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创科学童话大系”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科协繁荣科普创作资助计划项目、湖北省社会公益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陈秋影编著的《九色菊》为其中一册,收录有:《黑小丁在交响乐团》、《小水滴的愿望》、《莲子姑娘》、《伪装大师奇遇记》、《九色菊》、《公园里的小矮人》、《逃走的房客》、《七个小仙女》、《塘边遇见小怪虫》等数十篇科学童话故事。它似一个百花园,可以让小读者们尽情地欣赏品味;又似一个科学宫,可以让小朋友们穿越时空,上天人地,漫步遨游;当然,它也是一个资料库,对于家长、童话作者和少年儿童教育工作者来说,可以到这里来学习、借鉴和研究,为繁荣科学童话创作添砖加瓦。
《九色菊》是“中国原创科学童话大系”之一,由陈秋影编著。
《九色菊》中的科学童话作品,有的入选《语文》课本,有的被海外报刊选载,有的还制作成动画和音频,有的是获奖作品。科学童话融科学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小读者在愉快阅读的中,可以得到科学知识的滋养,有利于开拓视野,培养想象力,激发起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伪装大师奇遇记
说起竹节虫的长相,那可真是怪透了!他的身子又细又长,浑身灰不溜秋的,远远地望过去,就像是一截枯树枝。
这时正是夏末秋初的时光,树林里的草木虽然依旧是绿葱葱的,但树上偶尔飘下的落叶,已经悄悄地报告了秋的消息。
早晨的阳光照进树林,竹节虫刚刚吃了野梨树上的两片嫩芽儿,正停在树枝上休息。林子里静极了,远处间或传来几声鸟鸣,反而使树林显得更加寂静。竹节虫独自果在树枝上,觉得有些无聊,很想找个伙伴儿谈天儿解闷。他从树枝上向四面张望,忽然发现树下的草丛里有一只草蜢。尽管草蜢那身绿色的衣服和周围草地的颜色差不多,但是竹节虫还是一眼就看见了他那圆锥形的尖脑袋。
“喂,草蜢老弟,近来日子过得怎么样?有什么新闻吗?”竹节虫在野梨树上大声地朝着树下的草蜢打招呼。
草蜢仰起头来看了半天,也找不到是谁在和他说话。
“哈哈!我在这儿哪!”停在树枝上的竹节虫使劲儿晃了晃身子,又伸了伸他那细细的长腿。草蜢这才看清了原来是竹节虫在向他打招呼。
“嘿,是你呀,老兄!你要是不摇晃身子,我还真看不出来你在哪儿呢。要说,你这伪装的本领可真不错,怪不得大家都管你叫‘伪装大师’哪,确实是名不虚传。”
“唉,草蜢老弟何必这么谦虚?你身上的那套绿衣裳,和绿草是一个颜色,你的伪装本领也不差,大家不是叫你‘伪装专家’嘛!”
竹节虫和草蜢,互相恭维着对方的伪装才能,心里都很高兴。他们俩互相交换着最近各自听到的林中新闻,谈话越来越投契,越来越热烈……
正当他们谈得兴致勃勃的时候,一只椋鸟朝着野梨树飞过来。竹节虫和草蜢赶紧停住话题,不再做声。
椋鸟恰好停在了竹节虫身边的一根粗树枝上,竹节虫感觉到椋鸟落下来时树枝那微微的颤动,吓得他赶紧闭住眼睛,身子一点儿也不敢动,生怕椋鸟发现自己。
椋鸟停在树枝上,眨动着他的圆眼睛。他向左摆摆头,又向右摆摆头,竟然始终没有发现身边树枝上的竹节虫,当然,更没有发现树下草丛里的草蜢了。椋鸟用尖嘴理了理身上的羽毛,扑棱棱地展开翅膀,向远处飞去……
“大师”和“专家”,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吓得好半天没缓过气儿来。一直到看不见椋鸟的影子,他俩才算松了口气,又继续谈论起今天的天气,谈论起哪棵树的汁液好吃的问题。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只七星瓢虫朝着野梨树飞过来,落在一片树叶上。这小家伙,穿着一身鲜亮鲜亮的红衣裳,背上还有七个黑色的圆形斑点。她这身漂亮的时装,衬着身子下边那片油绿油绿的野梨树叶子,显得特别鲜艳夺目,离老远就能看见她。
七星瓢虫展了展背上的鞘翅,摇了摇头上那一对栗褐色的小触角。她发现野梨树的嫩叶上有几个蚜虫,就爬过去美美地吃了一顿早餐。吃饱喝足以后,想停在树叶上歇息一会儿。
“喂,瓢虫姑娘!你穿着这么鲜艳的一身时装,好看是好看,可是不太安全吧?这红颜色可惹眼啦,鸟儿们从老远就能看见你,这套衣服会给你带来麻烦的。”竹节虫一直打量着瓢虫姑娘这身奇异的装束,觉得自己有责任关照这个一心爱打扮的小家伙。到底是这位伪装大师老谋深算,看问题看得远。作为虫子,顶顶要紧的是懂得保护自己,可不能因为一身漂亮衣裳而丢了性命啊! “竹节虫大哥刚才的话很有道理。我说瓢虫姑娘,你可得小心提防着点儿,鸟儿们是专门靠欺负虫子过日子的。”藏在草丛里的草蜢一直为瓢虫姑娘的红衣裳忧心忡忡。他想:这小东西,穿这么显眼的衣服干什么?不招来祸事才怪哪!
这位草蜢伪装专家所担心的事儿,果然发生了!就在他和竹节虫劝说瓢虫姑娘的时候,一只杜鹃鸟正向着野梨树的方向飞过来……
杜鹃鸟落在野梨树上,一眼就看见了停在树叶上的红瓢虫。他歪着脑袋稍微注视了一下,立刻张开尖尖的嘴巴,毫不犹豫地朝着红瓢虫啄去。
在一旁的竹节虫眼看惨剧在发生,却不能搭救瓢虫姑娘,心里着实是感到难过。他闭上眼睛,把细长的身子紧紧倚在树枝上,心里暗暗地想:“唉!看起来瓢虫姑娘今天怕是活不成了。早听人一句劝,也不至于死得这么惨哪!你看我,一辈子就老穿着这么一件灰不溜秋的衣裳,难看点有什么关系?和野梨树枝子一个样,鸟儿们就是发现不了我!遇到过多少次危险,不就凭着这身伪装躲过来了?唉!瓢虫姑娘啊,你怎么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哪?白自在杜鹃嘴里送命,不值得啊……”竹节虫想到这里,稍微睁开眼睛,想看看瓢虫姑娘到底怎么样了。
没想到,瓢虫姑娘还真的遇到了侥幸的事:因为她身上的硬壳又油亮,又光滑,杜鹃的尖嘴巴一下子没啄牢,她就骨碌骨碌地从树叶上摔下去了。
瓢虫姑娘落到了树下的草丛里,恰巧落在离草蜢不远的地方。
“呀,不好!瓢虫姑娘准是摔晕过去了,得想办法救救她。”草蜢这么想着,就要跳过去救瓢虫姑娘。可就在这时,树上的杜鹃扑扇着翅膀追下来,他飞到草丛里寻找自己刚才的猎物,大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劲头。这么一来,吓得草蜢伏在草丛里一动也不敢动了,生怕杜鹃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这边来。
P16-18
我国的白话文自然科学知识童话(以下简称“科学童话”),是从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
1920年9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8卷第l期上,刊登了陈衡哲写的科学童话《小雨点》。这是至今所能看到的最早公开发表的白话文科学童话作品之一。
1936年至1937年,《中学生》杂志上连续发表了我国科学文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高士其写的《菌儿自传》。这是我国第一部中篇科学童话,也是一部科学性、思想性和文艺性完美统一的经典之作。
从1920年到1949年,我国从事科学童话创作的作家有陈衡哲、韩襄、贺宜、吕梦周、董纯才、高士其、郭以实、何公超、金近、施雁冰等。其中尤以董纯才创作的《凤蝶外传》和《狐狸夫妇历险记》最为著名,被人誉为中国科学童话的“奠基之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20世纪50年代中叶,党中央先后发出了“繁荣儿童文学创作”和“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于是,科学童话创作犹如注射了兴奋剂,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
经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之后,1978年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和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座谈会、科普创作座谈会,更多的科学家和作家投身到科学童话的创作中来,从事科学童话写作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起来,发表科学童话的阵地遍地开花,中央及各省市的科技报刊纷纷刊登科学童话,《我们爱科学》、《智慧树》、《少年科学画报》、《少年科学》、《儿童时代》等杂志,还专门辟出专栏。更有影响的是,《人民日报》、《新观察》都开始注意和提倡科学童话创作,先后发表了老作家袁静等写的科学童话。
人们欣喜地看到,这一时期作者的视野开阔了,跳出了从生物世界撷取题材的小圈子,开始注意到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地质、电子、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基础科学和新科技知识方面的题材,作家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了当代科学童话的风格和写作特点。这些科学童话,不但传播了科学知识,启迪了智慧,发展了想象力,也对广大读者进行了心灵美的教育。
科学童话具有双重魅力。它是童话,充满幻想,十分迷人;它又传播科学,给人智慧,十分诱人。孩子们读了它,就如著名科普作家郑文光说的那样:“会锻炼出一双敏锐的眼睛,一个爱问‘为什么’的头脑,一种力图窥探物质世界奥秘的意志;他会逐渐学会观察他周围的丰富世界;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爱学习、爱思索、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人。”
我们将近百年来我国原创科学童话的精品力作选人这部丛书中,它似一个百花园,可以让小读者们尽情地欣赏品味;又似一个科学宫,可以让小朋友们穿越时空,上天人地,漫步遨游;当然,它也是一个资料库,对于家长、童话作者和少年儿童教育工作者来说,可以到这里来学习、借鉴和研究,为繁荣科学童话创作添砖加瓦。
祝我国的科学童话创作更加兴旺!
中国原创科学童话大系高端编委会
我从1975年春季开始担任少年儿童书刊的编辑工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负责编辑知识类的科普文章,经手刊发过很多优秀作品。
在大学读书时,我的专业是中国语言文学。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我有机会多次参加科普创作方面的研讨活动,结识了许多在创作上很有成就的科普作家,并且和他们成为朋友。大家交流创作心得,真是收益多多。
20世纪的70年代到90年代,是科普创作十分繁荣的时期。《知识就是力量》《智慧树》《我们爱科学》《少年科学画报》……这一类深受读者欢迎的科普刊物,约有百种以上。我创作的科学童话作品,大多是在这些刊物上发表的,有些还获了奖;被选入科普佳作选集。例如《九色菊》,在1992年已经被选入国家教委统编的中学语文实验课本。
科学童话的功能,不仅仅是传递知识,也应该如文学童话一样,在构思方式和语言风格方面,能够给读者多方面的陶冶和启发。准确的科学知识,永恒的人生哲理,美好动人的诗情……这些因素,一直是我在创作过程中不变的追求。
我曾经担任过少年儿童刊物和丛书的主编,1987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我愿通过自己的作品与社会对话,和读者交流,使我能够葆有求知的热情、探索的愿望、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感情。
收入集中的32篇科学童话,是从自己发表过的两百多篇作品中精心选出的。希望有兴趣认真阅读的朋友们,能够反馈读后的看法和意见,指出不当和不足之处。作为此书的作者,我在此预先表示衷心谢意!
陈秋影
2011年8月