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的历史上,社团流派纷呈,诗人灿若群星,充满诸多饱含价值的诗学问题。本书第一辑“思潮过眼”中收录的是新诗群落、潮流等宏观研究的文章;第二辑“灵魂‘个案’解读”中收录的文章基本上是对重要诗人的具体阐释;第三辑“诗学:从中心到边缘”采用大的诗学观念,将现代中国诗学内外有关现象、经典研究方面的文章收录一处;第四辑“认同与回应”则选录了我的新诗研究成果问世后一些批评家发表的反馈文章。
那种认为中国的土壤无法生长出现代主义文学,即便生长了也只能走向伪现代主义的观点,是背离历史主义批评原则的估衡误差,是文学观念错位铸成的意识迷津。无论怎么说,中国新文学尤其是现代诗歌中存在着不小的现代主义潮流,是难以否认的客观态势。在八十余年的历史跋涉中,它以不绝如缕的顽韧姿态左冲右突,留下了一条清晰地运动轨迹。20年代的象征诗派、30年代的现代诗派、40年代的九叶诗派、五六十年代的台湾诗派、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朦胧诗派、80年代中后期的后朦胧诗派,构成了现代诗派中意义特殊的一脉。
自序
第一辑 思潮过眼
中国现代主义诗潮概说
朦胧美:现代诗派的一个诗学思想
扯不断的血脉:中国现代乡土诗论
燃烧的圣火:中国现代爱情诗论
新月诗派的巴那斯主义倾向
新诗史上的一支“异军”:20年代的象征诗派论
臧克家与1930年代的现实主义诗派
新诗美学的伟大变革:论40年代的解放区诗歌
40年代“九叶”诗派概观
新时期先锋诗歌的民刊策略
后朦胧诗的语言态度
困惑:黑土诗为何走入低谷
龙江当代诗歌论
第二辑 灵魂“个案”解读
胡适与初期白话诗
闻一多诗歌与徐志摩诗歌的审美差异
李金发诗歌成败论
戴望舒诗歌的特质情思与传达策略
“反传统”的歌唱:论卞之琳30年代的诗
“扇上的烟云”:评何其芳30年代的诗
迷人而难启的“黑箱”:评废名30年代的诗
传统诗美的认同与创造:评林庚30年代的诗
在智性抒情的“僻路”上:评金克木30年代的诗
意象抒情:评施蛰存30年代的诗
都市放歌:评徐迟30年代的诗
感伤又明朗的缪斯魂:评路易士30年代的诗
开放的现代主义:论艾青30年代的诗
对抗“古典”的背后:论穆旦诗歌的“传统性”
李琦诗歌的理趣美
灵性四溢的生命水:罗凯的诗
忧郁而感伤的精灵:简说杜涯的诗
第三辑 诗学:从中心到边缘
超越羁绊的艰难突围:当代诗歌史撰写述评
去蔽与呈现
寻求“突破”的探险:评《中国新诗流变论》
“界碑”的还原与凸显:评刘保昌的《戴望舒传》
语言视角:一种可行的新诗阐释途径
悖论与焦虑:简说新文学中的“文体互渗”
龙江当代文学概观
“重述”与建构:评胡适新的文学史观
问鼎上层文化:胡适的哲学史研究
智性的思想散步:评吕家乡先生的散文集《温暖与悲凉》
“左手的缪斯”:李琦的散文世界凝视
朴素的力量:评吴宝三的散文集《远行带着故乡》
还乡“路上”的精神漫游:于志学散文论
第四辑 认同与回应
面对沉甸甸的收获:罗振亚诗歌研究综论
在史实与体验之间:评罗振亚的现代主义诗歌研究
新诗研究及其批评的伦理:论罗振亚新诗批评与研究
深入探索中国现代主义诗歌
“理性的闪光,感情的激荡”:评《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史》
进入现代派诗歌的本体世界:读《中国30年代现代派诗歌研究》
寂寞园地的拓荒:评《中国30年代现代派诗歌研究》
现代诗潮的审美回望
中国现代诗歌的多维观照与整体考察
深情标举睿智评断:谈《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
轻盈而深邃的史学叙述:谈《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
深入解读中的历史性清理和总结:评《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在探询中展开的起点:谈《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当下诗歌批评的历史建构:谈《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诗歌生态的全景式观照:评《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探险者的摸索及其可能的价值:读《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当代先锋诗歌在朦胧诗后的新变:评《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包蕴情怀的理性探索
岁月深处的诗情:读罗振亚的诗
罗振亚学术研究反响简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