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子(民族的大智)/国学基础教程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戴建业//赵目珍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老子:民族的智慧》是“国学基础教程”丛书中的一种,属“子部”。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为儒、释、道思想之一,道家思想对中国影响至深。《老子》,又名《道德经》,共八十一章。本书打破原有章节体系,分“道与德”、“自然与造作”、“无为与有为”、“拙与巧”、“弱与强”、“静与动”、“进与退”等十一个专题展开。每一专题精选《老子》原文,配以注释、今译、述评等,并结合社会现象进行阐述。本书深入浅出,不失为一本全面了解《老子》的入门读物,也可以作为教授《老子》的基础教程。

内容推荐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本书选取《老子》中的一些章节,用翻译来初步清除文字障碍,用述评来大致揣摩道家的心绪,让广大向往国学的读者更方便、更正确地了解国学的基础知识。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第一章 道与德

 一、谈玄论道

 二、万物之宗

 三、天地之根

 四、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五、反者道之动

 六、道与物一与众

 七、与大道同体与天地同流

 八、上德不德

第二章  自然与造作

 一、道法自然

 二、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三、大道废有仁义

 四、因任自然

 五、自然之道

 六、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第三章 无为与有为

 一、无为与有为的界线

 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三、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四、无为而无不为

 五、无为之益

 六、弃智 去欲 无为

第四章 拙与巧

 一、不尚贤

 二、绝圣弃智

 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五、大巧若拙

 六、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七、“知不知”与“不知知”

第五章 弱与强

 一、天下谁与子争先

 二、柔弱胜刚强

 三、自胜者强

 四、强行者有志

 五、强横者不得好死

 六、见小日明 守柔日强

 七、居卑处下 忍辱含垢

第六章 静与动

 一、致虚返静

 二、“静”的效用

 三、清静无为天下正

 四、静胜躁

 五、大器晚成

第七章 进与退

 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二、“无用”与“有用”

 三、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四、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

 五、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六、慎终如始

 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八、“高下”与“先后”

第八章 仕与隐

 一、出仕:纵欲为盗还是利物爱民?

 二、功成身退

 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第九章 治与乱

 一、我有三宝

 二、执大象天下往

 三、以百姓之心为心

 四、其政闷闷

 五、治则不治 不治则治

 六、治大国若烹小鲜

 七、以智治国 国必遭殃

 八、民不畏死

 九、盗贼本王臣

 十、社会理想

第十章 战与和

 一、物壮则老

 二、参战必以哀情 战胜而处丧礼

 三、欲弱先强 欲废先兴 欲取先与

 四、以奇用兵

 五、战争与贪欲

 六、善战者不怒

第十一章 修身与养生

 一、形神相亲

 二、来也潇洒 去也潇洒

 三、根深柢固 长生久视

 四、去奢存俭263

 五、无欲则刚强 无私才博大

 六、理想人格

 七、不自大才能成其大

 八、生命与名利

 九、祸福相倚

 十、修身养真

篇目索引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道与德

在《老子》一书中,“道”与“德”是的两个核心概念,因而《老子》又被人们称为《道德经》。

那么什么是“道”呢?老子深刻地认识到,作为宇宙的本原、万物的实体、自然变化的规律和人类社会的法则,“道”既不可能用语言来说明,也不可能用概念来规定,因为一经语言的言说和概念的规定,形而上的“道”就变成了形而下的“器”,就由天地之根和万物之宗母变成了万物中之一物。老子说我们将“道”名之为“道”,只是为了表述方便而万不得已的权宜之计。

“道”不是世间的一种或一类事物,它便在耳目闻见的现象世界之外,视之不见其色,听之不闻其声,嗅之不得其味,触之不得其形,但同时它又内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我们可以从存在的万事万物(“有”)中去窥见“道”的广大无边,“道”无处可见,但又无处不在。

既然天地因“道”而生,万物因“道”以成,那么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就无不惟“道”是从。

“德”在儒、道两家的学说中都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但儒、道两家对“德”内涵的理解却迥然不同。在《老子》中“德”是一个等差概念,它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上德”和“下德”。“上德”以“道”为体,以“无”为用,“上德”之人德合天地却不自以为有德,所以老子说“上德不德”。“下德”是“大道”分裂后才出现的,是人们因欲而兴、因求而得的产物,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世俗所谓的“仁义礼智”,“下德”又可再分为“上仁”、“上义”和“上礼”三个层次。

一 谈玄论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

[今译]

道,如果可以被人们表达出来,那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可以被人们言说出来,那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形成的开始;有,是万物生成的根本。所以常常地去体察“无”,就可以去观照“道”的奥妙,常常地去体察“有”,就可以去追寻万物的终极。

无和有,它们同出于一体而名称不一,但都极其幽深的呵。幽深呵,幽深呵,这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述评]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通过语言说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作为万物的生成者和宇宙的本原,“道”并不是万物之中的某一类或某一个事物,其包蕴至大,其外延至广,我们不可能用文字来规定它,也不能用语言来表述它。一经文字的规定或语言的表述,也就失去了“道”之所以为“道”,因为文字规定和语言表述必定要“指事造形”,形而上的“道”便变为形而下的“器”,便成为可视而见、可听而闻、可察而知的具体事物,而某一类具体事物当然不能生成万物,不能成为宇宙的本原,也不能成为促使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道既然不可言说、不可思议,自然也就不能给它命名,因为名称来源于事物的性质和形状,而“道”其外既无形状,其内又无性质可规定,甚至“道”根本就无所谓内与外,因此,永恒不变的“道”就不能被冠以名称。当我们思议言说某物时,该物就成了我们思议言说的对象,就成为与思议言说者相对的客体;当我们给一物命名时,该物便被固定为“此”而非“彼”。一成为主客相对的一方,一分出“彼”与“此”,无论是“主”“客”还是“彼”“此”,都受限于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落入了时间就必有久暂的变化,框人了空间就必有大小的不同,而有了久暂之分与大小之别就不可能永恒和无限,所以,还是别枉费尽心机去言说“道”或称述“道”吧。

“无”是万物之始,“有”为万物之母,而“有”又来于“无”。万事万物的形成必有它最先最早的源头,这里所谓的“最先最早”不是时间上的“最先最早”,而是逻辑上的“最先最早”。我们如果把“有”生于“无”理解为天地初开之时,既没有物体也没有形象,茫茫宇宙是一片空虚,然后从这片空虚的“无”中生成出万事万物(“有”)来,那么“无”和“有”都统进了“先”与“后”这张“时间”的大网中。“时间”这张大网中的一切都不会永恒不变。上面已经说过任何事物都是有名的,“道”不是任何一类或一种事物,它无形无名,因而也就是“无”。“无”或“道”永恒不变,它超越时问与空间。我们说“有”生于“无”,是在逻辑上肯定“无”或“道”作为一切存在的始基与本原。为什么说“有”是万物之母呢?“道”作为潜在的无限可能性是“无”,作为能生成万物实现万有而言又是“有”。“无”言道之体,“有”言道之用。

我们常从“无”处了解“道”的精微奥妙,从“有”中观察“道”的广大无边。“无”和“有”两者同源而异名,它们都非常幽深玄妙,幽深而又幽深,玄妙而又玄妙,因而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P2-5

序言

“国学”一词,如果仅按照语词来解释,“犹言国故,指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见1999年版《辞海》)。但如将“国学”作为一个体现中国独特而古老文化的专用名词的话,其内涵则历来未有权威的论断。如国学大师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著名学者吴宓认为:“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胡适则认为:“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现代一般人对“国学”的理解,大多沿革于胡适。

然而,不管学术界如何争议,构建国学的基础为国故,也即中国传统文化,却是明确而不变的,那就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及历代史学等一套我国所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这个基础体系如果用我国传统的分类法来区分,便是恢弘而灿烂的经、史、子、集四部。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化,“国学”在经历半个世纪的被冷落后,近来却又以“国学热”的形态兴隆起来。“国学热”,已成为当前中国文化发展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现象。然而追本溯源,当今的“国学热”与“五四”运动前后对国学的提倡却有所异同。当时“国学”概念的提出与确立,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就此而言,现在的“国学热”与百来年前一脉相承。然而,如果说当时的国学提倡,更多地体现于严肃的学理、学术层面上,那么当前的“国学热”却具有明显的普泛性。这种普泛性有其深刻的底蕴:不仅是学术界,上至中央、下至百姓的整个中国社会都在苦苦地探究,在世界视域的今天,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究竟应向何处去?然而凡事一经普泛,尤其在普泛以至形成“热”潮之际,便需要一份冷静,以免“热”潮流于浮泛,堕于时俗。在“让历史文化走向大众”的潮流中,我们认为有一个“如何走向”的问题。要言之,也就是深化和浅切的统一,就学术层面而言是富于现代意识的深化,而就表述手段而言,则要求学术思想的社会性的浅切化。正因为如此,我们暂不必再就“国学热”这一名称的学理性是否科学聚讼不休;重要的是,须从其社会实践的本质意义,也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以为当代中国的文化体系的建构提供一方面的营养,来做一些必不可少的工作。要言之,有两件事情:

一是精选。即用最小的篇幅,介绍国学中最精彩、最有生命力的精华。虽然,所谓的“最小的篇幅”只是相对而言,但无论如何,我们这套由三十本左右的小册子组成的“国学基础教程”,相对于汗牛充栋的国学典籍来说,实在是精选到极致了。

二是解读。既用通俗而不失学术内涵的文字来填平横亘在现代汉语和古文之间的鸿沟,更须在正视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文化现象作具有世界视域的现代人的解读。

总之,让广大向往国学的读者更方便、更快捷、更正确地了解国学的基础知识,从而在初涉国学这座辉煌的文化殿堂时产生由衷的民族自豪感,并激发个性化的思考,就是我们编撰这套“国学基础教程”的宗旨;而“基础教程”四字,则标志了我们企图将学术性与浅切化统一起来以“提升阅读”的努力。

本《教程》的作者,都是于某一经典有积年研究心得的专家;而同时,我们又请作者或其他专家于各书每一章节的最后,给出一至两道思考题,以期多元化地启发读者在阅读各书内容后,再结合其他的知识和当今社会的现状作出自己的思索。这也是我们对孔子“学而不思则罔”这一教诲的礼敬。

最后要说明的是,为了体现国学传统的原味,这套“国学基础教程”也将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为四小套。同时为了读者购买和收藏的方便,每套的封面我们也将以四种颜色——绿色(经部)、红色(史部)、蓝色(子部)和灰褐色(集部)以示区别。当然,这种做法并非我们的发明,清代乾隆年间编成的赫赫有名的《四库全书》就是这样做的。而经、史、子、集四部的具体内容,则请参见每一分部各书封底的书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