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凝结了人类智慧。要使我们更聪明,就不得不读历史。如一位哲人所说,一个人如果不了解他生下来以前的事,那他始终只是个孩子。今天,我们提出读点党史,当然是要更聪明、更有智慧。
《读·党史》避开党史教材的老路,重史实,少评论,为读者带来鲜活的、多角度的、也许正是困惑已久的真实历史。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读者正确地解读、思考历史,并从中受益。
《铁流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为其中一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铁流二万五千里--长征/读党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出版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历史,凝结了人类智慧。要使我们更聪明,就不得不读历史。如一位哲人所说,一个人如果不了解他生下来以前的事,那他始终只是个孩子。今天,我们提出读点党史,当然是要更聪明、更有智慧。 《读·党史》避开党史教材的老路,重史实,少评论,为读者带来鲜活的、多角度的、也许正是困惑已久的真实历史。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读者正确地解读、思考历史,并从中受益。 《铁流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为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铁流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为《读·党史》其中一册,书中收录了《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张闻天》、《长征中的周恩来》、《朱德:力挽狂澜反分裂》、《平易近人的中央秘书长》、《陈云长征路上“失踪”之谜》、《长征中的领袖们》、《长征的艰险历程》、《离开老家的一天》等文章。 目录 视野 伟大的长征 人物 长征中的毛泽东 博古与遵义会议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张闻天 长征中的周恩来 朱德:力挽狂澜反分裂 平易近人的中央秘书长 陈云长征路上“失踪”之谜 长征中的领袖们 亲历 长征的艰险历程 离开老家的一天 夜行军 病员的话 我的长征路 我走过的长征路 追忆 长征路上的父亲母亲 遵义会议王稼祥投了毛泽东关键一票 彝海结盟:父亲与小叶丹在长征路上的民族礼赞 父亲的长征之路 感悟 长征之魂 冶炼之路 有感于朱德、康克清对长征的“乐观性”回忆 珍闻 跟随红军长征的国民党将军 老秀才的长征 纪事 长征中的医院 红军长征中的物资筹措 长征中的曲艺 钩沉 “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由来 长征途中的女红军 链接 流散的红星 点滴 编辑手记 试读章节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不仅仅是中央红军的长征,而是“3+1”,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的长征,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长征以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实施战略转移算起。此前的红六军团西行算“探路”,红军长征的历史起点是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呢?这就要穿越时间隧道,回顾中央苏区的历史。1929年初,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下井冈山,经过在闽西、赣南一年多迂回转战,创建了中央苏区。在连续粉碎国民党军的三次“围剿”后,中央苏区进一步扩展。1931年11月,正式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那时的“红色中国”,拥有12块根据地,总面积达40余万平方公里(比甘肃还大,相当于4个江苏省),人口约3000万。在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苏区发展到鼎盛时期,中央红军达13万人;中央苏区辖四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总面积为8.4万平方公里,比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还大,相当于两个半海南岛;人口450多万,是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但是,当时在中共中央占据统治地位的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这条路线的危害极为严重,白区党的组织几乎完全遭到破坏,各个苏区面临极大困难,绝大部分丢掉了。由博古负总责的临时中央,于1933年初到中央苏区后,更加直接地推行“左”倾的政治和军事路线。这时,国民党反动集团不甘心连续四次对红军“围剿”的失败,从1933年9月始,调集50万重兵发动空前规模的第五次“围剿”。临时中央不仅将毛泽东排斥出党政军领导岗位,还抛弃前四次反“围剿”战争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指挥下取得胜利所采用的战略战术,完全听凭所谓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军事指挥。博古、李德指令中央红军同数倍于己的强敌“以堡垒对堡垒”、“短促突击”、打“正规战”,结果历经一年的消耗,中央红军遭受重创,北大门广昌丢掉了,南大门会昌的筠门岭丢掉了,东线长汀和西线兴国都守不住,中央苏区目益缩小,最后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即后来所说的长征。周恩来总结这段历史说:万里长征,就因为在江西打败了,硬拚消耗,拚到最后挡不住,不得不退出江西。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直接原因。 在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后1个月,即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离开鄂豫皖苏区进行战略转移。什么时候开始叫长征呢?据我查到的资料,是在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转战川黔边二渡赤水,在发动第二次遵义战役之前的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发布的《告工农劳苦群众书》中,已使用了“长征”一词。随后4月在巧渡金沙江前,以朱总司令名义发布的布告讲了“红军万里长征”,这样便用开了。在遵义会议上曾作出中央红军北渡长江、到川西建立根据地的决定。为策应中央红军北进,1935年3月底红四方面军离开川陕苏区进行长征。最晚进行长征的是红二、六军团。他们是在1935年1 1月离开湘鄂川黔苏区踏上长征路的。这时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已1年又1个月。 红军长征到陕北,这不是预先设定的。长征就是不断转战,到哪里去安身立命,其目的地是在不断变化的。据我所知,先后有8个考虑:(一)最早是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发展那里的根据地;(二)黎平会议决定到黔北的遵义地区建立新根据地;(三)遵义会议决定到川西建立根据地;(四)会理会议决定到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五)两河口会议决定~JIIF夹甘一带开辟新的根据地;(六)毛儿盖会议进一步明确新根据地到甘南以洮河流域为基础;(七)俄界会议决定到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建根据地.将来向东发展;(八)在哈达铺初步决定到陕北去,将其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随后的榜罗镇会议正式决定陕北为长征的最后落脚点。这样,中央红军到达吴旗镇后,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批准了榜罗镇政治局常委会议的决定,宣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以陕北苏区领导全国革命。 中央红军长征历时1年。中共中央到陕北后,陕北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1年后的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和宁夏将台堡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部结束。历时两年的红军长征,纵横14个省,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越过了约40座大山险峰,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从东南至西北的战略大转移,长征总行程达6.5万多里。 长征的重要历程和重大事件 红军长征有丰富的内涵,它不简单地是转战、打仗。应当说,它包括三个方面的严峻斗争。即首先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大搏斗。其次是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搏击中,共产党内部的指导思想也有尖锐斗争。再次是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使红军一再面临着能否克服艰难险阻、经受饥寒伤病折磨的严重考验。 第一方面的斗争,以湘江战役、四渡赤水和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最为惊心动魄。 第二方面的斗争包括两个内容,突出地表现在两个系列会议上。一是与博古、李德的“左”倾冒险主义的斗争,以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和遵义会议最为关键。二是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这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两河口会议开始,直到俄界会议,由以毛泽东为实际核心的党中央同张国焘的直接斗争;二是在红军总部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后在阿坝会议和卓木碉会议上,由以朱德为代表的红军领导人进行的反对张国焘分裂党中央的尖锐斗争。 第三方面的斗争,以过雪山草地最为艰难。红一方面军以翻越夹金山、红四方面军以翻越党岭山、红二方面军以翻越从中甸至定乡的系列雪山,牺牲的指战员为最多。过草地是长征途中所遭遇的最大的自然艰难险阻。 下面按时序重点介绍中央红军所经历的若干重要历程和重大事件。P1-4 序言 关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已有太多文字。然而,传唱它的故事的篇章,仍璨若繁星。甚至,连一些好奇的老外,也加入了这个传唱的队伍。 埃德加·斯诺是最早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讲给外界的人。他在《西行漫记》一书中记述了很多红军长征的片段,但仍感到意犹未尽。他写道:“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一部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 后来,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在斯诺的长久感召下,于1984年重走了长征路。他行程七千四百英里,最终写出《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一书。这本算不上“史诗”的书,在西语世界中反响甚大。在中国,影响竞然远超国外。 索尔兹伯里在书中写到:“长征在人类活动史上是无可比拟的。也许,在长征途中发生的一切有点像犹太人出埃及,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或拿破仑进军莫斯科……但任何比拟都是不恰当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它所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个有十一亿人口的民族,使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 索氏1983年酝酿这个断言时,中国正在消除“文革”遗留的祸患,举步新的“长征”。这两个长征之间,显然有着精神和意志的关联:以红军长征所缔造的英雄主义,突破险阻,跨越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历史的红军长征,话题仍是时说时新。几年前,两个外国青年以背包客的形式,在走了长征路之后,声称红军长征的路途并没有两万五千里。此事引起国内外很多人关注。有关方面专门组织了历史家和技术专家进行考证。显然,两个外国青年并不懂得中国“红色”历史的真谛。他们犯了孟夫子所说的“缘木求鱼”的错误。如果算上整个红军前进和作战的路线,那么,红一方面军的长征何止两万五千里!那是一条洒满鲜血和悲壮的不屈之路。 关于长征的学术研究,近年也多有进展。其中比较瞩目的,是共产国际有关档案翻译出版后引起的新的历史讨论。例如,研究者发现,1934年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广昌战役失利后,认为在国民党军兵力占绝对优势而又采取“堡垒主义”逐步推进到中央苏区中心地区的情况下,红军在苏区内已无打破国民党军“围剿”的可能,决定将中央红军主力撤出中央根据地。但共产国际对中央红军准备战略转移的决策十分犹豫。他们试图让中共中央采取新的战略方针,扭转中央苏区反第五次“围剿”斗争的不利形势。因此,从5月到9月底的四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央和红军的领导者博古、李德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于作战,而没有积极地作战略转移准备。研究者认为,根据这样一种历史事实,遵义会议决议批评博古、李德在《五、六、七三个月战略计划》上根本没有提出战略转移问题;后虽提出战略转移,但仍在中央红军战略转移问题上犯了犹豫不定的错误的说法.值得商榷。其实,是由于共产国际对中央苏区整体状况估量错误,才导致红军战略转移初期的仓促,从而造成重大损失。 就是这样,我们发现,长征的话题永远说不完,因为它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永久的英雄传奇。 (本文作者系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中共党史出版社总编辑) 后记 我怀着崇仰之心,编辑了这部稿子。在丰富的历史记录中,我仿佛看到了70多年前的那支队伍,从南中国一路征战,与数十倍于己的敌军战斗。与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恶劣环境战斗,终于汇聚成一股铁流,创建出一个新中国。记得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看了甘地的事迹后,曾经这样感慨:“在未来的时代,可能极少有人相信,地球上曾经走过这样一个血肉之躯。”这是对怀抱崇高信念者的由衷赞叹。我想,爱因斯坦如果看到长征,将流露出更为震撼的赞佩之情吧? 长征是突破了国度、阶级和政治界线的人类精神的丰碑。当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的时候,来自世界不同国家、持有不同立场、所在不同学科领域的一批学者,共同评选出1000年来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个重要事件,长征被选为其中之一。评选者不是共产党人,但是他们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充分肯定了长征。 从长征路上走过的毛泽东,用他特有的语言风格,精辟地概括了长征的意义:“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伟大事件,是一场怀抱坚定信念、传播革命理想的远征。读者可以从书中看到,长征勇士们是怎样一路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用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传播了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并为此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比较丰富,但是人的生命更需要信念的锻造。一个缺乏精神追求的人,心灵是荒芜的;一个缺少信念支撑的民族,是谈不上崛起的民族。信念的伟大力量,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国家的命运。每个人、每个民族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就是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