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雄鸡形版图上方,有一个酷似鸡冠的地方,那就是世界闻名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她被誉为“北国碧玉”。呼伦贝尔得名于呼伦和贝尔两大湖泊。呼伦的蒙语大意为“水獭”,贝尔的蒙语大意为“雄水獭”,因为过去这两个湖盛产水獭。
大约在上中学时,呼伦贝尔草原就引起我们的神往。那主要是看过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著的《内蒙访古》一书,知道了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摇篮,中国历史上的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都是从这里向西敲打长城的大门,走进黄河流域,走上中国历史舞台的。呼伦贝尔是中国游牧民族历史舞台的后台。
也是从《内蒙访古》中,我们知道呼伦贝尔还有“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幽静的后院?——大兴安岭,于是,喜欢吟唱《高高的兴安岭》,由此,对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十分好奇。
从呼和浩特驱车2000多公里,历时三天抵达美丽、富饶、神奇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蓝天绿地”,什么是“绿色净土”。呼伦贝尔草原犹如一幅巨大的绿色画卷,无边无际。这里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水草丰美,生长着碱草、针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种营养丰富的牧草,有“牧草王国”之称。呼伦贝尔大草原也是一片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净土,出产肉、奶、皮、毛等畜产品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连牧草也大量出口日本等国家。同时,这里也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当地人告诉我们一个民间关于“呼伦贝尔”名称来历的优美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一个勇敢的蒙古族部落里有一对情侣,女的能歌善舞,才貌双全,叫呼伦;男的力大无比,能骑善射,叫贝尔。她们为了拯救草原、追求爱情,与草原上的妖魔奋勇搏杀,女的化作湖水淹死了众妖,男的为寻找女的勇敢投湖,于是,她们双双化作了世世代代滋润草原和她的子民们的呼伦、贝尔二湖。
穿行在呼伦贝尔,我们不仅看到了蓝天、白云、草原、牛羊,还有茂密的大兴安岭林海,沃野万顷的嫩江平原,以及1700多公里边境线,海拉尔、满洲里、牙克石等13个边境旗市,和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并感受了它们千年的历史跨越。
今天的呼伦贝尔草原,已从昔日“幽静的历史后院”,一跃而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逐水草而居”的落后生产生活方式,早已成为昨天的故事,与时俱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已在草原上刮起了“现代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给呼伦贝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城建、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场面红红火火,一大批以草原和地域为依托的边境贸易、畜产品加工、旅游等新兴特色产业开始成为当地的主流。我们相信,过不多久,呼伦贝尔草原一定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然而,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为活动日益加剧,呼伦贝草原已今非昔比。鄂温克、巴尔虎等草原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大草原严重退化、沙化。其沙化、退化的程度和速度,使一些游客也难以置信。
据牧区干部群众反映,呼伦贝尔大草原之所以退化沙化得如此严重,主要是长期以来被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进行掠夺式经营的结果,同时,草原被大面积开垦,草场利用不合理,牲畜超载,草地生产力下降,旱、沙、鼠、蝗多灾并发,也加速了草原沙化退化。
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恶化的现象,已引起了当地各族干部群众的关注,他们正借助国家加大草原建设投资的有利时机,全力实施草原保护与建设项目。我们在这里看到,一些草原建设项目已经完成,青青的人工牧草初步改变了草场退化的窘境,新近发展起来的高产奶牛使一些牧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北京三元、上海光明、内蒙古伊利等国内知名乳品企业也已在这里建起了乳品加工基地,还有一些项目正处在实施过程中。(新华网呼伦贝尔2002年2月23日电)
美丽与发展双赢——呼伦贝尔新形象
呼伦贝尔是什么?是天边铺开的那片美丽的大草原,是心底流淌的那首动人的歌,是梦里依稀的那个英雄的传说……太多的赞美已经给了呼伦贝尔一个“天然”的定位:无论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去过的还是没去过的,人们心目中的呼伦贝尔就是一片遥远的绿色净土。美丽如此,以至于大家都难以想象、甚至不能容忍,在苍茫林海中搭起冒着浓烟的工厂,或者剥开茵茵绿色露出下面难看的矿石——美丽与发展双赢,成了呼伦贝尔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P1-2
内蒙古地域辽阔,景象万千,特色浓郁,神秘而奇特。在这里从事新闻工作虽然辛苦,但养眼而提神。
出于记者职业的习惯,我们每到一地采访,总习惯于了解当地吸引人眼球的人和事,不管是硬新闻还是软新闻,都传播出去让读者一起分享。久之,则积累了一批见闻性报道,挖掘出各地的一些逸闻趣事,受到读者和同行们的好评,于是,启发和鼓舞我们索性每到一地,都有意识地采摘几朵当地最美丽的、最有特色的花朵展示给读者。
花朵采摘多了,自然就想扎成花束来集中展示。最早的想法是想结集一部《走进草原》,从新闻的视角把神秘的内蒙古大草原真实地介绍给读者。随着记者的足迹深入内蒙古草原、森林、戈壁、沙漠、矿山、农村、牧区、城镇、口岸,走遍北疆的山山水水,十余年下来,不知不觉地写出了近千篇报道。这里选出了350多篇、近70万字的作品,内容远远超出了记录草原的范畴,有点内蒙古全景式记录的味道,于是,索性起名为《多彩的内蒙古》,分上、下两册结集出版。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内蒙古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10年。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机遇,凭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及开展资源转换,内蒙古连续8年拔得全国经济增速的头筹,迅速崛起,令人刮目相看。而记者恰恰有幸经历了这一重要时期,见证并记录了发生在祖国北疆大地上的历史变迁。至今翻阅这_篇篇报道,从局部到全局、从微观到宏观,觉得都具有一定可贵的史料价值。作为一段历史的记录者,我们感到荣幸和自豪,庆幸自己没有辜负时代,也没有虚度时光。
这部书稿只是两位新华社记者留在祖国北疆的一串串脚印,虽然翔实地记录了内蒙古各地的经济亮点、社会新闻、历史事件、逸闻趣事、风土人情、自然景观、文化遗迹等,从新闻的角度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现代气息的色彩斑斓的内蒙古,奉献给读者一个多棱的、立体的内蒙古,但由于采访时间紧促,时间跨度又达10多年,有些稿件写得比较粗糙,所记录的内容有的已经时过境迁,但为尊重历史,反映历史发展的轨迹,我们还是收了进来。
我们力求用清新、简洁的笔墨记录现实、回顾历史,用散文的笔法叙述故事,交流感受,尤其是通讯、特写、游记和纪实作品,都是记者的所见所闻,亲历式报道,写实而求实,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史料性,从了解内蒙古各地的风貌来讲,比较系统而真实。
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我们没有著名记者范长江那样的才气,没有写出《中国的西北角》那样大气磅礴的作品,但在这部书稿的采写中,我们继承了范长江的精神,履行了一个中国新闻记者应尽的职责,无愧于时代。
在这套书稿付印之际,恰逢吴国清同志调离内蒙古赴京工作,也算是对本人在内蒙古辛勤从事新闻工作12年的一个总结,更是我们两位记者在北疆携手工作的友谊见证。
借此机会,对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和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朋友们对记者采访和出书中给予的支持与帮助,对新华出版社的要力石副社长、蒋小云编辑对书稿编辑出版付出的心血,表示衷心地感谢!
作者
2010年12月30日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说起内蒙古大草原,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这首南北朝时期的民歌,特别是内地和沿海地区生活在钢筋水泥大厦中的现代城市人,更是向往那辽阔迷人的大草原。
然而,今天的内蒙古究竟是什么模样?内蒙古大草原发生了哪些变化?海内外各界人士非常关心。
一些没有到过内蒙古的人,尤其是没有到过草原上的人,对内蒙古、对草原的印象,只是简单地停留在一些电视画面上,于是,往往对内蒙古人提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你们那里都住蒙古包吗?”“你们骑马上班吗?”……
就连一些到过内蒙古草原的人,也不见得对内蒙古草原的全貌能有详尽的了解,仅凭自己的有限见闻和局部印象下定论,或说“蓝天白云绿草地,美不胜收”,或说“荒漠连绵”,或说“沙地一片”,莫衷一是。
内蒙古草原辽阔雄浑,博大精深,记者长期在内蒙古工作和生活,几乎走遍了内蒙古,对内蒙古各地草原均有所了解,但也不敢妄加断言。
话说草原
草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源之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0年统计,世界草原面积为3500万平方公里(35亿公顷),占地球陆地面积的26.91%。世界五大洲都有草原分布。
亚洲草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31.53%,主要分布在中哈萨克斯坦、蒙古和中国西北、内蒙古、东北北部。
人们通常把欧洲与亚洲的草原统称为欧亚大草原。因为,从欧洲多瑙河流域到前苏联经蒙古延伸到中国的广大地带,是大面积的干草原地区。
中国草原分布很广,据农业部《2008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数据,我国草原面积近400万平方公里(40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41.7%,相当于现有耕地面积的三倍。
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但草地退化和沙化严重。据调查,全国90%以上的可利用天然草场不同程度退化,其中,轻度退化面积57%,中度退化面积31%,重度退化面积占12%。
内蒙古草原面积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四分之一,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是我国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蓝天白云绿草地,是内蒙古草原的基本特征,但内蒙古内草原类型很多,并不都是“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模样。从草群结构和草种组成的地带性来说,随着降雨量的不同,内蒙古草原由东向西明显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典型荒漠等类型。
内蒙古东北部以草甸草原(包括森林草原)分布为主,以呼伦贝尔草原为代表,土质肥沃,降水充沛,牧草种类繁多,适宜于饲养大牲畜,出产著名的三河马、三河牛等;典型草原,也称为干草原,主要位于内蒙古中部,包括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和西辽河平原,以锡林郭勒草原为代表,牧草的密度和产量虽然不高,但草质好,富有营养,适宜饲养马、牛、羊等各类牲畜,生产乌珠穆沁肥尾羊、草原红牛、敖汉细毛羊等;荒漠草原主要分布在阴山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是小牲畜的主要放牧场所,生产的鄂尔多斯细毛羊、阿尔巴斯白山羊闻名遐迩;荒漠草原主要分布于乌拉特后旗西北部和阿拉善盟,以阿拉善草原为代表,饲草以半灌木、灌木为主,适宜骆驼生存,盛产阿拉善双峰驼。
据调查,一般草甸草原每公顷产草3000至4500公斤,载畜量为1.5只左右;典型草原每公顷产草1500至3000公斤,载畜量为1.2只左右;荒漠草原每公顷产草750至1500公斤,载畜量为1只左右;荒漠草原每公顷产草300至750公斤,载畜量为0.3只左右。但降雨的多少对各类草原的产草量、载畜量的影响‘很大,干旱之年和雨水丰年的差距达几倍。
草原上的载畜量一般以绵羊单位计算,马、牛、骡折为5个绵羊单位,骆驼为7个绵羊单位,一个绵羊单位一般一天吃3至5公斤鲜草。据计算,20世纪80年代,内蒙古全区天然草场理论载畜量是6946万绵羊单位。如果按天然草场产草量的有效利用率60%到70%的比例计算,全区草原较为适宜的载畜量为4837万绵羊单位。
草原的功能
人类的生存、发展以及生态环境都与草原密不可分。
草原也是生产力。草原畜牧业为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了肉类和奶食品。
当年,成吉思汗的草原骑兵横扫亚欧大陆,所向披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得利于他拥有当时的先进生产力——畜牧业。你想,军队打到哪里,牛羊马群就跟到哪里,上马打仗,快马风驰电掣;下马安营,支锅杀羊。饿了,有牛羊肉充饥;渴了,有牛奶羊奶解渴;冷了,有羊皮裹身;乏了,有新马匹更换……一支多么灵活先进、无与伦比的后勤保障部队啊!
今天,世界上一些草原面积多而又发达的国家,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都很高。澳大利亚畜牧业年产值占到农业产值的80%以上,美国、加拿大的畜牧业年产值也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澳大利亚每年出口牛肉近百万吨,出口羊肉170多万吨。新西兰的粗羊毛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5%,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出口国之一。
很显然,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在体能方面也有着本质的差别。
近年来,随着低碳经济、绿化环保,以及草业空间拓展,草产业在各地迅速发展,草原的重要性被重新认识,草原地位不断上升。
研究表明,当植被覆盖度为30%—50%时,近地面风速可降低50%,地面输沙量仅相当于流沙地段的1%。
草原是我国最大的绿色屏障。我国西部地区草原面积占绿色植被总面积的79%。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主要的生态屏障。内蒙古草原在防风固沙和绿色生态屏障方面发挥的作用非常突出,也越来越重要。记者生活在内蒙古,对此感受很深。但凡内蒙古雨水好,草原植被好,那么,当年和来年就风沙少,刮到北京,以及华北那等地的沙尘就少。
草原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专家研究显示,在相同条件下,草地含水量比裸地高出90%以上;长草的坡地比裸露的坡地地表径流减少47%,冲刷量减少70%。
草原还具有固氮储碳和调节气候的功能。
人人到草原上,都感到空气清新、神清气爽,不由自主地要放声高歌。这是因为草原生态系统在全球各个生态系统中生态服务价值最高。据计算,20-25平方米的草地可以吸收掉一个人一天呼出的二氧化碳,草地是仅次于森林的吸收同化二氧化碳的碳汇,草原土壤腐殖质层是重要的碳库。
多年来,内蒙古实行退耕还草、退牧还草、“围封转移”等政策,大力保护草原,草原植被优势恢复,草原的固碳能力相应提高。
作为世界上主要生态系统之一的草原,又是主要的动植物基因库。
在内蒙古,人们在夸赞这里的羊时,常说:“内蒙古草原上的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拉的是‘六味地黄丸’,尿的是‘太太口服液’。”
此话虽然有点极而言之,但不无道理。据调查,内蒙古草原上的牧草品种多达900多种,不少草本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有的还是人类能食用的野菜,如甘草、麻黄、沙葱、野韭菜等。
据专家介绍,我国天然草原上已知有饲用植物6704种,其中,属于我国草原特有的饲用植物320种;草原上繁衍的野生动物达2000多种,其中,国家保护动物就有40余种;草原上有放牧和饲喂家畜品种250多种。
草原万花筒
到过内蒙古草原上的人都知道,草原上虽然以绿色为主,但不仅仅有绿色。春夏秋冬,草原四季景象不同。尤其是春、夏、秋三季,不少草原上繁花似锦,万象变幻,各领风骚。
据不完全统计,内蒙古草原上的牧草品种多达900多种。与内蒙古草原生物的多样性相同,内蒙古草原各地也是一个万花筒。
面积占国土八分之一的内蒙古,地处蒙古高原,有山地、丘陵、平原和沙漠戈壁,其中,草原面积占60%以上。
除了草原,内蒙古和其他省区一样,有森林、河流、农田和城镇。内蒙古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7条,湖泊有1000多个,地表水储量675立方米,水力资源丰富。
境内从西向东分布着巴丹吉林、腾格里、亚玛雷克、乌兰布和、库布齐五大沙漠和毛乌苏、浑善达克、科尔沁等沙地,沙化面积占自治区总面积的35%。
全区万人以上的城市不下200座,其中,著名草原钢城包头人口200多万,青城呼和浩特人口150多万,功能齐全,现代化气息浓郁。
今天的内蒙古蒙古族人,并不都以畜牧业为生,从事农业的人口要远远大于牧业的。东部地区通辽、兴安盟等地100多万蒙古族群众以农耕为业已有百年历史了。
内蒙古被誉为“聚宝盆”,素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有煤”的说法。
大、小兴安岭,是国家重要的森林基地,拥有我国最大的原始森林和国有林区,森林面积达16万多平方公里,有“林海”之称。
内蒙古人均耕地居全国之首,河套平原、土默特平原、西辽河平原、嫩江两岸平原等地,都是有名的粮仓。现在,全区年产粮食400多亿斤,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达100多亿斤。
2009年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总头数达10858.5万头(只),牛羊肉产量95.68万吨,牛奶产量585.77万吨。不过,全区农区牲畜存栏量早已大于牧区。
农畜产品加工业也比较发达。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伊利、蒙牛两大乳业巨头双双进入世界乳业20强。
能源工业是内蒙古的第一支柱产业。内蒙古不仅煤炭多,石油、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资源富集。自治区正在打造“风电三峡”。
内蒙古煤炭资源储量大,煤层厚,埋藏浅,易于露天开采。全区探明煤炭储量居全国第一,年煤炭产量已超过6亿吨。煤炭开采,促进了火力发电、高载能工业的发展。全区火电装机已达4500万千瓦。
近年来,煤炭资源开发转化如火如荼,开辟了内蒙古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国家煤制油、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煤制烯烃五大示范工程都摆在内蒙古,为这里提供了发展新型煤化工的技术优势,使新型煤化工产业迅速延伸,正成为内蒙古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内蒙古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矿藏很多,冶金产业已经成为自治区的第二大产业。白云鄂博不仅将包钢造就为国家钢铁基地,还以得天独厚的稀土资源雄踞世界。 其他具体的山川地理、人文风情、古迹遗址、物产风味、经济社会变化,则不是一、两篇文章能介绍清的,即便是记者多年来在各地记录的300多篇见闻,洋洋洒洒几十万字,也仅是浮光掠影而已,了解其真谛,还需到实地细细领略。
哭泣的草原
有位外地朋友想在内蒙古草原寻找“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听人介绍先后去了最好的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但也没有见到那样的美景,很是失落。他找记者问究竟为什么?
记者的答复有三:一是《敕勒川》民歌中所记载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景象,在经历了1000多年气候环境的演变后,再来寻找相同的景象,就如同考古发掘一般;二是古代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土默特川。这里早已变成米粮川,如今已是“风吹禾低见人样”了;三是内蒙古今天也有草高的地方,那是在大兴安岭林问草原上。那里的草长一人多高,往往“风吹草低见人头”;四是多年来草原退化沙化比较严重。
我国草原的退化和沙化现象是很严重的。据统计,我国沙漠化土地约有165.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1%,其中,90%以上分布在草原上。
草原退化、沙化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气候变化、人口增多、乱垦滥牧、草场超载、过度利用等,破坏了草原生态平衡,致使草原不能休养生息,退化、沙化趋势逐年扩大。
内蒙古约有10亿亩草原,沙化退化面积达60%,而且,每年还以1000万亩的速度在退化。产草量也整体退化,平均每公顷草原年均鲜草产量从50年代的1912.5公斤,下降到了目前的700公斤左右。
过去曾以水草丰美著称的内蒙古草原,如今牲畜超载,人口激增,不堪重负,再加上人为破坏,气候干旱等原因,草原大面积退化沙化,生态急剧恶化。
锡林郭勒、呼伦贝尔两大草原是内蒙古最好的草原,但记者却常常在这里看到沙带横亘、草场枯黄、蝗虫飞舞、草原鼠乱窜的景象。记者由于心痛,也多次做过调查,主要原因不外以下几种:
——增了牛羊数减了草牧场。自治区成立60多年来,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综合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率先在全国实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牲畜头数连年激增。但伴随而来的是草场连年大面积退化,草地生产力下降,草原生态急剧恶化。全区几大草原均已形成了大面积沙地或沙带。
记者在草原上采访时,几次遭遇了刮得天昏地暗的沙尘暴,强烈的风沙几乎将草场“扒了一层皮”。牧场上的羊群身上也沾满了沙土,有的靠牧民抖掉身上的沙土才能站起来。而被沙漠包围的阿拉善荒漠草原上的一些羊只,像人一样春天都需要戴口罩才能度过风沙期,让人不能不慨叹这里做个畜生也都很辛苦!
——人畜双激增,过度利用。人畜激增,过度放牧,使草场得不到喘息和恢复。统计资料表明,解放初期,内蒙古牧业人口只有26.3万,而现在已增长10倍多,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干旱草原区生态容量指标。增人就得增畜,草原牲畜数量也由50年代的119l万头(只)激增到目前的上亿头(只),严重超载。
——生产方式变革与生产力发展没有很好衔接。改革开放以来,草地建设速度严重滞后于草场退化速度,形成点上建设、面上破坏、边建设边破坏、局部生态环境好转、整体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
过去走场放牧,春、夏、秋、冬各有营盘,四季轮牧,使草场各自有休养生息的间隙,科学地保护了草原。现在,实施“草畜双承包”政策,牧民定居,草场划分到户,虽然说牧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进步了,但不少地区划区轮牧、围栏封育、舍饲育肥等新的生产方式尚没建立起来,畜群常年在一片草场里反复啃来啃去,不仅草长不起来,草原也没有喘息的机会,加剧了恶化。
据典型调查,在一地连续原始放牧的情况下,植被覆盖度由过去走场放牧的42.1%下降到3.1%,地表沙质土壤几乎完全裸露。在大草原上,记者发现,但凡牧民定居点附近、水源周围、过去号称水草最丰美的地方,无一不是草场退化、生态严重恶化的地方。
一些草场在草籽没成熟时就打草,使草场籽种得不到补充,也是草场不断退化的原因之一。
——增粮增收与滥垦草原矛盾突出。内蒙古耕地统计面积为1.3亿亩,但卫星测算面积达1.8亿亩。即便是前移数据,也表明与人口增长同比例,60多年来内蒙古的耕地面积也增长了10倍。实事求是地说,这些耕地大多是靠开垦草原增加的。尤其是牧区各地实施多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毁了不少草原。
近年来,强调农牧民增收,一些急功近利的地方领导,发展经济乏术,便把开垦草原种粮当成优先选择,于是开荒风又在草原上刮起。据调查,有一个盟市在短短几年内,开荒就达340万亩。表面上看,内蒙古粮食产量不断增长,农牧民收入不断提高,而代价却是草原被开垦得千疮百孔。
要命的是,草原上的土层一般也就二三十公分厚,开垦的头一两年产量不错,第二三年,地力用尽,浮土冬春时被强风刮走,产量就急剧下降,第四五年就只好抛荒。草原植被再也无法恢复,于是就沙化。著名的浑善达克沙地、毛乌苏沙地都是这么产生的。
——气候异常和自然灾害加速了草原沙化退化。据自治区气象部门介绍,全区近年来高于摄氏30度的天数明显增多,平均降水量大幅度下降,7级以上大风天气频繁发生,导致旱、沙、鼠、蝗多灾并发,造成大面积草场被吞噬。2010年7月份,内蒙古北方草原上反常地缺雨,还竟然连续一周出现历史上少有的40多度的高温天气,致使返青的牧草缺水枯黄。
历史上,人类违背自然规律滥垦草原遭到大自然惩罚的事例屡见不鲜。19世纪末,美国西部进行大规模农业开发,天然草原被大面积开垦,到20世纪20年代,2000万公顷已垦土地因生态破坏丧失生产力而不得不弃耕,带来生态恶果,1934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给美国经济建设和生存环境造成重大创伤。
前苏联中部地区也因过度开垦草原,1963年重演了美国30年代的悲剧,300万公顷农田绝收,整个区域的农耕系统崩溃。
在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健康发展和影响国家形象、危及子孙后代的严重问题。作为我国北方生态屏障的内蒙古,保护草原生态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减负大草原:美丽与发展双赢
“听说草原沙化了,你们那里还有草吗?”“听说内蒙古草原被开垦、开矿、破坏了?”记者常常听到这样的询问。
不可否认,草原沙化退化、生产力水平下降、生态恶化,已使内蒙古大草原不堪重负。
草原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美丽的草原需要保护。
但发展与保护向来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牧民增收,就需要增畜,增畜就会造成超载,导致脆弱的草原生态破坏。这是多年来难以逾越的一道障碍。
多年来,虽然国家和地方都采取了不少措施,投人了大量资金,力图改变面貌,也仅仅取得了生态整体恶化速度趋缓、工程建设区域的生态状况明显好转的有限成效。
保护草原生态,是一道急需破解的难题,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能再以牺牲草原为代价了,到了改变对草原重利用轻保护的观念的时候了,更需要用大智慧来创造性地解决草原保护与发展的难题。
为大草原减负,关键的还是牧区要切实减人减畜,解决草场长期超载问题。过去,内蒙古曾经采取过牧区移民等措施,但由于没有解决好移民的生计问题,还在发展第一产业上打转,都见效不大。
今天行走在内蒙古西部大通道两侧,还能见到上世纪90年代为移民建造的成片的移民区。但都空空如也,无人居住。
所幸的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2010年提出了“美丽与发展双赢”的新战略,要求各地“用1%的土地发展工业和城市,从而使99%的土地得到有效保护。”
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大战略。对内蒙古草原来说,或许是个利好的消息。
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提出,用发展的办法保护生态,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把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出来从事二三产业,让草原和森林得以休养生息,最终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目标。
根据规划,自治区各盟市将建设一批人口分别为100万、60万、3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建设一批人口聚集的旗县中心城镇,做大规模,完善功能,承接沿海内地的第二产业转移,发展装备制造、机械加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物流等非资源型产业,大量吸收农牧民进城经商务工,走“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发展道路。
拥有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呼伦贝尔市,就是一个“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典型。这里实施退耕、退牧、减少木材砍伐量、淘汰落后产能小企业等措施,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走出一条“有退有进、美丽与发展双赢”的发展路径。
自2006年至今,全市缩减耕地505万亩,减少牲畜145万头只,年森林采伐量由500多万立方米降为200万立方米,对210万亩沙地进行了综合治理。与此同时,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通过农田基础实施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圈养牛羊提高出栏率;将乳品、啤酒、水泥、金属冶炼、煤化工、煤炭发电等企业集中到9个大型园区内,从而再造了发展新优势。
通过几年的转型,呼伦贝尔市改变了生态保护的被动局面,也逐步扭转了缓慢发展的局面。5年时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3倍,地方财政总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5倍,城乡居民收入增长2倍。以仅占全市0.07%的国土面积搞工业园区,释放了99.9%以上的草原、森林生态压力,使得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魅力依旧。
当然,也要提高科技含量,调整畜牧业结构,发展有效、高效畜牧业。要走少养、精养的路子,大力发展高产奶牛业和草业,并在提高畜草质量上做文章,加快牲畜改良,更新畜草品种,还要组建畜草产品、畜牧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牧区牧畜产品产业化步伐。
牧区必须走建设养畜的路子,引导牧民发展现代化家庭牧场,集中投资进行划区轮牧、围栏封育、舍饲育肥等现代化生产方式和设施建设。
同时,要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把草原保护与建设纳入到各地总体生态规划中,加大对草原保护与建设的投入。
只要思路对头,措施得当,落实有力,相信要不了多久,如果有人再来问记者“草原在哪里”时,我们就会用歌声骄傲地告诉他:“就在你我的眼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