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档案,战争史上规模宏大的闪击战,入侵17天近30个师被灭。血与火的战争,钢铁与意志的拼搏,正义与邪恶的较量,1418个日日夜夜。
“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初夏,纳粹德国集结了一支由300万步兵、3300余辆坦克和2000多架战机组成的部队,与其对阵的是尚处在战争动员之中的由350万步兵、2万辆坦克组成的苏联红军。双方随后发生的冲突掀开了现在战争史上激烈、残酷、血腥的一幕!
《突袭苏联——“巴巴罗萨”行动》详细讲述了德国侵苏战争第一周的历史:开篇首先对于(纳粹)国防军自战争爆发一直持续到1941年的胜利作了全面回顾,接下来介绍了德军高层制订作战计划和苏军进行防御部署的情况,继而详细讲述了德军第一轮轰炸的战况以及南方、中央和北方等3个集团军群在战役头七天的进展,结尾部分对于“巴巴罗萨”行动的巨大影响进行了深刻剖析,阐释了纳粹德军企图消灭苏联红军、迅速占领莫斯科的野心最终破灭的必然原因。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大规模入侵,此次行动使用了公元12世纪著名的十字军东征领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巴罗萨的名字作为代号,这就是著名的“巴巴罗萨”行动。正如希特勒在战争策划阶段所言,这场规模空前的进攻震惊了整个世界。实质上,这场世界战争史上最为激烈的冲突,是希特勒的贪婪欲望——向东方扩展德意志帝国的版图,为日耳曼民族夺取所谓的“生存空间”——长期恶性发展的巅峰。
德军兵分三路进军苏联:北方集团军群受命占领波罗的海诸国和“十月革命的摇篮”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群朝着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的心脏莫斯科推进,南方集团军群进军粮食和石油产区乌克兰。在短短6天之内,纳粹国防军就占领了里加、明斯克和利沃夫。中央集团军群更是长驱直入,突入苏联国境纵深达200英里。
借助来自交战双方的第一手素材和资料、大量弥足珍贵的照片、详尽的史实以及经过特别授权发表的地图,本书对于持续4年之久的东线战争前7日的战况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并作出了权威性的总结。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以及德国出现的左翼政党起义,德国民众中间普遍流传着“背后一箭”的理论,认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毁灭并非由于战败所致,而是被内部出卖和摧毁的,应该受到诅咒和谴责的是“犹太人、叛国者和社会民主党人”。1919年,因为鼓动民众进行布尔什维克式革命,德国两位社会主义运动领袖——柏林的罗莎·卢森堡和慕尼黑的库尔特·艾斯纳先后被杀害,他们被丑化为反德国的犹太煽动者。
最终控制德国的是阿道夫·希特勒,他就像施魔法一样让德国民众陷入癫狂状态,玩弄众多的德国政治家和军事家于股掌之间,对德国实施独裁统治达12年之久。在其上台之初,他曾许诺要给德国人民带来一个令人着迷的幸福未来。然而,当其1945年自绝于人类时,整个德国与其一道化为废墟,经受了一场比1918年更加惨重的失败和灾难。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曾经富于民族自豪感的德国人民饱受着耻辱、通货膨胀和贫穷的困扰,他们渴望出现能够改变这种现状的力量。
20世纪20年代,在通往权力的道路上,希特勒不但巧妙地钻了民主程序的空子,还肆无忌惮地使用各种非法手段。1923年11月9日,他在慕尼黑的一家啤酒馆发动暴动,试图推翻巴伐利亚州政权。政变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有19人在事件中死亡,希特勒也被逮捕入狱,在兰茨贝格监狱过着轻松愉快的生活,接待来自各方面的来访者,同时写下了他的政治纲领——《我的奋斗》。在20世纪20年代的魏玛共和国统治时期,身着褐色制服的纳粹准军事组织——冲锋队在其头领罗姆的率领下,与德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战线士兵联盟”准军事组织进行过街头斗殴。
尽管冲锋队不断地袭扰德国共产党的集会,胁迫政治对手,但在希特勒的眼里它却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组织。1934年6月30日,在所谓的“长刀之夜”(也称为大清洗)里,希特勒利用他的私人卫队——党卫队(组建于1929年,最初仅有280人)对冲锋队领导层进行了清洗。在当时的德国,国防军非常憎恨罗姆企图接管武装部队并将其融人冲锋队的计划。而希特勒非常清楚,在惹是生非的冲锋队和德国陆军之间。自己更需要后者。
一个新兴的德国
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没有人料到纳粹政府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以希特勒为元首的包含8个领导部门的庞大组织,这个组织从最高层的领导者到最底层的成员,从最尊贵的元首到最卑微的党徒。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富有强烈自豪感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者(纳粹党员),一个第三帝国的公民。这种思想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商业合作团体到学术性和专业性的社会机构。当时,一个名叫“日耳曼狩猎协会”的政治社团拥有一个比较奇特的徽章,在徽章上,一只雄鹿头上的鹿角之间顶着一枚基督教的十字架。1933年以后,这枚十字架徽章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纳粹党的“卐”徽章。也就是所谓的“万十字”徽章(十字架各端沿顺时针方向弯成直角而形成)。事实上,这种装饰图形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世纪。纳粹党采纳了这种图形之后在上面放置了一只雄鹰,最终演变成为第三帝国的国家标志。对于纳粹神秘主义者而言,这个徽章还是位于种族阶梯最顶端的雅利安民族——金发碧眼的日耳曼民族——的神圣标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段时期,德国的青少年曾经组织和参加了大量的宗教和社会团体。然而,随着纳粹党上台执政,这类社团组织逐渐销声匿迹。剩下的只有男孩子必须参加的“希特勒青年团”和女孩子必须参加的“日耳曼女子联盟”。在纳粹党的蛊惑和扶持下。以上两个社团发展极为神速。其中,“希特勒青年团”在1932年创建时只有10万人,在短短两年之内便增加了33倍,一跃成为西方世界最大的青年组织。
1935年6月,纳粹政府专门颁布了组建国家劳动部(RAD)的法律,规定19~25岁之间体格健全的德国人必须接受6个月的艰苦劳动的锻炼,从事大型建筑工程和农业生产等工作。事实上,这种强制劳动就是新兵训练生活,为未来的扩军备战、发动战争做准备。P004-006
“一场令全世界瞠日结舌的进攻”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大规模入侵,此次行动使用了公元12世纪著名的十字军东征领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巴罗萨的名字作为代号,这就是著名的“巴巴罗萨”行动。正如希特勒在战争策划阶段所言,这场规模空前的进攻震惊了整个世界。实质上,这场世界战争史上最为激烈的冲突,是希特勒的贪婪欲望——向东方扩展德意志帝国的版图,为日耳曼民族夺取所谓的“生存空间”——长期恶性发展的巅峰。
1941年初夏,纳粹德国集结了一支由300万步兵、3300余辆坦克和2000多架战机组成的部队,与其对阵的是尚处在战争动员之中的由350万步兵、2万辆坦克组成的苏联红军。双方随后发生的冲突掀开了现代战争史上最激烈、最残酷、最血腥的一幕。
德军兵分三路进军苏联:北方集团军群受命占领波罗的海诸国和“十月革命的摇篮”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群朝着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的心脏莫斯科推进,南方集团军群进军粮食和石油产区乌克兰。在短短6天之内,纳粹国防军就占领了里加、明斯克和利沃夫。中央集团军群更是长驱直入,突入苏联国境纵深达200英里。
《突袭苏联——“巴巴罗萨”行动》详细讲述了德国侵苏战争第一周的历史:开篇首先对于(纳粹)国防军自战争爆发一直持续到1941年的胜利作了全面回顾,接下来介绍了德军高层制订作战计划和苏军进行防御部署的情况,继而详细讲述了德军第一轮轰炸的战况以及南方、中央和北方等3个集团军群在战役头七天的进展,结尾部分对于“巴巴罗萨”行动的巨大影响进行了深刻剖析,阐释了纳粹德军企图消灭苏联红军、迅速占领莫斯科的野心最终破灭的必然原因。
借助来自交战双方的第一手素材和资料、大量弥足珍贵的照片、详尽的史实以及经过特别授权发表的地图,本书对于持续4年之久的东线战争前7日的战况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并作出了权威性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