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回头说爱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丹婴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个忤逆心理又带有阴霾的90’S女孩,七个性格迥异的男孩,七段感情故事,如同在不断切换的电影画面,忽隐忽现之间,呈现出90后女孩的五彩斑斓。也许,她的故事也是你的经历,她的倾说也是你的回忆……作品融合了当代年轻人生活与精神的新元素。

内容推荐

本书原名为《爱在告别的仪式》。这几乎是一部作者自己从初中到高一青春时光的记忆体,里面掺杂了太多个人的影子。女主人公喜欢的一切东西,以及对爱情、友情、电影、音乐的理解与感悟。里面有最真实的生活经历,连作者本人都惊异于自己对过往生活小细节的深刻记忆。七段感情让女主人公从忧郁的女生逐渐成长为阳光、成熟的女生。

目录

代序

开场白:

我不是莎士比亚

UNIT 1.感怀-追忆

UNIT 2.树·祭奠

UNIT 3.类·年华

UNIT 4.弈·涟漪滩

UNIT 5.穆·伽蓝星辰

UINT 6.宿·命之源

UNIT 7.羽·龙之吻

UNIT 8.宿·陨落

UNIT 9.终点·与爱情无关

尾声:

我永远成不了莎士比亚

后来……

丹婴后话说

试读章节

栗树在我的生命中仅仅出现了三个月,他使我第一次触碰到了所谓的感情。

我读预备班的那年,他初三。

现在想想常常觉得好笑的一件事情,通常看到穿着初中校服的孩子们放学背着书包走在前面的时候,“扑哧”想要笑出声来。初三在曾经的我看来是个多么了不起的年龄,那年纪的人好像拥有多么了不起的世界观。那是一种对于高大的膜拜。而现在回首这“高大”,又实在是多么渺小的个体。论个头且不说,光是心智来看,初中三年级,也就是一个少年的十五岁光景,对于纷杂世界的认知,说是仅在皮毛根本不为过。当然也有早熟的个体,但在衣食无忧的眼下,早熟的又能熟到哪里去?

若是谈到早熟,我大概算是这个少数派个体中的一员。妈妈的离开让我过早认识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仅出现在诗歌亦出现在现实中。我的早熟表现在对人对事的悲观态度上,这在十二岁发生很可惜,可却怪不上我。

开始上中学那年,和爸爸从城市的西郊搬到了市中心,住在一幢老式洋房的二楼。这是一套有历史的公寓。楼下有一个小花园,是住在一楼的那个意大利佬租下的。

2

意大利佬,也许是我的初恋。我很喜欢他,一直称他为那个男人。那个男人,那个男人,在心里叫得很亲切,一天若是未见着他也感觉悻悻。那个男人,蓄着黑得发亮的胡须,修剪了一个别致的造型。深棕色的瞳,略显粗糙的皮肤。穿看上去很脏也委实不干净的格子衬衫,领口开得很大,邋遢到扣子也时常扣错,露出性感得有些夸张的胸毛。那个男人,他用紧身的破牛仔裹着下肢,腿很长。穿人字拖鞋。那个男人,看不出年龄,甚至猜不透。

那个男人,也许是我心里的初恋。我说过,我们都应该有一个异国恋人,至少,他在我们心中。我们爱他,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为他去背叛,为他去死。世界上存在真正的蝴蝶夫人,也存在电影里的“蝴蝶君”。杰里米·艾因斯演的法国男人,当发现了自己深爱的中国女人其实是一个男人伪装的时候痛不欲生。他心痛的不是这令人瞠目结舌的真相,而是他在这个时候仍然爱“她”的心声。所以他选择死,“她”做不了他的蝴蝶夫人,就成为“她”的蝴蝶君。我说过,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为他去背叛,为他去死。

继续回到那个意大利男人。那个男人,他长得很好看,是我理解的那种好看。容易让人浮想联翩,就像看到意大利足球队那群脱了球衣可以直接上T形台的男人们,他属于赞布罗塔或者布冯那类——真正的男人。

天生的魅力者。

他在花园里种向日葵——园艺的技术不算好,委实可以说是顶顶失败的,但纯属不勉强不刻意的自娱自乐者、烤涂满黄油的GARLIC面包、喝经过很长时间磨出来的咖啡。咖啡香味一直飘到我的屋子里。他养狗,狗叫JACOB——条奇怪的杂种狗,一到清晨就狂吠不已,似乎并没有它的丰人那么讨人欢喜。他有辆小小的浅绿色甲克虫,绿得鲜丽明快,让人联想到马蒂斯时期的野兽风格。他时常会接一两个谈不上漂亮却穿着有一套的中国女人回来吃烧烤。在花园里亲吻。大声地笑。每次都不同,欢愉的情绪却大体一致。

那个男人让我知道,有些人活着的理念,从来就跟我们不同。

直到他搬走的那天我才了解,他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插画家,叫弗尔南德洛。

那以后再也没有看见他和JACOB,他们的消失仿佛是一夜之间的。悄声无息,一个经常陪伴自己的人就这么瞬间不见。一直以来,我把那个男人当作我的朋友,我甚至梦想成为他形形色色恋人中的一个,哪怕只是路过也好。他于我,是在沉默中就可以交流的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我观望着他的生活,好像一直都存在于他的生活之中。直到有一天他不见了,我却落寞。的确,他的生活中从来没有我,而我,开始寂寞得无处欣赏,开始想念起JACOB疯狂的无休止的吠声。向日葵也开始沮丧地颓败,不再向着太阳——这种花朵,有着特别的情绪依赖。

我现在还时常想起他,我跟很多人说起我有这么一个插画家朋友,是的,我愿意跟人说他是我的朋友,好像还是很热络的那种,我知晓他的故事和他的狗。只是我不再称呼他为“那个男人”,我叫他费尔南德洛。不知道这样说,算不算一种心灵的宽慰?

爸爸开始在一家外贸公司和老外谈生意。他大学里学的就是国际贸易之类的专业,只是那时候还远不如现在这么吃香。公司在s城某条著名的江边,离开家很远的路程。他没有私车,上下班都挤地铁,每天都来回忙碌着,类似强迫自己般努力地工作。不知为什么,这种忙碌近乎让我心疼,仿佛是为了忘记从前而刻意追求的。我想,也许因为他是男人,所以不会轻易地哭。忙碌落下的汗水,是他的眼泪吧?

于我的成长,他倒是一点儿也不怠慢。

他把我送到就近的一所初中读书,似乎还是他拉下脸托了人介绍才允许我进去的。那学校很小,名气却与面积成了反比。

3

很难以置信,我会变成这样。

开始厌恶说话,厌恶陌生人的体味。甚至害怕看见太阳,怕上体育课。怕那种肌肤裸露在阳光下的刺痛。那种被过去的遭遇凸显了的稚气、叛逆因而另类。我想我提到过我早熟,早熟得有那么点神经质。

我留短头发。刘海有些杂乱地捂在额前——长期这样也激发了不少的痘痘,仿佛被吹散的海藻,粘稠的,可我却不高兴去整理,也懒得整天洗头。不高兴像那些初中时代就体现出婆妈本色的女生们那样,把发型和除痘当作每天必要的话题。我用一样的表情看人,事实上却根本没有表情;用一样的语气说话,事实上却谈不上有什么语气。我是没有朋友的。不希望被人无缘无故地接近和拥抱。对于还很幼稚的初中生来说,我是大家眼中的异类。别人问我什么,回答都是“随便”,那时候的我停留在“随便”随性的阶段。因为不在乎,所以凡事都随便。

老师曾经和爸爸说过,我有严重的忧郁症和自闭症——我认为初中的那个手指细长如干柴的中年老师有种膨胀的自以为是,到现在还一直这样认为。

爸爸从来不会怪我。他知道原因。所以他只是抱抱我,轻吻我的脸。

他说我是一个有伤痕的孩子,他是那个制造伤痕的罪人。

其实我知道,他和我一样,也是个实打实的“受害者”。

P13-16

序言

丹婴是谁?相信除了她父母以及个别好友外,还没几个人听说过这个名字。记者自然也不例外。直到细细读过她尚未出版的几十万字作品,才惊诧于这个刚刚从南洋模范中学毕业的女孩丹婴笔下所充盈的青春激情和自由渴望,以及让人羡慕的细腻笔触和丰富情感。更让记者惊奇的是,这个自封为“幼稚派纯文学”的女孩,居然把法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名作《广岛之恋》当成了“练笔”的对象,以后现代主义的笔法“颠覆”原著,创作出了她自己心目中的《1958广岛别恋》。

此刻,丹婴就坐在记者面前,还有她手中厚厚的三叠书稿。从她年轻而活泼的眼神中丝毫看不出某些“80后”作家惯有的忧郁和自恋。事实上,她的个人世界是多姿多彩,电影、钢琴、舞蹈、绘画、网球、旅游,都是她的至爱,写作不过是灵感而至的“副产品”。

但她是酷爱文字的。而且她一直是执著于传统的写作方式——笔和纸,而不是同龄人最爱的电脑——她的每部作品初稿都是一笔一画地在纸上刻出来的。她的写作是随性而真诚的——上学、放学路上,当灵感忽至,手机也会成为挥洒的工具。在她看来,这样的写作不做作,很真实。

她说,自己喜欢那种含蓄而又非常张扬的文字;她说,自己喜欢那种点到为止、故意不去捅破,却又能给人留下无限空间去遐想的文字。 “朋友和老师都说,看我写的东西时,里面人物是活的,就像在眼前站着一样。”正基于此,她的作品曾先后获得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入围奖和二等奖。但是,她的同学和老师中却绝少有人知道。这却正符合了她的个性。

从她的文字里,还可以看到很多大银幕作品的影子,而且往往是欧洲电影大师的作品,比如阿尔莫多瓦,比如吕克·贝松。甚至连她父亲都不知道自己的女儿什么时候看了这么多的片子。

她说,自己从小便酷爱电影,尤其是欧洲的文艺片,能从电影中看到不同的人生,很多都可以让自己陷入沉思。尽管自己的电影梦在今年的“七月流火”中被暂时阻隔了——没能如愿进入理想中的北京电影学院就读戏剧文学专业,却“误打误撞”地进入了一所传媒大学的国际传播系。

从进入高中生活以来,她便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尽情宣泄于笔尖之上。

——《回头说爱》。是在高一暑假完成的,十多万字的作品用二十多天,原名为《爱在告别的仪式》。这几乎是一部她自己从初中到高一青春时光的记忆体,里面掺杂了太多个人的影子。女主人公喜欢的一切东西,以及对爱情、友情、电影、音乐的理解与感悟。里面有最真实的生活经历,连她本人都惊异于自己对过往生活小细节的深刻记忆。七段感情让女主人公从忧郁的女生逐渐成长为阳光、成熟的女生,而她自己,在完成这部长篇处女作后也蓦然发现长大了许多。

——《1958年广岛别恋》。她第一次读到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作品时,便被这位散发着独特迷人气息的法国女作家先锋笔法所震撼,为此她还专门跑到一位作家阿姨那里去请教。后来看过黑白电影《广岛之恋》,为其拍摄之沉闷而恼火,加上里面的法国女演员形象太突出,男主人公日本男人的形象却很模糊,甚至可以忽视——或许这正是作者本人所希望的。由此萌发了重新改写电影剧本的大胆设想。

于是,在她笔下,原著中男女主人公的性别和身份发生了改变——日本女孩和欧洲男人取代了欧洲女人和日本男人——或许因她本身就是一个东方女孩,也更能体会日本女孩的细腻心理。于是,在她的笔下,《广岛之恋》有了全新的开始——他,一个经历过一战的法国中年男子到日本拍电影;她,一个日本少女,一个年仅十几岁的妓女。旅馆中大段的对话、絮语,镜头中残酷的战争、蘑菇云,不时切换的空间把读者带入对历史的沉思和反省之中。

——《一切蝴蝶》。高考后最新完成的一部,也是向自己的高中生活挥手告别的一部。它有着一个奇怪的名字,尽管很难从语法上解释,但却是她一闪而过的念头。

读它,其实并不累,因为它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小故事,仅仅发生在很少的几个人身上。从十七八岁成长到二十多岁的男孩和女孩们,他们性格迥异,却能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找到内心共通的窗口。于是,他们或者成为朋友,或者成为爱人,或者因爱而结下仇恨,或者因仇恨而产生爱。或者用心灵交流,或者用肉体兑现。作品看似圆满的结局,却因女主人公落了单,而又有点残缺的元素,燃烧自己的青春,冒险结束在平淡中。

她说,写这些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的人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渴望——如果是自己,又会怎样去做?

作品完成后,照例是拿给第一读者——父亲去看,评语如过往一般简单却充满了鼓励:有进步。

她说,其实在写作上,她个人有特别大的野心——希望能够做好,做到最好。

她说,梦会一直做下去的。

后记

平日里喜欢动动笔杆,写写东西,于是想给自己起个有意思的笔名。在一个不经意的黄昏里诞生了“丹婴”——一个年轻的、正在写作的我。

我出生于元旦,这是个普天同庆的大好日子。每年我的生日,享受来自各方的祝福。

默默地祈祷,忘掉已过去的昨天。殊不知昨天是成长的记录,如果太刻骨,我便会把它老老实实地写进书里。

元旦的“旦”与“丹”同音,我用“丹”取代“旦”有意我的出身之日。红色永远光明敞亮,心中永远充满阳光。婴——可爱无比的一个字。它由三个独立的字构成,真的符合我心意。多么喜欢一直生活在襁褓,永远做父母长不大的宝贝。多么希望一直坚持我的“幼稚派”文学,纯粹到只写纯粹,每一个文字都单纯到如同刚出生的婴儿。另外,“婴”字的“女”部上面有两个“贝”,同样,我身上也扛着两个贝贝,那就是我的老爸和老妈。我爱他们。

与其说我是80后的末代,不如说我的心灵和大脑都是回归于90后的一代。人总往高处走,唯独岁月,人们总期望今年二十,明年十八。

丹婴很好。

丹婴一直在旁观我的生活,她给我名正言顺“人格分裂”的理由,她让我试图去窥探内心中的另一个自己,她要我冷静地换种角度看人生写生活。

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仿佛又有了一次重生。

《回头说爱》是我2005年暑期里完成的,我的处女作。时隔四年,在发表之前我又重新将她梳理了一遍。她如同过去的点点滴滴,被保存得如此完好,她是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故事,亦是丹婴的孩子。记得那年酷暑熬人,闷热难堪。我快人快语,边思边写。如要说《回头说爱》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敬请读者谅解。

感谢《新闻晚报》记者轩召强老师对我的采访和报道。

感谢我的朋友:成荫、和杨、Kini、KK和晶瑶为《回头说爱》提供的照片。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们。

我并非自恋的人,却热爱“丹婴”。但愿你也是如此。

2009年5月,上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1 22: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