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米歇尔·布托尔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巴黎罗马,双城演绎爱情吊诡;此处彼处,或是通途或是陷阱。一切变化不过一念之间,一切纠葛不过轮回一场!

米歇尔·布托尔的《变》中,你是罗马斯卡贝利打字机公司驻巴黎代办处的经理,经常因公务而乘火车往返于巴黎与罗马之间。但这一次你踏进三等车室的时候,却不能让公司里任何人知道你离开几天是为了去罗马,因为你是为了你在罗马的情妇塞西尔而去,她是你年轻时代梦想的重新焕发,她是你青春的秘密源泉,你已下定决心要和她在一起,并为她在巴黎找到了工作。你准备找适当的时机和妻子摊牌,因为你认为你们两人中间早已没有爱情了(如果说过去确实有过青年时代的热情的话,那么,它和塞西尔带给你的欣喜和解脱的感情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剩下的只是循规蹈矩的生活所带来的束缚感以及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的虚伪。

火车走了一站又一站,你坐在不太舒适的车室里,回忆与塞西尔的交往,也回忆起年轻时与昂里埃特的爱情。火车渐渐驶近罗马,你的脑海里产生了愈来愈多的想法,并开始怀疑你终于做出的决定,怀疑它是否确实存在,是否现实……

内容推荐

《变》中,你心里想:自星期三以来,自你前次去罗马的正常出差以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一切都变了,我怎么会到了这一步?

长久积累起来的力量爆炸了,这使你决定来罗马,而爆炸的结果还远远不止于此,因为,你在实现这个你早已神往的梦想时,不得不意识到你对塞西尔的爱情是受罗马这颗巨星的影响,你原来想让她来巴黎,那是为了通过她好使罗马时时刻刻在你身边,而实际上如果她来到你每天生活的地方,她就又成为另一个昂里埃特,你本意是想建立一种婚姻的替代制,然而在这种替代制中,你和她之间会出现同样类型的纠葛,而且纠葛还更为严重,因为她时时会使你想起那座远在天边的城市,而她本来应该将那座城市带到你的身边。

不仅塞西尔,换一个女人也会自己失去作用,不仅是巴黎,换一座城市也会使她失去作用。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使这两座城市保持它们实际上的地理位置,同时试着以书本的形式再现你这一艳史的这段关键性片断,重现你的身体从一个车站越过途中一切景物而到达另一车站,在这段运动中所产生的精神上的运动。

朝着那本未来的、必然的书,而它的外形正被你握在手中。

《变》由米歇尔·布托尔编著。

目录

卷一

卷二

卷三

译后记

试读章节

“他一定是在我喝茶的那工夫来的。我也一样,我原以为你不在车上,因为我为了找你已经跑遍了半列火车。”

“咱们一起去碰碰运气吧。我就不信……”

“再说侍者领班还认识我呢。你坐下吧。你总不能陪我一直站到第戎呀。”

可是车室里谁也没有在拉罗什下车,谁也没有在第戎下车,于是你们只能等到吃饭的时候才能坐在一起,可是你们并不能真正地谈心里话,因为在你们的饭桌上还有另外两个人,还有一对争吵不休的夫妇。

“到了罗马,我们就会自由了。九点我得去斯卡贝利公司,我真蠢,居然答应和他们一起吃午饭,不过,从六点起我就自由自在了。我去法尔内塞广场等你。”

“在罗马……”

“你好像不喜欢罗马似的!”

“你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我才喜欢罗马。”

“我愿意永远在罗马。”

“而我,我愿意和你一起在巴黎。”

“别再去想在巴黎的这段日子了,下一次会完全两样的。”

“我永远也不会和你重提这件事的。”

你原来拿在手上的书刚刚掉到暖气铁皮上。你抬起头,在镜子里,在山景和小船这两张照片中间,有卡尔卡松的塔楼和雉堞,这张画挂在一个工人的背包上方。又闪过一个孤零零的小车站,站上只有几盏灯照着一条长凳,有一座挂钟,还有等待发运的货箱。

接着噪音越来越响,一列朝相反方向驶去的火车的明亮的窗口飞快地、接二连三地掠过你的玻璃窗,好像有一把锤子在一股劲地敲着难以驯服的钉子,这是罗马一巴黎特快列车,上次你回来乘的就是这趟车。

那两个老人在平静的晃动中纹丝不动,相互瞧着,会意地微笑着。

你掏掏衣兜,里面只剩下两支高卢女人牌香烟了,你刚才忘了买包民族牌香烟。你换了个姿势,闭起眼睛,因为灯光开始使你不舒服。这时是没法睡觉的;也许这一整夜都没法睡觉。你现在舒服一点了,但是你交叉着腿,时间长了是不行的。

他闻到一股烟味,那就是说洞里一定有活人,于是他小心翼翼地站起身来,唯恐猛然撞着洞顶,他两手紧贴着岩石往前摸,烟味越来越浓。

他来到一个拐角,看到一间四壁渗水的烟雾腾腾的宽室,室中央有一盘火,在烟雾中只见一大团橘红色的火光;他走进去,听见有人在沉重而沙哑地呼吸,这是一个老妇人,她木然不动地看着一本大书,她的头不动,只是简单地用眼睛瞟了他一眼,露出一种嘲讽的微笑,喃喃地说着(但是这声低语被扩大了许多倍,以至和火车在隧道中行驶的隆隆声极其相似,他听不清她在说什么):

“这些树林使你疲劳,这片草原和这些石头使你疲劳,不过现在你有权休息一下,你可以来听我讲话,你可以向我提出你长期以来一直思考着的问题,因为谁也不会冒这么大的风险来一趟,除非他确实经过深思熟虑,有着充分的理由,抱着十分明确的目的而来,这些目的肯定一一写在两页纸上,像我在橘红色火焰中所看到的那样,纸张贴在你奇怪的衣服上,而你的衣服已经破得不像样子,已经褪了色,这说明你已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P182-183

后记

《变》是法国当代作家米歇尔·布托尔的名作,发表于一九五七年十月,并于当年十二月获勒诺多文学奖。米歇尔·布托尔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登上文坛,最初写作小说,先后发表了《米兰弄堂》、《时间表》、《变》、《程度》等作品;但自六十年代起,他便完全放弃小说,从事诗歌、散文、文艺批评、戏剧方面的写作,以散文及文艺批评为主。虽然如此,他仍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新小说”是五十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当时一些小说家认为,在物质充斥的今日世界,现实是复杂、模糊、朦胧和阴暗的,客观世界往往不容易为人所认识,因此不宜用传统的小说形式来反映。他们反对传统小说中有头有尾、由作者精心安排的情节,反对传统小说中以“英雄”人物出现的主人公;他们作品中的主人公有的有名有姓,有的则有名无姓,有的干脆用字母作代号,这些人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小说中的事件一般也没有时间和地点,有的甚至打破时序,先后倒置,使读者很难适应。有的“新小说”派作家,为了使读者摆脱阅读传统小说的积习,对某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加以描绘,使人厌烦到难以容忍的地步;有的则强调对意识的描绘,一味发掘内心深处的活动,常出现缺乏联系的片断的思想,使读者无法理解。但是,《变》这部小说则兼有两派之长,即对外部世界作客观而精细的描写,并通过这些描写的一再重复,不断探索内心的活动,从而反映了意识的觉醒过程,而人物的思想活动又有线索可寻,不像同派其他作品那样读不懂,所以这部小说在“新小说”派作品中是值得一读的。

《变》的主人公有名有姓,有家庭,有职业,而故事的叙述也有时间和地点。一个中年男子,某意大利打字机公司巴黎分公司的经理,他决定与妻子分居,现在正由巴黎乘火车去罗马探望自己的情妇,准备告诉她不久她便能来巴黎与他共同生活。但当火车抵罗马时,他却改变主意,决定下车后不去找情妇,也不带她到巴黎去,而要闭门写作。这就是这篇小说的情节,它和传统故事十分相似,但仔细想想也不尽然。这里的情节其实也是无头无尾的,故事早在小说开始之前就开始了,而在小说结束时并未结束。主人公只是一个朦胧的影子,一种意识的体现,对他的相貌我们一无所知。从他踏进三等车室直到小说最后一页走出车室为止,在这二十多个。小时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可以说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主人公的回忆与想象,他的内心活动而已。

小说分为三卷,各卷又分为三章,随着主人公内心活动的产生、发展到减弱,这三部分的篇幅由少而多,又由多而少。小说的时间及地点都是精确的:一九五五年十一月十五日早八点至十六日早五点四十五分,在巴黎一罗马—锡拉库萨快车的三等车室里,这一时间地点的确定和法国十七世纪古典戏剧中“三一律”的要求很相似。然而,随着火车的运行,这一空间无限地扩大了:窗外的景物在变化,城市车站不断交替出现,有大海、高山、湖泊和田野。随着火车的行驶,这段时间也无限地扩大了:主人公回想起以往的多次旅行,有三天以前的,一周以前的,一年前、两年前、三年前的,甚至还有二十年以前的。这些旅行或是由巴黎去罗马,或是由罗马回巴黎,或是独自_人,或是与妻子或情妇同行。再加上他对下次回程的想象,这就构成了九次旅行,它们像铁轨一样纵横交错,围绕着眼前这次旅行的主干而展开,使我们在这间小小的车室里经历了春夏秋冬和雨雾霜雪,目睹了随着光影明暗而变化的大自然。可以说,作者让主人公的回忆突破了狭小的时空束缚而上下飞跃,而飞跃又是符合主人公内心活动的规律的。作者曾说他是照代数的方程式来对这十次旅行进行排列组合。因此,旅行是在两种意义上进行着,一种是从巴黎到罗马的实际旅行,一种是精神上的旅行,即精神上的追求与探索,由无知过渡到有知,由无意识过渡到有意识。

小说的语言和技巧也是颇有特点的。小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把左脚踩在门槛的铜凹槽上……”这里既不是第三人称的“他”,也不是第一人称的“我”,既不是旁观者的叙述,也不是自叙,这个“你”曾引起连篇累牍的争论。作者自己曾说:“由于这里描述的是意识的觉醒,所以人物不能自称‘我’,用‘你’既可以描述人物的处境,又可以描述语言是如何逐渐在他身上形成的……”在此对作者的意图先不进行探讨,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个“你”好比是一种邀请,使读者置身于小说之中,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这个“你”也好比是种命令或指责,要主人公去回想不愿重提的往事,从而有所觉醒。

与其他“新小说”派作家一样,米歇尔·布托尔对事物的描写精确之至,而且绝无遗漏。主人公像是一架照相机,从他的角度(而不是从作者的角度)将所见之物忠实地拍摄下来,有时还用特写镜头或慢镜头。例如主人公看表:“你撩开手腕上那里外三层袖口,即衬衫、上衣和大衣,分别是白色、蓝色和灰色的,露出了你的长方形手表……”又例如在描写那位新娘回到车室坐下的前后动作,就用了整整十四行文字,仿佛将动作一一分解,她如何抬腿,如何放腿,如何旋转,光影明暗又是如何,颜色变化又是如何,如此等等。作者这些手法都是为了突出时间的长度,表示时间在缓慢地流逝。

小说中还有些一而再、再而三重复的句子,如“……车站过去了”“在走道外侧……”“在车窗外……”“在暖气铁皮上……”等等,最后这句话竟出现达二十三次之多。重复仿佛是歌曲中的叠句,使小说增加了诗的韵味。但重复中也有变化,比如仅在十几页中就有以下几例:“在暖气铁皮上,士兵的鞋踩碎了那块小饼干。”“在暖气铁皮上,年轻丈夫左脚的浅黄色绉胶底鞋几乎盖住了全部被踩碎的饼干的浅黄色痕迹。”“在暖气铁皮上,报纸团一直滚到意大利人的鞋边。”“在暖气铁皮上,你看见一个苹果核从一个菱形格跳到另一个菱形格。”……这些描写强调了在重复中也有变异,而且重复更突出了变异,表明随着时光的流逝,同一事物在不断地变化。

《变》中的句子结构也颇有特点。作者在描述旅行时,一般用简单明了的短句,但一旦触及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句子则拉得很长,有时句子长得要好几段、好几页才出现一个句号。主人公的脑中刚产生一个念头,便不由自主地滑到另一个念头,然后又回到第一个念头,如此往返多次,写成文字则成长句,长段落,段落与段落之间只用逗号隔开,思想好像洪水一样在汹涌澎湃,闸门无法关上,直到最后主人公好不容易才控制了洪水,回到第一个想法上来,这时叙述才告一段落,出现句号。这种长句有时给人气喘吁吁的感觉,仿佛主人公在探索,挖掘内心深处的某件事物,而它却深藏不露。

在小说的最初几章,叙述比较平稳清晰,体现了主人公的沉着自信,但渐渐地,主人公感到疲乏惶恐,接着又沉入半睡眠状态中,为噩梦所苦,这时叙述就开始显得零乱,仿佛摄影师在不断挪动镜头,从现在一下拉回到过去,拉到最近的过去,拉到最远的过去,拉到将来,又拉回到现在,再拉到梦境里去……给人一种迷惘之感。主人公的思想如同一堆乱麻,他惶惶然无所适从。我觉得在这里形式和内容确实达到了统一。应该说,米歇尔-布托尔在小说形式上的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

作者对光影明暗的描写,对水和森林的描写也很有特色,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呢?我认为正如书名所指出的,在变,多层意义上的变,时空的变,尤其是人物内心的变,这种变化导致了觉醒。原来没有意识到的东西现在意识到了,对于一些事物原来还抱有幻想现在则清醒了:主人公意识到他对情妇的爱情并不能给他带来解放,于是他另作安排,不再带她去巴黎。这个主题并没有什么新颖之处,本书之新主要在于它的结构、描写手法和语言。

以上是译者的一孔之见,希望读者通过这部小说,能对法国“新小说”有初步的认识。此外,小说里多次提到梵蒂冈西斯廷小教堂的壁画及意大利诗人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第六曲的内容,还有近百处提及罗马的古迹或艺术作品,对中国读者来说,这些都很生疏。译者由于才疏学浅,只在必要处作简要注释,如有谬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桂裕芳

一九八一年九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