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当地情化名出问题
2004年4月19日,《南国早报》第8版刊发了《迷恋声讯热线盗打他人电话(眉题)/两“好学生”领刑一年(主题)》一文,这是记者与通讯员合作的稿件。该报道说,韦某和杨某均是“田林县某中学的高三学生”,一直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在2003年年底,仅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韦某和杨某偷接别人电话线,盗打热线,给该电话用户造成2589.8元的经济损失。2004年4月9日,经田林县人民法院审理,以盗窃罪依法判处韦某和杨某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并处罚金3000元人民币。
尽管文章中作者用了“田林县某中学”的概念,未直接点学校的名,但田林县中学很有意见,原因是:冠名田林县的中学只有一所,即田林县中学,读者都以为这两个学生是田林县中学的。事实上,这两个学生不是田林县中学的,而是田林县高中的,这是两所不同的学校。田林县中学没有高中,而文章却说两学生是“高三学生”,与事实不符。
麻烦就这样来了,该校要求报社澄清。而在《南国早报》4月20日第6版,这个记者与另一个通讯员李某合作,又发了一篇稿件《因为爱他们选择了离婚(主题)/监狱里发生一桩离奇感人案(副题)》,又把两个当事人的母校写成“田林县中学”,说这两个当事人(梁某和黄某)“在田林县中学读高中时分到一个班”。
两篇文章都将当事人误为“田林县中学”的学生,4月30日,《南国早报》第8版刊登了记者和通讯员署名的“致歉声明”:
我们在《南国早报》发表的《迷恋声讯热线盗打他人电话/两“好学生”领刑一年》(4月19日第8版)及《因为爱他们选择了良婚》(4月20日第6版)两文中,误将某学校写成田林县中学,对因此给该校造成的不良影响深表歉意,并向广大读者致歉。
(注:声明中又将“离婚”错成“良婚”。)
教训:
有些新闻,在刊发时需要用化名(包括隐去单位名称),但在使用化名时,也要考虑其是否具有唯一性。在本例中,该县直接冠名“田林县”的中学只有一所,化名为“某中学”就没有实际意义了。同样,该县只有一所高中,化名为“某高中”也没有实际意义。本来记者是想避开“某高中”,改为“某中学”,但谁知这样一来,反而离得更远,指向了另一个毫无关系的学校,人家自然不满了。
还有另外一起“化名事件”。警方破获一起关于某经营者的诈骗案,记者采访写稿时,将嫌疑人用了化名,但这个化名是一个具体的名字,只是在这个名字后括注“化名”二字。见报当天,就有一个读者打电话来,说《南国早报》伤害了他,好几个跟他有生意往来的朋友都说他是骗子,“我的名字跟你们报纸登的化名一模一样,年龄也跟那个骗子差不多,也经营着同样的产品。生意上的朋友都说我是骗子,我有嘴也说不清”。
事情就这么巧,没想到用化名也“化”出了麻烦。早报一部门主任给这名读者出“主意”:“报道中已经写清楚了,真正的骗子已经被警方抓起来了。你现在还能自由地跟大家通电话,说明你不是那个骗子。你就这样跟朋友们解释,相信他们马上就明白了。”大概这个“主意”起了作用,这个读者后来再也没联系报社。
中国人同姓同名的太多,当记者的,笔下化名也有学问。经历这次化名事件后,社会新闻中心就要求记者,需要用化名时,不要再化为“张军、李华”之类的具体名字,直接写为“张某、李某”就可以了,既省事,也不易伤害到无辜的人。涉及单位需要化名的,也不要出现这个单位的关键词,直接写“某单位某企业”就行了。拿田林县中学的上述例子来说,如果化名为“某学校”,而不是“某中学”,那就不会造成误解了。
本是邮政局不料成电信
2005年11月20日,《南国早报》第5版刊发《检察官“撒网”追逃犯》一文。这篇文章是跑线记者与通讯员合作的,主要内容是:2005年初,广西三级检察机关悄然撒下了一张追逃的“天网”,各级检察机关干警奔赴全国各地进行追逃,25名潜逃在外涉嫌贪污、贿赂的犯罪嫌疑人被缉拿归案。文章写了六个案例,其中“大年三十鸡笼顶上抓逃犯”这个案例讲述:“来宾市电信公司市场部业务员张文军铤而走险,挪用公款4万多元用于赌博。输光后,张文军趁检察机关调查之机慌忙外逃。”张文军被抓获后,被法院以挪用公款罪一审判处有期徒刑3年。
文章见报后,广西电信有限公司11月24日来函指出,该报道内容“严重失实。经查,我公司来宾分公司既无此人,也无此事”,要求报社澄清。
27日,在《南国早报》“市民之声”版刊登了作者的署名更正:本报11月20日第5版刊发的《检察官“撒网”追逃犯》一文中,“来宾市电信公司市场部业务员张文军”应为“原来宾市邮政局营业部营业员张文军”,特此更正。 看了这则更正,就知道错在哪里了,就是把邮政局错成了电信公司。
教训:
时隔几年之后,笔者编辑本书时再问记者,记者也不记得当初是如何犯下这个错误的。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案例材料是检察机关提供的,估计是材料上就错了,而当事人张文军当时已经被判刑,记者又不可能采访到。这给我们一个提醒:即使是有关部门提供的材料也需要本着怀疑的精神再核实。就此事来说,如果记者能查阅案卷,也许就会发现材料上的差错。此外,从广西电信公司的来函中可看出,没有“来宾市电信公司”这个机构,准确表达应为“广西电信公司来宾分公司”。如果记者对电信的机构设置有所了解的话,就会提出疑问,继而进行核实,就有可能避免差错。
本属河池管为何“搬”百色
2008年9月21日,《南国早报》第6版刊发《“盛天助学金”资助名单》一文,将多个学生的地址写成“百色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其中“百色市”应为“河池市”。
类似的错误,在《南国早报》2005年1月9日第4版《搭棚公开聚赌警方重拳捣毁》一文中也曾犯过:将“兴安县”错成“兴安瑶族自治县”。经查,“瑶族自治”这四个字,是报检在校大样时加上去的,但却未告知编辑。编辑也没有核对报检的大样,未对大样上的改动进行整合。
更早一些,2003年10月17日,一名摄影记者到广西民族艺术实验学校,采访“环江县毛南族民族艺术人才班”开学典礼。回来写稿时,把河池地区的环江县“搬”到了百色地区,说“来自百色革命老区环江县毛南山乡的50名青少年特困生,身着各自的民族服装,扛着行囊,欢天喜地来到首府南宁”。10月19日,这个图片新闻在早报第2版见报后,报社接到环江县委的电话要求更正。
教训:
把河池市的大化、环江两县“搬”到百色市,这是对广西各市县地名不熟悉而导致的错误。作为在广西工作的记者、编辑,心中应当有广西的行政区划概念,对各市、县的隶属关系应当了解,对哪些县是自治县也必须了解。遇到乡镇一级的名称、隶属关系时,如果不了解的,要注意查地图进行核对。
关于地名,还有一种情况不得不说,就是对于一些特殊的地名或人名用字,或古文用字,是需要造字的。记者稿件中若涉及这类用字,就应向编辑说明,编辑要当成一个专门的程序来对待,看每一次样都要认真检查,清样前要将之当成主标题那样的“大事”来检查对待。这种用字,在广西的方言中常会碰到,如“垠东”的“垠”,“长埋路”的“埕”,“陋嚼”的“嚼”等,在清样前都容易被忽视。
P46-49
这是一本自揭家丑的书,这是一本需要勇气和展现勇气的书,这是一本以错为鉴面向未来的书,这是一本承传着优良传统又闪耀着开拓精神的书。因而,这本书的启迪意义,将远远超出书中所写的单位和行业。
——人民网
“我们错了”,话语简单,但态度鲜明,内涵深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坚守的底线。
——《光明日报》
在灾难来临时我们不缺少无私的爱心,在奥运赛场上我们不缺少顽强拼搏的意志,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们不缺少舍身堵枪眼的英雄,但我们缺少的是直面错误的勇气。《南国早报》做得好,那本《我们错了》恰恰说明《南国早报》对了。
——光明博客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这种勇于正视错误的精神,在当前阿谀奉承成风,在错误面前不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社会环境下显得弥足珍贵。
——新浪网友
风起于青萍之末。
几年前,因为新闻官司、新闻纠纷频现,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就决定要搞一本虚假、失实、差错新闻的“反面教材”,并安排集团内系列纸媒收集案例。
一年前,旗下的《南国早报》率先编成了一本“内部资料”《我们错了》,在内部职工中用案例进行警示教育。
2011年初,因应全国“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人民网、《中国新闻出版报》等纷纷报道《我们错了》,网友热烈评论,使《我们错了》迅速吸引业内人士的关注。
当初起于青萍之末的微风也产生了“蝴蝶效应”。全国新闻同行和社会各界纷纷来电、来函索书,原先那本内部资料“敝帚自珍”尚可,却显然满足不了不小的“书债”。全国同行的激励与公众的呼唤,使我们产生了编著《我们错了》公开版的决心。于是集团调动采编骨干力量,收纳了包括《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当代生活报》《南国今报》等在内的虚假、失实、差错新闻案例共90多个,集腋成裘,就有了这本新书。
新版《我们错了》有几个特点:
第一,最大程度保留了内部资料版的风貌和体例风格。
第二,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对版样和案例进行了适当的技术处理,体现对当事人的尊重。
第三,选录了全国媒体对《我们错了》一书的重点报道文章。
本书的编辑出版,自始至终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鼓励、支持与指导,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沈北海亲自为本书作序,高度肯定了以自身案例进行“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指示“将该书作为全区新闻界深入开展杜绝虚假报道专项教育活动警示教材”。在深受鼓舞的同时,我们感到责任更加重大。
还有许多人对出版此书给予了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出版这本新书,也并非“毕其功于一役”,也很难保证以后就不再出错。我们的初衷是,既要避免重蹈覆辙,又要惩前毖后,努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办报水平。
编著此书,时间仓促,恐怕尚有诸多不足。恳请新闻同行与广大读者多提宝贵意见。诚意的挑刺,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
缘何出版《我们错了》
——访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李启瑞/刘昆
向虚假新闻说“不”/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
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编辑出版《我们错了》一书/晋雅芬
杜绝虚假新闻要下真功夫/《光明日报》评论员
《我们错了》将传之久远,任桂瞻
第一编 《南国早报》案例
开场白
“桔树结南瓜” 原是恶作剧
蹊跷泥石流夜班辨真伪
来信未核实报社赔三千
“性课程改革” 乃子虚乌有
上错客车门全文系杜撰
依赖通讯员 旧事变新闻
小稿伤同行调查还真相
饼干能燃烧为何成新闻
自己写自己公正怎保证
“听说死了人” 根本没证据
赌球有“黑爪” 究竟在何处
借条或有假债务却是真
采访副校长错成“李校长”
帮人讨工资误伤第三方
他人有纠纷记者被卷入
新规不了解交警被冤枉
写“自杀告示” 引自杀威胁
“难过东门关” 采访不过关
“租金有猫腻” 数字出问题
删掉“抽检地” 官司打几年
对方随手指记者信为真
细节未求证写错报警人
通讯写人物错了主人名
不明当地情化名出问题
本是邮政局不料成电信
本属河池管为何“搬”百色
一篇调查稿差错四五处
看样太“放心” 错了国家名
转载外地稿隐患须防范
名之曰“落地” 岂能成抄袭
“说明”不清楚 “红姐”讨说法
找图配文章弄巧反成拙
图文不相符张冠给李戴
拍照未采访部门要正名
编辑凭印象一图配两文
用词不严谨赔礼又赔钱
“比”误为“不如” 意思正相反
术语不理解标题出差错
标题乱断句意思很离谱
照片露脸面赔了四千元
点了姐妹名姐姐有意见
“大闹美容院” 引人闹报社
“恩怨两家人” 官司惹上身
记者未到场写出“现场稿”
人虽在现场稿件“没现场”
“请酒上百桌” 劳模求公平
记者说的话加给受访者
重金买“燕窝” 记者“没脑壳”
水果很便宜换算有问题
事涉“丢饭碗” 下笔要慎重
他变我不变差点惹官司
号码错一个电话一连串
听人这么说岂是亲眼见
消息本不长更正两百字
正面写报道一语引不满
没访当事人终有后遗症
正面写先进记者挨耳光
第二编 《当代生活报》案例
虚构“假钞公司” 杜撰猛料“新闻”
部分细节有缺失输了官司又赔钱
轻信通讯员 “新闻”出大错
本非我所为不该冤枉我
配文图片欠思量伤及无辜惹麻烦
专用名词乱简称政策解读成误读
历史知识欠缺低级错误难免
第三编 《南国今报》案例
广告侵了权报社要赔钱
坠楼出意外事出别有因
身心俱已伤媒体还曝光
为了找看点编辑乱定性
记者就要跑细节最重要
朋友来投诉被指谋私利
图片说明含糊引发名誉官司
标题不严谨厂家来索赔
“自己人”点评结论难服众
乞丐“大写真” 其实为杜撰
虚构普法案例引发百万诉讼
当事人已逝何必再为难
“落难”秀气女生竟是记者臆造
仅凭朋友反映仓促成稿出错
单听一面之词伤害另外一方
把男看成女眼见不为实
第四编 《广西日报》案例
轻信来电“更正” 不错反而搞错
转载文章偷懒差错在所难免
旧稿重“翻新” 逝者竟“受访”
“复制”“粘贴”草成文电脑怎能替人脑
局长违纪已被“双规” 居然“复出”检查工作
“兵书”倒背如流偏偏“街亭失手”
自己节日都搞错错在不易出错处
准备不充分代表“被改名”
人物名字常搞错折射采编不细心
错之一字谬以千里
编辑马虎文不对题
删减未通读丢三又落四
岁尾年初易出错记时方式要写实
量词出差错报道全失真
把关制度缺失稿件重复见报
同一专版两度现身
防错无奥秘认真是关键
民族问题无小事名称写法要记全
第五编 总编辑手记
我们到底为何犯错?/李启瑞
从“桔子树上结南瓜”说开去/蒋钦挥
再谈“桔子树上结南瓜”/蒋钦挥
合情还要合理,客观还要公正
——2005年3月1 5日至31日半月值班体会/蒋钦挥
从两张照片看记者“到现场”/蒋钦挥
对照别人,提高自己
——从两篇文章谈写活人物新闻/蒋钦挥
严谨,严谨,再严谨/蒋钦挥
新闻职业道德的底线
——由一篇虚假报道想到的/陈璞
对虚假新闻的剖析、认识与堵截/黄荣 黄志诚 李成连
后记
“这样的媒体才有公信力”
◎沈北海
2010年初,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出版了一本由旗下的《南国早报》编著的内部“警示教材”《我们错了》。同年岁末,恰逢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记协在全国新闻界组织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认为可以将此书作为专项教育的学习读物,特向全区新闻战线推荐。作为广西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纸质媒体,勇于自曝“家丑”,犹如飞石投湖,在广西新闻界击起不小的涟漪。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对此高度重视,作出批示:广西日报勇气可嘉,这样的媒体才有公信力,才会得到社会的尊重。中央媒体也纷纷对《我们错了》进行报道,并予以好评。2011年2月15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向虚假新闻说‘不”’为题的节目,将《我们错了》一书向全国作了推介。
真实、准确、客观、及时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准则。杜绝虚假报道、失实报道、差错报道,坚守新闻真实的生命线,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我们新闻媒体的基本底线。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办报出现差错总是难免的,关键是我们对待差错的态度。我们容易为正面的辉煌而自得,而常常对既往的过失讳莫如深。因为难能,所以可贵。《我们错了》可作为一册广西新闻界的“醒世恒言”。
《广西日报》和《南国早报》一直是广西极富公信力的媒体。勇于认错、惩前毖后的报纸更能赢得读者的信赖与尊重。勇气可嘉的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以《我们错了》一书赢得“这样的媒体才有公信力”的赞誉。
现在,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本着认真负责的严谨态度,在原来的基础上,综合《广西日报》及其旗下《南国早报》《当代生活报》《南国今报》在内的虚假、失实、差错新闻案例,加以扩展、整合与精选,编著《我们错了》的修订版,面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这是广西新闻界的一桩好事、实事、善事。
《我们错了》这本书,让人想起著名的“鲶鱼效应”。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价格极高。然而,绝大部分沙丁鱼都会在船运途中因窒息而死亡,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他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人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但愿《我们错了》一书能像那条鲶鱼一样,起到负激励作用。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经验,也是党不断增强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出版《我们错了》,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的生动体现。
我为广西出了这么一本书而高兴。
是为序。
(作者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常委、宣传部部长)
开门办报历来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一份报纸面世,要经历采访、编辑、审核、校对、印刷等多个环节,难免出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错了就改,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气度。古训云,正人先正己。早在2010年初,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就由旗下的《南国早报》编印了内部“警示教材”《我们错了》。
2011年初,为响应全国新闻战线“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坚守媒体公信力,集团在内部版《我们错了》基础上,综合广西日报及其旗下南国早报、当代生活报、南国今报在内的虚假、失实、差错新闻案例,加以扩展、整合与精选,编成本书,公开发行。
《我们错了》收录各类虚假、失实报道及其他差错90多个案例,每个案例包括稿件差错部分的原文、造成差错的原因、差错引起的后果,并以教训的形式予以分析和点评。同时,以总编辑手记的形式,收集了9篇总编辑对于如何避免失实报道和报道差错的心得体会,以利将来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
《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媒体相继报道,中央有关领导批示表扬,全国专项教育活动办公室向全国新闻战线推荐!
向虚假报道说“不”!
古训云,正人先正己。早在2010年初,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就由旗下的《南国早报》编印了内部“警示教材”《我们错了》。2011年初,为响应全国新闻战线“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坚守媒体公信力,集团在内部版《我们错了》基础上,综合旗下各媒体以往搜集、整理的案例,加以扩展、整合,编成本书,公开发行。全书收录各类虚假、失实报道及其他差错90多个案例,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惩前毖后,既为自律,亦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