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本书的对话,从时间顺序看,多少反映了对话双方不同时期所关心的问题;同时,作为作者个人写作的一个补充,也有和社会变化互为见证的意思。其重点,并不在作者提供了什么特殊的见解,而在于我对何种问题作出了反应。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据此隐约了解一个写作者介入或者疏离时代的缘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被折叠的时间(对话录) |
分类 | |
作者 | 孙甘露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收入本书的对话,从时间顺序看,多少反映了对话双方不同时期所关心的问题;同时,作为作者个人写作的一个补充,也有和社会变化互为见证的意思。其重点,并不在作者提供了什么特殊的见解,而在于我对何种问题作出了反应。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据此隐约了解一个写作者介入或者疏离时代的缘由。 内容推荐 该书收录了孙甘露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与多位友人的二十五次假日对话,非凡的生活露出冰山一角。文学影响了他看世界的方式。作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代表的是“比缓慢更缓慢”的探索,书的封面有两只酷毙帅呆的蜗牛。他由衷地希望自己“落伍一点、慢一点、少一点”,“将内心的声音翻译出来”。此书的对话使人立马安静,也反映对话双方不同时期所关心的问题,与沧海桑田的社会变化互为见证,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据此隐约了解一个先锋作家“介入或者疏离时代的缘由”。 目录 孙甘露:汉语中的陌生人(代序) 我把我的一生看作是一次长假 作品有其自己的命运 面对未来的先锋文学 你不知身在何处 爱电影 轮渡 文学探索:比缓慢更缓慢的工作 文化总是如钟摆一样来回摆动 文学影响了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单身的理由 所有人都在同一个舞台上 最浪漫的年代 春天不是读书天 我希望落伍一点、慢一点、少一点 以文学的名义 特殊年代的阅读 巴黎很远,并不比北京更远 作家就是要把内心的语言翻译出来 这是一件好玩的事 从写字台到T台 上海,一个存放信件的地方 小说的本质是虚构,而非所谓故事 我的感性是被上海塑造的 我更关注反转过来的形象 关于《上海流水》 后记 试读章节 郜元宝:文学曾经捉弄了我们好几代人,今天,我们中间的有些人开始反过来“玩”文学了。作为一种玩的结果,就是写作在目前好像已经成了异常容易的事。不少中青年作家产量高得惊人,他们似乎想以此显示其充沛的创造力,却总让我感到有几分疑惑:我们的文学是否客观上已经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代,还是仅仅说明,这个时代要求作家们非得不断有作品发表,否则就可能迅速遭人遗忘? 孙甘露:我想这里面有许多可以理解的原因,商业的冲击或许是主要的。 郜元宝:比较起来,这两年你似乎一直保持低产写作,能否谈谈个中的感受? 孙甘露:怎么说呢?我觉得挺自然的,不认为自己特别勤奋,也不认为特别比别人懒。其实照我目前的状如果能写到六十岁,在总数上也颇可观了,也许,我这人太满足于现状了吧?但是,老实说,怎样才是高产或低产,这中间并不存在一定的标准。 郜元宝:标准是有的,只是各人的看法不同。 孙甘露:是这样的。像我这样慢腾腾地一年拿出四五个中短篇,我自己看来还是正常的,因为至少我没有勉强自己。那些多产作家,如果不是出于勉强,我想也没有什么不正常。关键是作家应该有自己的时刻表。上次几个朋友一起座谈陈村的写作状况,我就说过,陈村这时候少写甚至不写小说,并不值得奇怪。也许他的时刻表上这一阵子正发不出车,也许不定什么时候,他又一发而不可收呢。郜元宝:一个写作者确实要不断掂量自己,要是他不在乎这样的时刻表,或者对自己有没有这个时刻表根本就是一笔糊涂账,只是一味追随社会上流行的阅读需要。或者闻风而动,看到人家新作迭出就眼红,睡不着觉,那就不妙了。 孙甘露:我想一名诚实的写作者,不能只限于读者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他更应该关心:我自己想给以及能给读者什么。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他自己的时刻表。 P19-20 序言 中年男人正处于人生山顶,他们的高度能够回看整个上山路径,也看得到山另一边下坡路线。一览无余。经风雨,见世面,阅历无数。识力上升,体力下降,下降至身体力行的常态区域。谈天说地的吸引力综合指数居高不下。从容不迫,影响力就像是一片阿司匹林。不轻易推上情热的排档。 欧巴桑忠告洛丽塔:别和他们来电。 一直想责编一套中年男人写的好看读物,做一个桥梁或中介,让洛丽塔们和其他更多的读者看他们的视角,境界,做派,趣味,玩法;从中受益,认识甄别绅士玩家,积累审美经验。先从海派中年客开始: 陈村《五根日记》,金宇澄《洗牌年代》,沈宏非《黄色潜水艇》,程小莹《男欢女爱》,半窗灵鼠斋《洛丽塔与拉布拉多》。 最新出版的孙甘露《被折叠的时间》,是他与朋友们假日谈话。非凡的生活露出冰山一角。诗情出乎预料,有优雅到极致的表达。他说:“文学事实上提供的是陌生化经验。写的永远都是吃喝拉撒,但好的文学作品还是会让你惊异。古往今来都一样。” 编者 后记 收入本书的对话,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至今时间跨越了十余年。对话者前后有郜元宝、杨扬、韩博、郑体武、查建英、陈村、罗岗诸君,也有就职于文化报刊的资深编辑记者。从时间顺序看,多少反映了对话双方不同时期所关心的问题;同时,作为我个人写作的一个补充,也有和社会变化互为见证的意思。其重点,并不在我提供了什么特殊的见解,而在于我对何种问题作出了反应。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据此隐约了解一个写作者介入或者疏离时代的缘由。 对话这一形式,近些年在中国广泛流行,有报刊泛滥,网络便捷等缘故,虽然生动迅速地展示了各种人群的思考或者胡诌,就各人从事的专门工作而言,毕竟不是精耕细作的呈现,究其价值,大概更多在于略微拓展了即兴发言的空间,其间的谬误希望也能借些提供反思的余地,上述一二,可看作是将这些对话结集出版的动因之一。 感谢本书所有的对话者,感谢文汇出版社和朱耀华先生,蒙他们的错爱,使我有机会向读者汇总我的个人意见,惟希望这些对话不致沉闷而无趣。最后,还要感谢汪民安先生,承他慷慨允诺,将《汉语中的陌生人》一文作为本书的序言。 2009年6月24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