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52

战地高唱《我是一个兵》/56

小女兵与火头军/62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65

女兵与大白马/73

班长,我这是怎么了?/78

竹楼,火塘,三脚架……/82

傣家竹楼的木瓜水/87

四合院的日子

1972—1982

我爱“自来红”/95

婆婆教我锁扣眼儿/100

在四合院“猫冬”的日子/109

胎心/113

那一年我在都江堰……/119

毛妮儿戒烟/124

艺术年华

1982—2008

《渴望》真善美永驻/133

《编辑部》里的乐子多/144

走,只当跟你遛个弯儿吧!/154

歪打正着不是真功夫/157

房东大妈翻脸了

——记拍摄电视剧《唐山大地震》/160

好山好水出好茶

——记拍摄电影《茶色生香》/162

祭坛上,那件白色布拉吉

——记拍摄电影《茶色生香》/166

遗憾,我没能站在台上……/170

我和“老东西”/174

感谢您“李鸿章”/181

闲居时代

2008—

门前,那把椅子不见了……/187

不可忘怀的1976/192

哦,红菱艳!/195

什么,我是你爷爷?/201

声声低呼亲爹爹/204

忏悔/210

陈励的艺术简历/218

试读章节

永远的露天电影院

“最忆儿时的童真,最笑少年的轻狂,最恋青春的火热,最念不惑的年轮,回首时,走过的路竟是那么的旖旎,往事随风……”

我喜欢这句话,说得好。可我呢,早过了“不惑”还是“惑”,迈过“天命”还不知,瞧,说话就得进花甲了,这辈子已无药可救,我就是一个患有先天畸形症低智商、只长岁数不长心眼儿、傻吃蒙睡永远也长不大的那个傻老太。

梳着小抓鬏儿、爱穿着小花裙的我,从小爱唱爱跳。上世纪50年代末,我被两条铁轨从苏州河畔拽进了古都北京,从此我的生活变了样儿。新的小伙伴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纺织人的后代,这群操着南腔北调的小伙伴,被环境熏陶,被老师修理,被推广的普通话所纠正。很快我们这些小移民们被改造成了个个张口就是京腔京韵的地道的“北京人”了。

在全国纺织系统中较有名的北京几个纺织厂中,京棉三厂的足球场也相当有名气。那是个很大的足球场,就坐落在宿舍区里,天时地利人和。因为守着这个足球场,就涌现了爱踢球的纺织后代们。还真的从这里走出了几个“国脚”,至今驰骋于国际赛场。

我喜欢足球场,因为这里也是放映电影的广场。当我第一次搬着小板凳走进这个球场,我就成了这个“露天影院”里场场不落的忠实观众。

那“银幕”就是由两根木桩支起的一块平平展展的长方形洁白幕布,“银幕”神奇得像一扇打开的窗户,让我看到了外面的大干世界,从此童年的我,心不再安分,有了梦,总想安上一对翅膀向着理想飞翔,不知疲倦。

回想往事,我感谢“露天影院”。它确立了我的理想,改变了我的命运。

是谁说过,童年的记忆兴许能影响人的一生。果真如此。

“露天电影院”每周放映三场电影,为了抢个好座儿,我们常常相互招呼着,分别从国棉一厂、二厂、印染厂远近的宿舍,抱着小板凳赶到国棉三厂足球场来,第一批观众中肯定有我。

一部好片子我可以不厌其烦地看上好几遍,不辞辛苦地跟着送片的自行车做个流动观众,对银幕上的每个故事剧情了如指掌,对演员如数家珍,连片中台词也能背得滚瓜烂熟。

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场景让我终生难忘,铭刻在心。这个故事影响了我一生:银幕上,蓝蓝的大海,潮起潮落,一个女孩赤脚站在水中,她静静地等待着。

朝霞把苏醒的大海映得一片金黄,在蔚蓝色的天空与大海深处,一抹鲜红的色彩浮出海面,哦,那是一叶红帆向她驶来!

海风轻轻吹动,扬起的红帆载来一位年轻的船长(王子),船儿在阳光下破浪疾驶,向着彼岸一步步靠近!

这就是前苏联拍摄的彩色宽银幕故事片《红帆》中的一个画面。

当初还是个小女孩的我,忘情地站立起来,向着银幕拼命挥动小手,向着大海,向着红帆船,向着乘风破浪扬帆的船长,我被这个浪漫的迎娶新娘的场面深深感动。那一刻我已和新娘阿索莉融为了一体,我为她的幸福而欢欣雀跃,泪水哗哗地滑过苹果般的小脸蛋儿,一颗又一颗沉甸甸地砸在心头。

“坐下!”身后冒出一声吼,这声音来自我身后的观众,那是在提醒我立即坐下,别挡住后面观众的视线。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吼声吓坏了我,把沉浸在幸福意境中的我粗暴地揪回到现实中。

《红帆》只是一部电影,但那些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冲击力极强的画面,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种子。我朦胧地知道,在这世界上,有一种令人神往的情感叫“爱情”。那一刻,我也懵懵懂懂地感受到,心中荡漾着的快乐是一种“美”,也许这就是一个小女孩对幸福的体验。

“红帆”在我心里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在我的情感生活中、在我艺术成长道路上,总也离不开“红帆”给予我的种种启不。

“海魂衫”曾是我的“初恋”,那幅名为“咆哮的大海”的油画始终挂在我卧室的墙壁上,蜜月时战友送的那艘手工艺“红帆船”至今与我朝夕相伴,就连阿索莉梦呓中的话语也多次在“歪把梨”编剧的人物台词中出现。

电影《红帆》中那个叫阿索莉的小女孩是个孤儿,在贫困和歧视中挣扎长大,一位魔法师预言,一定会有一位王子驾驶着一艘扬着红帆的船儿接她去做新娘,从此让她远离忧伤、幸福地生活。这个预言在阿索莉幼小的心灵中唤起了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她遭受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也从不动摇她对理想的追求。直到有一天,当太阳冉冉升起,她日夜期待的“红帆”真的向她驶来了。那是一位路过此地的年轻船长被姑娘的痴情深深感动,他买下小岛上所有红绸,连夜雇人缝起一面巨大的红帆,他换下白帆扬起红帆,迎着朝阳乘着海风驾船去迎接他的新娘。

现在的“网络”比起露天影院要强百倍!网络里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科学知识,它博大深邃,如一望无际深不可测的海洋,越是走近它就越让我感到自己的无知、卑微与渺小。它的奥秘有待我不懈地永远地去探索。

在网络这个茫茫大海中,人才辈出,藏龙卧虎,后生可畏!我虽不是阿索莉,但对表演艺术依然一往情深。我坚信艺术大海中一定会有一艘红帆船向我驶来。

“红帆”在我心里是理想的象征,当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那曾充满了幻想和理想化的“红帆”在我人生的航程中,一次次告诫我不要迷失航向,只有一往无前才能抵达彼岸。

感谢当年“露天电影院”带给了我《红帆》、《红菱艳》、《心儿在歌唱》、《木木》、《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带阁楼的房子》、《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青蛙公主》、《铜山娘娘》、《一朵小红花》、《白雪公主》、《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女篮5号》、《五朵金花》、《阿诗玛》、《金色的海螺》等无数美丽的故事,还告诉了我即使生活中出现不幸,也不要抱怨,必须勇敢地去面对。

岁月荏苒,当年迷恋“露天电影院”的我,现在正勇敢地在网络的海洋里遨游,向往美好的信念哪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泯灭?P7-11

序言

陈励是我在校学习表演专业的同窗师妹。我们大约只有一年多的同学生活,我在1961年入学,她是1964年。由于风起云涌的“文革”兴起,我们正常的学校生活不得不提前终止在1966年。以后,走上社会,又各处一方,关于她只是“跳跃式”加“浮光掠影”的印象而已。

记得离校许多年后,一次,也记不清她是怎么找到我那时工作的编辑部,兴高采烈地拿来了她写的剧本,要我看看能否推荐发表在《剧本》刊物上。记得我是认真地读了她的剧本,并与她坦诚地交谈了对剧本的意见。印象中,她那时的剧本各方面都显“稚嫩”,离刊物发表尚有距离。

当我现在读完她的《静止的红菱艳》,我似乎难以把我印象中那个身材不高、活泼乐天的女孩和这本厚厚的书的讲述者师妹联系在一起。我想,这个即将迎来60岁生日的女性,假如没有现实生活突变的打击,那么,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可能是柔婉、贤淑、富态的少妇,而不会是作品自述反映出的·位坚强、勤奋、热情、成熟的女性。她的文笔如此干练、优美,以不同的文体,记述了自己风风雨雨的经历、见闻、所感、所思、所悟。

人人都爱梦想,特别是上了些年纪之后。在陈励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喜欢梦想,更加会梦想的女人。

在她的叙述中,我们才知道,她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爱情,也度过了艰辛坎坷的生活。但,她没有抱怨,也不怀恨。年纪愈老,她意志愈坚强,心理愈健康。怀着勇气,用全身心的热情投入生活。她说:“哪怕是弹断了一千根琴弦”,她都会坚定走向她的目标。这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她身上一种难得的品质。因而,我们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的收获是丰富、是充实。

她善于在日常的生活事物中发现、展示人的思想感情,也善于把老北京人日常语汇运用在她叙述的各色人物中。她的语言不乏生动、诙谐,甚至调皮和有趣。这些特点已成为她许多文章的语言风格。

在她的《西城柴禾妞儿》中,她描画了一位纺织女工和她怀中孩子的亲情关系,是那么生动、传神,显示她捕捉人、事,并用文字生动表达的能力。在其他不少章节中,我也常被叙述者的质朴和坦诚所感动。如“戒烟”和“忏悔”的一段文字,竟令我眼眶潮湿。

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陈励自觉非自觉地被吸引到网络中来。“网络给了我整个世界,让我活得有滋有味……”她说。她执迷于将日常的感知敲击记录下来。在不长的时间里,积累了数十万字作品。这恰恰提示了一种前景:过去凸显少数作家的时代,将可能让位于为数众多的“平民化”的网络作家时代。我们可以把陈励的作品看做是一种预示。

我相信,陈励执著笔耕的未来,会出现更多更精彩的作品,也会获得更快乐的生活。

小华

2007年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0: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