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云间笔会(2012)
分类
作者 上海市松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上海市松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云间笔会》自2010年开始,每年一本,今年是第三本了。作者都是松江人,写的大都是松江的事。

《云间笔会(2012)》内容包括《长乐》、《一滴水看太阳》、《金钱与时间孰轻孰重》、《祥龙献瑞》、《“我们为什么爱收藏”偶想》、《繁昌访古瓷》、《杏坛情结》、《淡去的记忆》、《读“错”杂记》、《官仓灭鼠诗大勇》、《岩老兵》、《老姐》、《拿高晓松醉驾刑满说说事儿》等当代文学作品。

内容推荐

《云间笔会(2012)》的作者(上海市松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尽管有天南海北的经历,男女老少的不同,各行各业的差异,形形色色的个性,然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上海市松江区文联文学分会会员。松江,古称“云间”,自古文人荟萃。集聚在这个城市, “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所以爱生活,爱松江,爱文学是《云间笔会》的灵魂。

目录

施新土 长乐

 一滴水看太阳

 金钱与时间孰轻孰重

许云琴 祥龙献瑞

 “我们为什么爱收藏”偶想

 繁昌访古瓷

柏才兴 杏坛情结

 淡去的记忆

邱剑云 读“错”杂记

 官仓灭鼠诗大勇

章绍 岩老兵

 老姐

 拿高晓松醉驾刑满说说事儿

 闲话中国筷子美国造

方崇智 生命之歌(二则)

 良心的买卖(二则)

 苹果的故事

 大树的命运

沈敖大 从“呆霸王”薛蟠说起

 岂能让秦桧们直直腰

 话包装说炒作

刘长海 俄罗斯游览散记

范锦文 又见紫云英

 华亭鹤断想

王元祚匆匆一瞥香港游

汤炳生钓蟹

 牛车棚

 鞋匠阿狗

景青白喜事

 情寄陌上

 悉尼歌剧院

 油菜花开又一春

钱明光鲈乡之韵

 我在王小姐咖啡馆

 我在这山庄等你

 也妙弄

欧粤我的房东

俞福星天台记游

冯韬二十六年后的重逢

 接孙女放学

 前年那个教师节

榛子白发黑发

 丢驴找驴

 救穷

刘敏岁月穿越的故乡

邢砚斐《崇祯·松江府志》之讹误

 松江茶、水留清香

 漫步永丰

何伟康瑰奇三清¨

 夜访西塘

王勉喝粥

 心痛

 行走云间

 在海边

 醉入香榧林I

胡志娟《伞》的后记

王季明女同学(之一)

 女同学(之二)

魏勇如果不是战争

冷冰老贾别传

 铭心刻骨小昆山

许平老家山东

侯建萍寻访董墓

周明让国情走进国人心里

 ——读《国情备忘录》有感

 “向雷锋同志学习”新解

 有感于“不要书卡要肯德基票”

黄忠杰一脉良渚文化遗留在小昆山

 松江山水

王福友门(三章)

 蛙声沿着河流走了多远(三章)

徐利荣为人生境界而学

 为自己点燃一盏最亮的心灯

 拥有一双内省的眼

金明忠葱香悠悠

 宁静的古镇

高明那间我们的小木屋

 高考的故事

徐凤叶仓城遗韵

 山水武夷

沈依云爱的五味

 关于书的琐事

 记忆深处秀南街

 无暇?无暇

黄抒绮心静自然凉

 心灵的碰撞

吕玉萍我和外婆之间

张园勤一个文艺青年的孤独组曲

 失 眠

程积勋读吟长大作感赋

谭俊升松江大学城

 辰山植物园

 佘山对饮

 春申君祠落成有感

 醉白池赏雪遇承兴文栋

许近仁会织袜子的通波谣

 情牵乌泥泾

 唐弓说

 天下第一帖

 走出鲜花谷

王迎高书法松江(组章)

梅芷母爱

 沉睡千年

 雨季的冬夜

 足以温暖我今生的城市

 ——写给故乡温州

 早春江南

 香樟叶落

周民军半夜听歌(组诗)

陆群春望

 理想的三月

 四月,远逝的风

 豹子的命运

 草庵茶

 ——给村田珠光

 履历表

 手掌上的智慧树

 ——儿童节写给孩子

李潇回忆录

 秋天

 牵挂

 悼念八月

 别说我听不懂风的言语

 愧疚

 曾经为了把杯子注满

宋远平用月光修改人生(散文诗一组)

王崇党石头

 白床单

 敌人

 慌张

 油漆工

 果子

 习惯

 味道

 生命的窄门

徐俊国蜜蜂

 仪式

 鸢尾花

 回家的路

 尝试

张萌好时光

 一粒沙也有不为人知的喜悦

 刹 那

 绽放

 无语

 当时间精确到倒数

 细雨中的庭院

 盛开

 春天的屋顶

 黎明

 寻幽

袁雪蕾我只见过前世的你

 月 亮

 钓

 雪花落在佛殿上

 许愿

 钉子

 转

 接力

 影

 风声

 寒露

 石头

 未爱之人

顾雪莲海阔天空(组诗)

卢翠红江南

 又逢三月

 落叶

 桃花雪

 又是一个秋

王召强一退再退

 麦秸堆

 荠菜花的祈祷

 梵·高

试读章节

长 乐

《长乐》是我小小书房墙上唯一的一幅墨宝。它潦草怪异,苍劲洒脱,气势恢弘。乍一看犹似腾空而起的一只大鹏在追逐搏击长空的雄鹰,怪不得不少初人书房的朋友一时难识墨宝的庐山真面目。但一经点穿又无不啧啧称奇,因为它虽怪僻无比,却不失汉字的规范。

《长乐》的作者是旅美书法家曹彭年先生。他五岁学书法,先后在上海、旧金山、洛杉矶举办个人书法展,2000年应香港特区政府邀请与韩美林大师共展千禧年龙年书画展。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赞誉其为“现代怪书”,并题词。

我清晰地记得,曹先生在落笔前,曾征询我写点什么。我说“知足常乐”,他不表态,接着我连说了带有“乐”字的“助人为乐”、“自得其乐”、“老有所乐”……

“老朋友,恕我自作主张啦!”说时迟,那时快,他挥毫约分把钟,“长乐”二字已跃然纸上。

十多年过去了,我不知多少次在墨宝前反复沉思,觉得它的含义与境界非同凡响,比之我列举的“乐”远远胜出一筹。不是吗?试想一个人图个一时、短暂的快乐又何难,难的是天天、长久的快乐。那么,人世间有长乐吗?孔子是肯定的,他说:“君子修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

为了寻求长久的快乐,我曾告别寂寞的书房,走进了陌生又热闹的茶室。那里有五湖四海的朋友,有千奇百怪的信息,有令人捧腹的笑话。可是喧嚣嘈杂,烟雾缭绕,二手烟熏得我透不过气来。怪谁呢?人家是赢利场所,“春风不度玉门关”,控烟条例要在茶馆实施是难上加难。

我心有不甘,天下之大,岂找不到快乐的去处。于是,我去了一个社团的活动室。那是个文化层次较高的离退休人员打牌、下棋的娱乐场所,室内有茶水,有空调,有禁烟的温馨提示。按理说通过棋牌会友,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是理想的老年之家,而现状呢,令人失望至极!由于少数烟民全不顾及他人的健康与感受,香烟一根接一根,乌烟瘴气之程度与茶馆所差无几,不同的只是不收费而已。

二手烟把我逼回久违的寂寞的书房。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一比,真有失而复得的欣喜。其实书房真好。它清静幽雅,内涵丰富,无论大小总是读书人的王国与领地。钱钟书先生就是深明寂寞之道的大学者。几十年闭门读书,潜心研究与写作,谢绝会客,甚至连慕名而来的外国人也婉拒不见。难怪后人一提起“钱学”,总是充满敬仰之情。仰之弥高,敬之弥深。当然这样的大学者是凡夫俗子的鄙人无法比拟的。但学习他耐得住寂寞,甘于淡泊的精神是很有必要的。重回书房后第一感觉是,读书不寂寞。因为可以向远古的圣贤求教,可以同帝王将相攀谈,可以向中外的大文豪学习,可以同众多的哲学家议论。由此可见,书房充满乐趣,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开卷有益,书中不时闪现的火花与亮点,往往会情不自禁地逼着我提笔写点文字,这叫有感而发。文章写得好与不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写作过程的快乐,同时可以刺激大脑神经,促进新陈代谢,预防或延缓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读、写也会疲劳。我就遵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走路,每天行进在小区、公园、田野至少一小时,风雨无阻。读、写、走——我自鸣得意地把它们封为快乐三字诀。像我这等无班可上,也无多少事可干的退休族,如有兴趣可以做到,如有恒心能够坚持。说不定这就是我要寻觅的长乐之道。

一滴水看太阳

我的书桌上放着两张少女的图片,皆貌若天使。一张是山东一初中十四岁女生不愿按学校要求剪运动头跳楼身亡,视生命为儿戏,令人惊诧之余心痛落泪;一张是美国十三岁女生发明治打嗝的棒棒糖,涉足商界,创办公司并自任首席执行官,真是英雄出少年,可喜可贺。P3-5

序言

三泖风光好,松江文士多。

好像有这样的规律:凡经济繁荣的朝代,必是文明昌盛的朝代;凡经济发达的地区,必是文人汇集的地区。因为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条件滋润文化的园地,才有能力扶持文入的群体。文化发展了,又反过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又丰富了社会生活,而丰富的社会生活,又为文化创造提供丰富的源泉。经济和文化是互相促进的。

我们的时代,就是这样一个有利于文化大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松江,就是这样一块滋生文人的土壤。松江历来是中国的富饶地区,是高士鸿儒辈出的福地。广富林文化的源流、二陆文化的遗踪、云间画派的影响,六千年的文脉一代一代地传承,培育出松江的现代文化,以至松江不仅是上海文化之根,也是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同生共长、姹紫嫣红的美丽园林。我爱松江的理由之一,就是爱她深厚的文化遗存和耀眼的文化建设成果。在我的心目中,松江是上海文化建设的先进区。且不说广富林、佘山、天马山、小昆山、大学城、欢乐谷、辰山植物园等古今文化遗址和文化设施等硬件,上海没有哪一个区县可比,就是诗会、笔会和出版物之多,也走在各区的前列。光是近几年来我为之作序的书就有《松江楹联逊《谷水联玉》《峰泖行吟》《松江二十四景》《云间诗联》《一里泾边挑荠菜》《渡舟自横》等,非我作序的就更多了,毫不虚言,足足有两大抱。

这些出版物,是松江文化活动的记录,也是松江区委宣传部、区文联、文广局、旅游委和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工作成果。这些单位真是活跃好“动”。且每有文化盛事,必邀我参加,所以我是松江的常客,能与文化结缘,能与文人为友,乃是我之所乐。

像练塘出茭白、马陆出葡萄一样,松江的水土,好像特别适合文人的生长。松江的文人就特别多。这本《云间笔会》,就集中了松江区文联文学分会五十四位会员的作品。文章体裁多样,有散文、杂文,有诗词、歌赋,有小说、剧本,说明松江的文化大军军种齐备,人才济济。

松江区文联主编的《云间笔会》自2010年开始,每年一本,今年是第三本了。作者都是松江人,写的大都是松江的事。作者中既有一批年过耄耋、寿届期颐的文坛老将,也有一批朝气勃勃、初出茅庐的文坛新人。别以为区级文联只有区级水平。不。因为他们是松江这块文化厚土孕育出来的,天生有一种文学基因的遗传,均非等闲之辈。即使是年轻作者,也驰骋于全国文坛,收获了很多文学成果。我看了很多作品和作者介绍,真感到可喜可爱。

在松江的文学作者队伍中,我有一个发现:有不少中青年作者是新松江人。他们在上海城市发展的大潮中,就同过江之鲫,纷纷游向上海,游向松江,为松江的文化建设增添了一支有生力量。这同上海的发展是相应的。上海的城市人口,突然从一千三百万增加到两千三百万,近半是外来人口。上海建设得这般美好,新上海人功不可没。同样,大量有高文化、高素质的新松江人加入我们的文化大军,不仅对松江的文化事业,也为松江整个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我们这些老上海人、老松江人为新松江人进入文坛感到高兴。

三泖风光好,松江文士多。松江的文学作者群是十分活跃的创作群体,作品量多质佳。这么多的创作成果,仅仅上海的文学刊物和报纸副刊是容纳不下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创作平台和发表园地,才能保护大家的创作积极性。松江区文联连续三年每年出版一本《云间笔会》,既鼓励了会员的创作,又通过送书上门为部队战士和在校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量,是件一举两得的好事。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是喊几句口号就繁荣得起来的,需要像松江区文联一样,脚踏实地地工作;需要像松江的文学作者一样,勤奋地播种和耕耘,才有金谷银棉硕果累累的好秋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3: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