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徐志摩终生热恋着的女人,也正是她的爱造就了作为诗人的徐志摩。然而,她最终成了维新派首领梁启超大公子梁思成的夫人。青年时代,林徽因足迹踏遍欧美,成为我国第一代女建筑学家。她是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她一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散文、小说和戏剧作品,是现代文学史上独领风骚的巾帼才俊。本书作者充分运用其撰写女性作家传记的经验,在丰富资料的基础上,把林徽因的一生从童年到晚年,从文学到建筑,从友情到亲情等一系列经历都作了详细的描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骄傲的女神(林徽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丁言昭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她是徐志摩终生热恋着的女人,也正是她的爱造就了作为诗人的徐志摩。然而,她最终成了维新派首领梁启超大公子梁思成的夫人。青年时代,林徽因足迹踏遍欧美,成为我国第一代女建筑学家。她是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她一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散文、小说和戏剧作品,是现代文学史上独领风骚的巾帼才俊。本书作者充分运用其撰写女性作家传记的经验,在丰富资料的基础上,把林徽因的一生从童年到晚年,从文学到建筑,从友情到亲情等一系列经历都作了详细的描述。 内容推荐 在众多热爱林徽因的人们心中,林徽因仿佛就是一位骄傲的女神,她圣洁、美丽又富有才气,既是文学家又是建筑家,几乎成了完美女人的化身。殊不知这世界上最能使一个女子越过年龄限制的羁绊而呈现出一种大方、端庄、沉静、典雅之和谐美,却是她的气质…… 本书作者充分运用其撰写女性作家传记的经验,在丰富资料的基础上,把林徽因的一生从童年到晚年,从文学到建筑,从友情到亲情等一系列经历都作了详细的描述。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感情波折,又使林徽因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围绕在林微因身边的一大批文化精英也在书中一一展现,这一切都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 目录 小引 一、懂事的徽徽 二、康桥之恋 三、情定故都 四、苍松竹梅三友图 五、大洋彼岸的婚礼 六、欧洲的蜜月旅行 七、到东北教书去 八、再遇诗人 九、斯人已去 十、日记究竟拿到没有? 十一、爱即关怀 十二、太太客厅 十三、梁家添一丁 十四、诗人之魂 十五、创作之路 十六、美术细胞 十七、诗意·美意·建筑意 十八、1933年的野外考察 十九、美国朋友 二十、晋汾之游 二十一、多事的1935年 二十二、书信常来往 二十三、到河南、山东考察 二十四、抗战前的最后一次考察 二十五、离开已沦陷的北平 二十六、在昆明 二十七、贫病交加 二十八、雪中送炭 二十九、我国第一本《中国建筑史》 三十、与美国朋友重逢 三十一、胜利之后 三十二、重返北平 三十三、手术前后 三十四、来了一位姑娘 三十五、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者之一 三十六、保护老城墙 三十七、景泰蓝啊景泰蓝 三十八、骄傲的女神 附录/林徽因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1921年10月,林徽因随父亲回国,继续在培华女中读书。她的身边出现了一位英俊青年,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公子。 林徽因与梁思成相识于1919年,即她随父赴英的前夕。据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回忆:“当时母亲年仅14岁,这个面部轮廓有雕刻之美,双眸明亮神采焕发的小姑娘给父亲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 1919年,林长民与梁启超相识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位父亲为各自钟爱的儿女定下了婚约,并安排他们认识。两位开明的父亲告诉儿女,虽然他们赞成这门婚事,但最后的决定仍然要听从儿女自己的意愿。 匆匆相识便又天各一方的梁思成与林徽因,未必真正考虑过婚姻大事。不然,也不会发生林徐之恋了。 梁思成是个小矮个,瘦瘦的身材,满头乌发,瘪瘪的嘴,一副眼镜遮住他那双机灵的眼睛。梁思成于1901年4月20日生在日本东京,他的籍贯是广东省新会县。粱思成出世时,两腿是畸形的,两脚尖相对。梁启超请外科大夫来给他治病。医生建议把他的双脚扳正,用绑带扎紧,然后放人一个小木盒子里,过了一个月,他的腿果然好了,但后来脚板还是斜的,不像正常人是平的。 梁思成从小多病,身体瘦弱。有一天,梁思成的母亲李蕙仙梦见一个婴儿,不住地向她啼哭。一个会圆梦的先生说:这是那死去的长子要求家庭承认他的地位。原来梁思成是第二个儿子,他前面有个哥哥,出世两个月就夭折了。从此,弟妹们都改口叫梁思成为二哥。据说他的身体也慢慢好了起来。 梁思成的童年是在日本度过的。1906年至1912年,他在日本横滨大同学校幼稚园、神户同文学校读初小。神户郊外“双涛园”给他留下美好的回忆。有一次他对外甥女吴荔明说:“我们‘双涛园群童’很日本味儿,都穿和服,你妈妈小时还走不稳时,就有一身和服。” 1912年梁思成随父母回国,1915年进入清华学校。他在学校里除了学业优秀外,兴趣十分广泛,体育、音乐、美术,样样都行。后来梁思成曾经对学生说:“别看我现在又驼又瘸,可当年还是马约翰先生的好学生,有名的足球健将,在全校运动会上得过跳高第一名,单双杠和爬绳的技巧也是呱呱叫的。好了好了,好汉不提当年勇。不过说真的,我非常感谢马约翰(清华大学体育教授)。想当年如果没有一个好身体,怎么搞野外调查。在学校中单双杠和爬绳的训练,使我后来在测绘古建筑时,爬梁上柱攀登自如。” 梁思成的性格爽直,风趣幽默。他的同学陈植,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师,他说:“在清华的八年中,思成兄显示出多方面的才能,善于钢笔画,构思简洁,用笔或劲炼或潇洒。曾在清华年报(1922-1923)任美术编辑,酷爱音乐,与其弟思永及黄自等四五人向张蔼贞女士学钢琴,他还向菲律宾人范鲁索学小提琴。在课余孜孜不倦地学奏两种乐器是相当艰苦的,他则引以为乐。约在1918年,清华成立管乐队,由荷兰人海门斯指挥,1919年思成兄任队长,他吹第一小号,亦擅长短笛……”梁思成经常为校内刊物作大量的美术作品,其中包括封面画、扉页图衬、栏头画、写生画、速写、漫画等。 清华大学的黄延复教授说:“学生时代的梁思成的另一与众不同处,就是他具有冷静而敏捷的政治头脑,同学们称他为‘一个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1919年‘五四’运动中,他是清华学生中的小领袖之一,是‘爱国十人团’和‘义勇军’中的中坚分子。进城宣传时,曾同130余人一起被反动军警拘禁于北大法科大院内。拘禁期间,他们坚持斗争,并声明‘政府不派人谢罪,誓不出法科一步’。终于迫使军阀政府派参议曾彝进前来当众道了歉,然后在‘义勇军’和军队的护送下凯旋回校,沿途特意从总统府门前过,大呼‘中华万岁’,声动天地,观者如堵,军警再也不敢干涉。到校时,‘校中教职员及同学百余人,排立大门两旁迎接,掌声雷鸣……’ 与徐志摩相比,梁思成没有那种浪漫情感,但他多才多艺、幽默风趣的气质,感染着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交往,得到双方家长的赞成,林徽因无须负担夺人所爱的压力。她一直记得,在他们刚刚开始单独约会的时候,有一次在国子监,林徽因一转身,梁思成就不见了。林徽因焦急地四处张望,最后才发现梁思成躲在一棵大树上。尴尬的林徽因只好抛弃矜持,表露真情。两人的距离迅速拉近。 林徽因回国后,与梁思成相爱,但并没有立刻举行订婚仪式。这又使徐志摩旧情复燃,紧追不舍。没有马上订婚,是梁启超的意思。一是检验一下林徽因的感情。梁启超知道徐志摩还在热恋着林徽因,林徽因又深受西式教育的浸染,深怕两人重拾旧欢,驳了梁家的面子。基于此,梁启超要儿子和林徽因赴美读书,学成之后再订婚、结婚。二是怕梁思成与林徽因的订婚给热恋中的徐志摩以重击,毁了他的这位心爱的弟子。他要用时间来冷却徐志摩的情焰。梁启超的苦心徐志摩自然不晓得。为了追求林徽因,徐志摩从英国回国,从家乡到北京。 1923年,梁启超以教训弟子为由,给徐志摩写了一封长信。这是一封很恳切的信。他提出两点:其一,万不容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于否,殆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满足得宁贴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身已耳。梁启超接着又说:“呜呼志摩!天下且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之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意尽矣,郁悒佗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 P20-23 后记 前年写完《微生有笔日如刀——曹聚仁传》,这本书主要写曹聚仁在上海的一段经历,以后,一直想为曹聚仁写一本全传。有一次我对上海书店出版社编辑郑晓方说起此事,她想了一想,建议我写林徽因。 我对女性的传记历来很感兴趣,曾经写过萧红、丁玲、关露、许广平、王映霞等,从中感受着她们的喜怒哀乐,给人以启迪。 在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众多人的帮助和支持。 父亲丁景唐知道我在写林徽因传时,不支持也不反对,但他暗暗地注意着林徽因的有关材料。有一天,他拿了篇文章给我看,说:“你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啊!”我接过来一看,原来是陈学勇的《对于<民国人物小传林徽因>的补正》,刊登在1992年3月出版的《南通师专学报》第8卷第1期上。父亲在文章的边上写道:“内中提及的错误,切勿重复。” 陈学勇在南通师专任教,对林徽因、凌叔华等女作家颇有研究,因此我经常打长途电话给他,询问一些我搞不清的事,他总是耐心地回答。几年前,陈学勇来我家访问,托父亲寻找不易见到的材料。 郑晓方更是热心,不但自己借书给我,还介绍《新民周刊》的顾军与我认识。我起先还以为顾军是个男同胞呢,一通电话,才知道是个年轻的女记者。她说她很喜欢林徽因,买了一些有关的书籍,从网上看有关林徽因的文章。在我的要求下,她从网上打印了关于林徽因的资料,并借给我她自己珍藏的书。 经常到我们家来的潘颂德,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他来,是为了他自己的研究课题:为名人的录音材料,来录父亲的讲话。闲谈中,他知道我在写林徽因传后,就主动地为我提供材料,甚至还买书给我,例如:王一心的《民国才女姻缘录》,里边有一章是写到林徽因的。我说:“你得在前面写上几个字,要不,人家还以为是我自己买的呢!”于是,他在扉页上写:“丁言昭同志惠存”。 我的母校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袁化甘,有一次打电话来,“今天的《南方周末》上,有一篇文章里提到了林徽因”。我听了放下电话就到大街上去买报纸,跑了好几个报摊才买到。那篇文章登在第2版,说到林徽因当年为保护北京市的城墙的事。后来我写到这一章时,用了这些材料。 我们业余舞蹈班的同学韩华仙、李爱琳也伸出援助之手。9月的一天,我的女儿董苗帮我买来一本《费正清的中国世界同时代人的回忆》,不久,我得知费正清另外还有一本回忆录。于是,我请小韩到仙霞路上的东方出版中心去买,结果第一次买的就是董苗替我买的那本,她们后来又跑了几次,才买到《费正清对华回忆录》。还有上海“左联”纪念馆的副馆长张小红、上海二医党校副校长陈挥、卢湾区图书馆的王微、四川文艺出版社的龚明德等,都曾为我借书、买书或者寄资料。 可惜的是,我打长途电话找梁从诫先生,没找到,回说他出国了。 现在,这本书终于完成了,在此向所有帮助过我的朋友们致以深深的谢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